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高考

子州

<p class="ql-block">我眼中的高考</p><p class="ql-block">无可替代/资阳市作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前,我如愿以偿考上县城边的一所区中学,学校全部是高中生。在我们这一级,特招两个初中班,我在初一(1)班读书。</p><p class="ql-block"> 什么叫特招?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都知道,当时教育相当普及,基本上每个大队(村)都有小学。毕业后考公社(乡镇)上的中心小学校。这种完小,是包括初中的。很多村每年都有小学毕业,乡上还有两个小学班,每年总共有十多甚至二十多个小学班考初中,而初中只招两个班。这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在小升初就开始了。我的许许多多同龄人因为考不上初中而回家务农。当时我们班是公办大队小学(村小),条件比民办好得多。至少老师是安师校毕业分配来工作的,课桌是木头做的而不是石头垒的,还有国家下发的报纸杂志如《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可以阅读。我记得我们村上小学班,考上了近十个同学,这在村小是奇迹。能在乡上读初中都不简单,何况我们是直接在区中学读书,所以叫特招生。</p><p class="ql-block"> 读高中更不容易!当时,每个区有七八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两个初中班。加上区中学的,全区有十多甚至二十个初中班。总共只招两三个高中班。所以,八十年代,能够考上高中的,都是通过小升初、中考考高中获胜的姣姣者,是优中选优了。这些高中生,就是没考上大学,后来,也混得相当好。</p><p class="ql-block"> 在校门口,总有一个衣服褴褛、肮脏发臭、胡子凌乱的乞丐立在门口,望着进出的学生傻笑。据说,这个人高考差一分。补习一年后,差了三分,一气之下,精神失常了。那时,考上大学,穿皮鞋,吃国家粮,国家包分配工作;考不上,穿草鞋,回乡务农。“一棵红星、两种打算”,两个极端、两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在学校,我们成了货真价实的小弟弟、小妹妹。学校众多的高中同学,比我们足足高了一头,也成熟了不少。我考上初中,年龄不算大,也不算小。六岁入校,小学读五年,初中刚好十一岁。那个年代,缺吃少穿的,个子特别矮小。</p><p class="ql-block"> 因为小,我们自然成了弱势群体。打篮球,我们靠不拢;打乒乓,我们得等高中生走了才有机会。当然,也是因为小,大哥大姐们对我们初中生特别关照。放学后,冲向伙食团抢饭盒的,总是初中的。高中生们都是很矜持,不慌不忙悠然地踱过去。打菜的时候,拼抢在最前面的,多半是初中的同学。学校举办全校性的活动,如果通过拥挤的巷道,高中生总是礼让我们先过,很难发生现在这些高年级欺负低年级学生的校园暴力事情。</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高中每个年级是两个理科班、一个文科班。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就是初中班,几乎男女各半,而高中则是男生明显多于女生。特别是理科班,一般只有几个女生。在高中,女同学绝对凤凤毛麟角,比大熊猫还宝贵的稀有动物,当然也是男同学你死我活相互争夺的对象。</p><p class="ql-block"> 每年天气热起来的时候,就是高三学生要毕业了。这个时候,感觉气氛骤然紧张起来。高中的同学行色匆匆,不爱说笑了。每天,我们还在迷迷糊糊睡觉时,高中部那边教室的灯已经照得雪亮。晚上,我们一觉醒来,教室还没有关灯。高考的压力在无声无息的刺激着我们敏感的神经。</p><p class="ql-block"> 大概在6月初,高三同学终于考试完了。在离开学校前的晚上,他们像梁山好汉一样,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高声喧哗。疯狂的划拳、疯狂的唱歌、疯狂的乱跳。书和本子撕得稀烂,在空中漫天飞舞。一对对情侣,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在校园招摇过市,浑然不怕有老师批评他们。半夜三更,有人在哈哈大笑,有人在大声哭泣。看到这些,听到这些,我们幼小的心灵变得沉重起来。</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毕业班的寑室、教室空空如也,昔日蹦蹦跳跳、生龙活虎的高中同学,好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一眨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觉得这是高考,那么你错了。这只是高考预考,也叫高中阶段毕业考试。绝大多数同学考试完了,领个毕业证,出生社会了,永远不再踏入校门。而有个别同学,通过预考的,还要继续复习近一个月,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这个时候,令人心碎的场面,很多人一辈子没有看到过。两个理科班,只剩下两三个、三四个同学在上课,文科班甚至只有一个学生,而老师一样的在讲台上讲课,这就是残酷的高考。到了每年的7月7日,这几个背负家庭和学校重任的幸运儿,才正式进入高考考场,直到7月9日结束。我非常清楚记得,理科要考语政外数理化生共7科,语文数学各120分,生物70分,总分710分;而文科只考语政外数史地共6科,总分640分。</p><p class="ql-block"> 如果运气好,会有一两个同学考上大学。我记得,83年,我校好像考上了两个大学生。一百多名高中生啊,才考上这么两个,对于学校,这都是很了不起的大事了。这时,全校大庆。我最直接的印像是,全校学生,每人免费获得一份炒肉。有人觉得不屑,一份炒肉算什么?这样说吧,现在,你喊我吃穿山甲、娃娃鱼,我不觉得有多稀奇;但当时的炒肉,真心的好吃,因为一年吃不到几回。全校的领导师生都兴高采烈,好像过节日一样高兴。</p><p class="ql-block"> 送走一批又一批的高中同学,我们要面对中考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三十年过去了。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从学校毕业,现在工作了二十多年,儿子已经高考几年了。</p><p class="ql-block"> 有时,我和小学、初高中的同学聚会。大家坐在一起,单从着装来看,已经分不出哪些读过大学,哪些没有读过。改革开放给了大家更好的发展空间。当初没考上大学的同学,通过各形方式,逐步进入单位工作。更多的是回家务农后或待业不久,通过学手艺和打工、开店开公司,大力发展自己的事业,现在都是风声水起、丰衣足食。</p><p class="ql-block"> 和同学在一起的时候,听到最多的话是,你就是某某啊?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啊!小时候,父母总是提起你的名字,说你很争气,学习努力,考上学校。学校老师也经常提起你的名字,号召大家向你学习。是啊,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老师不也是反复向我们提起上届、上上届谁谁考上大学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和其它考上大学中专的同学,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学弟学妹们,勤奋学习、刻苦攻读,取得一个又一个好成绩!</p><p class="ql-block"> 时间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高校迅猛扩建,大学招生人数陡然上升,上大学越来越容易。到现在,达到了高潮。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多元化就业格局形成,高考不再是千军万马争过的独木桥。和八十年代初期万里挑一的升学率相比,现在一半中学生升读本科。或者说,只要每年凑够几千学费,都能够读书相比,现在的90后、00后,真的是最幸福的一代人。</p><p class="ql-block"> 原来在校门口那个乞丐还活着,我们变老了,乞丐也变老了。不变的是,仍然衣服褴褛、肮脏发臭、胡子凌乱的坐在县城繁华、嘈杂的街边,望着来来往往的人在傻笑。我买两个烤饼递给他,他一把抓过去啃了起来,似乎看也没看我一眼,他已经认不出我了。今天,一群高考考场下来的高中学生经过他的身边,又匆匆离开了,他好像没有看她们一眼,他在津津有味的吃着烤饼;她们好像也没有看他一眼,她们在赶路,为明天的高考作准备。他们是两个时代的人,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如果把他当时的成绩,放在现在的升学率来比较,他多半可以考上一所一本大学。可是,命运却捉弄了他。他是那个高考是唯一最高追求目标时代的牺牲品,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在轰轰烈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全国性运动中,绝大多数人回头了。只有他拼命往前冲,却被挤下桥去,落入万丈深渊。</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学生,对待高考都十分坦然。倒是学校、老师、家长不淡定。学校老师自然有他们的绩效考量,这里我不想多说。作为家长,无论是否经历过高考,无论高考成功与否,都寄希望于子女高考后从此走向成功,这是不恰当的。大学生、研究生就业形势这么严峻,大学校学费又这么高,找工作很难、难于上青天。所以考上不等于前程似锦,没考上也不是说没有出路,人生处处是考场!走向社会后,考公务员考事业编制、考职业资格证、考职称、考英语、考计算机,哪一样轻松?金钱、美女、权力的诱惑,哪里不是考场?当你身经百炼,蓦然回首,高考只是人生众多考试中的一次而已。</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真心希望老师、家长和社会要有平常心,尊重孩子的选择。无论考上与否,都不要苛刻的要求孩子。要做好孩子们的就业参谋,鼓励孩子作出正确的人生抉择。</p><p class="ql-block"> 祝莘莘学子: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愿你落笔生花,花开盛夏;青春为伴,未来可期。愿你们旗开得胜,远征星辰大海;前程似锦,归来仍是少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可替代/资阳市作协</p><p class="ql-block"> QQ:1084116505</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