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纪行与随想(一、新德里)

山水33

<h1><b> 2014年11月28日,向往多年的印度之旅终于成行了。为此次旅行准备了四个月。首先决定采用什么方式,在跟团和自由行的选择上纠结了一个多月。对于像印度这样一个历史和文化如此丰富多彩的国度,国内旅行社通常的七至十天游行程很难满足我对其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式的探索要求。但自由行的难度也确实让人头疼生畏,远超在发达国家的旅行。最终好奇心战胜了畏难情绪,遂做出为期一个月的自由行决定,并立即紧锣密鼓开始准备。<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首先制定行程。像以往的行程一样,还是以旅游目的地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一条主线而展开。截止2014年,印度有32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25项,自然遗产7项,在亚洲数量仅次于中国位列第二。这些遗产地分布在印度全境,一个月的行程必须有取有舍。最后根据地理方位和历史文化的连续性,选择确定了13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就算了吧,那可不是印度的诱惑。印度是宗教大国,宗教与印度的历史和文化以及民众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印度的主要宗教的圣地又是做为优先选项列入行程。<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接着是交通问题。这是印度自由行的一大难题。城市内还好办,城市间和景点间的交通难度就大了。当然这也因人而异,或因年龄而异。其实印度的火车交通还是很方便的,四通八达。你如果对外界耐受力强大,全程乘火车就是了,这也不是什么难题。但我们已经过了艰苦旅游(确切的说是能耐得住脏和臭的艰苦旅游)的年龄,就是对卫生条件要求高了。印度火车体验,这里也不必赘述了,看过印度电影和网上的视频就了解了。而且印度火车的不准点和运行速度之慢,也是出了名的。因此城市间交通首选飞机。但有些地方还是离不开火车的。对这几段火车交通,就要尽量买高等级的座位,这就是一件难办的事。因为高等级车厢供应有限,也是旅行社争抢的首选,对我们这样的散客可谓一票难求。在确定了行程后就在印度铁路公司官网上注册,在预售的第一时间抢票。抢不到时就每天不厌其烦去试,因只买两张,最终总能碰到旅行社的退票。就这样在出发前,都买到了理想的火车票。还有一些火车和飞机都解决不了的行程,只能到当地见机行事就地解决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再有就是吃住问题了。住的问题还好办,提前在Booking.com预定就行了。吃就没法提前准备了,30天的时间只能依靠当地供应了。尽量在入住的酒店用餐,多加小心自求多福吧。<br data-filtered="filtered"> 2014年11月28日,在北京一个初冬的清晨赶赴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乘国泰航空北京--香港--新德里航班,飞往印度,开始了为期30天的印度之行。<br data-filtered="filtered"></b></h1><h1><b>航班上午10:00起飞,下午1:15降落香港转机。下午5:40从香港起飞,经过6小时飞行于当地时间晚10:00到达新德里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b></h1> <h1><b> 新德里机场入境处。九个造型各异的佛手一字排开,手心开莲花。莲花是印度的国花,印度教的圣物。<br> 下飞机入海关很顺利。在机场换了200美元的印度卢比,在警察局管理的预付出租车站要了一辆出租车。这种预付出租车方式很好,尤其是对于初来乍到的游客。在出租车管理站告知目的地,管理者核算收费,安排车辆,再与出租车司机结算,避免了乘客与出租车司机的纠纷,安全性和合理收费都得到保证。车费410卢比,大约人民币不到50元,算是很便宜了。出租车在黑夜中驶向市区路灯稀疏的道路。今天是星期五周末,黑暗中穿梭行驶的大小车辆还不少,有的速度很快,有的很慢,有的开着远光灯,还有的不开灯。这里的交通给人第一感觉就是乱。经过一个多小时驶入今晚入住的香格里拉酒店。</b><br></h1> <h1><b> 在印度的第一晚休息得不错。翌日早7点下楼用餐,是种类非常丰富的自助餐,有西餐和印度菜。在北京有几家印度餐厅还是很好的,吃过后留下很好的印象,现在到了印度,当然要吃地道的印度饭了。早餐尽量多吃一些,准备顶到晚上回酒店再吃晚饭了。</b></h1><h1><b> 吃过早饭到酒店前台找服务生咨询今天要去的几个景点的行程安排,请他安排一辆出租车,带我们去这些地方。上了出租车与司机谈好全天包车去四个地方,付费1100卢比,约合不到140元人民币。此时头脑中北京的消费标准还没调整到印度当地物价水平,只觉得便宜,也就没再讨价还价了。这还是在五星级酒店门口打车,如在大街上打车再讨价还价,肯定要便宜很多。</b></h1><h1><b> 第一站是顾特卜纪念塔(Qutb Minar),距市区南16公里处。出租车一驶离酒店上路,马上就领教了印度交通的混乱。路上跑的什么车,或者说移动物体都有,两轮的、三轮的、四轮六轮八轮的、两条腿的、四条腿的,或急或缓,各有各的速度,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很多车都不打开左侧的倒车镜,有的干脆就没有倒车镜,抢行猛拐是常态,喇叭声不绝于耳。还有信步悠闲的牛,探头乱窜的猫狗。堵车非常严重,16公里的路开了近一个小时。</b></h1><h1><br></h1> <h1><b> 上午10点钟才到了顾特卜纪念塔。</b></h1> <h1><b> 第一眼看到这座高塔时就感到非常震撼。顾特卜高塔始建于1193年,是穆斯林苏丹顾特卜为纪念伊斯兰教战胜印度教而建。塔身砂岩上雕刻着精美的《古兰经》经文。高塔脚下是印度的第一座清真寺,建筑材料取自被摧毁的27座"邪教庙宇",就是印度教庙宇。一批细密灵动的石雕被整体移植到清真寺的廊柱上。这种将被征服的异教徒的宗教建筑改造成自己信仰的宗教的建筑的做法,看来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的。如在秘鲁建在印加神庙基础上的天主教堂,伊斯坦布尔被改造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耶路撒冷圣殿山上的阿克萨岩石圆顶清真寺等等。这不仅是当时建筑就地取材的需要,可能也是征服者成就感的一种宣泄吧。</b></h1><h1><b> 如果将德里做为印度旅游的起点,印度历史将由中间向两边来叙述。印度是我们的近邻,但国人对它的了解和关注度,比对远在大洋彼岸美国的了解和关注度差远了。一条喜马拉雅山山脉,割断了这两个文明古国的摩擦和冲突。虽然历史上两国都是屡遭外族侵略,但彼此之间不曾伤害,即便是在中国汉唐时代的强盛扩张时期。边界冲突也就是近一百年内发生的事,而且还是英国人埋下的恶果。但文化交集源远流长,在古代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远超西方文明。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西游记》和到处可见的庙宇佛像,就是这一影响的结果。因此在我的印象里这里就是唐玄奘取经的天竺国,释迦穆尼的故乡。但开始印度之旅的第一天,扑面而来的却是浓浓的伊斯兰风。</b></h1><h1><b> 公元七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横空出世,与基督教的耶稣不同,伊斯兰教创始人默罕默德既是思想家,也是实干家,领兵打仗,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随后伊斯兰教狂飙突起,迅速发展,向西占领埃及,穿过北非大漠,越过地中海,直取西班牙。向东进入波斯阿富汗,推进至中亚地区,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大帝国。人类历史上的宗教传播和推进,都离不开书和剑,所谓文传和武传。世界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后起之秀的伊斯兰教,武传的成分比较多一些。</b></h1><h1><b> 在波斯和阿富汗进入伊斯兰世界后,毗邻的印度也就濒临了伊斯兰化的边缘。早在公元十世纪末和十一世纪初,进入阿富汗建立加兹尼王朝的塞尔柱突厥人,绰号“伊斯兰之剑”的马茂德剑指印度,先后对其发动了17次进攻。起初印度人并不在意,认为有神在保护他们,但发现最后还是被掠夺和杀戮。庙宇被夷为平地,神像被破坏殆尽。自此印度的西北地区就被牢牢地控制在穆斯林手中。公元1206年,一位伊斯兰德里总督,也是奴隶雇佣兵首领的突厥人顾特卜,自立为统治印度的苏丹,定都德里,开始了德里苏丹国历经五个王朝,前后32位苏丹对这一地区的统治。</b></h1><h1><b>顾特卜纪念塔始建于公元119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塔高72.5米、基座直径14.32米。塔身自下向上收窄变细,至塔顶直径为2.75米。自建成至今都是世界最高的砖石结构高塔。</b></h1> <h1><b> 纪念塔的介绍牌做工粗糙,这在印度不足为怪。文中使用的Mamluk Dynasty指的就是顾特卜建立的德里苏丹王朝,也称马穆鲁克王朝。马穆鲁克是阿拉伯语“奴隶”的意思,历史书上专指中世纪在中东地区的军事政治集团。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的哈里发和苏丹们将高加索和黑海地区的非穆斯林青少年掳掠为奴,并收编了一些东亚地区的游民,组编成雇佣军。这些人大部分都是突厥人。由于出身卑微,且都是没有家室的青少年,这些奴隶兵们听从指挥,作战勇猛,深得苏丹的信任和倚重,后来成为苏丹王宫内的禁卫军。随着日益做大,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军事贵族集团,开始参政干政,成了带兵的宦官集团。马穆鲁克是当时中东地区的虎狼之师,曾击败东征的十字军,打退了西进的蒙古军。由于战功卓著,这些奴隶出身的将领们于公元1250年在埃及建立了自己的马穆鲁克王朝,统治埃及近三百年。而在东方的印度,早于埃及马穆鲁克王朝44年,另一个奴隶兵统领顾特卜,就已经抛弃了老主子,自立为苏丹,建立了德里马穆鲁克王朝(亦称奴隶王朝),完成了从奴隶到国王的华丽转身。因此奴隶王朝是指君主的出身,而非社会制度。也是从这时开始,穆斯林以主人身份牢牢站稳在印度次大陆,与印度教分庭抗礼,最终导致了上世纪40年代和70年代印度被一分为三,变成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三国。</b></h1> <h1><b> 看看这个石柱和柱头,典型的印度教庙宇的物件。据说当年的征服者曾驱使作战用的大象一起完成对27座印度教和耆那教庙宇的破坏。庙宇被拆掉的部分,用在了清真寺的走廊上,而忽略了伊斯兰教否定任何偶像崇拜的教义。</b></h1> <h1><b> 大量的从印度教和耆那教寺庙拿来的材料被利用,因此给人以印度传统建筑的印象。</b></h1> <h1><b> 让我们欣赏一下纪念塔的造型。下面三层都是用红色和米黄色的砂岩建成。第一层是由半圆形的肋拱和三角形的肋拱相互交替构成,第二层则仅用半圆形肋拱,第三次都用三角形肋拱,很有韵律感和节奏感。每层都刻着《古兰经》章节,既是教义又是装饰。第四层是简洁的白色大理石圆形结构,与下面三层的繁复和红色,形成对照,相得益彰。</b></h1> <h1><b> 第五层塔顶分成两部分造型,收于天际,一气呵成。</b></h1> <h1><b> 让我们再来近距离欣赏一下这座塔吧。远看雄伟,近看精致。塔身上是1米高的古兰经文。<br> 塔内是有379级石阶通向塔顶的,遗憾的是由于发生过踩踏事件而对游人关闭了。</b><br></h1> <h1><b> 塔的下面是印度现存最早的清真寺古瓦特乌尔清真寺,被称为“伊斯兰力量清真寺”(Might of Islam Mosque)。</b></h1> <h1><b> 清真寺外墙饰以细密精美的石雕。</b></h1> <h1><b> 在清真寺庭院内,耸立着一座7米高6吨重的铁柱。铁柱上有六行梵文铭刻,显示铁柱原矗立在一座毗湿奴神庙,以纪念公元375-413年在位的笈多王朝的第二位君王。这根1600年前的铁柱制作精细,至今没有锈蚀,显示了印度当时的高超的冶金技术水平。</b></h1> <h1><b> 铁柱上的六行梵文。梵文是印度的古老语言,最早是僧侣们祭祀用的语言。佛教和印度教的经典都是用梵语写成的,佛教进入中国就是通过梵语传播的,西天取经取来的就是梵语的经文,如敦煌学研究就离不开梵文。<br> 梵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语族的一种语言,是印欧语系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同时对汉藏语系有很大影响。后来梵语与印度北方各种俗语相互作用,衍生出印地语、孟加拉语、马拉地语、古吉拉特语、尼泊尔语等现代印度官方语言。但当今其本身在印度已鲜有使用,成为一种只在学术研究使用,学术价值已经代替了日常生活交流工具的价值。如同拉丁文在今天的意大利。<br>“梵”这个字值得慢慢品味。望文生义,上面一个“林”字,让人想到草木繁茂,引发出清净寂静的超然意境。下面一个“凡”字,好像这种意境并不遥远。很有佛义并让人感到神秘的一个字,专门用于与佛教和印度有关的事物。贵州的梵净山,一听就知道是属于佛教道场,无锡新建的灵山梵宫,肯定是一处佛教圣地。</b><br></h1> <h1><b> 这里还有一座未完工的阿拉依高塔,是十四世纪另一位德里苏丹构想建造的比顾特卜纪念塔高一倍的胜利之塔。可惜到他去世时才建了十多米,他的继承人也没有财力或兴趣去继续下去,成了一项烂尾工程。</b></h1> <h1><b> 今天是周末,大批当地人来到这里集会参观。大部分是学生。</b></h1> <h1><b> 还有海岸警卫队妻子福利协会这样的团体聚会。</b></h1> <h1><b> 一群军嫂们。</b></h1> <h1><b> 朴实可爱热情好客的当地学生们。</b></h1> <h1><b> 离开顾特卜高塔景区,包车司机带我们去巴哈伊寺。 巴哈伊寺因其造型也叫莲花寺,正式的宗教名称是巴哈伊灵曦堂,是由一位伊朗裔加拿大设计师设计,于1986年建成的。整个建筑由27个白色大理石花瓣组成,如一朵初放的莲花,是一座非常新颖别致的现代建筑。27朵花瓣寓意天下所有信仰融合在一起,开出一朵圣洁的莲花。建筑大厅高达宽阔,没有祭坛,人们进入后可根据自己的信仰做祷告或冥想。是一处持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走到一起共同祈祷的地方,以体现巴哈伊教义的三个核心:上帝唯一、宗教同源、人类一家。非常美好的愿景。<br>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宗教,产生于1844年的伊朗设拉子,由一位自称巴孛(揭示先知预言的大门)的波斯人宣布立教,宣称全世界人民所期待的上帝的使者即将出现,让人类做好准备迎接上帝使者的到来。这不要说在170多年前的波斯,就是在现在仍以什叶派伊斯兰为国教的伊朗,也是大逆不道的邪教。巴孛在宣布立教的六年后,即1850年就被当局在大不里士枪决了。<br> 十几年后的1866年,一位被关押在德黑兰的巴孛信徒阿里声称自己正是那位巴孛预言要出现的先知,自称为巴哈欧拉,并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巴哈伊教教义。后来巴哈欧拉被放逐到现在的以色列阿卡。<br>巴哈伊就是信仰巴孛教的人,就像穆斯林就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人一样。巴哈伊信仰相信人类具有理性至灵,强调回归人的本性,抛弃偏见。人类原本是一家,尽管高度多样化。这种种族和文化及宗教的多元化值得珍惜和宽容。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种姓制度和阶级制度的教条是认为的、妨碍人类团结的。人类团结是现今世界宗教和政治的最重要的问题。<br> 巴哈伊信仰的基石是独立寻求真理,不为迷信或传统所限。人类一家是关键的原则和基本的信条; 所有宗教的基本合一; 谴责任何形式的偏见,无论是宗教、种族、阶级或民族的; 宗教与科学和谐并进; 男女平等,普及义务教育; 创造普及世界统一的语言; 消灭极端的贫困和富有; 成立世界最高法庭,解决国家之间的纠纷;乐于劳动,正义是人类社会和宗教的最高原则; 以建立持久普遍的和平为全人类的最高目标。因此巴哈伊教也成为大同教。<br> 这在今天都是无比超前的,与其说是理想,不如说是幻想。进入巴哈伊灵曦堂高大雄阔穹顶下的大厅,仰望头顶空谷般的深邃空间,做为无神论者能祈祷冥想什么呢?祈祷世界和平吧。此刻我想到了与巴哈伊教同期出现在西欧的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就是主张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建立社会平等。但主张不等于现实,没有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后来是马克思揭示和发现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通过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人们也按此经过了一百多年的社会实践,世界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但是离那个人类世世代代无数的先哲圣贤憧憬求索的大同,还是遥遥无期。<br> 不过在十九世纪中叶的伊朗能产生这样的人物和离经叛道的思想,倒也令人钦佩。毕竟巴孛生长在禁锢封闭保守的奥斯曼统治的宗教社会,没有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们那样的生长空间。所以他提出的通过宗教一体实现人类大同的设想也是可以理解的。<br> 目前全世界巴哈伊教信徒大约600万,人数虽不多,但分布广泛,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广泛程度近次于基督教。全世界最大的巴哈伊社区在印度,有信徒220万,其次是伊朗35万,美国15万。中国近年也开始多了起来,但人数不详,包括一些追求小众信仰的所谓精英人士。<br> 巴哈伊世界中心,即总部在以色列海法。巴哈伊的圣地,即巴哈伊花园与巴哈欧拉神殿在以色列阿卡,就是巴哈欧拉最后被流放的地方,最后他死在那里。我们去以色列时专程去了这两个地方。</b><br></h1> <h1><b> 海法的巴哈伊世界中心,占据了整个一面山坡,气势恢宏。</b></h1> <h1><b> 阿卡的巴哈伊花园与巴哈欧拉神殿。庄严肃穆。<br>但有意思的是,在以色列皈依巴哈伊教是禁止的。<br>像印度莲花寺,即巴哈伊灵曦堂,在全世界有8座,分布在各大洲,印度这座无疑是最大也是最有特色的,完全是印度式的。<br> 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而且宗教众多,因此对不同宗教包容性很强。过去以为佛教来自印度,佛教徒必定很多,其实不然。按信徒人数排在第一位的是印度教,占印度总人口的80.5%;第二位是伊斯兰教,占总人口的13.4%;第三位是基督教,占总人口的2.3%;第四位是锡克教,占总人口的1.9%;第五位的才是佛教,只占总人口的0.8%;第六位是耆那教,占总人口的0.4%;另外还有很多小众宗教,如巴哈伊教、拜火教等。</b><br><br></h1> <h1><b> 离开莲花寺在去贾玛清真寺的路上,去了萨夫达尔疆陵墓。陵墓是十八世纪中叶莫卧儿王朝的一位摄政王为其父亲萨夫达尔疆建造的。</b></h1> <h1><b> 有些仿制泰姬陵,但毕竟是王公而非皇帝陵,加之此时莫卧儿王朝已开始衰败,此陵与泰姬陵相去甚远,不可同日而语,只能勉强称为莫卧儿王朝的最后辉煌。今日来此算是为去泰姬陵的热身吧。</b></h1> <h1><b> 离开萨夫达尔疆陵墓后进入旧德里,交通更加混乱了。离贾玛清真寺还有2-3公里的地方,由于严重拥堵,我们的出租车实在走不动了。司机跟我们商量后将车停在路边,找了一辆人力车带我们去,并为我们付了费。</b></h1><h1><b> 德里的人力车夫年龄都比较大,没钱买突突三轮摩托,只能全凭苦力,收入菲薄。这是我们俩平生第一次坐人力车。我们这一代从小受的就是反对剥削的教育,而想象旧社会人剥削人的最生动的画面,就是一位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老人拉着洋车,上面端坐着衣着光鲜一脸富态的有钱人。因此在国内景区对抬滑竿服务非常反感。今天没办法只好接受,好在我们身子不重。但是蹬车老人倒是挺高兴的,可能我们的司机给的钱比较多。人力车迅速汇入车流,十分勇猛,左抢右拐,不走慢车道,专在路中与大车抢道,见缝就钻,像一叶小舟在机动车浪潮中载沉载浮。坐在车上的我们提心吊胆,头皮发麻。好在路途不远,20多分钟就到了。</b></h1> <h1><b> 贾玛清真寺是印度最大的清真寺,莫卧儿帝国第五代皇帝沙贾汗,即泰姬陵和对面的红堡的兴建者下令于1650年开始建造,历时6年时间建成。它是与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大清真寺、埃及开罗的爱资哈尔大清真寺齐名的世界三大清真寺之一。</b></h1> <h1><b> 三座洋葱头形穹顶与相互交错的红砂岩和白色大理石外墙,很有印度特色,两边是40米高的宣礼塔。</b></h1> <h1><b> 在贾玛清真寺内未做久留,就去了对面的红堡。</b></h1> <h1><b> 高大厚实的红堡围墙,砂岩颜色很重,给人一种铜墙铁壁的感觉。</b></h1> <h1><b> 巍然屹立的红堡正门拉合尔门。</b></h1> <h1><b> 城堡顶上挂着印度的橙白绿三色国旗。</b></h1><h1><b> 德里红堡是莫卧儿王朝的皇宫,相当于我们的故宫,是莫卧儿帝国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于1638年-1647年所建,是印度最大的皇宫。这个沙贾汗皇帝处于帝国的鼎盛时期,在位时大兴土木,几个印度殖民时期之前的建筑之最---最大的清真寺贾玛清真寺、最大的皇宫德里红堡以及最大的陵墓泰姬陵都是他的大手笔,尤其是泰姬陵,不是一个“最大”就可以以一概全的。不过结局有点儿悲惨,晚年由于儿子篡位被软禁了六年,抑郁而终。</b></h1><h1><b> 但是一个建筑能够名播四海流传后世,仅凭其建筑本身是不足以成就的。它必须与某个历史事件,尤其是划时代的历史事件相关联,成为历史见证者,才能得以升华。德里红堡就是一座这样的建筑。</b></h1><h1><b>德里红堡的历史意义有三。据说是沙贾汗因爱妻泰姬玛哈(著名的泰姬陵的女主人)逝世,在当时的都城阿格拉处处触景伤情而迁都德里后,仿照著名的阿格拉堡设计建造的,红堡是莫卧儿王朝迁都德里的历史记录,这是其一。</b></h1><h1><b> 其二是在1857年。此时印度历史已经走到了英国人殖民时期。19世纪初,伴随着工业革命,英国工业资本发展迅速,使得英国对殖民地的剥削与资本掠夺进一步加大。印度是英国统治下的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殖民者把印度变成了倾销产品的市场和原料基地,使印度当地的手工业者破产失业,给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带来深重灾,也直接影响到一些封建主的利益。这一矛盾日益尖锐,终于在1857年爆发了印度历史上著名的反英大起义。起义遭到了英国殖民军队的无情镇压。德里红堡曾被起义军做为抗击英军的堡垒。红堡被攻破后,起义军与英军在红堡内激战,里面的宫殿收到破坏。起义失败后,莫卧儿王朝最后一位皇帝由于支持起义军而被英国人赶出红堡流放缅甸,从此为这个历时三百年的大帝国画上了句号。这次起义是印度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沉重地打击了英殖民统治,也加速了印度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民族大起义在亚洲近代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这次大起义中涌现出一位著名的女英雄,她就是占西女王。过几天我们的行程就要经过那里,她的故事后述。因此德里红堡成了莫卧儿王朝灭亡、印度完全成为英国殖民地并被英国直接统治以及印度开始发展资本主义的见证者。</b></h1><h1><b> 其三就是在1947年8月15日,印度临时政府代表尼赫鲁在德里红堡的拉合尔门前庄严宣布“印度醒来了,它获得了新生和自由”。一面国大党的三色旗在这里升起,印度自此独立了。这一天就成了印度的独立日,这面三色旗就成了印度的国旗。德里红堡成为这一印度现代史上划时代事件的发生地,见证了共和国的诞生。因此德里红堡在印度人心中的地位,如同天安门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b>。</h1> <h1><b> 走进拉合尔门,里面很大。散落在广阔的绿地花园中的主要建筑有鼓楼、公众大厅、私人大厅、珍珠清真寺等。这是鼓楼。</b></h1> 公众大厅。 <h1><b> 觐见宫。</b></h1> <h1><b> 私人宫殿,皇帝的私人住所。</b></h1> <h1><b> 珍珠清真寺,皇家御用清真寺。<br> 由于殖民时期英国人将这里用作军营,很多建筑被毁坏或被改建,加之后来也疏于维修和保护,红堡内的建筑都显得十分破败,远远不如我们的故宫。</b><br></h1> <h1><b> 参观红堡的印度青年。<br> 从红堡出来已暮色时分。人力车夫又将我们带回包车的停车处。离开时我掏出200卢比给了人力车夫,老人吃惊地望着我,又看看我们的包车司机。司机师傅也一脸茫然。我只说了声谢谢就拉着师傅回到车上。师傅跟我说钱他已经付过了,而且还没有你给的多。我说这是专门付给人力三轮车司机的小费标准,在中国都是这样。我是让他不要产生这样非分之想。<br>回到酒店天已经全黑了。从早晨七点吃饭,已经12个小时未进餐了,此时觉得很饿了。赶快到酒店餐厅点了晚餐,点的都是印度饭,很好吃。</b><br></h1> <h1><b> 有混合蔬菜,咖喱虾等,有点偏咸。<br> 此行德里地区的行程只安排了两天,非常紧张。今天继续用昨天的包车,约好早7点半来接,先去市中心的印度门。</b><br></h1> <h1><b> 印度门也被称为全印战争纪念馆,是在1931年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和印度阵亡的9万名将士而建的,是新德里一处地标性建筑。建筑是英国人设计的,参考了巴黎的凯旋门。</b></h1><h1><b> 第一次世界大战印度派遣了100多万人的志愿军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等地,帮助英国人打同盟国,想借此机会表现一下对大英帝国的忠诚,以换取印度的独立。当时连非暴力主义者印度独立之父甘地都是支持参战的,他也是这样想的。由此印度在一战中为协约国提供了数量最为庞大的志愿军。他们在欧洲尝到了冬天的寒冷,还有更寒冷的种族歧视,有5万多印度人战死沙场。但是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他们得到的结果比中国人好不到哪去。英国人背弃了对自治的承诺,在战后又恢复了高压政策。战时的美丽幻想破灭了。</b></h1><h1><b> 不过一战打开了印度人的视野,使他们看到了外部世界,政治上激励了印度人,更加唤醒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独立思想,印度独立已成大势所趋。终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7年,走向衰落的大英帝国无奈摘下了其皇冠上的最璀璨的明珠,承认了印度的独立,但也给印度留下了无尽的后患,在这片土地上分裂出两个相互敌对的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b></h1><h1><b> 一百多年来印度和中国在摆脱西方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和影响方面,经历过共同的遭遇和命运。所以当新中国成立之时,印度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两国还曾有过一段蜜月期。的确我们现在在国际地位经济军事实力等方面都远超印度,但回过头来冷静地翻翻历史,也真没必要居高临下甚至学着当年殖民者的优越感去戏谑嘲弄这个邻居。适当无恶意的调调侃也就罢了。</b></h1> <h1><b> 太阳升起,雾霾退去,印度门显得还是很雄伟的。</b></h1> <h1><b> 一群年轻的骑行者,阳光而自信。对于这些邻家人,我们真是了解不多,我们又是以一种什么心态和角度去看待他们呢?<br> 当年殖民者都是以种族优越感去看世界闯天下的,白人至上的观念就是从那个时代生下的根,直至今天。其中又以盎格鲁撒克逊人为甚。但真要寻根溯源,他们可不如上面这些皮肤黝黑的印度人的血统高贵。其实印度人来自最古老的白种人,是来自中亚草原的白种人雅利安人后裔。提起雅利安人可谓大名鼎鼎。这群远古生活在中亚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骁勇善战东征西讨,极具侵略性。有一种人类古代四大文明中除了中华文明幸免,其它三大文明都毁于雅利安人入侵的说法。大约3500年前一支雅利安人部族向西南翻山越岭进入印度,在驱逐印度皮肤黝黑的原住民达罗毗荼人的同时,也与之融合,成为现代大部分印度人的祖先。当时还有一支雅利安人自中亚草原南下向东去了波斯,现代伊朗人就是他们的后裔。近代语言学家发现印度的古老语言梵语与欧洲的许多语言有极大的相关性,便将这些语言归纳为印欧语系,包括印度现在正在使用的大部分语言和欧洲大部分国家民族现在使用的语言。现在全世界普及率最高的英语,不过是印欧语系中的日耳曼语族中的西日耳曼语族中的一种语言。从语言民族学角度来看,生活在欧亚大陆上归入印欧语系的民族,或多或少都能与雅利安人沾上边。由于雅利安的梵语意思是有信仰高贵的意思,民族富有尚武精神,能征善战,一些人就以自诩雅利安人后代为荣,其中最积极的就是希特勒。希特勒宣扬的日耳曼民族优越性,就是基于日耳曼人具有最纯正的雅利安血统的说法。但是根据现代人类基因图谱,现代德国日耳曼人中雅利安基因只有20%,而现代印度使用印欧语系的民族中,雅利安基因占到了40%,俄罗斯人更是占到了47%,看来雅利安人的战斗基因都让俄罗斯人继承了。再回到在印度人面前最骄傲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他们不过是日耳曼人中的一支而已,若以雅利安血统为贵理论,他们远不及印度人了。人类发展史证明,什么血统高贵祖上荣光的优越感都是靠不住的,一切都要靠自己,靠自己当下的努力。</b><br></h1> <h1><b> 印度门前的仪仗兵。<br> 离开印度门我们直接去了德里的又一处世界遗产胡马雍陵。</b></h1> <h1><b> 莫卧儿王朝第二代帝王胡马雍的陵墓建于1563年。这是一座典型的莫卧儿式的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建筑。建筑融合了伊斯兰建筑和印度教建筑的风格,开创了伊斯兰建筑史上的一代新风。建筑布局高度对称,高大宏伟。红色砂岩立面上镶嵌白色大理石搭配绘出图案,使建筑虽阔大但不显得呆板。</b></h1> <h1><b> 胡马雍的墓冢。</b></h1> <h1><b> 建筑既有远观的恢宏气势,也不乏近观的纤巧玲珑,细节之美。这些巨大的镂空雕花窗棂,是在一块整石板上雕凿出来的,这简直就是用石头做成的细密画,令人叹为观止。<br> 胡马雍是莫卧儿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其功业作为在一些历史书上毁誉参半,褒贬不一。胡马雍前有其父,即莫卧儿王朝开疆扩土的开国皇帝巴布尔,后有其子--雄才大略使伊斯兰文明在印度落地生根,莫卧儿王朝最伟大的帝王阿克巴,夹在中间的胡马雍就显得存在感不强了。<br> 胡马雍从父亲巴布尔继承下来北印度的统治权后,时运不济,正赶上来自喀布尔的阿富汗酋长舍尔沙的崛起,将他赶出了阿格拉和德里,又被在旁遮普的兄弟抛弃,仓皇逃到波斯,投靠当时的萨法维王朝,过上了流亡之君的生活,还无奈变成了什叶派穆斯林。但厄运并没有使他自暴自弃,仍存收复失地重整河山之志。十年之后终于等到了命中的克星舍尔沙年老病逝,其子又无能的机会,在波斯皇帝的支持帮助下,卷土重来杀回印度,夺回阿格拉和德里,莫卧儿王朝东山再起,为日后阿克巴开创的辉煌伟业奠定了基础。这剧情有点像我国历史上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只是他比勾践幸运一些,有个支持他的波斯王。成功复国后的胡马雍未能大展宏图,就在一次离奇的意外事故中死了,据说是从德里旧堡的图书馆楼梯上跌下摔死的,令人不可思议。可叹,人的一生真乃时也、运也、命也。胡马雍的一生就是生动写照。<br>参观完胡马雍陵,我请司机带我们去附近的尼桑木丁圣陵。尼桑木丁是十三世纪穆斯林苏菲派的圣人,当年最早进入印度的突厥穆斯林来自于这个教派。这里是印度穆斯林的一处圣地。圣陵在一片穆斯林街区深处,街道狭窄,两边挤满了商铺,汽车不允许进入。我们一进入街巷,就不断有人围过来推销商品。地面非常脏乱,难以下脚,野狗很多到处乱窜,臭气熏天。刚从整洁幽静的胡马雍陵出来,好像瞬间换了一个世界。再向里走,越来越多的人上来搭讪,令人烦恼。有人上来问是否需要存鞋,我明白进入圣陵是要脱鞋的。一看这氛围顿时没了勇气,于是放弃打算,扭头出来了。印度就是这样,前一分钟是天堂,下一分钟就是地狱。此时这个形容印度的最恰当的词,也是印度旅游局的宣传词就用上了:Incredible India。在我们以后一个月的印度旅行中,天天时时都能用上这个词。“难以置信的”“不可思议的”,可褒可贬,再引申为“奇妙的”“神秘的”“惊喜的”“迷人的”,就成了诱惑十足的旅游广告了。总之随时都有颠覆你认知常识的事情发生。</b></h1> <h1><b> 下一个要去的地方是德里东郊的印度教阿克萨达姆神庙。穿过亚穆纳河来的东岸就到了。这是一组令人惊艳的宏大建筑群,创下了全世界最大印度教神庙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印度教主要在印度,称全世界最大吉尼斯记录意义不大。好像伦敦有一座现代印度神庙,也有一定规模。<br> 阿克萨达姆神庙建筑确实很棒,令人叹为观止。整个建筑由赭红砂石和白色大理石构成。主殿长113米,宽96米,高29米,有9个穹顶和239根装饰柱。主殿结构坐落于148只全尺寸大象雕像上。殿中有3米高纳拉扬镀金神像一座及2000多座印度教其它神像。神庙2000年动工,2005年完成,动用工匠花费3亿个工时,雕凿了30万块石头创造了整个建筑群。主殿四周为二层柱廊环绕,柱廊内刻有印度史诗故事。神庙内绿茵遍地,布满莲花状水池。该神庙反映了印度古代精神和艺术建筑的精髓和传统。神庙内大量采用高清电影、电动机械及声光效果等现代科技手段来展示这一精髓和传统,以文化创意园的经营模式运营,因此是到访德里的游客必到之地。看介绍,这里的石头都是从400公里以外的采石场开采出来,运到拉贾斯坦邦的24个农村石雕厂雕刻。这些石雕厂分散在各地,最远的离这里600多公里,近的也有250多公里,雕刻完成后再运到这里拼装。这里也挺有意思,做为已经褪去纯宗教色彩的旅游圣地,却不允许照相,连手机都不允许。只好在展厅照几张图片吧。</b></h1> <h1><b> 欢迎门<br>“让崇高的思想从四面八方涌向我们。” - 梨俱吠陀<br>十门象征着印度文化中描述的十个方向。它们反映了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一切吉祥和美好的情绪。这种思想和心灵的开放促进了世界上普遍的爱、兄弟情谊和和平的精神。</b><br></h1> <h1><b> 主殿基座上的一圈大象形态各异,而且有不同的故事。大象在印度是一种颇受敬畏的动物,象征着强壮、长寿、聪慧,深受人们欢迎。大象也用作代表印度,如同龙代表中国,熊代表俄罗斯一样。</b></h1> <h1><b> 山羊狮子和大象的故事。一只迷路的山羊在黑暗的丛林中躲避在狮子的脚印中,以免被野生动物袭击。当狮子到达时,看到小山羊对他的足迹充满信心,它感到平静和高兴。他为她保佑并召唤了一头大象,将山羊放在大象的头上,将她安全而光荣地送回家中。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即使是一个普通的灵魂也受到保护,并通过寻求伟大的庇护而获得伟大。</b></h1> <h1><b> 国王对诗人的技艺感到满意,并承诺用相当于一头大象重量的金子奖励他。但这带来了一个挑战——一个人怎么能称一头大象的重量?一位才华横溢的牧师发现了解决方案。一头大象被带上船。标记了船浸 入水中的深度。然后大象被带出船,船里装满了金子,直到它下降到相同的标记。这是相当于一头大象的黄金重量。国王对大臣的智慧印象深刻——他们现在知道如何计算大象的重量。一个印度版的曹冲称象。</b></h1> <h1><b> 一群野狗密谋对付接近的大象。他们试图攻击它并伤害它,但大象太大太强壮了。他们决定用吠叫和嚎叫来吓唬它,但大象太大了,根本不理会它。“让吠狗吠,大象不听不回头,也不改变它的路径或步态。” </b></h1> <h1><b> 七鼻神象,这个来自摩诃婆罗多的故事,是在讲诉一个孩子有责任实现父母的愿望的故事。</b></h1> <h1><b> 还有许多形态可爱的大象。</b></h1> <h1><b> 进入游客中心。</b></h1> <h1><b> 这是两座相同的建筑,相对而立。中间是圣人巴格万•斯瓦米纳拉扬的足迹。两座建筑称为孔雀门,每一座都有 869 只精雕细刻的石孔雀,以其迷人的美丽和风度欢迎游客。孔雀原产自印度,是印度的国鸟。孔雀在印度是神圣的,代表着吉祥如意。</b></h1> <h1><b> 精美的石雕灵感来自克久拉霍。</b></h1> <h1><b> 主殿内供奉的就是巴格万•斯瓦米纳拉扬。按印度教的说法,印度自古以来就受到化身、圣贤和圣者的青睐。每当邪恶的元素扼杀了佛法---正义,上帝就在地球上化身以重新建立佛法。这位巴格万•斯瓦米纳拉扬就是十九世纪时上帝在印度的化身。</b></h1> <h1><b> 巴格万•斯瓦米纳拉扬(公元1781年—1830年)被现代历史学家誉为十九世纪印度最伟大的社会改革者和鼓舞人心的领袖。当时的印度人和英国人;印度教徒、穆斯林和基督徒都称赞他对废除邪恶和迷信的贡献。在他的改革中,他宣扬所有人的灵魂平等;他赋予妇女受教育的权利;他终止了杀女婴;他禁止暴力献祭;他宣扬没有毒瘾的生活。<br> 但巴格万•斯瓦米纳拉扬并没有简单地改革社会。他用信仰、灵性、美德和正直在精神上改变社会。他重新建立信仰,置于建立在奉爱、佛法、灵性知识和脱离世俗无知的支柱之上。从他有生之年到今天,数以百万计的人都承认他是上帝的显化形式——至高无上的上帝本人。他的教义代表了印度教最纯粹的形式。</b></h1> <h1><b> 巨大漂亮的藻井都是精雕细刻的石雕拼成。</b></h1> <h1><b> 印度教徒完成祈祷而进行的沐浴仪式。崇拜者在祈祷和咒语的吟唱中将水倒在神灵身上。</b></h1> <h1><b> 这种仪式称为阿布舍克仪式,从在手腕上系上一根神圣的线开始。接下来是一段简短的梵文朗诵,之后每位游客或家人都用一小壶圣水沐浴神灵。在沐浴期间,鼓励游客为他们的家人、朋友、他们自己以及所有人的和谐与幸福祈祷。这与佛教寺庙的烧香不同。</b></h1> <h1><b> 自吠陀时代以来,印度就有尊重河流、湖泊和阶梯井的光荣传统。按照这一传统,神殿被神圣的水体围绕。<br> 印度是宗教大国,绝大多数人都信教,其中大多数都信仰印度教,因此简单了解一点印度教对印度旅行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都是无宗教信仰的人,何为宗教,何为印度教,其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是什么都所知有限, 要想了解一些倒也不难。但要理解这些教义,如果从小接受的就是无神论的教育,确实不太容易。<br> 人们常说的世界三大宗教,即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是没有印度教的。但是信徒数量,印度教是远超佛教位居第三的。没有排进三大宗教,主要因为印度教与佛教同源,而且印度教地域性较强,几乎只在印度流行。<br> 在印度历史中,宗教和哲学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两者又是不可分的。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文明进程相比,印度恐怕是受宗教影响最多的国家。可以说是宗教塑造了印度的文化、印度的社会,乃至民族性格和国民精神。就是在今天,宗教对印度人生活的影响仍然是独一无二的。<br> 宗教的起源都差不多。远古的人类都是自然崇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就想象出不同的神代表不同的天地万物自然现象,各路神在演绎着历史的进程。人创造了神就是要顶礼膜拜,于是开始祭祀,逐渐形成了一套祭祀礼仪程序,祭祀的特有建筑,还有神的形象,因为抽象化的神不易记住。在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陆续进入印度次大陆,就开始形成了一套祭祀制度,有了专职负责祭祀的司仪,也就是祭司。这些祭司称为婆罗门,在社会中地位高贵。祭司们大量歌颂或献给众神的赞歌、祭词、咒语等汇聚成《吠陀经》,婆罗门教就产生了。这个时期在印度历史阶段划分上称为吠陀时代。这个时期奠定了印度的宗教哲学以及文学艺术的基础。吠陀的意思就是知识、启示的意思,《吠陀经》用古梵语写成。<br>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印度社会特异与国际社会的种姓制度开始产生。在种姓之前是按人的皮肤颜色划分贵贱的,白皙的雅利安人和黑褐色的原住民达罗毗荼人。后来主司祭祀的雅利安祭司成为婆罗门种姓,为社会最尊贵的阶层。雅利安人的部落酋长及武士成为刹帝利种姓,仅次于婆罗门。从事农业商业的平民成为吠舍,为第三等级。而那些被打败俘获做苦力的原住民被称为首陀罗,是最低贱的社会阶层。按照婆罗门教的法典,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三个种姓是再生族,就是今生还可以轮回有来世。首陀罗是一生族,活了今生就没来世了。种姓制度确实是印度特色,种姓这个词实际是个外来语,是意译。在印度表达这种人群区别的是梵语“颜色”,代表婆罗门的是白色,代表刹帝利的是红色,代表吠舍的是黄色,代表首陀罗的是黑色。还是与最早的以种族肤色区分贵贱有关。这种与生俱来的以种姓,也就是血缘来划分社会阶层,再加上宗教认命思想的灌输,使人很难产生反抗不公待遇的意识,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因此印度历史上虽然也是征战不断,但都是民族之间宗教之间或统治者内部争王位的战争,像中国历史上农民大起义式的阶级斗争,或类似于水浒梁山好汉这样的造反英雄好像不多。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逻辑好像在这里行不通,因为没有压迫与被压迫的意识。<br> 这也可能就是宗教的社会意义吧。宗教在印度确实起到了社会稳定剂的作用。在婆罗门教之后的公元前六世纪,在印度又产生了两大宗教:佛教和耆那教。它们都与婆罗门教有关,或者说是从婆罗门教衍生出来。关于印度教的起源,有不同说法。有的说印度教就是婆罗门教,现在通称为印度教。有的说是在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教后大兴佛教,婆罗门教受到极大冲击。后来到笈多王朝信奉婆罗门教,但此时的婆罗门教已经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许多内容,形成了后期婆罗门教,即印度教。归纳起来,印度教有这几大特点:一是印度教时婆罗门教的集大成者;二是印度教没有一位创立者,不像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创始人;三是印度教是多神教,有印度教有3.3亿个神灵的说法。一块石头一只老鼠一条蛇都可能成为崇拜对象,崇拜一个神,或崇拜多个神,崇拜作为人的神,或是崇拜作为神的人。在今天参观的阿克萨达姆神庙中,巴格万•斯瓦米纳拉扬就是一位人神转换的偶像。这有点像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这都是源自婆罗门教;四是印度教享有宗教宽容的美名。宗教宽容本身就是印度教的教义。印度教不要求所有人信仰一致。印度教徒可以去教堂和清真寺的。<br> 与我们相比,印度人缺少大一统思想和威权崇拜,与这种宗教的教化不无关系。这种心态宽容与世无争,用时髦的网络新词叫佛系的民族性格,加上实行的又是号称世界最大的议会民主制的国家体制,印度社会在我们面前呈现的色彩缤纷五花八门的众生相奇葩事,也就使你不断感到Incredible了。<br> 也正是由于这种宗教的滋养,才培育出圣雄甘地这样一位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温和方式反抗强权的伟大政治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冷战时期,在美苏两大阵营的对立交锋局势中,印度政府倡导发起了不结盟运动,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中小国家的响应和参与。<br> 在阿克萨达姆神庙这里看到的是一个教科书式的加工美化了的印度教,如果要像看一次生气勃勃活色生香的印度教徒们的日常生活,就要去一次瓦拉纳西。那里才是印度教的圣地,也是我们印度行程的重中之重。<br> 在阿克萨达姆神庙观看了两个多小时,有些地方还没有看到。时间有限只好离开了。我让包车司机送我们到德里火车站旁边的一家酒店入住,因为明早要乘六点钟的火车去阿格拉。酒店离新德里的康诺特广场不远,我们步行过去正好吃晚饭。<br> 康诺特广场是新德里的中央商业区,这里商店林立,行人如织。此时正是周末傍晚,更是人潮汹涌,热闹非凡。熙熙攘攘中发现了一家麦当劳,觉得卫生条件可以接受,就选择了这里。只是人很多,排很长的队。体验了一次与当地年轻人挤在一起吃饭的经历。</b></h1> <h1><b> 这就是明早要进的火车站。就要从这里告别德里去阿格拉了。</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