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良将行其师 贤相通其谋</p><p class="ql-block"> 敬仰贤将 雄姿仙风 滿身山雾</p> <p class="ql-block">屋檐雨滴 堂亭峰绕 踏行寻谷</p><p class="ql-block">青山有灵 松风琐尘 气韵蒸腾 </p><p class="ql-block"> 今天雨中行,卢亮老师、牛老师、李根源先生的亲属、卢韫老师,与我们踏泥石、登青山,访问2500年前的木渎古城遗址,苏州考古馆馆长牛老师,带领我们进行吴中历史的思考和再思考。</p> <p class="ql-block"> 卢亮老师带领我们大巴的行程路线,大致围绕灵岩山,天池山,穹窿山,小王山,合丰小城,姑苏山周边,寻找历史古迹,了解吴国历史的思考、再思考。</p> <p class="ql-block">木渎考古馆馆长牛老师讲授吴国古文化</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长江三角洲历史古城</p><p class="ql-block"> 1986年,苏州市隆重纪念苏州建城2500年的历史(1986年~公元前541年吴王阖闾继位)。 </p><p class="ql-block"> 在第五任国君周章的时候,据说他被周武王封在吴,子爵国,他的弟弟仲被封在虞,公爵国。但是根据周朝的宗法制,长子继位只被封为子爵,次子另外分封出去反被封为公爵,虞国应该是货真价实的太伯仲雍后人。</p><p class="ql-block">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吴国这段历史一直是空白,一直到吴王寿梦登位之前。春秋末年,群雄并起争霸,周天子威信全无,吴王寿梦朝见周天子,正式确认周王室血统地位,然后大力发展国力,特别是得到了申公巫臣的鼎力相助。申公巫臣本是楚国重臣,但因为美女夏姬,全家被楚王杀了,后来出奔晋国,定下了联吴抗楚的政策,源源不断为吴国提供各种支持,使楚国疲于奔命,为后来吴国的强大、楚国的衰亡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2500年的苏州建城历史,从吴王寿梦(公元前620年―公元前561年),姬姓,春秋时期吴国首任有文字记载的国君,公元前585年―公元前561年在位),吴侯泰伯十九世孙,开始有了完整的文字记载。寿梦继位期间,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和兵车力量,攻楚国,会盟诸侯,朝礼天子,始称吴王,奠定吴国的强盛基础。 </p><p class="ql-block"> 吴王寿梦立遗嘱:“吴王兄终弟及传位。”楚、吴、越蛮夷之邦,寿梦的三个儿子相继离世后,老四就是“叹为观止的”季札,季子让国不接任吴王。群臣只好改立寿梦三儿子之僚为君王。</p><p class="ql-block"> 寿梦嫡长孙阖闾认为“遵从先君的遗命,该传给季子。不遵从先君的遗命,我应该立为国君,僚凭什么当国君?”<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公元前515年,阖闾(寿梦长子吴王诸樊之子,又称“公子光”)以庆贺吴王僚伐楚班师设宴招待,勇士专诸将剑藏在鱼腹中,趁上菜之机刺杀了吴王僚,“专诸刺王僚”,致国乎季子。《公羊传•吴子使札来聘》季子不受说:“尔弑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季札“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兄弟让国和兄弟间的残杀,季札终身不入吴国,阖闾夺得吴国王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吴王</span>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前496年在位十九年。 吴王阖闾执政时期,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伍子胥七荐孙武,立齐人孙武为将军,确定先破强楚,再服越国的争霸方略,采取分兵轮番击楚之策,频频攻楚于江淮之间大别山以东地区,使楚疲于奔命。</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九年,吴军在孙武、伍子胥率领下,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后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师,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复国。</p><p class="ql-block"> 吴国振兴霸业之际,阖闾还命令伍子胥选择都城地址,建造国都“阖闾大城”。</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越王允常率师进攻吴国,阖闾亲自出征,大败越军。公元前504年,吴师再次伐楚,迫使楚国迁都。阖闾在位的局势为夫差的称霸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96年 , 吴王阖闾十九年,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槜李之战中,被越大夫灵姑浮挥斩落脚趾,重伤而死,后葬于苏州虎丘山。</p><p class="ql-block"> 夫差(?-前473年)春秋时期吴国第25任君主(前495年─前473年),吴王阖闾之子。前494年,吴王夫差在夫椒之战大败越国,攻破越都会稽(今绍兴市),迫使越国屈服。此后,又于艾陵之战打败齐国,全歼十万齐军。</p><p class="ql-block"> 前482年,黄池之会与中原诸侯歃血为盟。夫差执政时期,吴国极其好战,连年兴师动众,造成国力空虚。勾践不忘会稽之耻,国力逐渐恢复。趁夫差举全国之力赴黄池之会时,越军乘虚而入,并杀死吴太子。夫差与晋国争霸成功,夺得霸主地位后匆匆赶回。</p><p class="ql-block"> 前473年,吴、越恩恩怨怨,两国腥风血雨。越国再次兴兵,夫差兵败而逃,自缢。吴王阖闾、夫差共统吴国41年后,被越国灭。</p><p class="ql-block"> 《史记•越世家》认为,越国都城从会稽山签到苏州,统治苏州167年。(前473~前306年)(高考题最好有标准答案)</p><p class="ql-block"> 前306年,楚国灭越,此地又归属楚国。前221年,800年历史的楚国被秦平定,此地又归属吴县。</p><p class="ql-block">历史上,越国一共被灭了五次:</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吴王夫差灭越,公元前494年;</p><p class="ql-block">第二次:楚威王灭越,公元前333年;</p><p class="ql-block">第三次:楚怀王灭越,公元前306年;</p><p class="ql-block">第四次:秦始皇灭越,公元年前221年;</p><p class="ql-block">第五次: 汉武帝彻底灭越国。</p><p class="ql-block"> 越国之所以被灭五次,应该与春秋“灭其国而不绝其祀”的贵族精神有关。当时很多国家被灭后,后来又复国,反复几次。一直到秦国一统天下,施行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才被彻底征服灭国。</p><p class="ql-block"> 1800 年历史的越国,百折不挠,跌宕起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吴文化的起源即吴地区域文化,泛指吴地自有人类至今的各种物质的、精神的文化创造。这些文化产生于远古时期,故称其为“先吴文化”,吴文化的历史由此展开。</p><p class="ql-block"> 三山岛文化遗址(吴中区东山镇)的发现,揭开了太湖地区一万年以前的面貌。三山旧石器文化是迄今所知苏州历史文化的最早源头,是吴地最早的原始文化之一。</p><p class="ql-block"> 吴文化以荆吴和先吴以及吴国文化为基础,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来,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代表人物吴太伯、吴仲雍、季扎、阖闾等。</p><p class="ql-block"> 3200年前,周太王古公亶父《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少子季历。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泰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二人成全了父亲的愿望,纹身断发以示永不为周君。从陕西祁山西陇县吴山,经历了长江下游的江苏、安徽、太湖、浙北等艰难转折,来到荒蛮之地无锡梅里村一带,国都先无锡后苏州。季历的儿子姬昌继承了王位,成为赫赫有名的周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进入了800年的周朝。</p><p class="ql-block">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泰伯奔吴”到无锡梅李村拓荒耕地,开发了广大的荒蛮之地,传播周朝文化,当地居民恭其得意,归而从之,拥为吴太伯,自号句吴。太伯至吴王寿梦共传十九世,《吴太伯世袭》吴国第一吴国君王寿梦时期,“始通于中国”。</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卢老师知识渊博,最强大脑,给我们讲课总是滔滔不绝,答疑解惑,传授知识,无私奉献。对于苏州过去的历史,吴越楚的更替,以及历史发展,头闷了两天还没有搞清楚,直到从图书馆借了一本《春秋战国》,才开始理顺。</p><p class="ql-block">卢老师告诉我们苏州极简史:</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始建苏州古城;</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2000多个县,我们这里是会稽郡吴县;</p><p class="ql-block">公元129年,东汉永建四年时,划会稽郡东北为吴郡,我们是吴郡吴县;</p><p class="ql-block">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杨素占城,始名苏州(杨素迁城);</p><p class="ql-block">公元690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系吴县置长洲县;</p><p class="ql-block">公元1724年清雍正二年,系长洲县分置元和县。从此苏州格局为三县合城而治。</p><p class="ql-block">1912年,民国元年,将吴县、长洲县、元和县三县合并为吴县。</p><p class="ql-block">1949年新中国成立,城里城外都是吴县。(长洲县学,即现平江区实验小学,不久前刚恢复长洲小学,1265年旧学前,1541年新学前)。</p><p class="ql-block">2001年,吴县被撤销,分设吴中、相城两个区。</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 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南京博物院 、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苏南地区的无锡十八湾阖闾城遗址 、丹阳葛城及神河头遗址 、苏州木读古城遗址、常州湮城四个先秦古城遗址进行 发掘 , 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其中无锡 阖闾城遗址的发掘,尤其是苏州木读古城的发掘,给春秋时期吴国历史的探索和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央视 “探索与发现 ”栏目因此专门制作了五集连续节目 《回望句吴 》, 将人们对吴国历史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木渎古城北城墙 </p><p class="ql-block">五峰城墙保护展示厅</p><p class="ql-block">以城墙的剖面木渎古城北城墙地层划分。</p><p class="ql-block"> 春秋吴越时期王权更替频繁,战事不断拉锯。集于防范,留下位于苏州市木渎镇、胥口镇穹隆山一带古城墙遗址。木渎古城址呈不规则状,城墙大致沿盆地边缘分布。其中,南北两道城墙之间相距约6728米,城墙外侧均有护城河等水面遗存,古河道穿过城墙的水门连通城内外。</p><p class="ql-block"> 木渎古城和良渚古城的修筑方式不同,没有石块垒底和使用草裹泥,而是直接挖壕沟堆土。这种修筑方式,可以理解为良渚古城的规格高。但是我也可以理解为木渎古城初始修筑比较早。古城内有小城1座,城内尚存的235处土墩包含有东周时期大型建筑基址。</p><p class="ql-block"> 图中分布的大量两周时期聚落、墓葬、严山玉器窖藏等遗存,可认定木渎古城是一座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城址,规模大,等级高, 2010年被选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p> <p class="ql-block">木渎古城北城墙剖面图</p> <p class="ql-block"> 木渎古城考古工作介绍</p><p class="ql-block"> 苏州木渎古城的考古工作,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对木渎古城及周边地区的古代遗址、墓葬等展开的综合性调查、发掘和研究。</p><p class="ql-block"> 此项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创新项目。本创新项目是依托木渎古城的发掘和研究,通过管斑窥豹的方式,解决长江下游地区先秦时期考古研究存在着的面貌不清、谱系不清、属性不清、交流不清等学术问题,以厘清本区域内考古学文化和历史进程为学术目标。</p><p class="ql-block"> 本项目的实施同时为本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p> <p class="ql-block"> 木渎古城范围</p><p class="ql-block"> 1. 城址的范围</p><p class="ql-block">木渎古城群山环抱,更有可能是在山ロ处因地制宜的构建防御设旋周边的山体作为天然的城墙,共同构筑起较为完备的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 2. 城址延续的时间</p><p class="ql-block">木渎古城有着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p><p class="ql-block"> 3.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出现合丰小城。春秋晚期出现木渎古城,到沿用,并有所增益。城址可能一直沿用到西汉时期。</p> <p class="ql-block">东周时期的出土文物</p><p class="ql-block">陶器,铜器,木构件。</p> <p class="ql-block">木渎古城南城墙位于新峰</p><p class="ql-block">合丰小城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合丰小城位于古城的西南侧</p> <p class="ql-block">木渎古城以及周边发现东、西两周时期的古迹</p> <p class="ql-block">五峰位于图中北侧几字形盆地中。五峰段城墙长约1150米。宽20一26米,残高约0.5一3米。</p><p class="ql-block">城墙外有约10一30米的城壕环绕。</p> <p class="ql-block">出土文物</p> <p class="ql-block">合丰小城</p><p class="ql-block">合丰小城于古城西南部,呈椭圆形。面积约20万平方米。北侧的和东侧的城墙保较好。残宽10-20米。残存最高约2米。城址周边存有大量土墩,原有“社光七十二墩”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合丰小城城墙</p> <p class="ql-block">出土文物的玉器</p> <p class="ql-block">河道内、小城城墙内出土的西周文物。</p> <p class="ql-block">盆地周围的山峦</p> <p class="ql-block">青山有灵瑞,贤士、名将各幽仙。</p><p class="ql-block">可以登山,可以瞻仰,可以传承纪念英雄故事。</p> <p class="ql-block">韩世忠与梁红玉等四位夫人的合葬墓</p> <p class="ql-block"> 韩世忠(1090年1月26日-1151年9月15日 字良臣,自号清凉居士,延安府绥德军人,南宋名将、词人,民族英雄,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p><p class="ql-block"> 韩世忠身材魁伟,出身贫寒,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金朝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汗马功劳,又在平定各地叛乱中作出重大贡献。韩世忠为人耿直,不肯依附权臣秦桧,曾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史称其“固将帅中社稷臣也”。累迁至镇南、武安、宁国三镇节度使,封爵咸安郡王。晚年杜门谢客,口不谈兵,悠游西湖以自乐。</p> <p class="ql-block"> 1105年,北宋军久攻不下银川,韩世忠奋起御复,奋力破城斩首级。</p><p class="ql-block"> 1117年出征西夏后,又随刘延庆在天降山筑城,击退前来阻扰的夏军。 </p><p class="ql-block"> 1120年10月初,北宋末年浙江淳安北爆发起义,韩志忠出击镇压,生擒方腊。</p><p class="ql-block"> 1122年,韩世忠辗转南北,与辽契丹军战于燕山南,宋军溃败。韩世忠率敢死骑士径直冲入辽军,袭斩执旗辽人,辽军北撤。</p><p class="ql-block"> 1125年,山东、河北盗贼蜂起,韩世忠击破强盗,累立奇功。</p><p class="ql-block"> 1126年靖康元年,金军女真人围攻开封,韩世忠任统领,出城突袭金军溃败。韩世忠在河北一代抗金,宋军见女真人闻风而溃,韩世忠机智勇敢,烧桥断路,阻止金军前行。韩世忠的战功,受到北宋宋钦宗的接见。</p><p class="ql-block"> 1127年靖康二年,韩世忠从龙之臣。靖康之变发生,开封城陷,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军俘虏。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到达济州(山东巨野),随行的大臣们劝赵构重建宋朝,韩世忠也率所部到达济州,加入拥戴赵构为帝的行列。四月,韩世忠部将杨进击退侵犯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的金军,韩世忠扈从赵构到达南京。赵构顺势在南京登基为宋高宗。高宗即位,授韩世忠被任命为左军统制。</p><p class="ql-block"> 1129年, 金国灭北宋后,搜山检海捉赵构。韩世忠相持黄田荡,防守镇江。让金军复我疆土,还我两宫,放你北还,气得完颜宗弼破口大骂。在镇江宋金古战场,两军击战,梁红玉击鼓战金山,围困金军48天,韩世忠八千破十万。</p><p class="ql-block"> 1129年,南宋帝南逃之前钱塘,韩世忠等大将平息逼宋高宗让位的兵变之首苗、刘。</p><p class="ql-block"> 1134年,韩世忠大仪镇大捷,大挫金锐气。</p><p class="ql-block"> 1139年绍兴九年,高宗授韩世忠为少师。</p><p class="ql-block"> 1140年, 韩世忠不惧金军,闻警则动,见敌则战。金国撕毁盟约,大肆南侵,进攻刚被宋军接管的三京(东京开封府、南京应天府、西京河南府)。八月,韩世忠率军包围了被金军占领的淮阳,击败了来援的金军。 </p><p class="ql-block"> 正当韩世忠扩大队伍、规划进取之时,形势急转直下,主和派势力获得了高宗的支持,因为岳飞率领的抗金大军已在中原一带大得其势。高宗所担心的是一旦打败金军,迎回他的兄长(宋钦宗),将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在他的支持下,秦桧收了韩世忠、岳飞、张俊三位抗金大将的兵权。</p><p class="ql-block"> 1141年4月,张世忠升为枢秘密使。因韩世忠对赵构有救驾之恩,明为升官,实为剥夺兵权之举。此后,韩世忠献上积蓄的军储钱一百万贯、米九十万石及酒库十五座,以求自保。</p> <p class="ql-block">解罢兵柄</p><p class="ql-block"> 在南宋政权内部始终存在着主战与主和之间的斗争。以岳飞、韩世忠等武将为代表的主战派,拒绝妥协,反对与金议和;而以秦桧等文臣为首的士族势力,反对抗战,主张妥协,企图偏安一隅。</p><p class="ql-block">悠游而终</p><p class="ql-block"> 韩世忠反对议和,又曾抗疏直言秦桧误国,反遭秦桧党羽的攻击。他眼见岳飞父子被处死,大好的抗金形势白白丧失,自己又无能为力,于是连疏请求辞去枢密使之职,并奏请告老。</p><p class="ql-block">韩世忠的评价</p><p class="ql-block">高宗授韩世忠为少师。</p><p class="ql-block">宋高宗赵构:</p><p class="ql-block">①虽古名将何以加。</p><p class="ql-block">②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p><p class="ql-block">③忠贯日月,靡渝金石之坚。功若丘山,具焕旂常之纪。</p><p class="ql-block"> 南宋初年名相张浚于诸将中“尤称韩世忠之忠勇,岳飞之沉鸷,可倚以大事”。</p> <p class="ql-block"> 韩蕲王祠堂</p><p class="ql-block">内有林则徐为韩世忠题词</p><p class="ql-block">“祠庙肃沧浪,更寻来一万字穹碑,新焕岩前榱栋;</p><p class="ql-block">威名镇吴越,还认取七百年华表,遥传江上旌旗”。</p><p class="ql-block"> 题韩蕲王庙 清 尤侗</p><p class="ql-block">忠武勋名百战回,西湖跨蹇且衔杯。</p><p class="ql-block">英雄气短莫须有,明哲保身归去来。</p><p class="ql-block">夜月灵旗摇铁瓮,秋风石马上琴台。</p><p class="ql-block">千年遗庙还香火,杜宇冬青正可哀。</p> <p class="ql-block"> 金圣叹(1608年4月17日—1661年8月7日)字圣叹,自称泐庵法师。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p><p class="ql-block"> 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亦为曹雪芹构思和创作《红楼梦》的素材之一。金圣叹提高通俗文学的地位,提出“六才子书”之说,使小说戏曲与传统经传诗歌并驾齐驱,受推崇为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中兴佐命、定国元勋</p><p class="ql-block"> 1177年, 韩世忠去世26年后,宋孝宗帝平反岳飞,追封韩世忠为蕲王,下诏修墓、建祠、立碑,为贤将亲笔题写神道碑提词。</p><p class="ql-block"> 神道碑天下第一碑,十个字十二米高的万字碑,有龟趺驮碑,气势恢宏。 </p><p class="ql-block"> 1939年5月,神道碑被飓风吹倒,碑石断裂十余段,龟趺首尾分离。1946年五月,灵岩山妙真和尚邀集地方人士及韩世忠后裔,召工将神道碑断块分两段用水泥等制成混凝土嵌铁箍胶结,重新竖立于原处,但这次修正未能将神道碑重立于龟趺之上,碑原高三丈,现为一丈三尺(4米多)。现存情况龟趺头、身分离,位于碑亭东面。碑身有裂纹,有补砌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赫赫有名的爱国将领,称作“真万人敌”,顶天立地。延安人,风骨伟岸,目瞬如电,纵横两浙,勇夺三冠,得以善终。</p> <p class="ql-block"> 五峰山吊金圣叹先生墓 清 金兰</p><p class="ql-block">荒烟漠漠草离离,中有沉渊世岂知。</p><p class="ql-block">才足杀身殊不易,祸非灭族未为奇。</p><p class="ql-block">断牛戍卧征仙谶,化鹤魂归傍佛祠。</p><p class="ql-block">记得中丞朱白地,并无尺土葬残尸。</p><p class="ql-block"> 金圣叹因冒犯皇帝,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行刑日,凄凉肃穆,方圆不大的一块阴森森空地,四周闪着刀光剑影,显得阴森恐怖。胸藏秀气,笔走龙蛇,蔑视朝廷的一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披枷戴锁,岿然立于囚车之上。</p><p class="ql-block"> 刑场上,刽子手手执寒光闪闪的鬼头刀,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眼看行刑时刻将到,金圣叹的两个儿子梨儿、莲子(小名)望着即将永诀的慈父,更加悲切,泪如泉涌。金圣叹虽心中难过,可他从容不迫,文思更加敏捷,为了安慰儿子,他泰然自若地说:“哭有何用,来,我出个对联你来对,”于是吟出了上联“莲子心中苦”。儿子跪在地上哭得肝胆欲裂,哪有心思对对联。他稍思索说:“起来吧,别哭了,我替你对下联。”接着念出了下联“梨(离)儿腹内酸”。旁听者无不为之动容,黯然神伤。他看到儿子悲切恸哭之状深感可怜;下联的“梨”与“离”同音,意即自己即将离别儿子,心中感到酸楚难忍。</p><p class="ql-block"> 这副生死诀别对,出神入化,字字珠玑,一语双关,对仗严谨,可谓出神入化,撼人心魄。只见寒光闪处,伴着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绝唱,一代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文坛巨星过早地陨落了。</p><p class="ql-block">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p><p class="ql-block">金圣叹刑场决别自写。</p> <p class="ql-block"> 桃花坞 唐 陆龟蒙</p><p class="ql-block">行行问绝境,贵与名相亲。</p><p class="ql-block">空经桃花坞,不见秦时人。</p><p class="ql-block">愿此为东风,吹起枝上春。</p><p class="ql-block">愿此作流水,潜浮蕊中尘。</p><p class="ql-block">愿此为好鸟,得栖花际邻。</p><p class="ql-block">愿此作幽蝶。得随花下宾。</p><p class="ql-block">朝为照花日,暮作涵花津。</p><p class="ql-block">试为探花士,作此偷桃臣。</p><p class="ql-block">桃源不我弃,庶可全天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神道碑 碑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列缺霹雳 訇然中开</p> <p class="ql-block">独寻小王山,路行过流溪。</p><p class="ql-block">水浸疏雨伴,一径入深林。</p> <p class="ql-block"> 李根源(1879年6月6日—1965年7月5日),云南腾冲人,近代名士、中国国民党元老、上将,爱国人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入昆明高等学堂,1904年11月,入日本振武学堂与士官学校。1909年9月,任云南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旋升总办。民国六年(1917年2月),任陕西省长。1922年11月,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1923年,因反对曹锟贿选总统,辞去其国会代表职,隐居吴中。1940年春,返回昆明就任云贵监察使职。1965年7月5日,李根源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骨灰安葬于藏书小王山。</p><p class="ql-block"> 李根源是辛亥元老,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曾参与领导云南起义,参加“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称帝活动和“护法”斗争等革命运动,修建英雄冢,倡导建设“腾冲国殇墓园”,在昆明“重九起义”、云南军都督府建立、滇西问题的解决、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1928年3月9日,李根源的母亲阙太夫人灵柩,从苏州上方山运抵小王山安葬。李根源将基庐命名为“阙莹村舍”,从此李根源“庐墓十年”。“阙”字取自母亲姓氏,“莹”,指墓冢。李根源在小王山守墓期间,曾营建9间瓦屋,原有章太炎的篆书匾额和国民党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的草书石刻,堂屋悬挂冯玉祥将军绘赠李根源的巨幅く蜀道难图》等。</p><p class="ql-block"> 1931年8月,李根源在“阙莹村舍”旁。修建了一排六间平房,成立阙莹初级小学。初期,尽管免费供村民子女读书,71名学童成了莹小学首批学生。</p><p class="ql-block"> 文革初期,阙莹村舍遭到破坏。苏州市文物组到小王山抢救清理时,碑石书画尚有五船运往苏州后,莹墓被夷为平地废墟。</p><p class="ql-block"> 1985年春,由吴县人民政府拨款原址复建,并于7月6日隆重举行“李根源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会”,复建阙莹村舍。</p> <p class="ql-block"> 李根源 青山绿水楼</p><p class="ql-block"> 李根源上将退出政坛,隐居深山的那一年,老将军已经40多岁了。他本想不问世事,安度余生。但是,抗日战争爆发之后,老将军再也无法在家中安做。于是,他再一次披挂上阵,重新登上了中国革命的抗战舞台。 李根源老将军这一次复出,并没有选择拿起枪,到战场上冲锋陷阵。而是以他自己特有的方式来报效国家,为抗日战士建造英雄冢。 李老先是将自己的墓地拿出来,安葬了1932年安东战场上阵亡的80具烈士的遗骨。从1932年~1945年,李根源老将军先后四次,为抗战中牺牲的将士建造英雄冢。腾冲国殇墓园,英雄冢的规模宏大,占地辽阔,非常多的领导人以及爱国将领都对这座英雄冢进行了题词。 1937年,淞沪防卫战爆发之后,李根源将军组织当地乡民和学生,将近一万人披麻戴孝远赴上海,将在淞沪战场上牺牲的战士们,装进了八十二副棺材之中,运到了英雄冢。 李根源为此次牺牲的英雄们写了一首诗:霜冷灵岩路,披麻送国殇,万人争负土,列谷满山乡。 54岁的李根源老将军,老骥伏枥,一心报国。照耀华夏,永存千古。</p> <p class="ql-block"> 穹窿山东麓小王山,因摩崖石刻闻名于世,该地四周群峰拱护,有“小隆中”之称。</p><p class="ql-block"> 1928年,民国革命元老李根源买山葬母于此,并筑“阙茔村舍”,庐墓守孝十年。十年间,慕名造访者纷至沓来。善书者均挥毫留墨,计有500幅之巨,李根源请石匠将这些墨迹全部镌刻于山麓石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p><p class="ql-block">陈去病的“琴台山,阙母墓,孝思长,巩且固”,</p><p class="ql-block">章太炎的“听松”、“霁月”,</p><p class="ql-block">于右任的“松海”、“与穹隆不朽”,</p><p class="ql-block">黎元洪的“克绰永福”、“珊瑚秘灵”,</p><p class="ql-block">李烈钧的“幽岩耸翠”,</p><p class="ql-block">美国人苏迈尔的两处英文题字。</p><p class="ql-block">其余的题词名人有:张大千、陈衍、马相伯、叶恭绰、张默君、蔡锷、吴兆麟、周瘦鹃、范烟桥、章士钊、汤国梨、沈钧儒、程潜等人。</p><p class="ql-block"> 李根源把小王山石刻诗文分松海集、松海石刻、阙海石刻、阙茔石刻、徐记四个部分集刊于《松海》一书。</p> <p class="ql-block"> 小王山 摩岩题刻</p><p class="ql-block"> 小王山上的石刻,就是一个民国年代的书法博览会。</p><p class="ql-block"> 民国政要大佬开心社会名流及文人慕名而来,挥毫留题,这些题咏和墨迹被镌刻于小王山的石壁,成了著名的石刻小王山。</p><p class="ql-block"> 来往的有:黎元洪、章太炎、于佑任、吴昌硕、谭延闿、陈衍、郑孝胥、马相伯、范烟桥、李烈钧等。经常闲云野鹤,寄情山水石刻;发牢骚,聊忧国忧民;吃吃喝喝,诗词笔墨舒豪。</p><p class="ql-block"> 留下有章太炎的“松海”、“小隆中”、“孝经台”;</p><p class="ql-block">张一麐题的“湖光山色”、“松涛雪浪”;</p><p class="ql-block">沈钧儒的“万山而内”;</p><p class="ql-block">于右任的“小隆中”、“湖山堂”;</p><p class="ql-block">李烈钧的“幽岩耸翠”、“灵地”、“翠灵”;陈衍的“听松亭”、“吹绿峰”;</p><p class="ql-block">马相伯的“枕涛”;</p><p class="ql-block">叶恭绰的“石林”.</p><p class="ql-block">还有张大千、张默君、蔡锷等墨迹多达五、六百条。可惜十年动乱,小王山十景毁于一旦,所幸尚存摩崖石刻不多处。</p> <p class="ql-block"> 蒋炳章书</p><p class="ql-block"> 杨炳章(1864—1930年),字季和,江苏吴县人。清末爱国教育家。光绪戊戌(1898年)考中进士,为翰林院编修,宣统元年(1909年)议员。民国初为江苏咨议局副议长,民国《吴县志》总纂。光绪32年,他与进士王同愈创办了苏州草桥学舍。其书法尤为世称!</p> <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 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名家手笔</p> <p class="ql-block">镌刻精美</p> <p class="ql-block">威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生动多姿</p> <p class="ql-block">民国 张继</p> <p class="ql-block">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 </p><p class="ql-block"> 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 ,中国近代书法家,被誉为“当代草圣” 、“近代书圣”、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 。</p><p class="ql-block"> 出身贫寒,读书不敢不勤! </p><p class="ql-block"> 三年前去三原,吃过于老家乡的面,故居简洁,三面平房一面墙,家乡还有于右任学校。</p><p class="ql-block"> 西安碑刻博物馆,有于老保护文化,埋在家乡深井的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 于右任的书法:</p><p class="ql-block">刘延涛:“《标准草书》发千余年不传之秘,为过去草书作一总结账,为将来文字、开一新道路,其影响当尤为广大悠久!”“先生一支笔,胜过十万毛瑟枪”;</p><p class="ql-block">柳亚子:“落落乾坤大布衣”;</p><p class="ql-block">陈祖华:“清操厉风雪,典型在夙昔。”</p><p class="ql-block">“三十功名袖两风,一箱珍藏纸几张。”</p><p class="ql-block">陈志岁:“爱国情深,隔海时时望大陆;拯民志定,领军早早应中山。”</p><p class="ql-block">林语堂:“当代书法家中,当推监察院长于右任的人品、书品为最好模范,于院长获有今日的地位,也半赖于其书法的成名。”</p> <p class="ql-block">寒 碧</p> <p class="ql-block">听松</p> <p class="ql-block">石花</p> <p class="ql-block"> 古城藏文藏遗址,</p><p class="ql-block"> 青山有灵有瑞气。</p><p class="ql-block">我们踏着寻古幽道,这些山上还拥有浓厚的人文烙印。</p> <p class="ql-block">池上亭 米芾</p> <p class="ql-block"> 这里附近还有章太炎夫人汤国梨,曾与李根源作诗唱和。</p><p class="ql-block"> 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的一首诗:</p><p class="ql-block">探胜不辞远,栖山莫怨深。</p><p class="ql-block">苍茫松海里,应有蛰龙吟。</p><p class="ql-block">李根源觉得此诗深得吾心,颇为感慨,也即兴和了一首:</p><p class="ql-block">苟全于乱世,不觉入山深。</p><p class="ql-block">高卧小隆中,聊为梁父吟。</p><p class="ql-block">小隆中由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听松亭</p> <p class="ql-block"> 松海题壁 民 李根源</p><p class="ql-block">苟全于乱世,不觉入山深。</p><p class="ql-block">高卧小隆中,聊为梁父吟。</p> <p class="ql-block">湖山亭 于右任题</p> <p class="ql-block">五枫亭</p> <p class="ql-block">屋檐细雨滴,隐逸勿忘国</p> <p class="ql-block">李根源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五峰亭 李根源题</p> <p class="ql-block">小隆中 于佑任题</p> <p class="ql-block">万松亭 苏轼</p> <p class="ql-block">新峰北城墙</p> <p class="ql-block">道路泥泞,无法前行,车观姑苏山。</p><p class="ql-block">谢谢关注!有收集Judy班长的几张石刻图解,为大家欣赏。我是边走边跟着老师学,翻着书本查,请多多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