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金塔县城,行驶在宽畅的酒航大道上。一路向东北而行,过了航天镇、鼎新机场后,驶离大路向北插入通向金塔居延遗址的便道。前面就是黑河沿岸三座神秘的城堡和一座神秘的关隘。城为东大湾城、西大湾城和地湾城,关为肩水金关,这就是在金塔博物馆的汉简上记载的“一关三城”古代的居延遗址。 当到达一个石块砌的九层白塔经幡的路口时,虽能望见古城就在村庄后,但村口有电子路障阻挡。等到来一工程车时,司机回答原来是走这条路,现在里面施工不能通行,要到东大湾城必须从前面绕过去。我们按指向多享受了十几公里的的颠簸,终于到达金塔居延遗址所属的东大湾城遗址现场。 素净旷远的戈壁上出现一座大规模的豪奢的汉家城堡令人兴奋不已,因为这不是明城堡遗址,而是距现在二千年多年的汉城堡遗址。古城不比距今五百年的明城堡差多少。它坐落在金塔县城东北约145公里黑河两岸的戈壁滩上,因黑河(古称弱水)在此处拐了一个大湾,故称大湾城。大湾城由黑河东、西两侧的东大湾城和西大湾城组成。 刚一下车,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古城的东北角和东南角的戈壁滩上兀立着两座高7米的烽燧。东北角这座似矩形的烽燧极具特色,它不但四棱方正,主面上还有一个小的矩形门洞。像是一个端庄笔直的哨兵在为古城站岗放哨,历经千年岁月,仍坚守在荒漠深处。东南角的烽燧被风蚀的像一个的戍边沧桑的老战士,守卫边疆一辈子,现在挺起弯曲的身体,昂起白发苍苍的头瞭望着远方的故乡。 两个兀立在荒漠且个性鲜明的烽燧旁边,便是东大湾城。现在被铁丝网圈在其中,当我置身现场,真是令我震撼。这时我顾不上招呼朋友,就一个人钻进去,在空旷的古城内想听听两千年前夯锤击打黄土的声音。这可是汉长城,汉家的戈壁滩,汉文化的积存,在汉代城遗址上方能领略历史的沧桑巨变。 据汉简的史料考证(金塔博物馆介绍),东大湾城,是汉代的张掖郡辖肩水都尉府城。汉武帝时,设置了“张掖属国都尉”,权力相当于太守。它的下面设了三个都尉,肩水都尉是其中之一,东大湾城是肩水都尉的府城。 东大湾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50米,东西250米,由内城、外城和障三部分组成,总面积为8.7万平方米。现残存的城墙和烽台,均系夯土版筑。障内据说还有宋、元时期所筑的土坯房、壕沟和城垣,保存比较完整。门在东墙正中,上筑瓮城,城门北侧有马道可直上城头。城东北和东南隅均筑有瞭望台,南台保存比较完整。东大湾城的外城南北三多百米,东西二百余米,但城墙痕迹已不明显。 东大湾城不但是守城部队的驻营地,同时也是居延屯田的重要区域,平时军士们在此屯田、练兵等活动,干戈相见之日,则服从都尉的统一调遣,辅弼着关城向敌人攻击。城内还有军需库,贮存大量的粮食、火药、器械等。 在古城的西北角立有一个黑色石碑:居延遗址F—177障,石碑用汉语和蒙语标注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石碑的背面写到:居延遗址F—177障,位于东风镇宝日嘎啦查西南76.6千米处,坐落在额济纳河东岸边,障墙夯土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方23米,南北26米,门设在南墙。保护范围:遗址本体向四周延伸200米为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四周向处延伸100米外为建设控制地带。落款是军地共建文物保护工程。 当年的障现在变成了一堆黄土,不是这个石碑没人知道这里曾经还有一卫城的障设在这里。观完遗址后我发现一个问题,这个石碑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所立。金塔县介绍东大湾城坐落在黑河东岸,内蒙古介绍在额济纳河东岸,这个我明白,黑河入沙之后名为额济纳河,现在这处宝贵的长城遗址到底归谁管理,有些疑惑。 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此发掘出汉简1500余枚,以及西夏文的印版文书和西夏文的丝绸各一件。1972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又在此发掘出汉简数百枚和部分珍贵文物。 站在河边就能看到黑河对岸的另一座城池河--西大湾城。两座城池隔河相望,汹涌澎湃的河水拍岸而响,穿流而去,蔚为壮观。当然我们也过不去实地观瞻。根据博物馆的资料介绍西大湾城的建筑年代和建筑方式和东大湾完全相同。虽然现在隔着一条河,但依稀可以看出当年的威武景象。两城如两把钳子死死守住黑水通道,使敌人不敢越雷池一步。 向北行驶五六公里看到地湾城遗址。地湾城遗址位于航天镇东岔村西南黑河东岸。由障城和早、晚两期坞院构成。障城平面略呈方形,现仅存一鄣,鄣高8.4米系夯土版筑, 城堡座北向南。经过两千年的风蚀,障墙上有成排的木棍洞。一座经受了两千年的风侵雨蚀,依然矗立在大地上的城池,令人不免心生感叹。 据在博物馆看到的资料,地湾城大约建于汉武帝元狩二年,由三坞一鄣组成,遗址范围100*100米,是汉代肩水侯官所在地。通过仪器发现大湾城、地湾城和肩水金关都地处正南正北,但是黑河走向不是这样,说明在明汉代将士修建的时候就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指南针定位。 地湾城范围内曾出土汉简3000余枚,铜、铁、陶、木器若干。特别是出土的汉简中有历简、医简等,他们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历简是我过最古老的日历之一,药简表明明汉代居延地区中医、中药已经得到普遍应用。值得一提的是,出土的汉简中发现有关酿酒的汉简,由此可知在西汉时期居延地区就有酿酒之举、饮酒之风。 在往北徙步一里多路,发现残存一烽台和部分遗迹,台长宽均8米。这个地方就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一次重大考古活动中发现汉代木简上注明的肩水金关遗址。肩水金关遗址位于航天镇东岔村西黑河东岸,地处张掖通往居延的交通咽喉,兼有关口、邮驿、候望等多种职能,是汉代河西地区军事重地之一。遗址仅存关门和关内西南侧坞院1座。整体遗迹呈矩形。遗址四周是戈壁荒漠,有零星适宜耕种的土壤,有极少耐旱植物生长。肩水金关是当时进出河西、南北交通的咽喉,取名金关,含有“固若金汤”之意。 肩水金关地处戈壁,紧靠黑河,几乎就建筑在河岸边上,河水擦边而流,流沙漫地而去。常年的风雨侵蚀, 主要建筑已被严重损毁。现在就剩下这个土堆。但在博物馆我们看到了根据遗址,参照汉简里的记录,复原肩水金关原景,再现这座矗立于弱水河畔的汉塞边关的雄浑壮阔。 肩水金关其主要建筑由两座对峙的长方形夯土楼橹构成的关门、烽台、坞和一方堡等组成。楼橹长 6.5 米,宽 5 米,西侧有通到楼橹顶上的土坯台阶,两楼橹间的门道宽 5 米,其上部有门楼类建筑物。关门内外埋有虎落尖桩和木转射,门两侧连结夯土塞墙。关门内西南侧有黄土夯筑的坞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 36 米,南北宽约 24 米。 坞内有房屋和马厩等共 11 间,西南角有障和烽燧。坞院西南角有方形围墙(墩院),边长约 13 米。北墙与烽火台东壁相接,西墙与烽火台南壁相接。北墙开门,院内有曲折夹道,两侧分布有住室、灶屋、仓库、院落等遗迹。当年曾在城的四周修筑了宽达8米的护城河,能直接引进弱水,其周围数十里城障烽燧林立,相互呼应。拱卫着大湾城和地湾城,三足鼎立,形成牢不可破之势。 金关遗址出土的木简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因为当年在(A32)出土简牍724枚,在南面五百米的地湾遗址(A33)出土简牍2383枚。这一发现震惊了学术界,并在之后形成了一门国际显学—— 简牍学。1971-1973年间,甘肃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又对居延甲渠候官(A8)和肩水金关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肩水金关出土简牍11000多枚,再加上1986年地湾出土的700多枚。这样,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两次在肩水金关(A32)和肩水候官(地湾,A33) 出土的汉简达到15000多枚,占到了历年居延出土汉简总数的一半左右。因此肩水金关又被称作“居延汉简的故乡”。 从汉简记载可知,肩水金关作为汉王朝在黑河通道设立的唯一关口,它无论从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无论是军事防御方面,还是开发管理居延方面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在当时的地位绝不亚于玉门关和阳关。从肩水金关出土的纪年简看,它从汉武帝天汉元年 (前 100 年)设关,一直延续到了晋武帝太康四年,时代跨度达 200 多年。尤其是宣帝本始至光武建武八年这105年间的简牍数量最多,内容最为丰富,说明这一阶段是肩水金关最为繁华兴盛的时期。 到此,我们从南到北将“三城一关”全部游览完毕,从地理位置上看,肩水金关处在最北面,有级别较低的侯长负责把守关口,为防御和作战先锋。往南为地湾城,驻有肩水侯官缓冲接应。再往南的东大湾城为肩水都尉府(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副省级军区),由级别更高的都尉(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副司令)坐镇指挥。 2022年6月6日<br><br> 声明:撰写长城游记是出于热爱长城、认识长城、宣传长城达到保护长城之目的。其中史料、引文多来源于本地县(府)志、博物馆展资料及图片、百度百科、景点介绍及网上共享资料。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人联系,我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电话:13909538717<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