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豆腐干

希奥慈恩(2723495)

“凤高志远”家庭征文之一(首篇)<br><br>作者:唐忠明 写于:20210501<br><br>美篇制作: 熊晓春 (美篇昵称:希奥慈恩2723495) <h5> (此图片为网上下载)</h5> 前两天,晓清在群里发了《寻找记忆中的珍馐美馔》一帖。此帖很好!我读了以后,竟有一种“浓浓儿时忆,满满烟火情”的感觉。联想甚多,于是记之。<br> 在我幼小的记忆里,没有珍馐美馔。或者准确地说,即使有,那也很稀少。或许,这也是我们这一代大多数人的共同记忆。<br> 作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所叙之事、之地,作为解放碑的娃儿,我耳熟能详。我猜想他现在的口才,也许与他曾经的口福有关,他的家境一定富裕。而对于我,更多的则是扎心的回忆。<br> <h5> (此图片为网上下载)</h5> 邮政局一侧的冠生园,除了点心闻名睱迩,五颜六色的高级糖也很缤纷。那时候的我,只能隔着玻璃橱窗吞咽口水。重庆宾馆对面的回民食堂,其水煮牛肉,麻辣鲜香嫩。只有当家里来了客人,有时候,才会领父母之命,用三角钱,请一份回家。<div> 至于大阳沟口旁的陆稿荐,虽然故事很传神,也很传奇,我曾经进出无数。但那个盛产美食的处所,却是我的心酸之地。大约是小学五、六年级的暑期,为了赚取下一个学年的学费,我曾在那里吆喝过。妈妈在家里卤好豆腐干,装在盘子里,盖上白纱布。我端着盘子,在陆稿荐店内穿梭,口里叫卖:来买啰,五香豆腐干,一角钱一块。</div> <h5> (此图片为网上下载)</h5> 也许我家的豆腐干比较鲜香?也许人们见我瘦小,童声稚嫩?我的豆腐干,总是先于邻居家的孩子卖完。<div> 1965年,我16岁,初中毕业,就远离父母和家乡,奔赴大渡河畔,修建成昆铁路。师傅们说我们是一群小童工。他们哪里知道,其实我的童工生涯,始于小学。<br></div> <h5> (此图片为网上下载)</h5> 当然,回忆也并非全是伤心。伴随穷困的,也有温暖。遇上妈妈高兴,会背着弟弟们,悄悄塞给我五分钱。那时候,青年路有个灯光球场,后来拆了修成万豪酒店。那里,每到周末,都有篮球比赛,一张票,五分钱。<div> 那时的社会风气确实和现在不同,一帮孩子在陆稿荐熙熙攘攘的食客中叫卖,却从未受过店员的呵斥,更惶论驱赶了。比较现在的有些城管,那时候的人们,多么宽厚和善良啊!</div><div> 文革中,我已参加工作,有了些多余的银两,也曾和要好的朋友,到心心餐厅喝过咖啡。依稀记得店内场地,比四周略微底洼一些,灯光有些昏暗,如有需要,就成了舞池。</div> <h5> (此图片为网上下载)</h5> 还记得九园包子,硕大如碗,迫不及待一口咬下去,带油的肉馅,喷了一脸。 <h5> (此图片为网上下载)</h5> 最难忘的是,我有个同事,家住吴抄手门店后边,紧邻吴抄手厨房。但凡我们去他家玩,他母亲几乎都要推开窗户,朝厨房里的熟人喊道:喂,给我煮几碗抄手过来!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抄手就从窗户递进来。至今想起,仍唇齿留香。<div> 前不久,我专程去中华路,寻找旧时舌尖上的记忆。吴抄手仍在,不论你来与不来。吴抄手,还是那个曾经的吴抄手,只是味道,已不再是从前的味道了。而至于陆稿荐,我是绝对不会去了,因为,我害怕遇上卖豆腐干的小孩。</div> <h5> (此图片为网上下载)</h5> 回忆往事,不是回味酸楚。回忆了,才会更加觉得今天的幸福。财务自由,衣食无忧。社保医保,有车有房。唯一遗憾的就是,冠生园的点心依然美味,却担心太甜。就好像,面对以前最钟爱的花生米、干葫豆,却突然发现,牙不行了。<br> 什么叫做生活?几十年后的今天,我总算明白了这一点。生活就是,不会让你有过不去的坎,但就是常常与你过不去。比如,特想吃的时候,特没有钱。有点儿钱的时候,又特不能吃。<br> 所以,珍视生命,过好每一个今天,这不是一句空话。尤其是我们仍处在疫情的当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