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站在阳台上远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难得的麦田,一种成熟的颜色惹得我惊呼:麦子黄了!</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的家乡,原先的麦田变成了苹果树,后来又变成了猕猴桃,如今,猕猴桃已然成为我们周至县的支柱产业,果农们也因此摘掉了贫穷的帽子,过上富裕的日子。在经济作物逐渐取代粮食作物的过程中,麦子,就成为了心中抹不掉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在我小时候,家家户户都种麦子,每年六一儿童节过后,就是农忙季节,学校必定要放十天忙假,因为老师要回家收麦子,学生要帮家人干活。那时候没有收割机,全靠人力,十来岁的学生早早就学会了割麦子,大我四五岁的哥哥姐姐自然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了,我因为年纪小,经常干些送水、拾麦穗的活。</p><p class="ql-block"> 天越是晴朗,越是割麦的好时候,尤其午后,麦秆都是脆的,好割!可是,翻滚的热浪也在炙烤着人们的后背!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了,毛巾一直搭在脖颈上,有时会拧下水来,都是汗水💦!这时候,一阵微风吹过,那叫一个爽,凉快!能不能说慢慢割呢?不能!夏天的天气你是摸不准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老天爷就翻脸了,下雨!所以,农忙也叫“龙口夺食”,得赶时间。有一年,麦子还没完全熟的时候就下起了雨,一直下,连阴雨,结果等雨停的时候,麦子发芽了,那一年,农民们抹着泪在地里割“芽芽麦”,吃了一整年的“芽芽麦”,没办法啊!</p><p class="ql-block"> 麦子割完后要“摊场”、“碾场”、“翻场”、“起场”。当然得先“盘场”,找一块地,把麦子拔掉,用石轱辘碾平,把麦子摊在上面,晒半天,午后用拖拉机拉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轱辘碾场,大约15分钟,按时间算钱的,然后把麦秆抖出来,堆成小堆,俩人一组,拿叉抬起来,像抬轿子一般,抬到某个角落,一翻,倒在那里,就有一位“把式”把它垒成大麦垛,一冬天的柴火就有着落了。这种活,赃且累,可是小孩子不觉得,我们玩的那叫一个快乐!傍晚,趁着晚风,要把麦子扬出来,装进“口袋”,就是粮食袋子。满脸满身都是土,还戏称“我们是黄土地的儿子”。</span>当然,适时的奖励也是有的,比如,买根冰棍或者用麦子换一个西瓜,真甜!辛勤劳动换来的果实是最甜的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晚上,麦场成为孩子们的天下,顾不上一天的劳累,在这偌大平整的场地上,趁机学骑自行车🚲,一圈一圈,从练“掏三角”到骑粱,得有一个过程。开始时,后面有大人扶着,后来,大人偷偷松了手,一紧张,倒了,小孩子身量轻,也摔不疼。爬起来揉揉就又开始学,大人们还说“摔几跤就学会了”,果然如此!适时放手成为大人教育孩子的经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如今,麦子黄了,已不用人力来割,收割机就可以搞定。只是我们会偶尔想起自己艰苦奋斗的青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