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知青是那个年代的一群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就是这群人!当年72、74届(74届包括了小学5、6年级一起步入中学)等于是三届毕业生,没有分配工作闲置在家,毛主席一声“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大有作为”的号召,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大约是6月份,济南市组织了第一批知青上山下乡,一开始是自己报名,济南市安排的知青点,知青们坐着卡车在大街上锣鼓喧天,奔赴广阔天地。</p><p class="ql-block"> 到74年11月份一个以父母单位子女为群体,由父母单位派出知青干部管理,到各个单位联系好的地县农村知青点,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铁路分局下属单位,列车段下乡的地点是兖州城关公社,我记得有离兖州最近的城关大队、有7、8里路程的李楼大队、还有离城17、8里路的大马青大队。命运的指使我们22个人分配到了大马青大队。</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3月9日,一个时隔了48年的电话,把曾在山东省兖州县城关公社大马青大队知青组的兄弟姐妹们,集聚于《知青战友群》里。</p><p class="ql-block"> 48年岁月的隔断,没有感到丝毫的陌生,每个人进群的第一句话都是,“一个知青战壕里的战友们,我想死你了!”@良子 @王敏 @张玉萍 : @李健明@每文 一大早在群里看见了知青老同学、一个战壕的老战友,心情格外激动!只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感慨日月无情,岁月匆匆催人老!</span>转眼间半个世纪过去,我们已步入夕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梁同学发到群里一张老照片,是我们知青组有五个人参加第一批招工时,大家提议我们拍张照片吧!</p><p class="ql-block"> 老照片引起了兄弟姐妹们岁月的追思,稚气清纯的脸庞、青葱岁月的瞬间,展示着朝气蓬勃当年的我们。</p><p class="ql-block"> 经过回忆,女生姓名左起耿志新、许敏、张玉萍、李燕、王敏、王芳、刘玉琴,男生中间左起冯玉琪、李建民、孙远萍、赵子范、李士安,杨培光,第三排左起袁高明、梁子午、黄云山、王玉群 马磊。</p><p class="ql-block">女生9人,少了殷伟、李萍2人,男生13个少张传江,王杰2人。</p><p class="ql-block">还不错,当时都想起来啦!</p><p class="ql-block">再回忆当年22个人都在哪个小队?</p><p class="ql-block">先说我们五队,许敏、殷伟、李萍、张传江。</p><p class="ql-block">三队王敏、张玉萍、耿志新、王玉群。</p><p class="ql-block">四队李燕、王芳、刘琴、杨培光。</p><p class="ql-block">六队梁子午、李建民、袁高明、王杰</p><p class="ql-block">一队冯玉淇、李世安、孙远平</p><p class="ql-block">二队黄云山、赵子范、马磊</p><p class="ql-block">这样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所在的生产小队。</p> <p class="ql-block"> 刚刚建群的那几天,大家想办法尽快联系到小组的同学们,期盼尽快聚会!经过大家的努力找到了9位同学,尽快相聚的心情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 好事多磨,无情的新冠疫情再次袭来,济南和全国一样,按下了暂停键,一切行动服从疫情防控要求。大家在群里说着当年知青组里发生的故事,谈着各自招工以后的生活经历,等待着欢聚一堂的时刻。 </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前收到了济南市开始可以堂食了的好消息,群里通知了日期、地点及相关事宜,聚餐相见的时刻就在眼前了!</p><p class="ql-block"> 一个48年的手势,表达了欢聚时刻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干杯!</p> <p class="ql-block">参加聚会六位同学</p><p class="ql-block">梁子午 李建明</p> <p class="ql-block">李燕</p> <p class="ql-block">殷伟</p> <p class="ql-block">王敏</p> <p class="ql-block">许敏</p> <p class="ql-block"> 回忆知青岁月,就像打开一段已经尘封了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 其实不是,正好相反,那段发生在人生最美好、最靓丽、最青春时光事情,并没有因为48年的时间而忘记,而是铭刻在心!</p> <p class="ql-block"> 48年前的12月26日,是我们终生难忘的日子。大家回忆了当年我们离开济南的那一天,火车站送知青的人满满的一站台,爸爸妈妈送孩子,姐姐送妹妹,哥哥送弟弟,泪流满面,哭声一片……嘱咐的话好像已经在家里说完了,车上车下的人依依惜别,无语的手拉着手不想松开,泪眼婆娑相望着。</p><p class="ql-block"> 9点整,火车头一共拉了三次响笛,送行的人不肯离开车窗,无法开启……</p> <p class="ql-block"> 列车艰难的驶出济南车站,这时的我们,有人觉得离开了父母的管束,自由了!有人不情愿的离开了家,有的人一脸的稚气未脱,有的人一看老练老成。</p><p class="ql-block"> 整整一列车帅气男孩,清秀女孩,火车拉着这群17、8岁的小伙子小姑娘们向前奔驰,然而毫无社会经验,毫无自我生活经验,毫无心理准备的我们,前路茫茫,等待着他们的命运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窗外济南市的景色很快飘过,起伏的山峦,大片的麦田,一个个小站略过,知青专列驰聘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p><p class="ql-block"> 由于是知青专列,在各个科室抽调执乘,头天晚上爸爸说,他们财务室抽中了他,分配在我乘坐的那个车厢。当时规定是不允许家属上车送行的,也不允许家属跟着列车送到兖州,这次我享受了一次特权,我两个小学同学在爸爸的眼前上了车,我二姐早早的在乘务室里等着开车,虽然她们三个人陪我到了兖州,那天我觉得挺迷茫,心情沉重,一路话语不多!</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曾问爸爸,我为什么分到离城最远的大马青?爸爸说他给我挑选的知青点,大马青离城最远,可以安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不用整天想着进城或者回济南,老爸的用苦良心啊!我不知道其他兄弟姐妹们是怎样分配到了大马青?</p><p class="ql-block"> 12点多,列车停在了兖州,等着装卸知青的行李。爸爸安排好了两个同学原车返回济南的事宜,安排我二姐下车去兖州铁路一宿舍看望我四姑。</p><p class="ql-block"> 我们带着随身携带物品下车出站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按照大队的名称,爬上了开往大马青的卡车,卡车绕兖州城里一圈,车速挺慢,两旁有夹道观看的人,路过兖州铁路一宿舍时,我二姐在车下喊我:“敏,快把我拉上来,我跟着你到下乡的农村看看”,我说:不行吧,不让家属上车的”,我二姐说你快点吧,一会车开的快了,就上不去了。我和另外一个知青伸手把二姐拉上了车,就这样我二姐就一起随行了。12月末的冬日好冷,大敞篷车风吹的我们都蹲下来,抵御冰冷刺骨的寒风。大概开了半小时,远远的看见了夹道欢迎的人群,大马青大队到了,欢迎知青的会场,好吃的饭菜,映入眼帘!</p><p class="ql-block"> 我跟着知青从卡车上跳下来,一转身惊喜地看见了爸爸从卡车司机室下来了,我说您怎么也来了,也不给我说一声,他笑而不答。现在我们能体会到,一个父亲关爱子女的心情,对自己的女儿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多么的担心和牵挂。</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起走到会场,欢迎知青的大会上,让他代表知青家长发言,不善言辞的爸爸临时写了几句话,让我们扎根农村干革命,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等。大队欢迎知青会结束已经快3、4点了,我们饿的不顾已经冰凉的饭菜,吃了来到大马青的第一顿饭。</p><p class="ql-block"> 望着一路送我来到大马青的爸爸和姐姐,还有别的知青亲人们走向村口,痴痴地也忘了问他们怎么回兖州车站?忙乱着来到大队为我们安排的临时住处。</p><p class="ql-block"> 13位男生宿舍是村头五队的仓库,一溜北屋大约有五六间的样子,9位女生是五队一位老党员马大爷,给儿子娶媳妇准备的三间新房,屋子里除了9张床,仅剩侧身而过的狭小空间。</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知青组开会,由大队书记和主管知青工作的治保主任李保军主持,推选出两名男生马磊、李建明,一名女生王芳,三位知青组长,宣布了每个人被分配到哪个小队。</p><p class="ql-block"> 食堂设在五队队部,紧挨着男生宿舍,采用一个女生一个男生轮流做饭制度,十天一轮回,大队派一位退伍军人朱大爷带着我们做饭,食堂里有一个大水缸,值班做饭的人负责挑水,供做饭和男生平日使用。</p><p class="ql-block"> 女生宿舍的住处不远处有一个水井,井不算深,摇着辘轳就可以打出清凉的有点微咸的水,每天早上大家结伴在井边洗漱。</p> <p class="ql-block">适应兖州知青的生活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兖州的饮食习惯,这里是孔孟之乡,一直沿用过午不食的习俗,每天吃两顿饭,上午九点多一顿,下午3点多一顿饭,我们济南的孩子是每天早午晚三餐,适应兖州饮食习惯是第一要务。</p><p class="ql-block"> 入乡随俗,第二天我们就按照每天两顿饭的习俗,开始了第一轮流值班做饭了,在朱大爷的帮助下,开始了兖州饭食。我们下乡按照国家政策,第一年是国家供应粮油的。我们的粮食品种和在济南市一样的,可以蒸馒头,吃米饭,每顿都有菜和咸汤,粗粮烙成煎饼。由于是两顿饭,一般男生吃完下午饭,都要带上个馒头,晚上饿了再吃点,以便早些适应两顿饭食的生活习惯。</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劳作的习惯,劳作是和饮食习惯息息相关的。早起7点不吃饭先到队里出早工,干到9点收工,吃上午饭,休息一会10点出工,一直干到下午3点回来,吃下午饭,4点多还要再干到黑天结束一天的劳作。</p><p class="ql-block"> 我们有人做饭、按时开饭、按时开工,逐渐适应着新的生活规律。</p> <p class="ql-block"> 知青相聚是打开回忆闸门的时刻,我们在最青春年少时,发生的每一件故事,都是在后来岁月里的记忆和纪念!</p><p class="ql-block"> 记忆里,知青们在各自的生产小队,整修大寨田会战、种棉花,三夏麦收,种玉米,干农活、出河工的故事;搭伴做饭挑水,调皮捣蛋,吃狗肉的故事,后来大队里给我们在坟茔林地旁盖了知青宿舍,发生的一系列解释不通的怪事,到后来招工、参加工作后发生的太多故事,恕我在下一个相册里叙述。</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 22个知青在大马青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书写了22个<span style="font-size: 18px;">青春年少的故事,到后来有了22个不同的人生!使48年后今天的我们,在聚会中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娓娓道来!</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次相聚时刻是快乐的,但是也有遗憾,有三位同学未能如约而至,一位没有等到疫情解封,不得不赶到烟台孩子家里奉献爱心;一位因为外伤引起的牙齿疾病,需要安装义齿的等待期;还有一位骑电瓶车为躲避老太太,摔断了腿骨折,刚做完了手术。</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正常生活,身体的各个零部件正在敲响着警钟,保重身体安全、身体健康最重要,不是口号,而是随时、时刻、切实、落实、执行放在首位的。</p><p class="ql-block"> 相信下次相聚他们一定会到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小小的手机袋,礼轻情意重!</p> <p class="ql-block">岁月匆匆催人老,</p><p class="ql-block">当年知青都安好,</p><p class="ql-block">现代科技无阻隔,</p><p class="ql-block">微信群里来相聚,</p><p class="ql-block">感谢命运相识您,</p><p class="ql-block">青葱岁月眼前略,</p><p class="ql-block">如今生活无限好,</p><p class="ql-block">夕阳芳华有你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期待着再次相聚 !</p><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