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家里那特有的绿色搪瓷碗只剩下一只了。而这只碗的碗沿及足边也都掉了瓷,早已锈迹斑斑了。将它摞在别的碗上,别的碗就会留下一圈锈痕,而且很难洗掉。于是我多次向母亲提议淘汰掉这只搪瓷碗,可母亲就是不舍。这次又跟母亲商量碗的事,我提出了折中的方案:这只碗不再使用了,但不扔掉,而是将其收藏。母亲最终同意了。母亲说:“留着是个念想啊!”<br> 儿时,家家都能找出几件搪瓷制品,比如搪瓷脸盆、搪瓷茶缸等等。而在我家最具代表性的是那几只一模一样特有的绿色搪瓷碗。之所以特有,是因为它们不是买来的,而是父亲部队配发的。<br> 我对这些碗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自记事起,我就知道家里天天使用这几只碗。在我看来,它们就是军人和军人家庭的标签。在部队大院里,家家用的都是这样的碗。跟着父亲去食堂打饭,目及所到之处均是一身身绿色军装和一只只绿色搪瓷碗。<br> 那些年父亲所在的部队一直在西部开展国防战略工程建设。他们在青海的金银滩草原,建起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青海原子弹城。在重庆金子山,完成了挖空整座大山的超级地下核工程——816工程。在甘肃的荒漠戈壁建成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航天城。父亲曾说过,有的战士从入伍就去开凿那个山洞,一直到复原退役,山洞也没完工。还有76名军人把生命留在了那座大山。那时部队的军装每年发一套,但由于常年施工磨损大,一直不够穿,不得不把军装打上补丁接着穿。工程的艰险略见一斑。那些绿色搪瓷碗则一直无怨无悔地伴随着这些艰苦奋斗的军人和军人家庭。它们不仅盛载过粝食淡饭,更盛载了军人汗水、军人家庭的艰辛。<br> 几十年来,家里的餐具不断地更新换代,而伴我成长的绿色搪瓷碗却始终未被淘汰,出镜率还一直远远高于其他碗。这期间,我也参军了,成了家。我也领到了部队配发的碗,这也算是部队上的一种传承吧。但我领到的已不再是搪瓷碗了,而是性能更好的不锈钢碗。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没几年部队里的不锈钢碗也不用了,直接改用不锈钢盘吃自助餐了。但那刻着“人民海军”几个字的不锈钢碗我也一直留着。而在我父母家,那几只搪瓷碗并未被替换掉,还在使用着。<br> 父亲退休后,他仍然喜欢使用这几只搪瓷碗,总觉得用别的碗不顺手。我也能理解了其中的原因:这些碗已不单单是容器,它们身上体现了一种牺牲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每每看到它,总会让人想起西北荒漠中那座高高耸立的发射塔——那座父辈们功业的丰碑。<br> 2006年,我去山东看望父亲一位退了休的老战友。在他家吃饭时,那端上桌的几个盛菜容器中,我看到了那熟悉的身影,就是那绿色搪瓷碗,顿时感慨万千。围绕着搪瓷碗,我们谈及到当年的许多往事。讲到了父辈们当年开凿的山洞,架设的钢桥;讲到了我们一群小伙伴追逐嬉戏,跟着阿姨们一起去采挖野菜……。由此,我也深深体会到了父母这代人他们具有的那种相同的情怀。对他们来讲,用多好的器皿并不重要,所不能释怀的是对当年军旅生活的那种怀念。<br> 随着岁月的流淌,这些绿色搪瓷碗所盛载的食物越来越高大上,但它们却也像父辈们一样历尽了沧桑,崩了瓷、生了锈、损了足,不得不一只一只地谢幕退休。最后父母家仅剩的一只也失去了使用的价值。我把它放在收藏架上当了摆设。希望后人能看懂它,能知道它背后的故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