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电影没什么大片,流行过一个顺口溜:“中国电影新闻简报,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1979年,印度电影《拉兹之歌》的再次上映,又加上了“印度电影唱唱跳跳”。形象生动,堪称经典,概括了那个年代的电影主旋律。</p><p class="ql-block">那时放的最多的是老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和《小兵张嘎》,百看不厌。而每次放正片前,都加放一至二辑新闻简报,而引来小孩的嘘嘘声。每到红五月,是样板戏电影月,单位里每人认购三场电影。那个年代,除了样板戏电影和寥寥可数的几部老片子外,新闻记录片每周都有,作为加映片不收钱。因此就有了“中国电影新闻简报”一说。</p><p class="ql-block">至今还记得《万紫千红》纪录片中,青年男女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影片纪录了1973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亚非拉国家第一届乒乓球友好邀请赛。影片最吸人眼球的是拍摄了大量的山水美景和民族歌舞,让当时的观众大饱眼福。小伙子们对影片中的歌舞美女独有情钟,有人电影放几场跟着看几场。当时先在电影院和戏院轮流放映,最后一天在人民广场公映,人挤得水泄不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第一部朝鲜电影是《摘苹果的时候》,这部欢乐、轻快、充满青春活力和笑声的电影中美丽的朝鲜农村姑娘,以她们的在中国电影里已经绝迹的娇羞的表情,感染了中国观众,也掳获了观众的心。播放时,电影院里不时传出笑声,走出电影院时,人们步伐轻快,边说边笑,欢乐的心情一览无遗地展现在脸上。</p><p class="ql-block">1972年上演的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是一部宽银幕电影,也是县里第一次放宽银幕。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一票难求。弄得到票的人要看好几遍,散场后,在电影院门口众多求票的人中,他绘声绘色地讲述电影中的情节,并强调带几块手绢,在放到那几个场面时,肯定要掉眼泪。听众半信半疑,不过带手绢看电影的人肯定不少。</p><p class="ql-block">那晚,剪票进电影院后,身临其境,巨大的宽银幕增添了逼真的效果,当立体声里传出电影主题曲《春天年年到人间》的歌声时,气氛达到高潮,对女主角的遭遇人人感到心疼,自己也不知不觉眼角湿润,只听到场内一片抽泣声。</p><p class="ql-block">除了上述两部影片,还有欢声笑语的《鲜花盛开的村庄》和让人泪流满面的《金姬和银姬的故事》等等。记得《金姬和银姬的故事》县里还没到片,正好省属企业电影轮放到在小浦镇的省地质大队,自己借辆自行车骑了20多里赶去,先睹为快。那晚,地质大队职工宿舍旁的空地上,闻讯赶来的观众密密麻麻,宿舍二楼上的窗前人头攒动。电影开播后,哭泣声此起彼伏。“朝鲜电影哭哭笑笑”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同时,朝鲜姑娘的大方美丽亦得到了赞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放越南电影《阿福》那年,县里正组织全县民工开挖合溪港。每天晚上,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是民工的大呼小叫。放《阿福》那天,小小的工会球场,人山人海,几乎没有插足的地方。随着电影的枪炮声,民工们群情激愤,为影片中的越南少年阿福和小战友们打击美国侵略者的壮举欢呼,而在工会球场几里外的地方都能听到炸药爆炸声和观众的欢呼声。电影是黑白片,更增添了战火纷飞的气氛。至今还记得长着大眼睛而机智的少年阿福,印象中,那时的越南战机隆隆、炮火连天。越南电影飞机大炮实不为过。</p><p class="ql-block">后来听说,放《阿福》电影那晚,散场时,人流拥挤,一个小孩被踩踏而亡。大家叹息这孩子,说“看阿福却没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尔巴尼亚成为同志加兄弟后,电影也多了起来。看过阿尔巴尼亚的电影有:《地下游击队》、《宁死不屈》、《第八个是铜像》等等。那时国产片的人物大多是高大全,情节好象约定俗成,看了开头,基本能猜出结尾。而阿尔巴尼亚的电影可以说懒得编造剧情和打造戏剧性,逻辑性不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看得“莫名其妙”,不过在观众眼里效果不错,不落俗套有新鲜感。</p><p class="ql-block">电影《第八个是铜像》中的铜像讲得是谁?看得观众懵懵懂懂,有人看了几遍也猜不出。而电影《宁死不屈》中的那句台词:“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大人小孩都耳熟能详,见面时讲起电影,会情不自禁模仿一个动作,左手前伸,口喊:“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p><p class="ql-block">当时县里还没轮到放,而电视台已播出。那晚,听说电视播出《宁死不屈》,和伙伴翻门进县城唯一有电视机的单位——广播站,挤在人丛里,美美地先过了把瘾,后来电影上映了,又去看了一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于这个电影有女主角米拉换药时露出胸罩的镜头,电影院每天爆满青年男女,有人连看几遍还说不过瘾。</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马尼亚电影首推《多瑙河之波》。影片里有一个当时罕见的镜头:船长与新婚妻子走出教堂,上船后,逮着机会,就在船上亲密接吻、拥抱亲热,一时震惊了当时国内主流电影里连一点情爱画面都看不到中国观众,而男人在甲板上抱起他的妻子时说的一句台词“我要把你扔进河里去”,颠覆了那个时代的少男,成了青春期少男的流行语。</p><p class="ql-block">离县城不远的李家巷镇有浙江省建设兵团好几个连的知识青年,星期天常常成群结队来城里,小城变得喧哗热闹。这部电影上映后,电影院里,兵团知识青年占据了半壁江山,不久,那句经典台词在他们嘴里又演变成了“我要把你扔进床里去”。而电影院也成了男女青年幽会的场所,随着时间推移,电影院后排建了情侣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9年,《流浪者》的再次上映,国人又喜欢上了有一个漂亮的女主角和勇士一样的男主角搭档的印度电影。其最大的特点能歌善舞,边唱边舞,以民族歌、群舞为主,民族特色浓厚,仿佛在欣赏印度歌舞。《流浪者》中的“拉兹之歌”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伙伴们都会唱,而唱着唱着把歌词改变了,把“啊吧啦呼,啊吧啦呼,亚嘎啦必其没呜啊是吗内嘎卡啦唔”前两句改为:“啊吧老婆,啊吧老婆(土话没有老婆)”,姑娘们听了抿嘴而笑。</p><p class="ql-block">而电影《大蓬车》中精湛的舞蹈表演和著名优美动听的歌声,让我们这些少男少女们着迷,男女主角莫汗、苏妮塔和《流浪者》中的男女主角拉兹、丽达成了心中的偶像。</p> <p class="ql-block">好长时间没去电影院了,记忆里从8毫米、16毫米、35毫米和70毫米胶片流淌出来的一幕幕依然清晰,青春年华定格在那些画面上,帧帧幅幅美妙难忘,蒙太奇下的偶像、电影院中的初恋总在回放,成为永恒。</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陈中华同学《山楂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