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故鄉泉城依舊系列之八十二)</div> <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魯安</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繪圖:蓮君</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趵突泉∽∽百脉泉</b></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故鄉的靈魂, 是日以繼夜, 永不停息噴湧的泉水.</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 </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濟南泉水, 是地下上升泉自然的噴湧, 這得益於濟南這座古城獨有的南高北低的自然地理環境, 和地下岩層的特有的儲水空間, 巨厚而有空隙的石灰岩, 以及隔擋水(不透水)的黏土層, 當然更重要的在東西走向上, 有一斷層形成的隔板, 這一隔板又是密不透水的花崗岩, 把南部匯集而來的豐沛的水源, 堵擋在斷層這裡. 這樣, 憑借天然的水壓差, 水才能夠沿著斷裂帶形成的天然縫隙, 往上噴湧. 這些得天獨厚, 得地獨具的因素, 缺一不可, 才能形成自然的上升噴泉.</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是偶然嗎? 當然也是必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百脉泉池</b></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升的噴泉, 在濟南的地表, 形成星羅棋布, 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水池子; 這些水池的水, 順地勢自然向低窪處流淌, 這樣在故土城府就形成了縱橫交錯泉水河溪. 故鄉過去的很多院落裡, 都有泉水池, 而有泉水池子的院落, 必定有逕流的小水道或稱為小河與外緣相通, 可以說, 世世代代的濟南府人, 就是圍繞著泉水而生, 沿著泉水河流分佈而逐漸向外擴展的. 譬如王府池子, 飲虎池子, 陳家池子, 江家池子, 小王府池子, 官家池子等等, 這些名稱都賦予了人們和動物和諧相處,在這裡曾經活動過的鮮活紀錄. 因此, 追根求源, 問到濟南府早期古人居住點究竟源於何處? 其實看看泉的分佈就應該有了答案.</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隆泉寺东边的墨泉∽喷泉奔腾不息</b></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是有這樣的說法嗎? 依水而居, 傍水而活, 濟南府就是這樣的一座泉水古城.</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 </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泉是這座古城的靈魂, 而縱橫交錯的泉水水系在古老土地上的流淌, 就是她生生不息的血脈.</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 </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筆者的這種說法, 絕非空穴來風.</span></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濟南舊軍門巷原貌(照片源於魯安頭條文章)</b></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舊軍門巷拆遷過程中, 具體也就是20年前, 即2002年, “濟南市考古發掘在舊軍門巷子展開, 濟南市考古人員在丁寶楨舊宅故居地下約五六米處, 發現數件商代炊具陶鬲, 陶甗残部, 這是濟南古城區首次發現商代器物. 說明早在三千多年前, 這裡就有先民存在, 為春秋前人們在古城生活過的歷史提供了實物證據, 記者雍堅先生獨家報導了這一重要發現”(雍堅, 2003年3月3日文章報導).</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應該說, 雍堅的這一記載非常重要, 據此作者並推測, 趵突泉的周圍泉水逕流的範圍, 譬如原來的後營坊, 南門, 乃至西門, 南門一帶的地下, 應該還有古城濼邑先民更多的生活過的痕跡, 如獸骨貝殼, 灶台火跡, 圍繞在各泉眼周圍, 如果發掘出來, 建立類似成都金沙博物館那樣的研究和展示機構, 並供民眾學習參觀, 了解古城的過去, 珍惜現在的不易, 該有多好 (請參閱筆者相關文章). </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甲骨文和骨刻文照片(照片源於網路)</b></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當然, 還有山東大學劉鳳君教授的骨刻文研究, 把漢字的歷史從甲骨文往前提早了1000多年, 因為甲骨文已經是很成熟的文字, 那麼更早期的文字骨刻文符號圖像, 加上半坡陶罐上的象形圖案, 大青山的岩畫, 以及很多的早期的象形圖案, 對甲骨文的來源應該都是最好的詮釋. 骨刻文, 正是劉鳳君教授在濟南到濰坊一帶最早發現的骨刻文證據的地方. 這樣, 漢字演變歷史, 應該從各地的這些源頭和骨刻文開始, 到南陽的甲骨文, 經過而後的石鼓文, 金文, 大小篆, 漢隸, 竹簡, 楷書, 宋體印刷文字等有了一脈相承的關係, 其源正是齊魯大地上的古城濼邑到濰坊一帶. 漢字綿延五千年, 這是世界文明歷史中相承有序, 從沒有間斷過的文字歷史, 漢字也由此成為紀錄傳統華夏文化的載體, 是研究人類文化發展過程歷史最長, 發展順序最完善的文字.</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麼我們又回到本文的題目, 為何骨刻文源於齊魯濼邑以及往東一帶呢?</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 </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答案應該是, 因為有了這裡的泉和水, 水土豐茂, 良渚如此, 半坡也是這樣, 古城濼城邑更是如此.</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濟南明水隆泉寺的泉池</b></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類的活動, 文明的發展, 離不開今天看來非常簡單, 卻與人類休戚相關的水, 尤其是被稱為“活水”的泉水, 也就是說, 得益於古城“東西泉水一條線, 南北泉群連成片”的生命之水, 為何這樣說, 且聽筆者細說其詳, 可非“戲說”.</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從濟南趵突泉往東方向, 近看, 趵突泉到後營坊, 一直到黑虎泉; 沿著這條線, 不妨往東再遠看, 就會發現經過中間歷城附近的白泉泉系, 再往東, 東端就到了濟南明水的百脈泉, 而東端的百脈泉和西端的趵突泉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條東西向的直線距離, 大概有50多公里吧, 乘車而行呢, 有70多公里. 老鄰居好友告訴我, 自己驅車由趵突泉前往百脈泉, 大約一小時左右的車程.</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從趵突泉到百脈泉的東西向路線</b></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應該說, 在大規模性的地質斷層上, 應該說局部各有其特點, 才形成了東部百脈泉, 中間百泉,和西部趵突泉的多樣性, 體現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 形成泉水地表地貌形態的千變萬化. 不過萬變不離其宗.</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認為, 地表泉水分佈東西線, 是地質構造和地層斷裂帶分佈的地表現象, 泉水一定與在此大斷裂帶的地質結構和斷裂運動有著必然的聯繫, 也就是說, 地表泉水分佈和地下斷裂帶有著必定的果和因的對應關係.</span></h1><h1> </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當然, 南部山區豐富充沛的的儲水資源, 是其必要的先決條件.</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種看法, 我們的先哲就有明確的認知, 而且有完整的文字紀錄, 元代的地理學家於欽在文章中寫道:“蓋歷下眾泉, 皆岱陰伏流所發, 西則趵突為魁, 東則百脈為冠”(齊乘. 卷二. 水), 古人描述總結何等準確到位, 那可是距今七八百年前的元代啊. 不由得讚歎古人先賢的智慧. 換句話說, 如果這條東西泉水線, 西端是趵突泉的話, 東端就是百脈泉, 趵突泉和百脈泉各有千秋; 趵突泉是“波濤聲震大明湖”, 而百脈泉呢, 則是“百脈寒泉滾珍珠”, 前者談及氣勢, 後者則是奇景. 應該說, 其勢其境在東西兩端, 泉水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而在東西端的百脈泉和趵突泉之間濟南府的歷下城區, 也有泉水分佈在這條東西線的兩側, 如王舍人莊以及附近的白泉群, 分佈在長約9公里, 寬約3公里的狹長區域中, 如白泉, 耿家泉, 柳岡泉, 飲馬泉, 葫蘆泉, 雙寶泉, 花泉等, 相信這一泉群的形成, 也與這條東西斷裂帶有關. 記得六十年代在那裡筆者挖過防空洞, 挖著挖著, 挖出來的不是土 全是水, 越挖“水冒出越湧”, “水漫防空洞”, 流量還挺大, 最後不得不“鳴號收兵”.</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濟南五龍潭風光(文苇摄影)</b></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泉水這樣旺, 汩汩不停往外冒, 人們不用掘井, 有的地方還是泉水自流, 水質又好, 香甜甘洌, 用水便利, 天然“自來水”, 自然就是吸引先民安居樂業的最理想之地; 人們富庶了, “近者悅, 遠者來”, 圍居者众, 文化, 尤其是文字作為大家交流的工具, 自然而然地也就這樣產生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據最新的統計, 大濟南地區, 有名確定的泉, 數以千計. 而已掩埋在市區廣廈大樓, 水泥板下面的泉眼, 更不計其數了吧.</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明水香米照片(照片源於網路)</b></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泉水是靈魂, 而從黃土高原而來奔騰怒吼的黃河,到了濟南這凹山前盆地, 數次改道, 迴旋蜿蜒沈積, 形成豐厚的沖積泥土層, 它集華夏大地之精華, 挾裹半壁江山豐碩之養分, 使得這方土地, 格外的肥沃甘美. 土壤肥腴加上泉水的滋潤, 讓北園大米和明水貢米顆粒晶瑩, 軟糯香甜, 如濟南府的姑娘們, 水靈靈的, 臉面紅撲撲的溫柔敦厚. 著名的美食章丘大蔥, 一棵一般有一人多高, 肥碩的高達兩米多長, 七八十公分長的蔥白, 比小孩的胳臂還粗, 用當地的老話兒說“蔥白”, 就是“稀甜稀甜的”, 這裡的稀是稀罕的“稀”, 意思是很少見的那種甜味兒, 也意味著大蔥不辣反而甜, 確是稀罕; 別說, 這種章丘大蔥, 在別的地界兒, 還真是少見. 章丘大蔥, 宛如濟南府的漢子, 脾氣豪爽, 而性格也是“稀甜稀甜”的細膩, 講話耿直, 讓人喜愛. 用大蔥做的美食更是別有風味, 如這裡的大蔥豬肉包子, 在別處是品嚐不到特有的味道兒, 而蔥爆羊肉, 如用章丘大蔥的蔥白爆炒, 還沒入口, 那蔥爆炒的香味兒足使人們胃口大開.</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這些, 都源於故鄉的泉和那塊土地.</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font color="#167efb">濟南老城府的四大泉系, 如蝴蝶翅膀狀分佈, 分別為西北五龍潭系, 東北珍珠泉系, 東南黑虎泉系, 西南趵突泉系。蓮君繪圖</font></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故鄉的泉, 是常溫泉, 泉水的溫度, 長年保持在攝氏16-18度之間. 濟南是個山間盆地, 夏天是全國唯一位於長江以北,有名的“火爐子”, 溫度可以高達三十七八度, 炎夏, 蓋在盆地之上的熱空氣, 如一巨大的蓋子, 無法對流散去, 白天曬, 夜晚蒸, 像“桑拿”, 而20度左右的溫差, 使得泉水“乍涼乍涼”的, 小時候, 爺爺就把西瓜吊在泉水井裏“冰鎮”, 後來泉水“冰鎮”過的“扎啤”, 趵突泉牌子的啤酒成了人們消暑的可口飲料; 而到冬天, 濟南冷啊, 零下十幾度, 地面都會凍的開裂, 不過泉水卻是溫的, 可以從河裏舀一瓢直接洗臉. 冬天的泉水河, 由於水溫高, 河面上升騰起白色的層層水霧, 太陽爺爺升起來, 水霧中的水分含量過多, 經陽光照射, 白色的水霧氣, 形成多彩的氤氳, 天地之間靈氣交匯, 煞是好看.</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啊, 故鄉的泉水, 濟南的冬夏.</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古老的濟南府就是一座依泉而建的水城. </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濟南明水的泉池</b></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故鄉濟南府東西線泉水的南北向, 我們看到的是另外一番景象, 以濟南古城區為例, 趵突泉, 五龍潭, 黑虎泉,和珍珠泉是濟南泉城的四大名泉水系. 嚴格上來說, 趵突泉和黑虎泉是在一條直線上, 位於東西兩廂, 而在這條線之北, 西有五龍潭群, 東有珍珠泉群. 記憶中, 五龍潭的泉水群, 大大小小有幾十眼, 有的泉眼就在深宅大院的院落中, 而黑虎泉一帶泉水名稱就更多了, 乃至黑虎泉附近的街面上, 一年四季的青石板路上, 都是濕漉漉的, 而琵琶泉, 九女泉, 等名泉十四處都屬於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列, 在趵突泉附近的街巷上, 如筆者的出生地剪子巷和花牆子街, 街面上, 泉水常年不斷, 人在水中行, 水在街上流, 確是小時候脫鞋, 趟水過街的真實記憶; 而珍珠泉附近的芙蓉泉, 和位於深宅大院的泉和井, 就不能細分了, 家家泉水, 戶戶垂柳, 不是虛言; 尤其是珍珠泉, 泉水如串串珍珠, 由下往上不停冒出, 而這種水中的珍珠, 由於水珠內空氣含量不一, 在陽光下跳躍閃動, 百態千姿, 煞是好看, 更別具一格.</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一串串不斷往上冒出的珍珠般的水珠, 難道沒有一定的寓意嗎? 畢竟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啊.</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兒時的趵突泉旁的花牆子街 蓮君插圖</b></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從古城甘洌的珍珠泉, 不由得聯想起泉水哺育的一代又一代, 從這裡走出的齊魯濼邑人士.</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 </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泉清丁旺, 人傑地靈.</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濟南明水釣魚台村照片, 劉榮文教授的祖籍之地</b></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筆者的好友, 美國東洛杉磯學院現代語言系中文專業終身教授劉榮文仁兄, 就是其中一位. 劉教授祖籍山東濟南府, 他祖上從故土背井離鄉, 遠闖關東, 到他這一輩, 已經是第八代了. 他老家是明水釣魚台村小劉莊, 不過他從來沒有回過原籍, 我們在異國他鄉, 卻是一見如故, 因為語言上還有著祖上故鄉的味道, 似乎是多年沒有見過面的手足兄弟, 自然一見面就格外的親切.</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美國東洛杉磯學院終身教授劉榮文熱心公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劉教授提供照片)</b></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劉榮文教授畢業於中國東北師範大學, 長期從事漢語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像故土泉城人一樣, 熱心奉獻社區公益, 他籌備並組織了上百場的文化講座, 推動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除了教學的任務, 他目前還擔任南加州華裔家長教師協會的會長, 南加州華人寫作協會副會長和美西華人學會的副會長職務, 他秉承優秀的華人傳統, 提倡健康的親子關係, 並教子有方, 在海外是優秀中華文化的傳播者, 受到大家的稱頌. 在大學講課, 格外受歡迎, 還獲得了“最受學生喜愛的教授”獎章.</span></h1> <h5><b><font color="#167efb">劉榮文教授獲得“最受學生喜愛的教授”獎章照片(劉教授提供)</font></b></h5>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不僅如此, 劉教授的二公子, 今年又以優異的成績, 被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錄取, 而其長子呢, 目前正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讀大三, 可以說是“劉家一門三傑”, 他們都是齊魯大地值得驕傲的優秀子弟.</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不由得使我想到, 這是否和齊魯大地上噴湧的泉水有關呢? 這一方水土, 具體到我們泉城來說, 就是星羅棋布的泉眼和縱橫交錯的潺潺流水. 趵突泉的水匯成了大明湖, 百脈泉的水流向了明水湖, 最後兩處豐沛的水源一起匯集成為小清河, 它們最終都奔向了蔚藍色的大海.</span></h1><h1> </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這不正是海外學子歸宿嗎?</span></h1><h1> </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家國情懷, 故土泉源啊.</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濟南章丘百脈泉公园風光——漱玉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6-1-2022 初稿於加大爾灣分校校園寓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請劉教授榮文兄閱正, 6-2 根據劉教授, 偉兄, 五龍潭, 素心建議又改. 感謝劉教授百忙中提供照片和修改和文字上的勘誤, 感謝二弟洪波的修改建議, 除照片特別說明之外, 所有照片均有老鄰好友拍攝, 在此深表謝意, , 感謝遠山君的插圖, 感念聖賢先哲和世代生活在故鄉的人們, 他們創造了燦爛光輝的文字, 並相傳使用至今, 更感謝廣大讀者朋友的厚愛閱讀指教, 六月二日端午節定稿, 時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