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村里,谁思桃花源?

知行

<p class="ql-block"> 玉清园是谁家院</p><p class="ql-block"> ----游园散记</p><p class="ql-block"> 作者:知行</p><p class="ql-block"> 玉清园其实就是一个农家庭院。</p><p class="ql-block"> 阿旗作家张畔,为她写了一篇散文,又叫你想象这不是一处农家庭院,这应该是天上人间。出生于这个村的诗人野鹤先生,是农家庭院的主人的叔父,多年在外,回乡时生发感慨,为侄儿写下了组诗八首,叹道:酬唱诗文字带霞,田园杏小景才奢。谁吟湖畔渔家傲,我和庭院碟恋花。又道,村南河水拔琴弦,院北青山欲顶天。禾浪花团蜂蝶舞,松风竹韵鸟留连。读耕继世遵先辈,忠孝传家孝古贤。华夏春光辉海内,氤氲紫气漫庭前。老先生感慨万端于诗文美篇之中了。书民先生对故乡的这家庭院更是推崇有加,知道我要去观访,特意为我发送了不厌其详的地址和联系方式。远隔千里,为我导航。</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天山镇东环路出发,上210省道一路北行,车行20多分钟,远远地看见一块村牌标识:新增村。玉清园就在这个村子里。村子不大,在我们的右手边。远看,小村很整齐,全是北方农村那种尖脊大瓦房,艳红艳红的屋顶,一行行有序排列着,半敞半开地掩映在一派绿色之中,分外醒目。</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村口北最后一条街进村。我告诉女儿,慢慢行车,走一个“几”字,先把这个村从西到东,从北至南看个遍。</p><p class="ql-block"> 小村比想象得还整洁。东西街不长,南北路不宽。五条东西街,五条南北路。家家户户都藏在井字方格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p> <p class="ql-block"> 这是经过哪位画家精心设计的村子?走着走着,村庄就像年画呈现在你的眼前,也像描绘江南农村的一幅风景画。路是近年新修的硬化路,马路牙子两侧是天山小镇路边常用的那种漂亮的瓷砖,铺展延伸到院墙底下。房子一律向阳,面南背北。家家户户前后院墙外,都是一个大胆的创造,表达着主人们美丽的想象。有的前李后桃栽种着果树,满大街你可以随手摘取果子,到处都有,到处都是。有的畦着蔬菜,茄子、韭菜、西红柿。深紫色的茄子,油绿的韭菜,半红半黄的西红柿。老百姓美也美的实惠,家家院墙外边,都种着几垄甜玉米,我们去的正是时候,宽大的绿叶下,玉米伸着棒棒,吐着红缨,长得超过人头高,掩映着宽阔的院落,装点着村中小路。</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着走着,你不知是走进了青纱帐,还是走进了果园。</p><p class="ql-block"> 万绿丛中一点红。南数第二条街门牌17号,我们找到了玉清园。主人夫妇热情地等候在那里。我们刚下车,主人就跑过来,跟我们握手。一双粗冽冽的大手握得很有力量,就是我年轻时握惯的那双手。我家八辈农民,我土生土长在农村,进城后也常想起我左邻右舍的农民,想起他们粗糙的大手,握上去就有一股暖流,亲切、自信。今天站在我面前的陌生农民,就用同样的再熟悉不过的方式跟我握手,很诚实地欢迎我们的到来。</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跟着主人走进他家很深的院落,我目测有两亩多。这在北方农村也是属于大院落。院子设计的很简约,正房三大间,前脸贴着整洁的白色瓷砖,房檐上悬挂着四盏鱼灯,象征着主人的生活富足。训练有素的一群鸽子,一点也不惧怕陌生人,在地面上或房檐上飞来飞去,咕咕地叫着,弄得满院都是喜气。连着正房西侧,是稍微矮一点的四间耳房,三间用作库房,一间开辟成收藏室。这一大排房子,都是靠北院墙一字型摆开,院内再没有东西厢房,这样的布局使得所有房子都显得宽敞明亮,采光温和又充足。</p><p class="ql-block"> 他家房舍的简单布局,给前面院落省下了偌大的空间,主人以传统的方式,用一条甬道横穿南北,把这个大院分割成东西两块园子。在院子里驰骋着天马行空般的想象,种花,种草,种蔬菜,种庄稼。在这个疏密有致的空间里,主人设计了几个小雕塑,辘轳井,小石磨,大石碾,全是古朴的摆设,全是念旧的玩艺。顺着院墙根,也爬着木犁,耘锄,粪杈,搂柴耙子,镐头,铁锨等等,农民们三十年前居家过日子不可或缺的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历史的沧桑,曾经的艰难岁月,一辈接一辈传承下来的风俗,在这里你都可以触摸到年轮的痕迹。</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满园都是绿色,满园都是花香。庭院里栽种着几十种植物。花花草草,也有蔬菜,也有密密匝匝,挤挤扎扎,一律向上的老玉米。主人说,甬道两侧主要种花,有二十多种,还有从山上移植下来的野花和野草。花分三季,春夏秋都有鲜花可看。我们去的季节好,正是盛夏,满园植物蓬蓬勃勃,各色花使出浑身解数,竞相开放,斗艳争奇。我最喜园中的山丹花,一束一束,齐刷刷,火苗似的,让你有升腾跳跃的感觉。游人来访,都会选山丹做背景,照一张像,留作纪念。山上移下来的黄花菜,也在开花。她从山上下来,加入簇簇鲜花的队伍,修长的花朵反而显得与众不同,分外娇艳。</p><p class="ql-block"> 我是花盲,叫不上这些花卉的名字。我简单地认识,打碗花,黄芙蓉,鸡冠花,步步高。又好看又能吃的一种花叫地肤花,主人把她种在大大的瓷坛里,做盆栽,摆在泥塑上面,创造了另一种景象。蔬菜花也不示弱,这几天凑着热闹,在枝枝蔓蔓上开放出来。主人说,其实很多花都能吃。黄花自不用说是菜中精品,美味营养。即使倭瓜花,老百姓也用来食用。用倭瓜花晃花炸酱,是天下美味,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蔬菜挤在花丛中间,一垄一垄,很有秩序。茄子秧长得壮,宽厚的叶子,又亮又大又紫的茄子,是在陪衬鲜花,还是那些鲜花在陪衬茄子?谁也说不清楚。秋葵好吃,是菜中之王,一堆一堆地长着,果实挂在那里,像老瓢,更像铃铛。西瓜很肥硕,灰绿色的藤蔓爬在花枝下面,碧绿的西瓜顺着藤蔓规规矩矩地排列着,又给这家园子凭添了几分喜色。靠东北角上,栽着几垄大葱,青青郁郁的,格外吸引了我的注意。在北方农村,大葱可是四季菜。春吃小葱,夏择葱叶,秋冬才吃葱棒。小时候,我家乡缺水,小园里种不得几样蔬菜,唯一不能缺的就是栽几垄大葱。葱秧要到十五华里以外的小五队,平安地,双胜村各村庄去买,有时还要到距家四十华里外的天山小镇来买。几家人合伙,弄个小驴车,起大早去买葱秧子,赶回来就栽上,成活率才高,夏天午饭,晚饭,没油水熬熟菜,就去园子里择葱叶蘸酱吃,很下饭。如果是雨后,择来葱叶,不用洗,带点露水、带点葱汁,最好吃。</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玉清园里,再次见到了长势旺盛的大葱,我又想起了小时候,想起了那艰苦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主人的耳房里,有一间就收藏着艰苦年代的老物件,林林总总,百种之多。坛子、罐子、柳条斗子;笸箩,簸箕、筛子;牛样子,驴夹板,马鞍子。还有种地要用的犁杖,磙子,葫芦头,耪地要用的锄头,打草要用的钐刀,收割要用的镰刀,打场要用的碌碡,木铣,二股叉,三股叉,四股叉。这些家伙式,也不是家家都能齐备的。有些物件,大家串换着用。你借我的,我借你的。那年头,借东西不寒碜。</p><p class="ql-block"> 一面大钟挂在墙上,摆已经不动了,似乎静静地陈述着逝去的历史。我家也有这样一面挂钟,牌子都是一样的,锦西生产的品牌。那些年,我当民办教师的时候,抽调到社办中学,离家十二里。我没有自行车,春夏秋冬都要起早步行赶路去上班。冬天最难,天天早晨起来看星星,推断时间,不能起晚了点。没有钱买个小闹钟,更没钱买个大挂钟。风雨阴天的夜晚,看不了星星,我常常起早过了头,跋涉到学校,学生们还没有起床,食堂还没有开饭,是常有的事情。那年秋天我终于发了狠,卖掉用来剪毛用的大绵羊。48元钱换来了跟收藏室一样的大挂钟,我们家有了可以看点的贵重物品大挂钟,全家人高兴极了。</p><p class="ql-block"> 那面依墙而立的大镜子,水银有些斑斑驳驳,上边印着一副红字对联:用手用脑创世界,全心全意为人民。横批是赫然四个大字:幸福生活。这面镜子,在展室的东墙挂着,紧靠着南窗,阳光射进来,照在大镜子上,满屋都亮亮堂堂的。</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问这面折射历史,光映未来的大镜子是自己的,还是从外人家弄来的;也没有问这满屋的收藏哪些是祖传的,哪些是拼来的。我只知道这每一个老物件都饱含着一个故事,我就会讲这些故事;我更知道这每一个老物件都沉淀着一段历史,岁月沧桑,风雨如磐,我也能讲述这些历史。</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走进玉清园,里里外外看个遍,琳琅满目的收藏室,满架蔷薇一院香的大园子,面带微笑很会过日子的园子主人,你会沉思,园子主人正在“用手用脑创世界”。他铭记着昨天的日子,他更畅想着未来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 玉清园,你到底是谁家院?你是昨天,你是今天,你是未来。</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知行,知行合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