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仪张墩

清风

<p class="ql-block">张墩是个村,在新塍镇的正北面,离镇区3.5公里。</p><p class="ql-block">据《新塍镇志》载,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入侵,有张将军率众抵抗,张阵亡后葬于此,乡民筑张墩以为纪念,村以此得名。</p><p class="ql-block">张墩原属桃园乡,1998年5月划归新塍镇,1999年5月,并入康和桥村。</p><p class="ql-block">关于张墩一名的由来,在当地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古时一位将军死后葬于此,筑起高大的“坟墩”(“土墩”),当地人称其为“将墩”。在当地“将”与“张”近音,因年代久远,口口相传,“将墩”慢慢就变成了“张墩”。</p> <p class="ql-block">张墩是个典型的江南水乡村落,这里河道密布,汇浜众多,在二平方公里左右的范围内,有九汇、十三浜,属周边区域少有之地貌。</p><p class="ql-block">张墩水多桥多,可喜的是,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一座二百多年历史的石拱桥,甚是珍稀。</p> <p class="ql-block">古石桥名曰:凤仪桥,当地人称其为环桥,南北纵跨于凤仪桥港。</p><p class="ql-block">石桥始建年代不详,现桥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为单孔有栏石拱桥,桥长13.2米,桥面宽2.5米,桥孔跨度5.6米,矢高3米,拱体有4块天磐石。桥南侧有台阶11级,北侧15级,均为整块的长条石。</p><p class="ql-block">桥建于村上两河的“丁”字交叉口,南北走向,属村的中心位置,桥的两头都是农舍,为村上及周边十公里区域内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p><p class="ql-block">听村上的老人说,过去的环桥(凤仪桥)头是非常热闹的,南来北往的人都要从环桥上经过。村上的老人、闲人、小孩也都爱在桥头集聚、闲聊、玩耍,尤其是夏天的傍晚最为闹猛。三、五成群,或坐于环桥顶的桥栏上,或坐于北桥堍的墙脚边,闲聊、静坐,观望着南来北往行人、过客。在那个相对较为封闭的年代,常常搞得那些路过的姑娘家和年轻妇人,羞怯、为难,有的会低着头、侧着身、遮着脸快速通过桥头。所以村坊上有“游过三关六码头,难过张墩环桥头”一说,虽然有点夸张,却也极具地域特色,充满乡土气息。</p> <p class="ql-block">这座已超200年的古桥,其桥墩、桥洞、桥面台阶,没有一丁点的塌陷,完好如初,且现在还能行走,真是惊叹于古人的造桥工艺和石桥的牢固程度,堪称精典。</p> <p class="ql-block">关于凤仪桥的初建年代,我曾问及村上多位老人,都称不知晓,只知叫环桥。当问到村上一位正在进行花木种植的大妈时,称其已九十五岁高龄的阿婆娘都不知道桥的建造年代,更不知为啥叫凤仪桥。</p><p class="ql-block">看来有关凤仪桥始建年代、桥名出处,还是个谜团,也许还隐藏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毕竟这么一个偏僻乡村,在几百年前就建有这么一座精致、考究的石拱桥,应该是有故事的,只是年代久远而鲜为人知罢了,有待于进一步的挖掘与探寻。</p><p class="ql-block">现姑且不谈这个,请随着我的镜头,静静地、慢慢地、细细地去欣赏、品味这件古人留下的珍稀魁宝。</p> <p class="ql-block">桥孔磐石,四块一组,拱叠成矢,圆整固密。</p> <p class="ql-block">桥的耳朵,桥的护栏,桥心条石,都雕有花纹、图案,精致讲究。</p> <p class="ql-block">两侧桥柱上的桥楹,清晰可见。东侧为:“晓日浴红春水上,远山横碧尽桥西”(“尽”的繁体字:“盡”,“画”的繁体字:“畫”,两繁体字较为相近,桥上此字又较模糊,难辩识,故也有被识成:“画”字,也即:晓日浴红春水上,远山横碧画桥西)。西侧为:“千顷桑府歌大有,万家烟井颂升平。”相对东侧北端桥柱那句“晓日浴红春水上”,字迹最为清晰。</p><p class="ql-block">从桥楹内容可以看出,当年的张墩一带:河水纵横,红日升腾,碧波荡漾,千顷桑田,万家烟火,茧粮丰盈,民富家裕,歌舞升平,一派繁荣、祥瑞景象。</p><p class="ql-block">因为古时的桥楹,会有介绍、表述桥梁所处方位、周边环境的作用与含义。从方位、环境看,凤仪桥正处在“丁”字河口,桥西即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河道,与桥平行,“远山横碧尽桥西”一句,所表述的就是这个意思。从字面理解,楹联中的那个“碧”已是十分清楚了,就是桥西那条河。那么那个“山”呢?分析应是喻指那个“土墩”。张墩高大,像座山,造桥时那个“土墩”还在,在桥的西侧。从中也可推理出,先有“土墩”后有“凤仪桥”。</p><p class="ql-block">凤仪桥灵秀端庄,历史悠久,且保存完好,是张墩的一张名片和标志性建筑,2016年5月,被列为“嘉兴市不可移动文物”。</p> <p class="ql-block">看!白墙黛瓦,拱桥如月,绿树成荫,碧波荡漾,一幅活生生的江南美景水墨画,就在张墩,就在凤仪桥畔。</p><p class="ql-block">是啊,在凤仪桥畔,还曾有过一群城中“凤凰”,在此支农、栖息,书写青春美丽篇章。</p> <p class="ql-block">那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城镇知识青年支农劳动、生活地,就在凤仪桥的西侧河岸、张墩村(当时叫前进大队)部大礼堂南侧。</p><p class="ql-block">“知青点”创建于1975年上半年,是城镇下乡插队知识青年的劳动点,主要做钮扣加工。占地2亩多,有厂房5间,知青宿舍10间,食堂、餐厅3间,房屋总面积达600多平米。先后有37名知青在此劳动生活,大多为嘉兴、新塍人,个别来自湖州。至1979年底下乡知青全部回城,运作5年的“知青点”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不过当年的这些宿舍、食堂、厂房,有幸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p><p class="ql-block">“广阔天地炼红心,扎根农村志不移。”作为一个特殊年代的产物,这个全省唯一的把本大队所有知青和周边部分知青集中在一起工作、生活的“知青点”,因保存完好,于2009年1月,被列为“嘉兴市文物保护点”,吸引了众多知青、游客来此回味、参观、体验。</p> <p class="ql-block">这是原前进大队礼堂,建于1967年,由七间高大的平房组成(一统间),面积约700平米,主要是当年大队社员开会、议事之用,也用于文艺演出、雨天放映电影。</p><p class="ql-block">礼堂大门面河朝东,门面建有高大的墙屏,当年还专门请了一位画家,在墙屏中央画了一幅毛主席画像,有着浓烈的时代特征,礼堂至今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知青点”、大队礼堂,处在一个四面环水的汇兜上,东与凤仪桥隔河相望,西侧建有“知青公园”,一条长长的木栈道,蜿蜒于草甸、水泽之上,内植荷花点点。汇兜只在东南侧有块连接外界的陆地,可谓是碧水连连、绿荫蔽日、环境优美。目前,此处还有一些房舍、场所、展厅等正在规划、建设中。</p> <p class="ql-block">张墩,人杰地灵,自古就是富蔗、固邦之地,民众纯朴,勤劳善良,古时已是“千顷桑府歌大有,万家烟井颂升平”之繁盛景象。现如今更是丝纺成片、水清田肥、道宽楼高、环境优美,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之典范,村上也孕育、涌现了好多社会名流、创业精英和勤劳致富的带头人、“金凤凰”。</p><p class="ql-block">凤仪张墩,渊源流长。“箫韶九成,凤凰来仪”。</p><p class="ql-block">张墩,这颗江南水乡的璀璨明珠,犹如一只金色凤凰,正以更高热情、更新活力、更美姿态,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征程上,向你缓缓飞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注:张墩九汇、十三浜,九汇是指:东汇、西汇、小娜汇、竹船汇、毛山汇、西北汇、桥西汇、金光汇、狗耳朵汇。</i></p><p class="ql-block"><i>十三浜是指:思家浜、陆家浜、沈家浜、刘家浜、坟墩浜、蟑螂浜、大章浜、大底浜、高家浜、庙浜、东浜、满篰浜、长鸡浜。</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