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静安百年迅速崛起成为上海大都市的中心区,起源于静安寺,也得名于静安寺。</b></p><p class="ql-block"><b> 静安寺以有“真言宗坛场”而在沪上独树一帜。</b></p> <p class="ql-block"> <b>2021年11月13日,静安寺跨世纪改建工程竣工答谢茶会举行,这标志着历经20多年的静安寺“跨世纪改建工程”圆满完成。</b></p><p class="ql-block"><b> 新建成后的整座寺院,以古朴典雅,殿宇巍峨,佛像庄严,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尽显佛门神圣,并再次成为了上海南京路上一道靓丽名胜风景。</b></p> <p class="ql-block"> <b>静安寺为江南著名古刹之一。相传由高僧康僧会于三国吴赤乌十年(247)创建。初名重元寺(也叫重玄寺),寺址在</b><b style="font-size: 18px;">“沪渎”,</b><b>上海旧县城以北,大约10里地的吴淞江(今苏州河潭子湾附近)沿岸。</b></p><p class="ql-block"><b> 据史料记载,寺院在重元(玄)寺时,已有毗卢遮那佛像和佛钵等供奉。重元(玄)寺在唐代曾改名为永泰禅寺,直到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因避宋太祖的忌讳,再次更名为静安寺。更名之后的静安寺在沪渎又延续了二百多年。期间,寺僧智俨,人称“虾子和尚”,曾奉命重修静安寺殿堂。</b></p> <p class="ql-block"> <b>沪渎:秦代的吴松江到南北朝时,向东延伸了很多,整个流域开始形成由“松江”和“沪渎”两个部分。江南地区的百姓,将江河直接流向海洋的那一段江流,称其为“渎”。</b></p> <p class="ql-block"> <b>(南北朝时期的“沪渎”)</b></p> <p class="ql-block"> <b>静安寺始建时间,来源于寺内碑记。对这一碑记,截止到目前,既没有史料可以证实,也没有足够的史料可以否定碑记的真实。</b></p><p class="ql-block"><b> 在静安寺的传说中,有一个“石佛浮江”的故事。相传在西晋晋愍帝建兴元年(313年),自吴淞江口浮来两尊名为“惟卫”“迦叶”的石料佛像,被寺院迎请供奉。后在建兴六年(319年)又有两个石钵现身沙滩,也被迎请到重玄寺。在敦煌莫高窟第323洞窟里,有一组壁画,对这一传说有详细描述。</b></p><p class="ql-block"><b> 静安寺取“静安”之名,据今人猜测可能取自于《大学》里的“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b></p><p class="ql-block"><b> 南宋嘉定九年(1216),静安寺住持寺僧仲依和尚,见寺庙临吴淞江岸太近,寺基常常受到江水冲击,随时有被顷圮的危险,于是决定迁寺。寺庙迁移到哪里最合适呢?仲依左思右想,最后决定将寺院迁到芦浦旁的“涌泉”沸井浜边,即今南京西路1686号现址。</b></p><p class="ql-block"><b> 静安寺迁寺不久,吴淞江(今苏州河)改道,旧寺的地方渐渐地被江水所吞没。</b></p> <p class="ql-block"><b> 南宋绍熙四年(1193)所著的《云间志》(“云间”是古代松江地区的别名)对“静安寺”、“涌泉”都有记载。</b></p><p class="ql-block"><b> 芦浦“涌泉”十分奇特,奇特在于它昼夜不停往外冒的泉水是热的,像煮沸的开水,人们称“涌泉”也叫作“沸井”。静安寺迁寺到芦浦“涌泉”之后,距上海县城有七、八里地。</b></p><p class="ql-block"><b> 当时县城里面,代步工具除了轿子,主要是步行。县城之外则是河流纵横,湖泊密布,人们要去远郊静安寺烧香拜佛,大都只能靠舟楫。</b></p><p class="ql-block"><b> 在元、明两代,静安寺庙虽远离县城,屡经兴废,但由于“涌泉沸井”的缘故,寺院香火一直连绵不断。</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1878年的静安寺)</b></p><p class="ql-block"><b> 历代游客诗人慕名前来寺院敬香拜佛,为寺古迹留下了许多墨宝题咏,静安寺也因此而闻名江南。于是寺院僧寿宁便将历代游客诗人留下的题咏汇集起来,撰辑了一本《静安八咏集》留存于世</b>。<b style="font-size: 18px;">到了元代,静安寺成为了一座闻名遐迩的宏伟庙宇大刹。</b></p> <p class="ql-block"> <b>(1882年的静安寺涌泉) </b></p><p class="ql-block"><b> 被称为寺院古迹的“静安八景”散落在寺院四周,主要是:赤乌碑、陈朝桧、虾子潭、讲经台、沪渎垒、涌泉、芦子渡、绿云洞。“静安八景”历经迁寺、改建及战火兵灾等原因,大都已湮灭,唯有“涌泉”留存了下来。</b></p><p class="ql-block"><b> 对“涌泉”的保护,史书多有记载。 明《弘治上海志》记载:“涌泉在县北(“县”即县政府所在地),广袤者半寻,赛若温泉。突沸犹火鼎,昼夜不息,俗呼“沸井”,或曰“海眼”。后人甃之以石,覆亭其上,名曰“应天涌泉”。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后人在泉眼的四周砌起石栏围护,并请书画家胡公寿题匾---“天下第六泉”,于是这口“沸井”和静安古寺就成为了上海游览拜佛的名胜古迹风景点了。</b></p><p class="ql-block"><b> 到了明代洪武二年(1369),寺院用六千斤铜,铸造了一个大钟,钟上刻有上海诗人王逢的铭文。这口大钟,今天保存完好无恙,现存放在寺庙里。这一切证明,明代的静安寺规模宏大,香火旺盛</b>。</p> <p class="ql-block"> <b>(19世纪90年代的涌泉)</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静安寺和涌泉)</b></p> <p class="ql-block"><b> (静安寺和涌泉)</b></p><p class="ql-block"><b> 关于静安寺规模较详细的记载始于清代。清初以来,静安寺虽也屡经兴废,但香火还是一直连绵不断,寺院留存下来的一些主要建筑,大都也是清光绪之后重建的。</b><b style="font-size: 18px;">清代静安寺寺基25亩,乾隆元年(1736)为今日静安寺寺基的规模5倍之多。</b></p><p class="ql-block"><b> 乾隆六年(1741)礼部侍郎麦焕出资重修大殿;迨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又有歙人孙思望倡议捐资重修静安寺殿堂;据说在此同时,还有上海道台白盛保也修治过静安寺前的涌泉,在寺院的东隅建造了报恩寺,以供僧居,并捐田二十四亩,以供香火之用。</b></p><p class="ql-block"><b> 当时还记载有寺僧大海,曾将寺院内被火焚烧后留存的古银杏树干,雕成十八尊罗汉像,其中一尊韦陀像,曾留在寺内供奉过。</b></p><p class="ql-block"><b> 1860年6月至1862年10月,太平天国李秀成三次率领太平军东征进攻上海,由于遭到英军炮火轰击和战乱焚烧的破坏,静安寺大部分庙宇被毁。据清朝《同治志》记载,当时静安寺“仅存大殿”,其余均化为了断坦残壁。</b></p><p class="ql-block"><b> 清同治元年(1862),英租界上海跑马总会在界外开辟第三个跑马场(今人民广场)时,向西,即从泥城浜(今西藏路)到静安寺辟筑了一条跑马道,初名“涌泉路”,后更名为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四年后,跑马总会将该跑马道转交给工部局管理。自上海有了马车、东洋车,独轮车等新的代步交通工具之后,来静安寺看“涌泉”、烧香、拜佛者日盛,从此静安寺周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b></p><p class="ql-block"><b> 清光绪七年(1881),静安寺将庙宇12亩土地租给申园公司建造娱乐场所(愚园路原235弄,今中企大厦处)。1882年,新建成的“申园”成为了上海滩上第一座营业性私家园林。以后,随着东阳人力车、载客西洋马车在上海的普遍使用,到静安寺烧香拜佛人(马车)满为患。为加大对静安寺路的管理,1884年,工部局在卡德路(今石门二路)建立了界外巡捕房。1885年8月中旬,工部局董事会会议记录,“由于马车可随处停车,在静安寺转角处聚集了许多马车,从而堵塞了交通。”于是工部局派出了专职交通巡捕维持马路秩序。</b></p><p class="ql-block"><b> 不久,静安寺又先后将寺庙东侧33.5亩土地出租给他人建造西园(1887年)、愚园(1890年)。西园、愚园的建成,又为游览静安寺者驻足品茗、赏景看花,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当时外国洋人、上海官绅富商、王子公孙、闺阁千金、青楼女子,把乘坐马车兜风游览聚会静安寺,当作一种社会上流的时尚追捧,静安寺庙香火也因此日益旺盛。</b></p> <p class="ql-block"><b> 同时,战火平息之后,“仅剩大殿”的静安寺,在住持鹤峰带领下开始募捐重建。当时得到佛教人士李朝觐等人的资助,但动工之后,适逢山西、河南遭遇大灾,江南绅士纷纷捐钱款赈灾,建寺捐资不继,被迫停止多年。直到清光绪六年(1880),才又得到本地绅士姚曦、浙江商人胡雪岩等人的倡捐资助,修建工程才得以继续。寺院山门和佛殿修复于三月开工,第二年农历四月初八工程落成。</b></p><p class="ql-block"><b> 这次寺院重建,在光绪九年(1883),由李朝觐作记,住持鹤峰等勒碑纪其事,碑文叫《重建静安寺记》,该碑至今保存在静安寺。</b></p><p class="ql-block"><b> 此后,静安寺不断有修茸全寺的建设工程。如光绪二十年(1894),松江府上海县僧会司、静安寺住持正生在大雄宝殿左右增建两庑房屋,并再一次修茸全寺,使面貌焕然一新。</b><b style="font-size: 18px;">这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静安寺内树木葱郁,寺宇深邃,香火旺盛。而寺西一带,花农遍植奇花异草,嫣红姹紫,景色宜人,吸引了广大的游人前来游览烧香拜佛。当时一年四季不少人西侨也经常乘坐马车到沪西静安寺兜风游览,并成为了一种时尚。</b></p><p class="ql-block"><b> 此后,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公共租界向西扩张,到静安寺后,租界当局迫令静安寺迁移历代祖师坟墓,于是住持正生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在上海南翔购置田地几亩,建立祖师坟墓一座,将静安寺内历代祖师的灵骨迁葬该地。又立祖师祠,供历代祖师牌位,并派人长住管理和看守。在此同时,租界当局因筑路今华山路而拆除了寺内大雄宝殿西侧房屋,静安寺内遂形成为大雄宝殿等主要殿堂偏于一偶的格局。</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1909年静安寺路拓宽之后涌泉位置在马路中间了) </b></p><p class="ql-block"><b> 民国八年(1919),静安寺前筑成通衢,至此,静安寺与涌泉隔路相望。</b></p><p class="ql-block"><b> 拓宽的静安寺路(即现今的南京西路),使沪西一带日见繁荣,寺庙游人如织,香火更旺,寺宇随觉狭窄,不敷应用。于是在民国十年(1921),有寺僧常贵及绅董姚文栋等,将寺产积余资金,在大雄宝殿以东的空地上,兴建起了一座三圣殿,寺基范围也扩大至二十五亩。扩建以后的静安寺佛像庄严,寺貌一新,寺基规模传留至今。</b></p><p class="ql-block"><b> 民国三十一年(1942),德悟继任静安寺住持,他和监院密迦,全力整顿寺院。先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在山门东首另建庄严雄伟的新山门一座,并请邓散木提额“静安古寺”。第二年(1946年),又在新山门前的涌泉旁,建起了一座印度阿育王式的石幢,叫做“梵幢”,以作为佛寺的标志,以免寺庙两边林立商店遮住寺门不易寻找。同时还疏浚涌泉,整修了全寺殿宇,使之面貌一新。当阿育王式梵幢竣工之后,寺院于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举行揭幕典礼,太虚法师亲临主持,庆典盛况空前。但不久,当地土豪劣绅觊觎静安寺财产,千方百计陷害僧众,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静安寺住持德悟、监院密迦二人逮捕入狱。</b></p> <p class="ql-block"><b>(1946年建造的阿育王柱和静安寺山门)</b></p><p class="ql-block"><b> 1947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上海市佛教会按照住持德悟及全体僧众的意愿,在寺内召集诸山长老、护法居士及静安寺全体僧众举行会议,公推持松法师为住持。</b></p><p class="ql-block"><b> 解放前夕,静安寺因频年战乱等原因,殿堂年久失修,佛殿破旧,佛像剥落,寺院一片衰颓景象。</b></p> <p class="ql-block"><b> 建国后,上海市人民政府两次拨款对静安寺进行修复,使古老的静安寺,在保存原有风貌的基础上,焕然一新。期间,方丈持松法师为把失传的唐密宗恢复起来,</b><b style="font-size: 18px;">三次东渡日本</b><b>。1953年4月,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持松法师在寺内恢复设立了真言宗(密宗)坛场,</b><b style="font-size: 18px;">接续传承复兴了失传近千年的唐朝真言宗(密宗),</b><b>并</b><b style="font-size: 18px;">成为了全国唯一的真言宗(密宗)坛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b><b>5月20日(农历四月初八日)静安寺举行开光仪式。随后,每逢春秋两季举行修法大会,传授密法,逢农历正月初一及四月初八日(佛诞日)对外开放。</b></p><p class="ql-block"><b> 由于持松法师在日本获得古义真言宗、新义真言宗、台密三大派系的阿闭黎位,他在日本的影响很大,每年有许多日本友人,海外弟子前来瞻仰密坛和纪念持松法师。修复以后的静安古寺,成为了上海一座比较完整的大佛寺,中外游人来到上海,必定到静安寺参观、礼拜,寺庙发挥了佛教在国际交往、民族团结中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19世纪90年代静安寺风调二大金刚)</b></p> <p class="ql-block"><b>(19世纪90年代静安寺雨顺二大金刚)</b></p> <p class="ql-block"><b> (民国时期的天王殿)</b></p><p class="ql-block"><b> 建国以后修复的静安寺,主要建筑有三座大殿,即天王殿、大雄宝殿和三圣殿。</b></p><p class="ql-block"><b> 【天王殿】殿内正中供奉着一尊弥勒菩萨像,坦露胸膛,笑口常开,面貌慈祥。殿内两侧,供奉四大天王,人称“四大金刚”,专司保护国土、众生和护持佛法。第一尊叫东方持国天王,其塑像身白色,持琵琶;第二尊叫南方增长天王,塑像身青色,持宝剑:第三尊叫西方广目天王,塑像身红色,手绕缠一龙:第四尊叫北方多闻天王,像身绿色,手持宝幢。在天王殿前的院子里,还有一口道光年间铸的大钟。</b></p><p class="ql-block"><b> 【大雄宝殿】该殿是寺内的主殿。殿的正中供奉一尊两耳垂肩,鼻端口正,庄严而又慈祥的释迦牟尼佛像。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大殿两旁供奉释迦牟尼十八弟子罗汉像,个个神彩奕奕,姿态各不相同。大雄宝殿内的右侧当时还悬放着一口明洪武二年(1369)所铸造的大钟。大殿外面东侧的墙壁上,当时嵌有两块石碑,一块是光绪九年(1883)所立的“重修静安寺记碑”;另一块叫“云汉昭回之阁”。大雄宝殿前是一个大院子,两边铺着绿色草地。当时院子西面的草地上,有一个石头的莲花座,相传为明弘治十七年(1504)的古物。 </b></p><p class="ql-block"><b> 【三圣殿】该殿供奉的是弥陀、观音、大势至三尊萨像,佛教中称为西方三圣。弥陀,即阿弥陀佛,佛教中说他是西方极ホ净土的教主。相传他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观音,也称观世音、观自在等,为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佛经中说他是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众生遇难,只要通念其名号,菩萨马上就能听到其声音,前往拯救解脱,故名观世音。大势至,亦称大势、势至。为阿弥陀佛的右胁侍。佛经中说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即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得无上力,故名大势至萨。当时三圣殿内还供奉着一尊日本铸造的大铜佛。</b></p><p class="ql-block"><b> 三圣殿后面有一幢二层楼房,楼下为方丈室。方丈室原为寺内住持所居之室,后作为方丈讲经说法和招待宾客之用。楼上设有真言宗坛场(密坛)。坛内当时保存有许多名贵之物,如有从日本请来的十二天画像,相传画家历经祖孙三代才画成。此外还有明代所绘的佛像和金制的南天铁塔等。</b></p><p class="ql-block"><b>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红卫兵“扫四旧”,将静安寺所有的佛像、法器和佛教文物全部被捣毁,僧众也被全部赶出庙门,寺舍被全部占用,用作它途。1972年大雄宝殿被一场大火焚毁,至此,整个寺宇彻底废圮。</b></p><p class="ql-block"><b>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逐步落实。1983年,国务院确定静安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庙之一。1984年初,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静安寺很快成立了修复委员会,由上海市佛教协会副会长贾劲松居士主持,开始着手按历史原貌对静安寺进行全面修复,僧职人员也重新回到寺院,再兴法务,寺庙修复之后,寺院再次正式对外开放。</b></p><p class="ql-block"><b> 修复之后的静安寺南北长83米,东西平均宽73.5米,面积6100平方米。山门南向。其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真言宗坛场、观音殿等。</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改革开放,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上海由中国改革开放的后卫走到了的前列,静安区政府提出“再塑静安寺的辉煌”宏伟目标。</b></p> <p class="ql-block"><b> 盛世修庙。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静安寺改建工程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b></p><p class="ql-block"><b> 根据规划要求,静安寺提出了“一步规划,分步实施”的设想。按照“出精品、可传世”和静安寺地区城市规划的要求,静安寺山门朝南,仍在南京西路上,较旧有山门西移2米左右。入口东前方置钟楼,其下恢复“天下第六泉”亭,方池古栏,上建钟楼:西前方地铁出口出上建鼓楼;3个建筑物以廊道连成一个整体。同时建立完整的佛寺型制。</b></p><p class="ql-block"><b> 静安寺整个改造工程于1997年立项,1998年正式施工,2021年通过竣工验收,前后跨越了两个世纪,经历二十多年。期间,在慧明方丈的亲自率领下,在广大建设者们精心设计、精细选材、精密施工、精益求精的努力下,静安寺全面改建工程圆满完成,成就了千年古刹的盛世中兴,再塑了静安寺新的辉煌。</b></p> <p class="ql-block"><b> 建成后的静安寺保持了佛教传统的建筑风格。</b></p><p class="ql-block"><b> 寺院按传统中国寺院布局,主要建筑物坐落在中轴线上,从南至北顺序为山门、丹墀、大雄宝殿、法堂、香积楼。东西两侧分布钟鼓楼、东西厢房、观音殿、牟尼殿、知恩阁、报恩阁、观景台、拜经台等。</b></p><p class="ql-block"><b> 正法久住梵幢与静安佛塔分别坐落于寺院的东南和西北角,遥相呼应。</b></p><p class="ql-block"><b> 整座寺院结构布局严谨,殿堂宏伟庄严,楼阁错落有飞檐灵秀飘逸,梵幢、佛塔遥相呼应,华丽典雅的宋式建筑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