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梅雨季节还没到来,但已是久雨不晴,自己的都能闻到自己头发湿漉漉的味道。今天终于放晴,由于学校要做高考考场,休息在家,坐在电脑前敲敲打打。是的,明天又是高考的日子了。这让我想到了30多年前自己参加的那场高考,时间真的过得好快,现在想想就像做梦一样···<br><br>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是年代初,大学录取率非常低,除了少数学霸,大多数同学基本都很难应届考取,我也一样。第一次高考失败,1990 年加入复读大军,成为强渡独木桥中的一员。那时候高考氛围没有现在这么强烈,学校不安排老师送考,从班主任处领取准考证后,准备考试用品,熟悉考场,按时考试等等一切自己负责,鲜有家长陪考现象。不像现在,考前一个月高考氛围就在慢慢酝酿,家长求神拜佛,学校各式标语铺天盖地,媒体连连炒作,工地停工禁噪,运送到县城参加高考学生的大巴车甚至是,警车开道,万炮齐鸣,家长欢送,空气中似乎只充斥着高考一种味道。<br><br> 我们那时候高考还是在七月份,七月7,8,9三天,这是一个很能让人生出现分化的月份,有人戏称七月为“黑色七月”。语文,数学满分各120分,英语,物理,化学,政治满分各100分,生物满分70分,总分710分,考两天半。1991年5月中旬至7月中旬近两个月的时间,大别山区降雨量在700---1300毫米之间,部分地区降水量是1949年以来同期降水量的最大值。暴雨来势猛、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滂沱大雨注满溪河沟道,大小湖泊水库相继漫顶。天天听到大喇叭转播天气预报“估计未来两到三天大雨”,说不出来的郁闷。记得有天,应该是早上,雨下得特别大,拖着塑料拖鞋,卷起裤腿,打着雨伞赶往考场,待进到考场,全身基本湿透。那场考试应该是语文考试,最后语文考了九十多分,具体九十几不记得了。<br><br> 考试时在考场的具体情况已经没了多少记忆,考完试以后就是回到山里老家,一边帮父母干点农活,一边就是漫长等待高考放分,既急切期盼分数早点出来,同时有害怕分数出来,总担心考试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自己没觉察到的失误。没有电话,没有微信,QQ,甚至没有电视,,那种煎熬,估计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到。当时还没有985,211的说法,也没有什么一本二本三本,只分重点大学和普通本科,再就是大专和中专。到了约定的放分日子,赶到学校,看到有几个身影趴小红楼二楼窗子上,原来是班主任们在那抄各班考试成绩。我赶过去,透过窗户,正好看到班主任李老师在那,忐忑地问了一声“李老师,我考了多少?”李老师想都没想回答“555”.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当年重点大学分数线539,虽然已经过了重点大学分数线,其实内心还是有点失落,感觉我应该比这考的更好。清楚记得从小红楼木楼梯上下来的时候,有位同学和他母亲在一起,估计没考好,记不得他的名字了,当时他们母子看我的那种羡慕眼神记忆犹新,在高考即意味着能否跳农门的年代,这种心情真的能理解。<br><br> 上大学之前,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没到过岳西县以外的地方。对外面的世界认知都是从书本上有限获得,到了填报志愿的时候是两眼一抹黑,搞不清自己适合填报什么层次的大学,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正式填报志愿的时候把第一志愿从兰州大学改成哈工大,毫无疑问,没被录取,最后还是被调剂上了个大学。对于父母亲来说,不太关心上了是重点大学还是一般本科大学,有大学读就行,跳出农门就好。<br><br> 刚才上网看了看,1991那一年,录取率是从1982年以来录取率最低的一年。全国考生296万,录取了62万,录取率21%。<br>那年高考我也算是成功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一条血路,跳出了农门,当上了一名中职老师,才有了今天一上午悠闲的坐在书房里敲下这段文字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