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昆明西山胜景,五、太华寺

zmzg阿昌

<p class="ql-block">离开虚云纪念堂,我们登山前往太华寺。太华寺又称"佛严寺",位于太华山腰。太华山居西山群峰之中,森林茂盛,为西山最高峰,海拔二千五百米。太华寺始建于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为梁王甘麻刺创建。云南禅宗的"开山第一祖"玄鉴常在此讲经说法,后改称为太华寺,明末被毁,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总督范承勋重建。</p> <p class="ql-block">游览西山有很多方法,最快的是乘缆车,在滇池海埂公园后面乘坐,越过美丽的滇池,来到西山景区门口,换缆车至山顶。这种方法是速度快,基本上一天就可以游完滇池和西山。另一种方法是在山下的高峣乘大巴至景区大门,换乘缆车。大部分本地人都是徒步上山,每到节假日,徒步上山的人很多。徒步上山的路分三段,第一段是高峣至华亭寺,这一段路是沿着盘山公路前行。过去盘山公路很窄,来往的车辆是接送旅客的大巴,转弯的地方大巴车几乎占满了整个车通,安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现在景区管理处在盘山公路旁边建了一条宽两米左的木制栈道,解决了登山的安全问题。第二段是从华亭寺到太华寺。这一段既可以走盘山公路,也可以走太华古道。太华古道历史久远,没有考究,不知建于何时,是一条石阶山路,直达太华寺。第三段是从景区大门到龙门。</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太华古道向上攀登,太华古道的尽头有一棵高大挺拔的银杏树,相传为明朝第二代皇帝朱允炆落难为僧后亲植,想来明代开国先祖朱元璋由僧而帝,其孙则由帝而僧,宛若历史开的一个玩笑。建文帝朱允炆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长孙,因其父朱标太子早逝而继位。当时诸王叔拥兵自重,便着手削“藩”,可惜没有后来康熙大帝干练,激起其四叔燕王朱棣发兵反叛,最终攻破南京。城破,“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从此,建文帝下落便成千古之谜。传闻建文帝化作僧人流落云贵地区,曾在太华寺僧居五年。这些传闻虽未写入正史,但也非完全捕风捉影,或许是历史真实的镜子。</p> <p class="ql-block">银杏树的对面就是太华寺。太华寺又名佛严寺,由云南禅宗第一师玄鉴创建。梁王赐名,梁朝灭亡后改为太华寺。太华寺至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历经风雨驳蚀和兵燹沧桑,明清两代多次扩建和修葺,但主殿仍保持元代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太华寺座西面东,规模宏阔,布局严谨,四合五天井,走马戏角楼,展现了多民族传统的穿斗结构。寺内亭、阁、廊、池汇集成寺,清幽恬静。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两边游廊与亭阁楼台相连,全部建筑占地三千五百六十二平方米。建筑艺术别具特色,介于北京宫廷园林建筑和苏州人工园林建筑之间。行走在太华寺中,松竹环翠,鸟语花香,俊逸清秀,曲径通幽,令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拾阶而上,我们来到山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石坊。石坊四柱三门,中门门楣上携刻“峻极云霄”,两侧为“凝岚”、“叠翠”。石坊柱上,正联一边是“一幅湖山来眼底″,另一边是"万家忧乐注心头”。副联为“滇海平波,鬟镜清漪真可鉴;西山雨霁,太华缥缈作者凭登。”。触情生情,情景交融,表现了佛门子弟对社会世态的殷切关注。</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过石坊,来到天王殿前院。天王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殿高近二十米,占地三百六十七点五平方米。殿正中一座木雕观音,双手合十,神态慈祥,站立在莲花神龛上,高约两米,仰望观音颜容,不禁令人生起一股普渡众生之感。大殿两旁为粉彩四大天王塑像,高达三米,神情安然,不怒自威。背面韦陀披金甲,按剑踞地,展现了护法神的尊严,相传是光绪年间黎广修的作品,创作手法著重于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的刻划,形象逼真朴实,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走出天王殿,我们来到大雄宝殿前院。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高近三十米,占地四百八十四平方米。殿堂由二十二根明柱支撑,屋顶方檩子骨架,外廊四个石鼓支撑四根巨柱,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大殿檐下悬挂“如如不动”横匾,是对释加牟尼的赞颂。大殿正中供三世佛,高三米,正中释伽牟尼;左右为药师师佛、阿弥陀佛;释伽两侧立迦叶、阿难两弟子。他们神情庄重,慈眉善目,金粉着身,造像出神入化,技术精湛,相传为元代作品。</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后面是大悲阁。大悲阁座落在太华寺的最高处,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后遭兵燹毁坏,光绪九年(1883年)大修,五开间,单檐歇山顶,占地五百八十二平方米。二楼檐前悬有“大悲宝阁”巨匾,是佛家供奉观音的宝殿。现大殿内有铜铸佛三尊,法身毗卢遮那佛,报身卢舍那佛,立身释迦牟尼佛,为康熙间遗物。佛像面容慈善,金粉鎏身,各高二点八米。</p> <p class="ql-block">雄踞高台丛林之上的大悲阁雕檐绘彩,气象非凡。引人注目的是大理石台栏杆上的龙、狮、虎、象、孔雀、仙鹿等雕塑。它们体态逼真,神情各异,栩栩如生。这是在康熙年间从昆明城内吴三桂的王府里拆运来的。大理石浮雕栏杆透露出吴三桂曾几何时的豪富、奢华、贪酷和衰败。</p> <p class="ql-block">大悲阁殿宇宽敞,石栏缭绕,万象华呈,后世又称缥缈楼。历代文人韵士多喜登临赋诗。登临至阁,仰观美景,云在蠕动,雾在离合,云雾漫过殿阁,越聚越浓,渐渐只剩下漂浮的云块、隐约的曲线,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画幅。</p> <p class="ql-block">太华寺的大悲阁如此出名的原因是因为吴三桂。明末边关重将吴三桂,冲天一怒为红颜,决然背明,引清军入关,封平西王镇守云贵。到了康熙当政时,深感“三藩”之势,已尾大不掉,“撤亦反,不撤亦反”,于是而断然削藩。吴三桂铤而走险,以“复明”起兵,反清称“帝”,终兵败洞庭。其苦心经营二十载的云南平西王府,落得个被拆掉用来重修太华寺的命运。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云贵总督范承勋拆掉后来作为皇宫的洪化府吴宅,其中的木石材料主要用于重修西山太华寺。如今的太华寺的大雄宝殿、缥缈楼前还保留洪化府大理石浮雕栏杆。</p> <p class="ql-block">太华寺前的银杏树和寺后的大悲阁牵了明清两朝削藩的故事,一个削藩失败致建文帝朱允炆落难为僧,另一个削藩成功致使平西王吴三桂死无葬身之地。我站在缥缈楼前的大理石浮雕栏杆前,遥望西山美景,也想赋出壮美诗句,搜肠刮肚,苦思良久,一无所获,只有用伟人的诗句表达此时此地的心境,"江山如此多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p> <p class="ql-block">世界那么大</p><p class="ql-block">我要去走走</p><p class="ql-block">关注我的公众号</p><p class="ql-block">阿昌和你去旅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