莱钢老照片——《曾经走过的岁月》

大侠

<p class="ql-block">  这组百余幅莱钢老照片是我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末拍摄的。用镜头记录定格在那个峥嵘岁月年代莱钢人为了中国钢铁的发展,不惜献上了青春年华!它记载着企业的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更记载了历代莱钢人艰苦奋斗、共同成长的历史,同时也折射出社会变迁和莱钢人生活的变化。这些老照片、老故事是凝固的历史,是企业宝贵的文化资源。</p><p class="ql-block"> 当年,这些照片大都发表刊登在省级和中央级报刊上,起到了宣传和鼓励莱钢人的士气和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触摸岁月留下的印痕,将进一步激励我们传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继往开来,不辱使命,把企业建设得更加美好。</p><p class="ql-block"> 今天将它展现在大家面前,就是让人们勾起钢铁岁月记忆,来叙述钢铁工业的发展与进步,那些无声的画面,线条色彩是莱钢人奋斗的足迹,也是我们前辈追逐的春春梦想。</p> 《岗位成才》<br>山东省莱芜钢铁总厂特钢厂广泛开展青年职工“岗位成才技术比武”活动。图为曾获得过全国岗位技术能手称号的炼钢炉前工魏光显(中)与青年岗位技术能手们切磋技艺 。<div>摄于1998年11月<br></div> 《建设中的莱钢改扩建工程》<br>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山东莱芜钢铁总厂改扩建工程,投资18.14亿元,工程完成后莱钢可形成120万吨铁,一百万吨钢,80万吨材的生产能力。为确保“五•一”出铁,为加快施工进度,承担工程建设的职工每天工作10余小时,质量合格率100%。工人们在新建的省内最大的750立方米高炉炉体内施工。<div>摄于1992年5月<br></div> 《齐鲁景色新》<br>利用外资进行改扩建的莱钢钢铁股份公司,先后改造扩建了一批重点工程,效益连年增长。图为正在新建的省内最大的750立方米高炉炉体 。<br> 莱芜钢铁厂第二钢厂在科技人员中实行技术承包,增强了科技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今年该厂立项的27项技术项目,全部实现当年见效,综合经济效益达600万元。图为攻关小组在炉前观测炉况。<br>摄于1988年12月<br><br> 《俺和姐妹们合个影》<br>青年党员李静(右三)是莱钢轧钢车间三八女子行车班班长。去年,她带领全班12名女同志,创出天车吊装43万吨钢坯无事故的好成绩,她被授予钢城女杰和钢城优秀女职工称号。当记者为她拍照登报时,她笑着对记者说:“活是大家干的,别照俺自己,让俺和姐妹们合个影。<div>拍摄于1993年3月<br></div> 《工地娘子军》<br>“土地不丢,手艺不闲,一举双得,两下挣钱”。这是在莱钢务工的农民们说出的心里话。而随着莱钢做大做强战略的实施,用工需求激增。 莱钢也积极落实农民工的福利待遇,从不拖欠农民工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力参与到务工大军中来。十几年来在莱钢务工的农民达2•25万人,年人均收入6000多元。这是由农民工组成的娘子军日夜奋战在莱钢改扩建工程工地上。<div>摄于1992年7月<br></div> 《岗位学雷锋》<br>莱芜钢铁总厂第一铁厂动力车间电器维修班,常年开展岗位学雷锋活动。去年,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拼装修理废旧电机节约资金十五万元 被总厂晋升为“红旗班组”<div>摄于1993年3月<br></div> 奋战在省内最大的特种钢生产基地建设工地上莱钢建安公司劳动开发公司的女子防腐队,她们为了美化自己的工厂,不惜天天蹬高爬梯、披红挂彩。半年下来,经她们亲手使用的涂料多达30余吨,防腐的设备、管道等面积近24万平方米,用自己的双手为工厂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图画。<div>摄于1995年3月</div> 《工地夫妻》<br>这对夫妻,男的叫冯殿琴,女的叫安会英,同在冶金部20冶金属结构公司工作。五年来他们,辗转全国各地先后参加过太钢、本钢等项重点工程建设并屡建奇功。去年十月他们将不满三岁的孩子留给家中老人照看,参加了我国第一批【八五】大中型项目之一的山东莱钢改扩建工程建设。这是他们在高炉工地上共进午餐。 <div>摄于1992年4月<br></div> <p class="ql-block">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刘文仓,是莱芜钢铁总厂机修厂青年铣工,他入厂八年来,先后完成了12项技术革新项目,创造价值21万元,其中“多功能自动定位夹具”,获得全国“五小”革新成果竞赛二等奖,曾被山东省政府命名为“革新能手”,“自学成才先进个人”等称号,1987年又荣获“富民兴鲁”劳动奖章。</p><p class="ql-block">摄于1988年12月</p> 莱芜钢铁总厂炼铁厂750高炉2号炉炉长刘汉海(中)刻苦专研技术,练就了一手炼铁绝活,在总厂举行的技术比武中,夺取了{炼铁状元}头衔。<div>摄于1999年1月</div> 近几年来,被分配到山东莱钢轧钢厂的大中专毕业生90%以上工作在生产一线,他们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中,和工人们一道推广新技术,改造旧设备,去年,在全厂十八项攻关技术项目中,由他们主持和参与的达十六项。图为:大学生和工人一起研究设备改造问题。<div>摄于1998年5月<br></div> 莱芜钢铁总厂炼钢厂连铸车间主任张胜生,在生产中勇于创新。他研制的利用上大下小钢锭模“浇注镇静钢”新工艺,获省首届青年科技博览会二等奖。她被评为莱钢优秀青年知识分子。<div>摄于1989年<br></div> <p class="ql-block">莱钢改扩建供应部吴伯寅冒雨奋战在改扩建工地上。</p> <div>莱钢特钢厂炼钢工人魏书勤(中)与两个儿子同在一个岗位上,儿子炼出的钢水,由他亲手浇铸。五年前,她为解决生产一线单位老职工子女就业,在家务农的大儿子魏广军(左)、小儿子魏广谦先后作为农民临时工被招聘到厂里,干上了炉前工。父亲把技艺传授给儿子,使他们成为生产中的骨干,大儿子当了炉长。当父亲三人得知厂里为炉前工晋升二级工资时,都高兴的合不拢嘴。<br></div><div>摄于1993年5月</div> 莱钢特钢厂冷轧车间技术员侯兴青(右二)是1990年毕业的大学生。在该厂中轧技术改扩建工程中他自愿报名参加施工队,与工人们一起推石卸砖日夜奋战,为企业建设尽力,受到人们的称赞。这是车间的女工们向前来采访的记者介绍他的事迹。<br><div>摄于1992年12月</div> 莱钢轧钢厂型材车间试车成功 冶金部20冶二公司二队木工班,自去年八月投入到山东莱钢改扩建工程以来,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在他们手下支撑出的模板各项质量指标都达到了一次验收合格,他们班多次被评为先进“青年突击队”,这是他们在高炉风口平台直板时情景。<br><div>摄于1992年6月</div> 省劳模,莱钢模范党员,第一铁厂管道工杨德发,在一次竖炉设备事故中,他第一个冲在前面奋力排除险情。<div>摄于1990年5月</div> 《钢铁世家》<br>莱钢二铁的老共产党员、退休工人刘木传,教育子女艰苦奋斗,现身钢铁战线的事迹被人们传为佳话。<br> 《钢铁世家》如今,五个在莱钢工作的儿子,有四个在二铁,而且都是生产骨干。<br>摄于1989年12月<br> <br>《员工企业一股绳》<br>———莱钢锻压股份有限公司掠影<br>莱钢锻压股份有限公司是山东省体改委直接管理并率先进行股份制改组试点的企业。公司实行内部股份制,公司980人既是员工又是股东,员工和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div>(图为)轧钢车间开呸工段长李玉林共买了4000元股票,把小两口结婚两年来的积蓄全部投入了公司。他说:“我不是不知道买股票的风险性,但我对自己的公司很了解,对公司的前途充满信心”。</div> 《员工企业一股绳》(上图)轧钢车间材料组实行以旧换新的领料制度,一个月解约材料费5.2万元。员工们说:“现在大家都是股东,公司的资产有你的一份,也有我的一份,浪费了谁都心疼。”<div>《员工企业一股绳》(中图)公司党委副书记吴美祥说,公司要提高三个知名度:一是提高公司自身的知名度,二是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三是提高公司总经理的知名度,而这三个知名度离不开广大员工的扎实苦干。<br>《员工企业一股绳》(下图)水压车间锻造加热炉由系统改造遇到了困难,车间主任吕阳(左)日夜在现场指挥,嘴上长满了泡;员工们心急如焚,抢着干最复杂最艰巨的工作。他们说:“公司靠我们振兴,我们靠公司发财,不踏踏实实的干,天上不会掉钱”。</div><div>摄于1993年6月</div> 《莱钢为青年举行集体婚礼》<div>(图一)这对与莱钢建厂同龄的新人,举行婚礼时,只拿出50元钱作为单位举办集体婚礼的费用,并将家里收到的1000多元礼金退回亲朋好友。为使婚礼更加隆重而热烈,夫妻双双来到厂重点轧钢工程工地上,耳闻目睹了企业生产建设发生的变化。<div>摄于1996年5月<br><div><br></div></div></div> 《莱钢为青年举行集体婚礼》(图二)<br>摄于1996年5月 《莱钢为青年举行集体婚礼》(图三)新人们一同“种下了爱情树,见证百年情“。<div>摄于1996年5月</div> 《成本效益牵动职工心》<br>———莱钢第二铁厂学邯郸掠影<br>莱芜钢铁总厂第二铁厂在学邯郸中不重“形似”重“神似”,把邯郸的经验与本厂实际相结合,把市场运行机制引入企业内部,让车间、班组和职工个人与外部市场联系起来,责任利益明确,强化了职工的成本概念和效益意识。<br><div>(图一)今年元月份,该厂以高成本为代价,尽管创出了月产历史最好水平,但全厂职工的35.8万元奖金还是全部被否决。对此,职工不但没有消极情绪,面对邯郸找差距揭矛盾,一季度超产,成本也大幅下降,到四月份累计实现内部利润2617万元,成本补上元月份超支的477万元,还净降253万元。当炉前工藏玉(中)领到三月份班中最高奖金1620元时,他说:“高产挨罚、超产不得奖,多产生铁就多拿奖金,有铁就有效益的旧观念已经行不通了”。<br></div> 《成本效益牵动职工心》(图二)第二高炉车间职工精心使用钻杆,使钻杆消耗每月10根降到了2根,出铁钩的垫沟精由每月40吨降到30吨,两项每月可节省3.3万元。为了减少丢失浪费,钻杆、钻头、钢钎锁进了在炉前特制的铁笼内。炉前班班长薛其利说:“职工由过去干了算,变为算着干”。<br>《成本效益牵动职工心》(图三)该厂是用原燃料大户,每天运送矿粉、煤炭的车辆达500多辆,运户为了增加原料的重量,进厂随车人员坐车过地磅,出厂时随车人员下车过地磅,为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职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挽回企业损失,退休工人自发组成护厂队,设立了地磅房车辆监督管理站,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br><div>摄于1996年6月</div> 获得全国总工会“开展音乐活动提高职工素质”,先进单位称号的山东莱钢,群众性文艺活动蓬勃发展。图为:莱钢一铁职工文艺宣传队在高炉前为一线工人演出。<div>摄于1989年5月<br></div> 莱芜钢铁总厂五千多名红领巾开展{安全小卫士}活动。图为少先队员在焦化厂成产一线岗位上进行安全宣传。<div>摄于1990年4月</div> 莱芜钢铁总厂五千多名红领巾开展{安全小卫士}活动。图为莱钢八中少先队员们向焦化厂炼焦车间送安全匾。<div>摄于1990年4月</div> 山东莱钢股份有限公司轧钢厂长齐儒柱(右三) 山东莱钢股份有限公司轧钢厂厂长兼党委副书记,魏佑山(中),带领全场职工坚持改革、强化管理、挖潜增效、勇于创新。他连续三年被评为莱钢劳动模范,今年五月获得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br>摄于2000年7月<br> 莱芜钢铁总厂第一铁厂高级工程师,厂长李贯忠带领职工坚持“科技兴厂”,实现了一代炉龄八年以上,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最近被总厂评论劳动模范<br><div>摄于1994年5月</div> 山东莱钢第一铁厂党委书记史俊生(中) 今年以来,山东省莱钢特钢厂围绕着企业的生产重点开展“六比、六赛、创六杯”劳动竞赛活动,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积极性,电炉钢产量达到全国特等工序指标水平,质量达到99.3%以上。图为厂长钟道继(右一)向创出优异成绩的炼钢车间二工段的干部职工颁发流动红旗。<br><div>摄于1992年8月</div> <p class="ql-block">莱钢机动处工建科科长赵萍常年在基层,为工程中存在的难题排忧解难,获得莱钢“三八”红旗手称号。</p> 山东莱钢第一铁厂厂长潘文峰(左二),山东莱钢第一铁厂党委书记史俊生(左一),《山东冶金报》总编辑翟恒岱(左三)在一铁厂参观职工书画展。<div>摄于1989年<br></div> <p class="ql-block">《山东冶金报》社、莱钢第一铁厂联合举办的新闻人物征文活动,获奖人员和领导合影。</p> 莱钢动力部工程师陈国瑞,1982年退休后,他仍坚持到生产一线搞科研,8年来,完成十几项技术个新项目,为企业创出可观的经济效益。<div>摄于1990年5月</div> 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莱钢动力部职工刘爱荣(中),十年来,他深入每户家庭,每个班组宣传基本国策。在她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动力部跨入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的行列。<div>摄于1990年3月</div> 满脸的喜悦,满屋的笑声,这几个在唐山大地震后,被莱钢运输部收养、抚育12年的孤儿——五姐妹,现已长成了大人。老大尹冬梅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运输部幼儿园当上了教师;老二尹红卫高中毕业后被安排到运输部行政科工作;老三初中毕业后进了蘑菇养殖场;老四尹凤在运输部的资助下正在读职业高中;老五今年已经十三四岁了。图为姐姐为妹妹试穿工会阿姨送来的新棉衣的情景。<div>摄于1988年12月<br></div> 莱钢第二铁厂技术监督女工卢其梅(右),孝顺公婆,把老人的冷暖挂在心上,婆媳之间团结和睦,得到职工们的称赞。他被评为省敬老爱老先进个人。<br>摄于1993年2月 她们是莱钢特钢厂机动车间水泵工,担负着全厂生产和生活供水。十几年来,她们在艰苦的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出力流汗,创出安全供水3300天的新纪录,连续十几年被评为“三八先进集体”。<div>摄于1990年11月<br></div> 莱钢特钢厂注重发挥工人技师的技术骨干作用,自去年任聘技师以来,全厂技师完成技术攻关和革新50余项,增加效益近百万元,该厂机械师李超(中)改革巴士合金浇铸新工艺,使设备利用率提高了两倍,为企业解决资金13.6万元。<div>摄于1990年12月<br></div> <p class="ql-block">莱芜钢铁总厂机动处设备管理科科长高兴云(右一),二十多年来致力于冶金设备管理工作,在工程最后的预决算工作中,他不徇私情,秉公办事,“八五”期间,通过决算共审减剔除不合理工程金额3552.93万元,平均每年审减700多万元,他连续五年被评为莱钢劳动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并荣获莱钢“建功立业”奖章。</p><p class="ql-block">摄于1997年1月</p><p class="ql-block"><br></p> 莱芜钢铁总厂的广大科技人员,去年通过实现技术建议和技术攻关,为企业增加效益6384万元。图为莱钢一铁科技人员将自行改制的高炉热风阀运用到生产中,使热风阀的使用寿命延长了五倍以上。<div>摄于1990年5月<br></div> 莱钢轧钢厂机修车间兼职工工会主席王连云,是全国优秀工会积极分子,他搞工会工作十余年,时刻把职工挂在心上,大家说,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图为王连云(左一)和女工们为职工缝补工作服。<div>摄于1990年5月<br></div> <p class="ql-block">莱钢医院口腔科陶书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医务工作者,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p><p class="ql-block">摄于1989年6月</p> 在高温季节里,山东莱钢第一铁厂抓好防暑降温工作,有一项切实而具体的措施就是确保防暑降温饮料现场供应,当机关干部将冷饮,西瓜,绿豆汤送到炉前时,工人们都夸厂领导想的周到做的细。<br>摄于1998年8月 山东莱钢第一铁场厂实行职工代表值班制度后,体现了沟通、监督、维护,促进四大功能,为深化民主管理开拓了新路子,图为职工代表深入生产第一线做调查。<div>摄于1989年10月<br></div> <p class="ql-block">瞧,照片上这位笑容满面的老人,就知道准有高兴事!原来是莱钢轧钢厂团组织给这位军属老人送温暖来了。</p><p class="ql-block">摄于1990年3月</p> <p class="ql-block">莱钢医院口腔科发挥技术和设备优势,积极开展牙齿畸形矫正,变色牙恢多,光敏复合树脂等新项目、新技术,为病人解除痛苦。从省级干部到附近农民,从外国专家到厂内职工,慕名而来者甚多,日门诊量均百人次。</p><p class="ql-block">摄于1989年5月</p> 莱钢炼钢厂厂长于昌忠 莱钢附属企业公司第一届职工田径运动会<div>摄于1995年6月</div> 莱钢附属企业公司第一届职工田径运动会<br>摄于1995年6月 莱钢附属企业公司第一届职工田径运动会<div>摄于1995年6月<br></div> 莱钢附属企业公司第一届职工田径运动会<div>摄于1995年6月<br></div> 莱钢附属企业公司第一届职工田径运动会<div>摄于1995年6月<br></div> 山东第二铁厂炉前工技师、莱钢劳模、共产党员钟其昌伴随省内最大的620立方米高炉度过了十二个年头。他先后主持炉前避渣器、垫料沟、炮泥质量等10余项革新。经他维护的高炉目前仍以日产铁900吨的好成绩,被冶金部列为“长寿炉”的炉掌人。<br>摄于1993年6月<br><br> 山东莱芜钢铁总厂1986年以来,坚持执行机关科室青年干部到基层锻炼1到2年制度,一批青年干部在生产实践中成长。青年工程师赵宏光(左三),原是总厂技术监督处综合科副科长,去年八月从机关来到一铁厂炉前当普通工人。他发挥在质量管理方面的专长,改进工序控制监测手段,提高了生铁质量,为企业增利13万元。他带领的炉前QC小组获国家优秀QC小组称号。 <div>摄于1992年9月<br></div> 莱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钢厂炼钢车间主任朱彤(左二)毕业于东北大学钢铁冶金专业,1994年7月被安置到炼钢生产一线,曾经干过炉前工、炉长、副总炉长到车间主任。他说:“相当炼钢专家,要从炉前干起。”<div>摄于1999年6月</div> 莱钢第二铁厂邀请退休老职工到厂里参观,所到之处厂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职工们连连称赞。这几位退休职工来到他们曾经战斗过得地方1号炉前,回忆当年时的情景感慨万千。<div>摄于1992年</div> 在高温季节里,山东莱钢第一铁厂抓好防暑降温工作,有一项切实而具体的措施就是确保防暑降温饮料现场供应,当机关干部将冷饮,西瓜,绿豆汤送到炉前时,工人们都夸厂领导想的周到做的细。<div>摄于1998年8月<br></div> 在莱钢有一支由工人组成的业余摄影队伍,他们常年活跃在生产第一线,利用车间、工地采风创作,在厂里报纸上发表。这是在一炼铁厂高炉大修工程工地上采风创作。<div>摄于1994年<br><br></div> 山东省冶金总公司总经理李国瑞(中)与莱钢领导视察莱钢改扩建工程。 《建设中的莱钢改扩建工程》<br>国务院批准的我国第一批【八五】大中型项目之一的山东莱芜钢铁总厂改扩建工程,自去年五月开工到至今,已初见规模。该工程共投资18.14亿元,其中利用外资2.2亿美元。改扩建工程完成后,莱钢可形成120万吨铁、100万吨钢、80万吨材的生产能力。图为新建容积为750立方米的高炉工程工地一角。 《建设中的莱钢改扩建工程》<div>摄于1992年10月</div> 《建设中的莱钢改扩建工程》<div>摄于1992年4月</div> 如此“靠厂吃厂”<br>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居住在山东莱芜钢铁总厂附近的一些农民却能“靠厂吃厂”。 如此“靠厂吃厂”竟能长“吃”不已,成了一种职业。<br><br> 《如此“靠厂吃厂”》拍摄于1995年12月,当年,我作为一名《山东冶金报》社的记者正在莱钢采访,在厂区外的公路上见到许多手拿扫帚、铁锨的农民们追赶上去拍打着车上的焦炭,让其哗哗落下,还有一位农民在厂区外他驾驶者毛驴车沿着拉矿粉的汽车经过的路段上来回奔波,此景我深感惊讶,迅速拿起手中的相机抓拍下来。据了解,这些人大都是当地农民,他们为了生存不惜用各种手段牟利。<br> 《“点子大王”张钦同》<br>张钦同是莱芜钢铁总厂第一铁厂高炉车间热风炉工人技师,自1985年以来,他提合理化建议80多条,有四十多条被采纳,这些“点子”应用到生产中去,年创效益近百万元。张钦同文化只有高小文化程度,但他刻苦钻研业务知识,1988年被聘为厂里唯一的热风炉技师。<br> 《“点子大王”张钦同》图一、张钦同天天围着12座高炉转,靠一盒小卷尺,一把小榔头,敲来敲去,“敲”出一个个“新点子”。<br>《“点子大王”张钦同》图二、 张师傅不但“点子”多,上台讲演也是的拿手好戏,多次获厂里二、三等奖。<div>《“点子大王”张钦同》图三、 他发现渣沟里有许多废铁随渣流走,便向厂里提出了磁选废铁的建议,一年获得15万的经济效益。<div>《“点子大王”张钦同》图四、 他的小本子上面记满了还未“出台”的几十条新点子,他指着其中一条正向人谈他的构想。<br></div></div><div>摄于1995年6月<br></div> 《炉前工坐上老板椅》<br>山东莱芜钢铁总厂第二铁厂为改变炉前工的工作休息环境,在炉前建了三间休息室,并为炉前工每人购置了一个老板椅,使职工们切实感到自己是国家和企业的主人。<br>图为,职工的工作环境得到了改善,而厂机关干部却在建厂初期简陋的楼房里办公。瞧三个厂长挤在一间不足16平方米办公室里办公。坐的是折叠椅,用的是电风扇。厂长阳至孝(右)说:“工人是企业的主人,就应该坐老板椅”。<br> 《炉前工坐上老板椅》图为,在整洁一新的炉前工休息室里,炼铁车间炉前乙班班长苗宗合高兴的说:“大热的天,一日三餐有人送,吃的是冰糕,喝的是绿豆汤,坐的是老板椅,用的是空调,室内凉飕飕的,俺知足”。<br>摄于1992年8月 山东莱芜钢铁总厂第二铁厂幼儿园。摄于1992年 山东莱芜钢铁总厂第二铁厂幼儿园。摄于1992年 山东莱芜钢铁总厂第二铁厂幼儿园。摄于1992年 山东莱芜钢铁总厂第二铁厂幼儿园。摄于1992年 山东莱芜钢铁总厂第二铁厂幼儿园。摄于1992年 山东莱芜钢铁总厂第二铁厂幼儿园。摄于1992年 <p class="ql-block">小摊贩将售饭车设在车间门口,人们可以动手烧制适合自己口味的饭菜,深受职工的欢迎。</p> 莱钢轧钢厂500热带轧机带钢车间生产线一角。<div>摄于1993年1月</div> 莱钢利用外资进行改扩建。图为改扩建项目之一2×120000千瓦自备电站正在兴建中。<br> 热浪滚滚,酷暑难耐,莱芜钢铁总厂第一铁厂检修队的职工为使高炉早日恢复生产,每日轮流作业,即使是中午日头最毒、气温最高也不停。<div>摄于1994年7月</div> 《建设中的莱钢改扩建工程》<br>国务院批准的我国第一批【八五】大中型项目之一的山东莱芜钢铁总厂改扩建工程,自去年五月开工到至今,已初见规模。该工程共投资18.14亿元,其中利用外资2.2亿美元。改扩建工程完成后,莱钢可形成120万吨铁、100万吨钢、80万吨材的生产能力。图为新建容积为750立方米的高炉工程工地一角。 <br>1992年4月摄于莱钢<br> 国务院批准的我国第一批【八五】大中型项目之一的山东莱芜钢铁总厂改扩建工程,自去年五月开工到至今,已初见规模。该工程共投资18.14亿元,其中利用外资2.2亿美元。改扩建工程完成后,莱钢可形成120万吨铁、100万吨钢、80万吨材的生产能力。图为新建容积为750立方米的高炉工程工地一角。 <br>1992年4月摄于莱钢 《战高温》<br>在高温季节里,人们坐在家里开空调、吹电风扇、喝茶水还冒汗,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可在莱钢第二铁厂1号高炉炉台前职工们却日日夜夜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在高温下却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图一)在莱钢第一铁厂一号高炉生产现场记者抓拍到工人们冒着摄氏50多度高温奋战在炉前的一组镜头。<br><div>摄于1995年7月</div> 《战高温》(图二) 《战高温》(图三) 《战高温》(图四) 《战高温》(图五) 《战高温》(图六) 《战高温》(图七) 《战高温》(图八)<br> 《战高温》(图九) <p class="ql-block">光耀小传:</p><p class="ql-block">郭光耀, 1985年在《济钢报》社担任美术编辑和摄影记者,1988年调入《山东冶金报》社任美术编辑、摄影记者、记者部主任、副总编辑。2000年进入《财富时报》社任记者部主任。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热情讴歌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先进模范人物和典型,组织拍摄了一大批有深度、有影响的新闻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先后有3000余幅新闻作品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中央和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并有百余幅作品在省级中央级报刊上举办的摄影比赛中获奖。作品《农民油漆工》获得全国第一届魅力钢铁三等奖,《老照片》获得全国第二届魅力钢铁优秀奖,《改革,历史的抉择》荣获了1994年度中国经济新闻奖特别奖。曾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