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封面1</h3> <h3>封面2</h3> <h3> 沈阳市第19中学七七届毕业45周年 【青春回眸】编辑部</h3> <h3> 责任编辑: 李佩剑</h3> <h3> 版面编辑: 李佩剑</h3> <h3> 文稿校对: 李文军</h3> <h3> 图片裁剪: 王 利</h3> 封面设计: 李佩剑 <h3> 目 录</h3> <h3>一, 老十九中学历史概况和组织沿革<br>二,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文图稿件<br>三,七七届毕业45年基本情况介绍<br>四,七七届各班级的文图稿件---散文和诗歌<br>五,七七届各班级的才艺展示---书法和美术绘画作品<br>六,2019年母校国庆节70周年师生联谊会活动<br>七,2021年校庆65周年,建党100年纪念活动<br>八,2022年母校七七届毕业45周年纪念活动<br></h3> <h3> 《青春回眸》编委会<br><br> 名誉主编: 王洪智<br><br> 主 编: 李佩剑<br><br> 副 主 编: 李文军 王 利</h3><h3>编 委: 刘 勇 鞠延杰 张凤兰 郝 伟 刘孟珠 肖艳红 邱灿义 孙旭生 范桂香 靳 华 韩刚师 李桂芳 陈丽娟 王文太 马玉奎 陈丽波 韩 龙 荀 华 阎 伟 董艳荣 梁秀杰 吴世颖 汪海燕 林长富 付进宁 杨凤杰 吴明涛 殷之光 鲍晓军 辛 红 王雪静<br><br> 2021年12月15日<br><br></h3> <h3> 前 言<br><br> 回眸青春 倾述友情---序贺七七届毕业45年<br> 王洪智<br> 45年了,沈阳市老十九中七七届毕业生,45年忘不了校园里的点点滴滴,45年忘不了同学间的深情厚意。45年来,美丽的相聚总是如期而至,那隽永的同学情谊便成了一首首悠远的歌,在夕阳红艳的日子里不时浮现。<br> 发在网上、投到群里、摆在案头上的这些图文稿件,便是那忆想青春记载重逢的妙曲欢歌。<br> 七七届是个优秀的集体,全年级13个班的师生用炫丽的教学色彩绘出的一幅幅美艳图画,成为学校历史的亮点,至今广为传颂。<br> 班主任的谆谆教诲,任课教师的协同辅导,班委会团支部的模范作用,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凝聚了班级的团结,升华了同学的情谊。当年,在学工学农学军的实践中,在操练野营运动会的竞赛中结成的师生情同学情,尤如甘泉,汩汩流淌,至今不断。<br> 正是这流淌不断的同学情缘之泉,毕业45年,愈来愈清纯,愈来愈喷涌,愈来愈甘甜。不说毕业重逢的的凝眸相拥,不说师生相见的喜泪深情,也不说班级庆生的祝福歌声,单是全年级13个班师生歌舞欢庆建党百年的聚会,足以彰显这一优秀集体的奇光异彩。<br> 为了记载那一幕幕难忘的校园旧事,为了收录这一次次相聚的久别重逢,为了汇集全年级各班级友情的浪花剪影,七七届精英群主李佩剑同学,牵头毕业45年庆典组委会,向全年级13个班师生征文,出版纪念图文专集《青春回眸》。<br> 书中的青春沉浮往事辛酸,难以忘怀;浓浓的师生情同学情至纯至真,玉壶冰心。诗歌散文,情深意重抒怀念;书画照片,浓墨重彩绘心声。岁月回眸,喜圆学子征途梦;夕阳环顾,尽享师生同学情。<br> 心里繁花似锦,眼中大海星晨。美好在期待,梦想在远方,用畅快的心情迎接辉煌的旭日。时间不老,师生同在,让我们携手一起向未来,享受灿烂的阳光。谨以此情为序,祝贺七七届毕业45年文图专集《青春回眸》出版,祝福老十九中师生健康快乐,情谊永恒!<br> 2022年2月22日<br><br><br></h3> 作者王洪智 1965年至1986沈阳市第十九中学语文教师,1986年至1990年作家生活报社记者部主任,1990年至2005年消费新报社主任编辑。其间,积极组织开展文化社团活动,兼任张学良基金会副会长、辽宁省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和辽宁省校园文学学会会长,主编校园文学集《呦呦鹿鸣》和《永恒的花期》,著有《沈水诗札》诗词专集。 <h3><font color="#ed2308">一, 老十九中学历史概况和组织沿革</font><br> 沈阳市第十九中学历史概况<br> 沈阳市第十九中学,校址在和平区四经街二段二里二号。(原沈阳第二十三中职业高中) 始建于1956年,在1956年9月3日正式开学。校名为沈阳市第四十九中学,1958年市政府决定整顿中学,沈阳县所属划归沈阳县,沈阳市各区中学重新排列命名,四十九中学改为沈阳市第十九初级中学。由于1959年市政府整顿市区,撤销南市区西部,划归和平区,由此沈阳市第十九初级中学由南市区改为和平区隶属。1965年迁校至和平区三段六里一号。1983年,市政府决定将19中学校园大部分划归沈阳电视大学使用,1986年7月15日,和平区政府决定撤销沈阳市第十九中学。</h3> <h3> 2021年李佩剑同学去和平区档案馆查档时复印原件</h3> <h3> 2021年李佩剑同学去和平区档案馆查档时复印原件</h3> <h3> 李佩剑同学在和平区档案馆留影 </h3> <h3> 向和平区档案馆赠[仓桑]留影</h3> <h3> 沈阳市十九中学组织沿革(1956-1986)<br>1956年,书记梁献均 校长张艺斌,教导主任张艺文。<br>1957年,书记余国才,校长徐文桥,教导主任梁献均。<br>1958年,书记于国才,校长徐文桥,教导主任李德福,袁福芝。<br>1959年,书记于国才,校长卞奎兴,教导主任张玉琢,袁福芝。<br>1960年,书记于国才,校长于忠,教导主任张玉琢,袁福芝。<br>1961年,书记余国才,校长张良壁,单林,教导主任张玉琢,袁福芝。<br>1962年,书记刘玉珍,校长张良壁,教导主任张玉琢,袁福芝。<br>1963年,书记刘玉珍,校长张良壁,教导主任张玉琢,袁福芝。<br>1964年, 书记刘玉珍,校长张良壁,教导主任张玉琢,袁福芝。<br>1965年,书记刘玉珍,校长张良壁,教导主任张玉琢,袁福芝。<br>1966年, 书记刘玉珍,校长张良壁,教导主任张玉琢,袁福芝。<br>1967年,书记刘玉珍,校长 无,教导主任 无。<br>1968年,书记刘玉珍,校长 无 教导主任 无。<br>1969年,书记郝俊德,校长 无 教导主任 无。<br>1970年,书记郝俊德,校长 无 教导主任 无。<br>1971年,书记翟成德,校长 无 教导主任 无。<br>1972年,书记张振英,校长 无 教导主任 无。<br>1973年,书记徐新年,校长 无 教导主任 无。<br>1974年,书记孙亚清,校长 无 教导主任 无。<br>1975年,书记孙亚清,校长 无 教导主任 无。<br>1976年,书记刘亦斌,校长张林,教导主任刘国恩。<br>1977年,书记吕恒仁,校长张林,刘恩春,曲绪恩,教导主任刘世铎。1978年,书记吕恒仁,校长张林,刘恩春,曲绪恩,教导主任王秀芳。<br>1979年,书记吕恒仁,校长张林,刘恩春,曲绪恩,葛暢寻,<br>教导主任刘萃琛。<br>1980年,书记唐复静,校长张林,曲绪恩,葛暢寻,<br>教导主任于良贺,李国栋,王秀芳。<br>1981年,书记唐复静,校长张林,曲绪恩,葛暢寻,曹尚俭,<br>教导主任于良贺,李国栋,王秀芳。<br>1982年,书记唐复静,校长张林,曲绪恩, 葛暢寻,曹尚俭,<br>教导主任李黎,李国栋,刘翠琛。<br>1983年,书记唐复静,校长曹尚俭,张林,曲绪恩,葛暢寻,<br>教导主任刘翠琛,王玉林,李黎。<br>1984年,书记唐复静,校长曹尚俭,张林,曲绪恩,兆淳,<br>教导主任王玉林,吴菊英,单子君,何益民。<br>1985年,书记唐复静,黄桂茹,校长曹尚俭,曲绪恩,兆淳,<br>教导主任吴菊英,单子君,张福同,何益民。<br> 以上资料由和平区档案馆提供,李佩剑,古涛同学抄写,兆淳老师看过,<br> 据活地图兆淳老师说,文革期间,学校的党委书记前几年由装甲兵部队的军干部的担任,后几年由沈阳油脂化学厂的干部担任书记,所以对于这些人他不太熟悉。 2021年6月5日</h3> <h3> 关于沈阳十九中学的19条冷知识 </h3><h3>教师 兆淳<br>一、雷锋同志1961年春天来沈阳19中学做学习毛主席著作讲用报告。同年9月雷锋给沈阳19中学师生来信。<br>二、1964年周总理陪同外宾来沈期间,沈阳19中学少先队优秀辅导员李闻老师和她的优秀中队学生在北陵公园受到周总理接見,近距离看到敬爱的周总理。<br>三、国家最高检原检察长、原辽宁省委书记黄火青;中央原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沈阳市老市长宋光、张荣茂等当年都是沈阳19中学的学生家长。学校对高干子弟不搞特殊化。与普通家庭学生一视同仁。<br>四、沈阳19中学校长张良璧曾被评为沈阳市优秀共产党员。照片刊登在共产党员杂志封面。<br>五、沈阳19中学1956年建校1986年撤校,校龄30年。不同时空中还有两个19中:1956年前19中学在郊区,1986年后19中学在和平区砂山。三个19中学没有关联。如果说有,那就是单子君、邓美华在后19中学做过校长。<br>六、沈阳19中学1956年至1966年是重点初中,1968年后是完全中学,1984年后是独立高中。<br>七、沈阳19中学,1965年前在五经街校区,1965年后在十四纬路校区。<br>八、沈阳19中学在五经街校区与著名教育家辽宁省副省长车向忱比邻。车老多次来校视察指导,对19中学赞赏有加。有一次,张良璧校长问车老学生活动影响您休息吗?车老说,我喜欢学生的朗朗书声和欢声笑语。<br>九、沈阳19中学十四纬路校区较大。在一个角落还有一所学校:沈阳电视大学。1986年,国家要求市级电大必须有足够的面积和教室。经市里决定,十四纬路校区都归电大,撤销19中学。<br>十、沈阳19中学30年不同时期掌舵人,如张良璧、于国才、刘亦斌、张林、吕桓仁、唐复静、曹尚俭等,都作出一定成绩,受到师生的尊重。撤校时,有关部门和领导对19中学的工作和成绩,顾全大局都给予肯定。<br>十一、沈阳19中学农场,又称学农分校。1965年前在浑南火石桥,1968年后,在东陵区李相公社王士兰。<br>十二、1965年,沈阳19中学在开原县中固乡大白庙子建立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点。近20名当年毕业生由吴安岩老师带队。<br>十三、沈阳19中学的老三届。由于文革的历史原因,1966届1967届1968届三个年级于1968年同时离校集体上山下乡。主要去向是开原县柴河公社各大队。<br>十四、老三届人才辈出。2018年他们隆重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编印回忆录《回眸》。内容丰富而宝贵。沈阳19中学《回眸》已存放沈阳档案馆并收藏于辽宁省图书馆。<br>十五、老三届沈阳19中学二年二班在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柴河记忆》内容感人。<br>十六、从沈阳19中学走出许多教育管理人才,在各校任书记、校长。19中学数学组教师李锦韬后在沈阳134中学任校长,并创建成名校。后任和平区教育局局长。被评为特级教师、教育专家,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br>十七、聚首教研室。沈阳19中学先后有11人到和平区教研室工作。包含了文史外、数理化、体育、电教各学科。<br>十八、沈阳19中学师生已经陆续退休。在老年报刊偶有信息。如何静 国恩老师指导社区老年人书画。姚静琰老师被《老同志之友》编入2020年知识阅读竞赛题。<br>十九、沈阳19中学老师姚静琰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摘编了党史中100件大事,并印制成册,向党献礼。年近90岁的姚老师在读写资料中经常借助放大镜,精神可嘉。</h3> <h3><font color="#ed2308">二,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文图稿件</font><br></h3> <h3> 2021年教师节随笔---刘畅 </h3> <h3> 今天是教师节,祝我的恩师和所有的教师朋友节日快乐,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外语专业,更爱我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奇迹,你们是最好的教科书,我的职责就是要和你们一起读懂自己,不断完善,一起成长!</h3> <h3> 2021年9月10日教师节和李闻老师, 刘爱华老师, 李华老师合影留念</h3> <h3> 2021年9月10日教师节和李闻老师合影留念</h3> <h3>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结识了很多年轻人,我们一起奋斗,不断发现快乐,一起追逐梦想。教师拥有不老的青春,因为我的一生总是与年轻人为伍,教师的血液里充满了激情,那是你们注入给我的能量,教师是一个幸福的职业,我们和学生一起不仅收获知识,同时还收获了深厚的友谊,从学生的追求中,我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学生就是我前进的动力!</h3> <h3> 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师,所以教师节也应该是学生节,祝福我的学生们和所有的年轻人今天快乐,天天快乐!2021年第37个教师节<br></h3> <h3> 教师节当天在饭店举办教师节, 李闻老师,刘爱华老师,李华老师,68届2年2班班长古涛参加.七七届五班有8名学生参加,韩刚师,辛红,张传广,郝伟,赵会敏,郭云杰,李德辉,李栋平参加.<br> 2022年3月1日</h3> <h3> 在19中学当班主任---和学生的结下的师生情谊永恒!<br> </h3> <h3> 张 源</h3> <h3> 1974年9月我担任7年6班班主任,直到77年7月份毕业。三年多的班主任生涯是我终身难忘的工作。当时还处于文革期间,复课不久,社会背景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工宣队进驻学校,领导学校复课,口号是以学为主兼学别样,<br>即学工、学农、学军、学黄帅(学生反师道尊严)<br>记忆犹新的是七年级的时候和学生一起学工到沈阳油脂化学厂和工人师傅学做肥皂等半个月,八年级的时候到东陵区王士兰大队(学校农场)劳动半个月 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学习毛主席语录。</h3> <h3> 农村分校合影留念 </h3> <h3> 再就是回校后学军每天晚饭后都由体委王瑞等班干部组织同学在当年的电车公司北门空场军训迈大步,功夫不负学生们辛苦努力军训比赛中获得优秀成绩。三年多的班主任和学生的情谊永恒,毕业后联谊几次活动,每次学生们都邀请我参加并留下美好的回忆。</h3> <h3> 本文作者:张源老师<br> 2022年3月1日</h3> <h3> (散文) 夕阳回望有青山 </h3><h3> □ 戈胜军<br></h3> <h3> 伴着生命的行板,吟着 "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的诗句,体验着光阴之手触摸着每一个日升日落的愉悦与落寞,一路走来。倏忽间,已踏上古稀之年的高岭,夕阳下回望,但见暖阳花开,青山满目。但我没有忘记曾有的风吹雨淋。所幸在穿林打叶的风雨声中,似乎更淋响、敲击着那个系在心中的铃铎,激励我咬紧牙关不敢停下丈量天涯万里的艰辛步履。<br> “过来昨日疑前世,睡起今朝觉再生"。回望生命里程,感谢上苍赠予了我一个“小确幸"一一我竟选对了职业:因为有了教书生涯,于是案头便有了语文课本;于是便看到了《国际歌》这篇让人热血沸腾的课文;于是便结识了无产阶级革命队伍中呐喊人一一《国际歌》的词、曲作者。于是,一堂常规课一一讲析《国际歌》,便成就了我一生永远的难忘。<br> 当旋着青春的脚步刚迈进校园,朝阳的霞晖把我的身影定格在办公室的白墙上,我就知道从此有了新的身份。"老三届"出身的知青,沐浴过时代的风雷,品尝过生活的百味,回城后那颗欲展宏图壮思飞的心自然也塞进了装满激情和梦想的行囊,开始渴望追寻生命的壮美。我以满满的信心担任了6年级(9年一贯制)班主任,理想的风帆开始高挂起航。<br> 明媚的6月,操场上的惠风轻拂着一个个蹦蹦跳跳的背影,我拿起课本和粉笔准备上课。讲课篇目就是让我在备课中就激动不已的《国际歌》。<br>阳光探进教室窗户,友善地跳跃到一张张稚气未脱却精神饱满的脸上,明亮而温馨。教室里安静下来,一道道渴望求知的目光和亲切洁静的眼神投到我心湖,瞬间击起心中涟漪:多么天真烂漫的孩子,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br>讲课声,伴着无言的日光流泻着。时而娓娓,时而激昂,俨然一脉奔腾不息的河流,缓急因势,情随意走一一那永载史册、光芒不褪的1871年,“巴黎公社"这一沉甸甸的特殊名词,拉雪茲神父墓地旁侧的那堵弹痕累累的公社社员墙,还有《国际歌》词、曲作者欧仁.鲍狄埃和皮埃尔.狄盖特响亮的名字,仿佛一个个硕大的惊叹号,从历史深处跳步跃出,鲜活而威武,清晰而坚实。伴着视死如归的公社战士与反动的凡尔赛军队的浴血奋战的历史硝烟,伴着那悲壮激越的《国际歌》旋律,仿佛天地间的霹雳金鼓,重重地敲响我的心扉。我分明就置身其中,真切地感受着那呐喊、那激情、那无畏、那刀光剑影的喊杀和雄浑战歌的交响,进而是那牺牲的惨烈和不屈不挠的悲壮……渐渐地,我情难自已,热泪涌出。似乎我就是公社社员之一,作为幸存者在讲述当年这段仅存60天的光辉璀璨。这是几千几万个生命以鲜血书写的历史新篇,昭示着史无前例的灿烂辉煌。<br> 教室里,似乎只回响着我的声音。当我从满是枪林弹雨和血雨腥风的历史深处走出,又还原成现实世界的一个三尺讲台的讲者时,这才看到,坐在第一排的蒋幼华同学(她是班里工作认真负责的小组长,我清楚地记得她身着白上衣),双眸噙满了晶莹的泪。还有坐在最后一排的男生,平时总笑嘻嘻的胖胖的大个儿张德超,也一反常态,表情凝重,眼帘深处也闪烁着点点泪光……<br> 我又看到面前的学生,一张张庄重肃穆的脸。他们似乎瞬间长大,由少年的青涩跳转到成年的持重。 阳光似乎也静止不动,好像在屏息驻足聆听,聆听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它长久地抚摸着少男少女可爱的面颊,洒满了淋漓爱意。<br> 是啊,这些少男少女之与太阳,也应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同类一一“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要不断给予关爱和滋润,他们需要情怀和信仰等必需的成长元素,才能发光发热贡献于社会、国家。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br> 而马克思给予极高评价的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一一巴黎公社,还有英勇无畏的公社战士的碧血丹心以及让人热血沸腾的《国际歌》歌声,如一粒饱满的种子,今天开始埋种在一颗颗青春年少的心田(包括我),潜滋暗长着红色基因,富养和熏陶着他们的身心。我庆幸我认知并拥抱了这段意义非凡的历史,并在热泪泛起中宣讲着这段历史,也同样感染得莘莘学子热泪盈眶。这一切都得益于我是一个传道者。因此,我以我的职业为荣。以在这种职业的要求下,自觉主动锲而不舍地精研课本及涉猎更广博的文学文化知识为己任,以“行万里路必读万卷书"为高标,用爱与激情去拥抱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br>这堂课,自以为是最有感染力的一堂课(有王婆卖瓜的味道)。是我从教的光辉起点。虽然它未必是最好的课,但我喜欢激情教学。恩格斯有言:在战场上冷静拔剑出鞘的人,决不会是英雄。我谨记着,并把教学激情保持到知天命之年(50岁时给高二学生上课,讲到古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临刑前从容弹奏《广陵散》、死后姐姐为其收尸一段历史时,又热泪难禁,同样也感染了学生们泣下沾襟。这是与反动政权不共戴天的士人浩然之气,如何不感天动地)。<br> 沧桑过往,记忆留金。 经历的难忘,定格成永恒。我常常想,当年的那些只比我小八九岁的学子,现今如何?<br> 我们无法选择历史,只有历史选择我们。我们经历的年代,文化土壤相对贫瘠。如今,但愿那些有联系或不联系的所有学子,都成为林下风致,灼灼其华;不论生活是否富足,但愿都有一颗富贵的心;不论生活如何千头万绪,但愿都不被牵绊。“读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无功利性地多读些书,汲取人类社会留给我们丰富的文化营养,也许是晚年最好的养生和美容。<br>青年有事业、理想;老年有追求、梦想。但所有的人都不能缺失激情。《国际歌》表现了无产阶级推翻旧世界的激情;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焕发了人人参与的工作激情;晚年,同样少不了热爱生活的激情。一个热切的不停歇的灵魂才能让身子更加勤奋。再加持一个“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的豁达心胸,必然会去翻耕补种一些年轻时曾经忽略或欠缺的精神品种(如文学音乐美术摄影书法等),产生春风得意、马蹄踏香的快意。<br>在我们的心版上描绘更惬意的明天吧!<br> 这样,我们在告别世界那天才会对自己说:哦,一生摇曳的平凡和普通,竟也盛放出沾沾自喜的橙黄橘绿。那不曾随风飘远的往事,时刻触摸着我生命中最深刻的感动。<br> 2022年4月完稿</h3> <h3> 当年做班主任带领全班去东陵区王士兰大队学农与部分男生合影。摄于1974(1975?)年。第二排左一戴草帽和眼镜者为本文作者,后排左三就是笑脸常挂的张德超同学。</h3> <h3> 本文作者2020年初摄于家中。</h3> <h3> [歌词] 岁月有星辰也有永远的你 </h3><h3> □ 戈胜军<br></h3> <h3>1(段) 昨天昨天,无法忘记: 万紫千红的青春托出一个旷世传奇。忠诚奉献铸就了他厚重的主题;风霜雨雪坚固了他的甲衣;热血汗水赋予了他的可歌可泣。啊,知青,山山水水刻下了你耕耘命运的足迹,遙遥星光明灭着你苍茫的希冀。<br><br>2(段) 今天今天,还没忘记:柴门离落有笑面怡人的春风桃李;古道热肠演绎着乡亲们的大爱善举;豆花麦浪摇曳出温情依依;同<br>窗相聚的杯里泊滿了深情厚谊。啊,知青,你就是珍稀的陈年老酒醇厚无比,酿出了人间真善美芳香四溢。<br><br>3(段) 明天明天,心湖如洗:千帆过尽,成败是非一如风过无迹。唯有万千双眼深情俯视大地,切望中国梦绚烂在神州八极,让艳丽的温馨赶走天堂的冷寂。啊,知青,你的灵魂还亲吻着汗水浸过的土地,悠悠岁月有星辰也有永远的你,永远的你。<br><br>(敬请作曲达人谱曲。感情基调:深情、凝重、舒缓。三致谢。)<br><br><br></h3> <h3> 九 年 八 班 真 棒!<br> 李 闻</h3> <h3> 虎年正月的一天,突然接到李佩剑的电话,说他们正在筹备毕业45周年纪念活动,邀我写篇文章。我觉得这不应该推迟,因为我曾经参加过他们班的毕业40周年的庆祝活动,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精彩的场面,激动人心画面,还在我心中缠绕,在眼前浮现。我忘不了那些已过花甲之年的"小伙"和"姑娘们"那一张张动人的笑脸和亲切感人的关怀,不写是不应该的。</h3> <h3> 八班毕业四十周年师生联谊会紫悦山庄合影</h3> <h3> 八班毕业四十周年师生联谊会紫悦山庄合影</h3> <h3> 2017年7月2日在棋盘山紫悦山庄参加八班毕业四十周年师生联谊会合影</h3> <h3> 其实我没有教过九年八班,参与活动纯属 "套近乎"。走进这个集体,你会感到,它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他们的热情会融化你的心,让你自觉不自觉地就会感到大家都是你的好朋友,你就是他们集体中的一员。<br> 七七届毕业于特殊的年代,粉碎四人帮的欢庆锣鼓喧天不过十个月,万众欢腾,百废待兴。高考还没有恢复,毕业分配仍是四个面向。在还没有毕业前,除了少部分同学参军入伍外, 很多同学打起背包走向农村, 留城的也是大部分是三小一道, 但是大家都没有怨言,哪里有困难就向哪里去!当高考的大门敞开后,我们这些初中时入校就学工学农学軍, 也就是学习的初中水平的孩子们赶紧拿起书本,日以继夜地学,拿起书本,日以继业地苦苦地钻研,才挤进了停办十年的高考的大门,就硬是参加了高考, 于是八班出现了多名出类拔萃的人才。当然大部分同学还是成了各种平凡岗位的普通劳动者, 都是沈阳市重工业城市的劳动力的支柱, 但是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 都做出了优秀的成绩和成果, 但我敢说,无论在那个岗位上,他们都争强好胜,决不甘败下峰的人,同学之间不分职位高低, 不分彼此, 永远是兄弟姐妹, 因为他们是从沈阳十九中学九年八班走出来的同学,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颗不服输的神子在萌发,这是一种精神,一种传承,这颗种子可能就是十五丶六岁时种下的,二十多岁才开始萌发。今天六十多岁了,老树又开新花!沈阳十九中学七七届九年八班又整整齐齐地正步走在我们面前啦!九年八班在19中学有很高的名气,这个班在学校各项活动中,都表现得十分优秀,尤其在队列表演,广播操比赛以及学校的春季、秋季运动会上,成绩总是非常突出。在热火朝天的运动会上,你看哪个班级队形最整齐,唱歌, 呼口号声音最洪亮,啦啦队最别出心裁,那个班肯定是九年八班!<br>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清明节,学校组织全校师生,步行去北陵抗美烈士陵园扫墓。1000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走在北陵大街上,当时车辆还不算太多的马路上,许多班级的体委都喊着121的口令,毕竟路程太过遥远,走着走着,脚步就散乱了。唯有九年八班的队形严整,步伐一致,体委口令声音洪亮,引起了行人的高度注意和赞扬,这时体委突然提高嗓门,高声喊道:"正步……走" 这一声令下,全班同学立马挺胸抬头,甩开臂膀,高抬大腿,绷直脚尖,咔! 咔! 咔!,走起了只有国旗班才能走得出来的正步!那一刻,路两旁的行人看傻了眼,目瞪口呆,半天才想起叫好!纷纷说 "乖乖" 这是什么队伍呀!"天兵天将" "八路军进城啦"!在九年八班的带动下,各班级同学都好像忘记了疲劳,恢复了精气神,也跟着来了劲,但是队列的基本功,跟九年八班差远了,那位指挥若定的体委,个子不高,也不算魁武,但谁也不会想到,吴老师,你一定想不到,当年你选拔培养的16岁少年刘勇,不仅率领班级队列表演正步走, 威震北陵大街,30年后这名少年成长为中国足球职业联盟执委,沈阳城市足球俱乐部总经理。<br> 九年八班有一个团结向上的班委会,李佩剑等等骨干成员把班委会团结成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又有强大的凝聚力,把整个班级同学都在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45年如一日,招之即来,来之能战!40多年来,每季度都要为同学们举办生日聚会,野游参观,数不胜数。只要班级群里发出通知,在接龙栏里立即排起长队,就像19中学没有解散,就像九年八班还没有毕业,就像他们不是60多岁的花甲老人,就像还是一群无知的18岁的少男少女……。<br> 最令人感动的是为自己的班主任送别,吴老师去逝时,是在沈阳市中医院,吴老师的学生在沈阳市中医院工作,她把吴老师接到沈阳市中医院住院治疗。在她病危时,她的学生们像儿女一样围绕在她身旁,陪着敬爱的吴老师走到生命最后一刻 ,送别吴老师时,又是热爱着她的学生们,自发出车,出钱送她最后一程。那情形,就是儿女亲人,送别亲人的场面,谁也想不到是一群学生在送别他们敬爱的老师。那是震撼人心的送别,那是我想象不到的送别,我没听说过,也从未见过,吴老师得的是癌症,可怜的是, 手术时医生把切除的肿瘤用托盘拿到手术室外,给我们看,并且说以大量扩散,摘除不尽,只能缝合!"俩孩子放声大哭",在秀芳老师,李湘云老师和我,掩声流泪,没救了!可是麻醉中的大吴一点不知情,出院后笑呵呵地对我们说,摘除了,全摘除了,就等着恢复好了,明年夏天俺们去厦门旅游,谁也不许不去!……。临终前,正在抢救时,王秀芳老师去医院探望,在学生及子女的一片哭声中王老师晕倒了……。生离死别,学生围着自己的老师,像子女一样。<br> 我真的难以想象,差不多一个班的学生流着泪,叹着气为自己的班主任送行。几十年前的小体委刘勇,正在北京中国足协开会,听到吴老师去世的消息,立马请假,当晚返回沈阳,立即参与班委会为吴老师送别所做的周全而繁忙的准备中,他们不像是师生关系,而是像母子母女一样的血肉亲情的关系,我没有见过这种送行的队伍,这样悲壮的场面。<br> 对了,在张艺谋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我见到过,那些长大成人的山村孩子,从各地赶回故乡,在大风雪中,沿着崝崛不平的山间小路,一拨一拨地换班,用肩膀扛扛载着老师的棺木。吴老师没有棺木,她的遗体化作一缕青烟,消失在广阔的天空。可是她高尚的身影,爽朗的笑声,铿锵的有力的讲课声,永远活在学生的心中,这就是无形的丰碑!<br> 我看到过吴老师的相册,其中几张印象极深,过大年,十几名学生在她家聚餐。问题是她家住在滑翔小区,那是沈阳最早开发的住宅小区,房间很小,只有卧室没有厅,她家的小圆桌更小,只能坐4~5个人,但是10多个学生,怎么挤得下?那是多么热闹拥挤热火朝天的年夜饭,但是大家高兴,就愿意这么拥拥挤挤,在欢声笑语中,在浓浓的师生情谊中过大年!<br> 吴老师走的太匆忙,她该完成的任务也没有完成,她自幼没父,80多岁的老母还活在人间,她还有俩个孩子!九年八班就是九年八班!吴老师走后这些年,同学们常常联系俩兄妹,他们就像关心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关心着没有母爱的孩子。<br>吴老师你用真情培养教育九年八班的每一个学生,你培育的幼苗,一个个茁壮成长,这是你用心血和生命谱写的教育诗篇,是应该刻在墓碑上永恒的墓志铭!<br> 我常常想,这样一个强大的班集体,毕业45年还能召之即来,这是一种什么力量呢?这些当年十四`五岁的孩子,如今出息得怎样了呢?如今八班同学有的在国家机关,省直机关,体育,文化,广播电视台,卫生,科技,大专院校,银行,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等等为国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和成绩。有的任国务院新闻发言人, 总工程师,国家一级演员,银行行长, 中国足球职业联盟执委, 国家级医学检验专家及辽宁省医学专业专家评委, 国家重点大学讲师和教授,处长,室主任,科长,总经理等等<br> 九年八班的师生情深,不仅仅只表现在吴老师身上,于桂普老师是他们初一时的班主任,多年后于老师退休住进了养老院,班委会组织同学每年都去东陵疗养院看望于老师。从教师群得知,于老师去世后,已来不及去送行,他们就去看望了于老师的女儿,送去的慰问和关怀……。<br> 尊师爱校是十九中学的光荣传统,尽管学校解散了,但十九中学的精神不散,校旗不倒!所有从十九中学校门走出的师生,都不忘自己的学校,难忘带动十九中学奔跑的三驾马车---张良壁、于国才、张玉琢!难忘像吴桂荣老师这样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生命的人!<br> 九年八班,好样的!九年八班,真棒!你们把逝去的老师放在心灵深处最神圣的地方!你们是一杆永不倒的红旗!<br> 我想起一张照片,两位年近百岁的老人相对而坐,相视而思,照片的标题是 《最后一次班会》,想一想,只有两个人的班会,也要相聚。我想,这应该是40年后十九中学九年八班的照片,别的班不会有,因为他们班会早就停止了,而九年八班的班会,会开到最后!<br><br> 祝福九年八班!很棒! 九年八班真的很棒!<br></h3> <h3> 本文作者:李闻老师 2022年2月26日</h3> <h3><font color="#ed2308">三,七七届毕业45年基本情况介绍</font></h3> <h3> 《蹉跎岁月,绽放光荣的七七届》 郝伟 张传广 李佩剑 鞠延杰 汪海燕 李文军等 <br></h3> <h3> 我们七七届毕业生大都出生于上世纪的1958年和1959年。1960出生的不多。正赶上国家困难时期(三年自然灾害),所以我们这代人小时候家里生活大都很艰苦,68年上学时又赶上文化大革命,中学四年我们每学期都要到工厂学工或到农村参加劳动,还要学习军事技术刺杀、队列及正步训练等,没有系统地完成文化课学习,考试基本上是开卷考,我们这一届底子比较薄,大家对学习都不太重视。尽管这样我们这一届还是人才辈出。<br>一九七七年我们中学毕业,“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在国家的号召下我们大部分同学都下乡了,成为了知青,(新型农民)只有极少一部分同学参了军,还有部分父母身边无子女的同学和身体不好的同学留城了,由于我们上学时在农村分校有过半个月的体验,所以对农活并不太陌生,正在我们准备为国家农村基本建设做贡献大干一场的时候,国家恢复高考了,这时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心理准备,并且也没有认识到上大学的重要性,即使是这样我们十九中学七七届的毕业生也有十多位同学考上了大学。这些同学是我们这届的佼佼者。<br>文革结束后国家工作重点基本上回到经济建设上来了,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七九年我们下乡知青都陆续通过接班、办回流,最后清底等回城,大部分分到了父母所在的单位,之后我们分别在各自单位工作,为国家建设做着自己的贡献。<br>二000年左右在国家大变革时期的环境下,大部分同学又赶上了下岗、企业并轨、失业等,生活给我们这些七七届毕业的同学们压力真是太大了,即使是这样,我们七七届的同学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压倒,涌现出了好多自主创业,为国分忧的优秀代表和民营企业家。所以我们为我们这一届自豪,我们这一代人是自我生存能力极强的一代人。<br>我们十九中学七七届毕业生是优秀的一届毕业生,虽然我们都已经退休了,但是退休前同学们无论在机关,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工作都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 有许多同学都是行业的楚翘。是社会乃至国家的最坚强的一代人。有些人才是国家的和社会的中流砥柱,这是我们为之自豪的。<br>总之,虽然我们的经历很坎坷,上学就停课,毕业就下乡,回城就待业,四十多岁有下岗的,但是我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压倒,激流勇进,为祖国建设做着自己的贡献成为中坚一代,在家尽孝尽忠尽责,我们这是问心无愧的一代,改革开放创造的丰硕经济和科技成果的一代。<br> 2022年2月27日</h3> <h3> 这是八班王利同学为七七届毕业45周年创作的素描作品</h3> <h3><font color="#ed2308">四,七七届各班级的文图稿件---散文和诗歌</font></h3> <h3> 《难忘的十九中学》<br> 九年一班 肖艳红</h3> <h3> 亲爱的老师,学哥,学姐,同学们,无论相隔多久,难忘的还是学生时代,最难忘的十九中学……<br>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又遇母校十九中学建校65周年,各届校友聚集一堂,让我们重新唤起了对校园里的回想……</h3> <h3> 1977.6.25一班团支部成员 </h3> <h3> 一班在十九中学农村分校参加学农劳动</h3> <h3> 那时的我们青春,年少,活泼,调皮,还记得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们的高阳老师陪着我们一起跳皮筋,一起打排球,学校演出老师和我们一起排练长征组歌……好多好多的温馨画面,仍历历在目……校园就是我们成长的最好见证……时间转瞬即逝……</h3> <h3> 一班毕业照</h3> <h3> 40年后我们再次相聚,同学们却一点都不感觉陌生,还是那张笑脸,还是那种神态,举手投足都未曾改变。那时的友谊,那么纯,那么真,那么深。只是现在的我们已不再是豆蔻之年,而是已到花甲。也许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过去的一切原来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值得怀念……难忘,十九中学……</h3> <h3> 40年聚会,2017.1.13在沈阳市燕豪大酒店</h3> <h3> 40年聚会,2017.1.13在沈阳市燕豪大酒店, 女生表演节目</h3> <h3> 北陵公园,故地重游,1977/2018</h3> <h3> 章岛游玩,行队礼,纪念流逝的岁月</h3> <h3> 一班班主任高阳老师</h3> <h3> 每月都会为过生日的同学庆生-华园酒店</h3> <h3> 经历了岁月的积淀,生活的磨砺,我们身心更加成熟,我们的眼神更加坚毅,我们的心态更加淡定,我们的步履更加从容。让我们坚定信念跟党走,为社会发挥余热,做力所能及的事,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健康快乐每一天!</h3> <h3> 本文作者:肖艳红 2021.3.29</h3> <h3> 九年二班 陈丽娟</h3> <h3> 2022年2月26日</h3> <h3> 九年三班 孙旭生</h3> <h3> 1973年小学毕业</h3> <h3> 1976年团员合影留念</h3> <h3> 2O2O年7月在同学农场</h3> <h3> 2O2O年2月24日</h3> <h3> 《深深的怀念》 </h3> <h3> 九年四班 范桂香</h3> <h3>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转眼毕业于十九中学已有四十四个春秋。此时对李白的“朝如青丝暮成雪”的诗句,深有同感。青春年少已暮年,回首四十四年前校园的春花秋月,倍感亲切温馨。那是我们成长的摇篮,那是我们的花季雨季……。</h3> <h3> 九年四班全体同学与吴钗真老师毕业合影1977年 </h3> <h3> 老师的谆谆教导,同学们的纯真笑脸,一场场一幕幕的校园生活,不思量自难忘……。班主任吴钗真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数学张源老师的耐心讲解。张颖梅老师慢条斯理的物理课。语文王洪志老师的严厉教学,无论多淘气的同学都得洗耳恭听……。让我们受益匪浅。还有带领我们作课间操年逝已高的齐老师,他那嘶哑洪亮的声音,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给我们留下深刻记忆。</h3> <h3> 九年四班与张影梅老师在北陵公园合影</h3> <h3> 九年四班男生与王洪智老师在北陵公园合影</h3> <h3> 特别是每年的校运动会,运动场上彩旗飘飘、红旗招展,赛场上同学们的精彩比赛,赢得阵阵喝彩,当八百米和四百米接力赛时,整个校园沸腾了,各班参赛同学拼尽全力为班级争光,加油!加油!同学们的呐喊声、掌声、欢呼声,响彻校园。午休时同学们拿出准备的面包、香肠、汽水,边吃边喝,边津津乐道赛场上精彩的一幕幕,欢心笑语不绝于耳,兴奋不已,幸福满满,至今记忆犹新。</h3> <h3> 九年四班全体运动员合影1977年</h3> <h3>九年四班靳华(后排左一)、范桂香(后排右一)参加十九中学校队</h3> <h3> 还有到沈阳乳胶厂和沈阳凸板印刷厂的学工劳动,我们不仅向工人师傅学习劳动生产技术,而且工人师傅不怕苦不怕脏、爱厂如家、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领教至今。令我们难忘的还有到李相公社王士兰子大队学农劳动,那是我们第一次离家过集体生活,第一次自建炊事班做一日三餐,第一次接触农活。有趣的是记得炊事班第一次包饺子,同学们吃的那个香啊,有的同学还想吃下一顿,就偷偷地多领一盒,藏到屋檐上,晚上被小耗子拱翻,落在同学脸上(哈哈),给了那位同学不小的惊吓,谁多领的,同学们心照不宣,但都没说破。还有一次队里的小乳猪死了,我们给炖吃了,晚间有好多同学有不良反应,夜里被送到医院。还好都没大碍,有惊无险。虽然期间有很多小磨难,但尝到了集体生活的乐趣,看到了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过程,懂得了勤俭节约,懂得珍惜每一粒粮食。</h3> <h3> 九年四班全体同学到沈阳市东陵区李相公社王士兰大队参加学农劳动</h3> <h3> 学农劳动炊事班同学合影</h3> <h3> 校园里的景景幕幕,有说不完倒不尽的美妙回忆。时光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却留下难忘的从前,岁月改变了我们的容颜,却改变不了我们那份深深的怀念! </h3> <h3> 本文作者:范桂香 </h3> <h3> 2021年6月16日</h3> <h3> 难忘的一次“大使”的解读课</h3> <h3> 九年四班 曹沈平</h3> <h3> 时光荏苒,昔日我们都曾是豆蔻年华,如今我们都已是花甲之年,但记得过往每一值得的回眸“足迹”。<br> 1973年在我刚刚迈入沈阳市第十九中学六年四班,就接触到我人生第1次的外语课——俄语,不仅我感到“难”,不感兴趣,很多同学也如此。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学习外语并不被学生重视,这不仅给老师提出授课难度,更重要的是课程“很难”顺利完成。俄语课的老师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及课堂“互动”,将俄语课程穿插进时事内容。记得一次俄语课堂上,老师提出了一个名词“大使”,老师问什么是“大使”?全班无一名同学能够给出正确答案。这时当一班级一名同学回答出大使就是特务时,直接将老师气到了,老师一时无语。停留片刻后老师解释道:如果大使就是特务,难道我国驻外大使黄华就是特务吗?(当时黄华是中国首任驻加拿大特命全权大使)。从这堂课我真正知道外交大使的全称为“特命全权大使”……。是最高一级的外交使节,是一国元首向另一国元首派遣的代表。享有完全的外交特权和豁免权。<br> 90年代我有幸去美国工作,特别有幸多次参观联合国,当我坐在联合国圆桌会议厅时,更加感到中国大使在国际地位的重要性。曾经一次与美国同学坐在圆桌会议厅时,那一次我们曾经互相推测中国再次参加圆桌会议时,应该坐在哪个座位?因为每期正中位置是轮流享有的,所以我们直接做到了中间位置,并把写有中国标识牌匾同时放在中间位置和同学们照张相。</h3> <h3> 这是作者曹沈平在美国和她的学生合影</h3> <h3> 时光回眸,最令人欣慰,岁月无声,使我们慢慢走过,年轮更替已使我们不再年轻,但昔日的我们情依旧,心依旧,仿佛从未走远,仿佛就在昨天。</h3> <h3> 本文作者:曹沈平</h3> <h3> 2022年2日23日</h3> <h3> 写于中学毕业四十周年聚会 </h3> <h3> 九年四班 靳 华 </h3> <h3> 聚会结束了,好像还没有从久别相聚的气氛中缓过神来,一直沉浸在亲切、热烈气氛中。张宝燕同学的歌声、还有宴席间同学们的互动,使聚会气氛高潮不断、笑声不断。虽然有些同学几十年没有见面,但见面后是那么的亲切,没有一点陌生的感。 <br> 中学毕业四十聚会是季宾同学提议的,感谢季宾心系同学的友谊。经过大家的努力找到了好多失去联系的同学,吴丽洁、杨燕、彭桂兰、王宣伟等,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张宝燕、方淑梅、卢阿毛、李凤文,才使得今天的聚会来了这么多人,真是意外惊喜,感谢大家的努力工作。 <br> 我们是一九七三年三月份升入中学,一九七七年六月份毕业,在校4年3个月,张影梅老师、吴彩珍老师两位分别为班主任。因特殊原因两位老师没有到,但我们要感谢两位老师对我们的培养教育,向我们敬爱的老师致敬! <br> 我们班的特点:1、体育好,在田径运动会上,多次取得年级组总成绩冠军,在冬季长跑运动会上也多次拿过年级组总成绩冠军,集体荣誉感强。2、有8位同学当兵,人数之多,在全学校屈指之首。3、我们班自由恋爱成功率高,有4位同学组成2个家庭,而且过着幸福生活,让人羡慕。 <br>我们班最后毕业总人数59人。纪徳珍同学提前离开我们班,是因为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年代,因所谓家庭出身问题,受到许多莫须有的伤害,途中转学,她也算在毕业总人数之中。<br>我们班有5位同学离世,他们没有与大家走的更远,我们深深的怀念他们。 </h3> <h3> 我班同学去丹东游玩的照片</h3> <h3> 中学里,在班里学习时间最长的是4年零3月,最短的有二个月。在共同的岁月里同学们结下深厚的友谊,互相之间总有一份牵挂,从十几岁涉世未深的少年、青年,到年近六十,我们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同学们我们要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我们要手牵手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最后祝同学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h3> <h3> 本文作者:靳 华 在校时,任四班团支部书记兼四班班长</h3> <h3> 2022年2月23日</h3> <h3> 亲如兄弟姐妹的同学情</h3> <h3> 五班 郝伟、辛红、韩刚师、张传广</h3>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转眼间我们走过了45年。旧情老景,让我们沉浸在过去的岁月里;在那纯真的年代里,我们共同嬉戏,充满着青春的活力。我们五班同学是从小学五经二校直接升入十九中学的;入学的第一年在校运动会上,我班就获得了年级团体冠军,足球比赛以5:0的战绩赢了校足球队。学习上我班也是佼佼者,年级作文比赛我班就有十多名同学获得佳作奖。在班主任刘畅老师的带领下,我班全体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我班是一个团结的班级,积极向上的班级。我班也位列于十九中学七七届最优秀的班级之列。 <h3> 1975年10月东陵区李相王士兰农村分校<br></h3> <h3> 毕业之前刘畅老师与五班部分女生</h3> <h3> 毕业后我们奔赴各行各业,积极为祖国建设和家庭事业贡献着我们的力量。虽然我们各自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生活,但不变的是彼此的友谊,忘不了的同学情。大家一直都保持着联系,和谐共处,其乐融融。我们就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如兄弟姐妹的一家人,每逢同学们家里有红白喜事,我们都前去参加。我班有几名同学因身体欠加,分别在病重期间我们都前去看望并送他们最后一程。这些使我们更加珍惜同学情,珍惜当下,健康快乐是我们的共同目标。</h3> <h3> 毕业四十年,2017年七月五班同学联谊会 </h3> <h3> 我们每十年一大聚,也经常小聚。1987年陈宏伟同学赞助组织了同学毕业10年大聚会。1997年和2007年赵会敏同学赞助组织了同学毕业20年及30年的大聚会。2017年我班同学在班级筹委会的积极组织下,AA制举办了毕业40年的联谊会。</h3> <h3> 2018年8月草原乌拉盖之旅 </h3> <h3> 2018年11月张传广同学退休请客后同学合影</h3> <h3> 2020年8月張喜宽同学退休请客留影</h3> <h3> 2018年我班男同学开始到了退休的年龄,退休的男同学们分别宴请班级同学,其中有:石家良、韩刚师、李栋平、张传广、郝伟、郑孝杰、邹来楠、赵慧敏、李德辉、張喜宽、高文一、李兆林等同学。 <br> 2017年我班女生王月琴同学邀请部分同学去辽阳高尔夫俱乐部打高尔夫球并宴请同学们。 <br> 2019~2021年我班女生郭云杰、柳静、孙雅莉、李秀华、马涛等同学也分别宴请了部分同学。</h3> <h3> 2021年五月辛红同学请五班同学和班主任刘畅老师及年级部分老师 </h3> <h3> 2021年9月五班部分同学与刘畅老师一起过教师节</h3> <h3> 2021年5月辛红同学组织了一次大聚会,邀请了全班同学和班主任刘畅老师、年级李红军、张媛、戈胜军老师(王洪智老师因病未能出席) <br> 2021年6月我班部分同学参加了建校65年撤校35年的校庆活动。每次的聚会我们都欢声笑语,留下美好的照片献给未来的回忆。</h3> <h3> 我班还经常组织旅游活动,出国游去柬埔寨、国内游去长白山、去乌拉盖大草原、海边游、温泉游、爬山、赏枫叶等多样化的活动,去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充分体现了我班是一支团结的队伍,快乐的队伍。<br> 我们的口号是走在变老的路上,笑的开心,玩的快乐,活的健康!不到九十九谁也不许走,时光不老,我们不散……<br> 以上照片由郝伟提供</h3> <h3> 2022年2月20日</h3> <h3> 《暖暖的同学情》</h3> <h3> 七七届五班 郝伟</h3> <h3> 我们十九中学七七届共有十三个班,由于在校时我这个人比较活跃,所以十三个班我都有熟悉的同学,毕业后我们大都经历了下乡,回城进工厂,总之大家分到市内各行各业,年轻时我们都为家庭和国家努力工作,大家见面的机会很少,转眼我们都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老同学们见面都感到非常亲的切,下面我就分享一下我遇到的两段温馨故事,想起来心里暖融融的。<br> 记得有一次我母亲有病急需去医院看病,我正领着我母亲在马路边打车呢,这时三班邱灿义把车开到我身边,正在我犹豫的时候,他打开车门说:哎,老同学上车吧,我赶紧和我母亲上了灿义的出租车,路上我们相互问候着,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医院,下车后我要付打车费,灿义说:老同学不要钱,你赶紧领阿姨去看病吧,说着就把车开走了,后来几次见到灿义我都要给他打车钱,他说啥也不要,钱不多,但是挺暖心的,这件事使我一直难以忘怀。<br> 今年二月七号我母亲因脑动脉瘤出血住院,我去医院食堂给我母亲打饭回来,忽听有人喊我,走近一看原来是八班的汪海燕,她因耳病和我母亲住同一楼层,海燕问我,你咋在这,我就把我母亲住院的事情如实和她说了,海燕马上和我一同去病房看望我母亲,第二天海燕还特意做了一盒水果捞给我母亲送来,让我倍感亲切,几天后海燕要出院了,又特意跑到病房看望我母亲,这件事让我非常感动。两个故事虽然很小,但是确实很温馨,让我感到了暖暖的同学情,我们上中学时,虽然不在同一个班,接触也不多,但是毕业后再见面时都感到格外亲切,今年就是我们毕业45年了,十九中学七七届的老同学们,我想你们了!… </h3> <h3> 本文作者:郝 伟 现任五班群主 </h3> <h3> 2022年2月21日 </h3> <h3> 勇救落水同学的好学生</h3> <h3> -----记我的好同学姜沈亮</h3> <h3> 七七届五班 郝伟</h3> <h3> 早上卢家林同学换了一身新军装,(那个年代穿军装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牛的一件事了),(卢家林是六班的,我是五班的,因为课余间操时间我们经常在一起玩单双杠,所以比较熟悉),看着卢家林同学穿着新军装,当时我羡慕极了。 <br> 记得那天是我们七七届学生过的最后一个“五·四”青年节,学校组织我们全年级共十三个班级到南湖公园去游园,大家非常兴奋,首先学校组织新入团的同学进行了入团宣誓仪式,然后各班分别自由组织活动,有唱歌的、跳舞的还有划船的,各班都有租船的,我们班也租了好像是3条船,当时我和姜沈亮、朱文斌还有另一位同学坐一条船,大家回忆着四年愉快的学习生活,憧憬着毕业后走向社会美好前景,玩的非常开心,一会就把船划到了湖中心,这时突然从远处传来呼救的声音,顺着声音望去我们看到六班的一条船翻了,不好有人落水了,这时姜沈亮同学毫不犹豫的跳入水中向出事地点游去,然后朱文斌和我也先后跳入水中向出事地点游去,当时好像还有其他班级的同学下水营救,我们到达出事的船附近后纷纷潜入水中打捞落水的同学,不一会就救上来五位同学,大家纷纷上岸,这时有位同学说:还有一位同学卢家林没救上来,大家继续下水救人,这时翻了的游船已被公园的工作人员拖离了出事地点,大家盲目的潜水找人,公园的工作人员也划船过来捞人,大约二十多分钟后卢家林同学被公园的工作人员用钩子勾上来了,大家一起把卢家林同学抬上岸,只见卢家林同学嘴里鼻子里全是淤泥,马上公园的工作人员叫来一辆汽车把卢家林同学送到陆军总院急救,我们下水的同学也赶紧换下浸湿的衣服,同学们纷纷把自己的外衣给我们几个披上御寒,一个小时候后传来卢家林同学经抢救无效溺亡的消息,同学们纷纷落泪,惋惜我们在毕业前夕失去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好同学(卢家林同学如果不遇难的话是一位当兵的好材料),我也失去了一位好校友。<br> 第二天上午间操时间,我们正准备做广播体操,这时学校的广播响了,学校领导讲话:同学们大家好,昨天在南湖公园的游园活动中有六位落水,姜沈亮和其他几位同学在听到呼救声后,迅速跳水救人,并且救上来五位同学,由于现场混乱没有发现还有一位同学落水,当救上最后一位同学时为时已晚,该同学因溺水时间过长,非常遗憾不幸溺亡。<br> 虽然没能把落水同学全部救上来,但姜沈亮同学的见义勇为,勇救落水同学的行为值得表扬,因此学校决定给予姜沈亮同学通报表扬,希望大家向他学习。<br>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很多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只有这件事,只有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还记忆犹新让我难以释怀……。<br> 我们成长在文革后期,但是学校和老师对我们的素质品德教育一直没有放松,我们成长在学习英雄的年代,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雷锋、王杰都是我们这一代人崇拜的英雄,每年清明期间学校都组织我们去北陵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给烈士扫墓,还组织我们参观抚顺雷锋纪念馆,雷锋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五班的同学都非常崇拜英雄,因为我们有一位好老师—刘畅老师,刘畅老师就是一位非常崇拜英雄的老师。<br></h3> <h3> 《学农实验丰富了我们的校园生活》</h3> <h3> 九年六班 杨敬兵 </h3> <h3> 1975年初夏时节,六班师生在年级组长王洪志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第一次学农实验课。师生们乘坐大客车经过2个多小时的行驶,抵达了这宛如油画般的小山村。 <br> 学校农村分校坐落于沈阳市东陵区李相公社王士兰子大队,距离市区约50公里左右。这里地处长白山余脉与平原过渡地带,放眼望去,几十户农舍点缀在平坦的土地上,周边是一望无际,起起伏伏绿油油的农田。 <br> 一、团结互助,战胜困难。<br> 来到农村分校,师生们遇到的第一件事是住宿。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师生按组分别借住在农户家里。有些同学由于不清楚具体住宿条件,随身只携带了一床棉被。农户家北炕平时不生火,也没有人住。为了切实解决土炕凉冷的不适感,在班主任张媛老师的提议下,同学们两个人合盖一床被子,另一床被子铺在炕上当炕被,一下子就解除了睡冷炕易生病的难题。 <br> 二、战胜自我,在劳动中成长。<br> 初夏时节,正是粮食作物拔节疯长的时候。恰在这时,分校老师布置了消除玉米地虫害的任务。张老师率领众学生来到玉米田地中,却看到几乎每株玉米杆顶蕊部位都藏着一个肥肥胖胖的白虫子。<br> 为了消除女同学胆小怕虫的心理,张老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好办法,让胆小的同学一下子就变成了勇敢者。首先让男同学捉了一只足有成年男性拳头那么大的癞蛤蟆,然后分别让每一位女同学抓在手里几秒钟。这只全身长满疙疙瘩瘩的丑八怪看着就令人生畏。为了不在众人面前丢人现眼,胆小的同学只好豁出去了。只看见胆小的女同学长出了一口气,闭着眼睛,毫不犹豫地伸手抓住了癞蛤蟆,一副视死如归的神态。周围的众师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就这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同学们逐一克服了害怕心理,徒手抓害虫,根除了虫害的蔓延,为确保玉米丰收打下了基础。 <br> 三、学雷锋做好事,让雷锋精神激励我们成长。<br>那时候分校提出要求,让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雷锋做好事。有的同学身材矮小,为了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些同学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足有百十斤的水桶为农户家挑水。肩膀磨肿了,手掌上磨出了血泡,同学们也硬是咬牙撑着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谁说城里的孩子不能吃苦?同学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农户的好评和称赞。<br> 房东大伯家的菜园很大,里面种满了各色时令蔬菜和数簇草木花卉。在主人的精心伺弄下,整个菜园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每当师生们从菜园旁走过的时候都情不自禁地放慢了脚步,愉悦地欣赏着这满园的景色。一天,闲来没事,同学们看到房东大伯在菜园里干活便主动上前帮忙。期间,有位同学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地喊了起来:哎呀,这蒜苔应该长在树上嘛,怎么长在大蒜上了?房东大伯闻言哈哈一笑,告知那位同学:丫头,蒜苔本来就是长在大蒜上的。在同学们的哄笑声中,那位同学顿觉满脸羞红,恨不得找个地缝把自己隐藏起来。 <br> 感谢朱江老师在劳动之余为六班师生拍摄的合影留念,让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师生们的音容笑貌定格在了美丽的方寸之间。</h3> <h3> 1973女生合影</h3> <h3> 六班部分同学在农村分校学习毛泽东选集</h3> <h3> 半个月的农村分校实验课虽然时间短暂,但通过开展农村分村实验课使同学们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农村的田间地头不仅开阔了同学们的眼界,增长了同学们的见识,也为师生们留下了此生 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br> 以上照片由鞠延杰提供</h3> <h3> 本文作者: 杨敬兵</h3> <h3> 二O二二年一月十四日</h3> <h3> 九年六班 鞠延杰</h3> <h3> 1977年欢送杨敬兵参军入伍合影留念</h3> <h3> 九年六班毕业40周年合影留念</h3> <h3> 九年六班毕业40周年合影留念</h3> <h3> 以上照片由鞠延杰提供</h3> <h3> 2022年1月20日</h3> <h3> 致 我 的 发 小 </h3><h3> 散文: 九年七班 侯克民<br></h3> <h3>发小童言无忌情真意切甜蜜的话语温暖心窝 <br>我的快乐就是想你<br>今相见发小同唱心中的老情歌<br>好想好想穿越时间 <br>回到儿时看笑容灿烂的你和我<br>好想好想穿越时空 回到教室一同翻阅一同上课 <br></h3> <h3>今天我要说锅碗瓢盆交响曲都有分争不规则<br>我们同是一个班同上一天学<br>小小的年纪不成熟<br>都是左右邻居前后桌<br>小小的磨擦不快乐<br>时不时的都曾经发生过<br></h3> <h3> 北陵公园女生合影留念 </h3> <h3> 农村分校合影留念</h3> <h3>今天我要说过去一起的我 有什么不对有啥不妥都是我的错此时的话发自我的心底虽然晚了一些蕴含着发小的真诚不舍发小们多多担当多多谅解 </h3> <h3>感谢你我亲爱的发小有了你的陪伴<br>我才不寂寞<br>笑语欢歌走进了校园美好的生活<br>感谢你我亲爱的发小<br></h3> <h3> 九年七班毕业40周年合影留念</h3> <h3> 九年七班毕业40周年合影留念</h3> <h3>感谢你我亲爱的发小有了你的陪伴<br>我才不寂寞<br>笑语欢歌走进了校园美好的生活<br>感谢你我亲爱的发小<br>有了你的存在<br>才有发小群的和谐友爱团结<br>发小群里增添了无尽的色彩欢乐<br></h3> <h3>生命是条河相逢是首歌<br>人生苦短多难说<br>相识一场靠缘分来书写<br>对酒乃当歌<br>人生醉几何<br>干了这杯真诚的酒珍惜友情拥抱快乐</h3> <h3>分别四十余载今天的发小都为奶奶爷爷啦<br>我亲爱的发小<br>对自己好点这才是最真的<br>我们朝如青丝暮成雪<br>身体健康才能拥有一切<br>愿我们的发小明天更美好<br>期待再次相逢的那一刻……<br></h3> <h3> 本文作者: 侯克民</h3> <h3>歌曲: <br> 游 南 湖 公 园<br> 九年七班侯克民</h3> <h3>《一》啊……南湖公园 <br>你的名字赛过江南<br>啊……南湖公园<br>我们从小就在这里玩 我们是七班发小<br>今天团聚来到你身边<br>姐妹兄弟肩并肩<br>欢欢喜喜找回童年<br><br>啊……南湖公园 <br>啊……南湖公园<br>欢欢喜喜找回童年<br><br></h3> <h3>《二》啊……南湖公园<br>你的名字赛过江南<br>啊……南湖公园<br>我们从小就在这里玩<br><br>登上游船的时候<br>碧波荡漾涟漪一片<br>鲜花盛开的时候你把美丽带给人间<br>啊……南湖公园<br>啊……南湖公园<br>你把美丽带给人间<br>你把美丽……带给人……间<br></h3> <h3> 2022年01月08日</h3> <h3> 记 忆 中 的 母 校</h3> <h3> 九年七班 吴明涛</h3> <h3> 时光流逝,转眼离校已45周年。我是七七届九年七班学生,回忆充满年少、青春活力的年代,在美好的校园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学习生活。如今的我们不再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学生,而是白发苍苍、年过花甲的老人,但我从没有忘记曾经培育我们的母校——十九中学,也没有忘记过去校园的朗朗书声,更没有忘记我的班级,和九年七班的每位老师同学。<br>我73年由和平区五经街第二小学毕业,升入沈阳市第19中学,我们班是小学一起转入中学的,当时班级很乱,有些同学上课不爱听讲不爱学习,一盘散沙的状态;到中学后把我班排到了六年四班,当时班主任是张永梅老师,我们上课时吵闹声一片,不到一星期,经学校领导批准,把我们六年四班解体了,52名同学被分到了八个班级,就这样,我和另外七名同学分配到了六年七班,直到毕业。</h3> <h3> 农村分校合影留念 </h3> <h3> 北陵公园合影留念</h3> <h3> 到了六年七班,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当时学校正开展“批林批孔”运动,学校主楼布满了大字报和各班级写的发言稿,那时候,我们每个人上课都要写发言稿,当时我写了一篇打油诗,还在主楼里张贴,至今记忆犹新,时常想起,当时写的是《孔二批彪开倒车,前后轱辘一条辙,孔家店,林家铺,店铺经营一路货,孔宣扬,天命歌,林秃高唱天才歌,一根藤结俩瓜,一个洞里两毒蛇…》永久不忘。</h3> <h3> 农村分校女生合影留念 </h3> <h3> 在北陵公园我和同学说相声</h3> <h3> 七七届九年七班 毕业合影留念</h3> <h3> 后来又“评水浒,批宋江,投降派”等等,每天都要写批判稿,不忘阶级斗争,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记忆中。<br>每到清明时节,满怀激情和同学们站排一起来到北陵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那些革命先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每每想到这里,就深感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br>到了五四青年节,学校和班级常组织活动去北陵公园、南湖公园,各班备好节目,有唱歌的跳舞的,还有我和邢刚说的相声。活动完,中午各自带饭,有面包、汽水、香肠,饭后就高高兴兴的回家,结束了快乐的一天。<br>那年代学校有小工厂、农村分校。老师带我们来到东陵区李相公社王士兰子大队,参加了一个月的支农劳动,每天和当地农民一起干活,住在老乡家,当时是南北炕,和老乡住在对面,每天一起下地干活,锄地拔草,扶犁翻地,种苞米,往地里施化肥,拿手把锄刨坑,放化肥…就这样锻炼了我们的意志,每天坚持,起早贪黑,不怕脏和累,一晃一个月时间完成了农村分校劳动生活,回到学校,正常的上课,写农村体会、思想汇报等等。<br>每到寒假、暑假,学校组织学生捡粪,支援农业,分配到小组街头巷尾,捡马粪,鸡粪有时交不到分量去公厕掏。回想过去的劳动体验,也铸就吃苦耐劳的品德和养成不怕脏累的好习惯。<br>到了八年级,学校为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打造军事化作风,开展军训,当时王洪智老师是我们学连组组长,他带领全体师生每天锻炼,无惧酷暑严寒,坚持每天在操场练正步走,那年我们学校的口号是“远学一〇五,近学九年八班”当时一〇五是沈阳市军事训练模范学校,九年八班是我校的模范班,是楷模,也是学校最有影响力的优秀班,那时每个学生都兢兢业业,非常整齐的列队表演,就像部队每个战士个个威武挺拔,特别气派。<br>75年下半年将要到工厂劳动,同学们都很高兴。来到了铁西保工街分析仪器厂,学习劳动。把我和杨凤杰、贺志昌分配到下料车间,有二位师傅,张李师傅接待了我们,讲述工作流程和安全的重要性。每天张师傅给我们分配工作,并手把手教我们看图纸,下料。把每盘钢筋用机器拉直,量尺寸并切断,用小轮车送到每个需要的车间。这也是头一回走出校门到工厂劳动,对我们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和锻炼。用我们的刚强意志和坚定信念来证明我们学生的实干精神。动手动脑的实际操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r>有了工厂和农村的劳动基础,给我们毕业下乡和走向社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h3> <h3> 一晃45年毕业,随着国家搞活开放的发展,有了网络、手机、微信,为和大家联络方便一些。我们七班40年举办大聚会庆典活动,同学们都来自各个的工作岗位,来参加班级聚会活动,有些人十几年没见过了,有的同学甚至毕业就没再见过,见面后,同学们抱作一团,非常高兴,共同回忆学生时代,畅享美好时光。通过几次见面,相互有了联系方式,也对下次的相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br> 在校庆65周年,撤校35年,我班来了十多名同学,有了网络,就能和学校各班师生,师哥,师姐们相互往来。<br>虽然撤校了35年,但我们从没忘记母校,每次路过十九中学(现电视大学)都回头多望两眼母校,永远不会忘记。 </h3> <h3> 本文作者: 吴明涛 </h3> <h3> 2021年12月27日</h3> <h3> 我的中学生活回忆</h3> <h3> 九年八班 汤 彬 </h3> <h3> 1973年至1977年,我在沈阳市十九中学读书。那是个热血沸腾的年代,也是我的世界观从一片空白,到基本形成的年代。</h3> <h3>一、我的班主任老师</h3> <h3> 六年级时,我们班的班主任是于桂普老师担任。当时她也就20多岁的样子,活力四射,热情奔放,是乐观主义的典范。她教我们数学课,但还善长体育活动,如:篮球、滑冰。课间休息时,她经常参加我们的活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她任班主任的一年时间里,带领我们班参观了抚顺雷峰纪念馆、抚顺煤矿露天采矿场,游览了鞍山的千山美景。</h3> <h3> 七年级至九年级,我们班的班主任由吴桂荣老师担任。当时她30多岁的年龄,高高的身材,其它老师亲切地称她“大吴”。与于老师形成对照的是,吴老师沉稳许多,做事考虑周密,说话滴水不漏。最能说明这一点的例子就是,1977年“五四”青年节,临近毕业的各班都组织游园活动。我们班也想组织去南湖公园集体划船。但是,当天风很大。吴老师坚决不同意我们班去南湖划船。她说:“一叶扁舟,难抵风浪。”开始,我们还对老师耿耿于怀。后来,那天去南湖划船的一名外班同学不幸落水身亡,我们才真正懂得吴老师的良苦用心。<br>二、我的中学生活<br>从小学升入六年级的时候,赶上“回潮”。学校为我们开了许多文革期间停下来的课程。除了政治、语文、数学等必修课以外,还开设了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农业、俄语、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尽管这些课程只持续了一年左右(除政治、语文、数学等课程保留外,很多课程都逐渐取消了),但我还是学到了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如: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一年四季的形成、昆虫一生的四个阶段,等等。</h3> <h3> 1975在教学楼窗前八班吴老师和男生合影</h3> <h3>因美篇照片不能超过100张请看续集【 青 春 回 眸 】2</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