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露清 <h5><b><font color="#167efb">胡家分布-蔡杰提供</font></b></h5> <h5><b><font color="#167efb">太阳初升锣鼓山下-蔡杰提供</font></b></h5> <h5><b><font color="#167efb">张家湾学校旧址-王玲提供</font></b></h5> <b>一.搬家</b> 1970年的冬季,我家从德阳搬到了宣汉县,有一个叫王家沟的地方,那个地方在大山的沟沟里,里面住有铁道兵部队的一个运输团,番号是5835部队。 <h5><b><font color="#167efb">抖音王家沟-李玉珍提供</font></b></h5> 1966年父亲先从德阳调到了石板,那时叫到山沟里了,1970年秋到了062基地,土主工地105厂工作,叫做又到新工地了。 一营、二营一个连、三营,四营、预制连、木材连一部分,主要任务是土主的105厂和140厂。 <b>二.王家沟基地生活区</b> <h5><b><font color="#167efb">王家沟小河:以前在这里要挑水喝,洗头、洗燥、洗衣服的小河,涨水时河就宽一些-李玉珍提供</font></b></h5> 在王家沟我们住的是三层灰砖的楼房,走廊是通长的,中分式楼梯间,两间房为一套人家居住,房内没有卫生间和厨房。 灶台是后砌筑的,砌在走廊上,每层每家有灶台,做饭的时候是最热闹的,来自不同省份的人,炒出的菜各色各样,简单而不失香味。 听说是原铁道兵修建的这两栋楼房,当时空着的,不知单位通过如何手续接手用的。有一个四川中江人,是二营(后来的二处)五连的,1958年在德阳招的那一批工人,到单位分配的是瓦工,名字叫欧召茂,负责在走廊上砌炉子,他砌的炉子非常好用。 原一局动力站的老人,后划属长江指挥部成立机械化施工公司,四营(后来的机运处)有汽车队、修理队、吊装队、营机关。汽车队和修理队的人员住在土主的一个大院里。吊装队的大多数人,都住在王家沟的一栋楼房里。另一栋主要是,四营的领导和管理人员家庭居住。 一层是:驻地军队师部电台用房,据说有十部电台用房占了一半。王大春家、于守茂(起重工二班班长)家。 二层是:金国栋(四营书记)家(住楼头)、莫延春家、解祥发家。 三层是:郑来春家(四营主任)后调走、郑遵龄(四营副主任)家 <h5><b><font color="#167efb">走进王家沟-李玉珍提供</font></b></h5> <b>三.楼里的老住户</b> 我们住的那一栋,一层楼住的是:薛玉瑞(起重排长)家(住楼头)、王克务(起重工一班班长)家、庞继荣(起重工三班班长)家、潘明光(推土机司机)家、王光辉(材料员后改司机)家、汪家照(维修电工)家、武可利(红炉工)家、周新武(炊事员)家、辛树信(吊车司机)家。 二层楼住的是:曲长勇(八级电焊工)家(住楼头)、陈贵福(原起重工后改炊事员)家、姜福财(油库材料员)家、郑德祥(吊车司机)家。李宗帝(医生)家、陈勤学(会计)家、盖锦华(吊车司机)家(住楼头)。 三层楼住的是:1.吴传胜(起重工)家、李跃同(材料员)家、孙理忠(测量工)家、魏文清(压路机司机)家、李向春(木工)家、刘福财(铆工)家、陶伴书(推土机司机)家。 我们住的楼前楼后都是山,楼前就是山坡,厕所修在半山坡上,晚上没有电灯,黑灯瞎火的,到厕所都非常的吓人,都是打手电筒。 楼后是一条河大摡有3米宽,离四营家属区不远的山脚下,是铁道兵的基地,有医院、礼堂和球场,周末有时会在那里放电影。(括号里加上:记得当时部队放了一部二战时,偷袭珍珠港的电影《山本五十六》,外面的人不让看。) 由于当地没有其它燃料可用,星期天,上学的大小孩们,经常到楼房前面的山上捡柴。当地农民砍下来不要的小树枝捡回来,拿回到搂前的小坡上晒干,折断劈好,各家堆成柴火垛,做饭、烧水用。出来楼房的右侧,是通往5385部队运输团的军营驻地。 <h5><b><font color="#167efb">重走“跳河”路-周德阳提供</font></b></h5> <b>四.上班</b> 金志伟:我家1970年12月底搬到王家沟时,正赶上过1971年的元旦。那时还把我留在德阳继续下乡,还没有招工上来。1971年春节前我跟郁培明搭“黄河”车到王家沟过春节,过完春节后我才招工上来。春节前第一批招工主要是男生,女生只有两姊妹下乡才招一个,第二批才招女生。 金志伟:1971年招工,我调到公司财务科工作时,当时机关分政工、生产、后勤三大组,政工组和生产组办公地在土主105,机关后勤组和四营营部在土主173,后面是部队警卫连。那是一座小山坡,有一栋外走廊的三层小楼,财务科、行政科、机械科、材料科及单身宿舍和双职工都住小楼里,卫生所是两栋小平房,还有一栋食堂。山下不远处就是刚建起来的子弟小学。 每周回家一次,周末从土主到王家沟会发解放大板车,一路风尘仆仆,大概要绕一个多小时。有一次走路回家,上山要走一小时,下山要走一小时,路上没有什么人烟,都是羊肠小道,如果是一两个人还不敢走,幸亏是结伴而行。 <p class="ql-block"> 顾玉学:露清,已确认,王家沟两栋楼是我单位二处四连建的,四连连长张定胜,指导员金兰佩,副连长是我父亲,淹佛洞楼是二处五连建的。</p> 李玉珍:刚搬到王家沟里头时,每天从王家沟到张家湾上学,有一个必经之路的一个大拐湾,对这个拐弯我的印象特<br>别深。因为我妈那时半夜犯病,部队的军车拉我妈往达州去看病,部队的车开到那个拐弯时,有几只狼的眼睛冒着蓝幽幽光,特别的吓人蹲在拐弯处,过不去就回来了(传说狼非常记仇,报复性极强,不宜与狼结仇,即便打起来,狼也会唤来同伴)。解放军回来以后,又等到天亮的时候,才又去拉我妈看病,车才出去。刚进沟里什么动物都有,那些小鸟都不怕人,往人的身上落,可漂亮了!后来开始崩山了,才把大大小小的动物们给吓跑了。 <div> 咱们搬进王家沟时,妈妈们都在跳河筛砂子,地图上查不到跳河,不知道什么原因?</div> 在王家沟里最高兴的事情就是,解放军的医生小林、大林,带我们上山采野果、采草药,山上有一种野果长得像鸡爪子一样的果,也称“拐枣”、“弯曲子”,学名叫“万寿果”很甜很好吃。杜鹃花开时,我们也会吃杜鹃花。解放军的医生小林、大林就住在郑俊杰家隔壁。 <h5><b><font color="#167efb">拐枣</font></b></h5> 陈玲:记得那时候挑水吃,上山砍柴洗衣服在小河边洗。王家沟回忆有点难,那时小。 陈露清:好多人都说有个跳河,在地图上却查无此河。但是,有一个跳河村。在村子的旁边有条后河流经,当时人们<br>是否把流经跳河村的这一段,称做跳河?这样也许便于记忆、省事吧!<div> 有一次我大哥和邻里家的年龄相近的孩子,跑到了土主父亲上班的工地,可把家里的母亲急坏了,土主那边打电话回来,才知道了他们的去向。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不识愁滋味,可怜天下父母心。</div> 1971年7月,我大姐那时刚开始在土主上班,干临时工,年底才正式招工学徒。 在王家沟,江苏东海人,孙理忠家老大孙和彩(1950年2月生),那时刚结婚,媳妇张玉莲(1950年6月生)是他们老家的人,那时我们习惯上叫她大嫂子。孙大哥在我们住那一片的子弟里,属于岁数比较大一点的人。孙理忠家子女,当年在王家沟的照片。<div> </div> <h5><b><font color="#167efb">前排左起:孙和川、孙和彩、孙和德、孙和祥。后排左起:张玉莲、孙和贵。(孙维凤提供)</font></b></h5> 孙和彩、张玉莲,年轻夫妻,郎才女貌。孙和彩、张玉莲,年老是伴,男帅女俊。当年的资深帅哥美女,如今夕阳似火的伴侣。 <h5><b><font color="#167efb">张玉莲/孙和彩-孙维凤提供</font></b></h5> <b>五.淹佛洞</b> 王家沟附近的淹佛洞,也有铁道兵盖的两栋楼房留下来了,一开始是二营五连的单身住在那里,住的时间不长,胡家五连宿舍盖好后就搬走了。二营四连家属和三营七连家属的人就住在这里。离家属区不太远的地方,有个制做豆腐坊,卖豆腐。 <h5><b><font color="#167efb">淹佛洞-周德阳提供</font></b></h5> 金志伟:没有修襄渝线之前,那里是很偏僻的地方,农民生活很原始。 周德阳:淹佛洞的隐蔽性非常好,飞机上都看不到。 <h5><b><font color="#167efb">淹佛洞路边-周德阳提供</font></b></h5> 据说胡家7111厂水源地的泵站,就建在淹佛洞附近,当时人们说水源来自跳河。但在地图上只能看到,淹佛洞至王家沟有一段叫陈家河的地方。 <h5><b><font color="#167efb">跳河-王玲提供</font></b></h5> 在我写《胡家.跳河时的记忆》一文时,由于在地图上找不到跳河,只见到跳河村旁边的后河,孙明曾经写诗提示过我。 回有感地名<br>中国地名多传承,<br>典故就在字里隐。<br>跳河村里无跳河,<br>跳字与河必有情。<br>要想解清村地名,<br>村里老人未必清。<br>淹佛洞里无佛洞,<br>佛洞被淹到那寻。<br>中国地名故事多,<br>历史传说能搞清。<br>如想破疑解困惑,<br>浩瀚书海需勤奋。<br>后河祖宗是长江,<br>长江儿女有嘉凌。<br>嘉凌生下渠江女,<br>渠江再把州河连。<br>州河年轻体力盛,<br>前河后河龙风行。<br>白话顺囗无需韵,<br>自己高兴才是真。 <b>六.上学</b> 陈露清:我大哥、二哥,从王家沟去到张家湾,子弟学校上小学,必须途经淹佛洞家属区和淹佛洞豆腐坊。那时穷,家里人经常星期天到淹佛洞,买豆腐渣炒了卷煎饼吃,一二分钱一斤。然后途经一座小桥,路程可远,要走一个多小时,每天天蒙蒙亮就要往学校走,傍晚才到家。晚上有时太晚了,就搭路过的部队的军车,那些部队司机非常好,总是给停车,真正的体现了军民水情的关系,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关系一家亲。在王家沟的学生,大家上学都是这种情况。 <h5><b><font color="#167efb">当年去张家湾上学的小路-蔡杰提供</font></b></h5> 蔡杰:他们在胡家三营到张家湾上小学,虽然是比王家沟近的多,也是相当的不容易。下雨天走在上学的半路上,在泥泞的路上滑倒时,衣服都湿了没得换,也得赶去上学,冻得浑身发抖,这时心地善良的,令他们怀念的潘老师,就会帮助他们弄干衣服或者是其它方式更换新衣。 有时还要一早起来,先赶到淹佛洞豆腐坊买好豆腐渣,然后折回张家湾校区上学,中午再急匆匆跑着将豆腐渣送到三营家里,非常的辛苦。 <h5><b><font color="#167efb">淹佛洞豆腐坊-王玲提供</font></b></h5> 张家湾小学在一个小山包上,那时小看着挺高的,校区,二营机械连女工、学校老师都住山头上。上山下山的小路,就是老师带着这些学生。为避免下雨天路滑,预制连锅炉房烧开水的炉渣,一点点铺到小路上的,下雨天滑,经常有人在上山下山的路上摔跤。 <h5><b><font color="#167efb">张家湾学校边的襄渝铁路</font></b></h5> 山边上正在修建襄渝铁路,不远处底下是山洞,铁道兵修铁路放炮。学校离修铁路的地方非常近,放炮时大多数是控制好的。有那么两次放炮时控制的不好,就把石头炸飞到了学校,学校那时都是活动板房,那时候叫北京房,是纸做的,屋面就铺了一层油毡纸,油毡纸一下就被飞石打穿了,打到了肖立新的弟弟肖立平的课桌上,把课桌都砸了个洞,好危险的。所以,后来只要是放炮,铁道兵就会提前上来通知学校进行躲避,或者是再放炮时先吹哨提示学校躲避。 王风清:下面这张照片是在我们学校的教室旁边拍摄的,这张照片也是1972年暑假在胡家学校的一教室旁边拍的,后面就是我们的宿舍。看得出来,教室的墙已经是用砖砌的了(张家湾的教室全是油毡顶,活动板固定的墙),这张照片应该是我们已经干完了开学前的所有工作准备要回家照的,因为学校刚搬过来,事情特别多,那年暑假我们休息的时间特别短。 <h5><b><font color="#167efb">1972年老师们在胡家新校区-王风清提供</font></b></h5> <h5><b><font color="#167efb">1972年九月,学校搬到了胡家后我们周日去河边玩-王凤清提供</font></b></h5> 蔡杰:1973年,张家湾小学搬到胡家四营校区。这个事我印象很深,因为那个时候搬家,课桌凳都没有用车拉,都是我们学生自己搬啊!一二年级的学生我不知道什么情况,反正我们那个时候大概三四年级吧,就是学生自己从张家湾往胡家搬,一个人扛桌子,一个人拿两个板凳,那一路上也够辛苦的了!我记得那时候我扛桌子,谁跟我同一桌,已记不得了,另外一个人就拿两个凳子,都是这样搬的。就是上午都正常上课,中午吃完饭了,下午老师就说安排搬家,搬家怎么搬,老师说:一个人扛桌子,一个人拿两个板凳,这样就搬了,第二天就直接在四营校区这边上课,那时候条件真是简陋。 一开始去土主工地的人最多,土主子弟校的学生也最多,葛校长、刘主任都在土主子弟校。张家湾学校学生少、老师少,负责人欧主任、潘老师。校址迁到胡家四营校区,随着土主工作进入尾声,好多人调到了胡家工作,土主的学生就转到了胡家四营校区上学,这时胡家校区规模最大,人最多,从小学到高中都有。 许宏明:他在张家湾预制连上班时,到过王家沟一次,大概有八到十里的路程。那时王家沟里驻有部队的通讯连。<br> 学生上学,中午不回家要带饭,饭就放在学校旁边的预制连,锅炉房里的木制蒸箱里热,有时被同学不小心打落地了,中午就要饿肚子了,无饭可吃。所以,我的大哥至今对王家沟那个地方不感兴趣,也许是上学饿过肚子的原因吧! 淹佛洞两栋家属楼的学生,到张家湾上学时期就比较幸运了,他(她)们早上可以搭乘吴良道接家属工上班的班车(大板车),免了早起一趟长途跋涉之苦,王家沟的学生就没有这么幸运,没有这方便可借光了!只有靠早起步行,熬披星戴月之苦。 <h5><b><font color="#167efb">去胡家街的小路-蔡杰提供</font></b></h5> 胡家生活区的学生,除极少数在胡家当地,完小小学就读的人,也许是十人左右,其它学生也要步行到张家湾小学读书。<br> 许宏明:从张家湾去胡家约五六里路,沿锣鼓山下的盘山路绕几个湾就到胡家镇了。 周德阳:我家1970年,刚从德阳搬到胡家时,先在胡家当地完小上了一段时间学,1971年后又转到张家湾子弟校上学。二营的学生到张家湾小学上学路程最近。 <h5><b><font color="#167efb">淹佛洞住宅楼-蔡杰提供</font></b></h5> 王家沟、淹佛洞、胡家三地的学生,当时都在张家湾小学上学。路途最远、最辛苦的,就是住在王家沟四营机关和吊装队的子女们。他们早出晚归,顶风冒雨,夏顶烈日,冬抗寒风,艰苦的熬了一年半的时间,学校才在1973年后下半年进行了迁移,迁址到胡家四营的新校区。1972年底73年初,王家沟四营、俺佛洞二营四连、三营七连的家属和子女们,开始陆续搬家到了胡家。 <b>七.对比换算</b> 2015年到2019年,我47到51岁时,在深圳每天晚上锻炼身体,步行疾走6公里市区的人行道平路需1小时,后来走到膝盖骨疼,中止了这一习惯。我算是壮年尾的人,走这么长、这么好、照明充足的路,都需要这么长时间。 想当年住在王家沟的哥哥、姐姐们上学时走的路就可想而知了,他(她)们当时小的一年级7岁左右,大的五年级12岁左右,还是少年期间,一天竞要来回走两趟这么远的黑山路,现在想想,当时他(她)们是何其的艰难、辛苦和不容易。 按照当时的年龄和体质,单趟路途约需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才能从家走到学校,小小的年龄,一天光走路就需要消耗在路上三个小时! <h5><b><font color="#167efb">胡家镇-张家湾</font></b></h5> 现在已通公路,通过百度地图查询,自驾车,王家沟到淹佛洞3.3公里,淹佛洞到张家湾8.2公里,总长11.5公里。胡家镇到张家湾4.4公里。一般来讲,走山间小路超近道,会比公路近一些路程。山间弯弯,崎岖不平的小路超近道,按照打五折算,王家沟到张家湾也有5.75公里,胡家镇到张家湾也有2.2公里。 <h5><b><font color="#167efb">张家湾-淹佛洞</font></b><br></h5> 现在想想,心都为他(她)们当时的处境而酸楚,写到这里时,我已是眼睛湿润了,因为我的两个哥哥也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当时一个上一年级,一个上四年级,还要带着邻居(曲八级)上一年级的孩子,曲得利一起上学,他(她)们当时上学太难了!!! <h5><b><font color="#167efb">淹佛洞-王家沟</font></b></h5> <b>八.张家湾</b> <h5><b><font color="#167efb">锣鼓山顶-蔡杰提供</font></b></h5> <h5><b><font color="#167efb">张家湾预制加工厂边的水塘-蔡杰提供</font></b></h5> 许宏明:二营机械连也在张家湾,小学,还有子弟校部分老师也住那里。我1971年到73年,在张家湾预制连,下设钢筋排、混凝土排、机修、木工车间。 机械连与预制连各有食堂,在张家湾小学北面,锣鼓山下的小山包下面,一排金属骨架平房里,一个大门进,预制连在东,机械连在西,后来预制连食堂与机械连食堂合并,预制连食堂成为库房,锅炉房烧开水的是邓家成师傅,供机械连预制连职工使用,因为开水炉前温度较高,他喜好光膀子。邓师傅个头不高,大眼,黑黑的皮肤,圆圆的大脸盆,膀大腰圆,天热时经常喜欢光个大膀子。由于长的威严,比较好记,一般人尤其是小孩子们,见到他都非常害怕。邓师傅后来调到机械连烧开水,到洛阳后,一直在二处大院烧开水至退休,邓师傅是胡家本地人。 许宏明:张家湾有一个卫生所,吕润英在那里上班。 <h5><b><font color="#167efb">1972-2016 相隔44年张家湾校区同框照片-蔡杰提供</font></b></h5> 吕润英:我1968年,在上海的一所卫校毕业后,当时进了单位,-开始分在二营,但是先在双河公司宣传队,排演节目干了几个月。当时毛主席有个指示,知识分子要下基层单位接受再教育,有这个精神。后又到二营木工班,木工班班长是位上海老师傅,叫汪金福。 <h5><b><font color="#167efb">张家湾学校遗址山头,下边是襄渝铁路-蔡杰提供</font></b></h5> 我在二营是宣传队队长,实际干的是宣传队的活。那时二营有几个大学生,负责编剧本节目,可会编了。第二天就拿出来排练,排练是我们的事,那时编的节目主要是对口词、群口词、三句半那些,还有我们的表演唱,我主要负责报幕,所有节目报幕是我。吕大姐也是多才多艺的人,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进得了工地,上得了舞台。 我初到张家湾时,我记得有时候到当地老乡家里去,老乡就在堂屋里生着火,在屋里头生火做饭,全屋里头都是烟。刚去的时候也没火车,连汽车都没有,刚要试通火车时,我记得那时候老乡卷着被子,从老远的地方拖家带囗的,有时一等就好几天,就为了看火车。其中有一家当地人家老乡,为了出来看火车,家里的房子都着火了。看到我们单位的翻斗车,也非常好奇,称翻斗车是铁拖拉机,那里真是深山老林。 襄渝铁路,1968年4月开始修建,1970年8月铺通到达县,胡家站建成。1975年11月,襄渝线开始临时运营。1979年12月,全线建成才交付运营。胡家站,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将站不设在县城的火车站,可见当时工程的重要性和胡家区域位置的重要性。 吕润英:我记得张家湾有小学、机械连、卫生所五六个人,从张家湾卫生所到胡家,大约步行20分左右的时间,我经常到胡家领药。我每天给公司的一个下放的老领导,到山坡上,旁边有条河,打针。卫生所在山坡上,坡上有老师宿舍。<div> 我1973年1月,离开张家湾回上海,后来从上海直接到洛阳,再也没有回去过,一晃都51年了,你问我的事,好多我都忘记了或者是模糊不清了!</div> <h5><b><font color="#167efb">张家湾校区遗址-蔡杰提供</font></b></h5> 陈露清:我曾经的领导、师傅,张君龙。1965年从四川潼南,招工到单位的,原一营的人。在首电时他给我讲了一个不知道是真事,还是笑话的故事。单位初入达县,胡家还是土主忘记了,由于四川山沟的闭塞,当地乡民很少外出,见到很多事情都新鲜好奇和缺少知识。 <h5><b><font color="#167efb">四营校区边的原住民-蔡杰提供</font></b></h5> 初通火车时,说火车在地上趴着跑都那么快,如果是站起来跑,怕是跑的还要快吧!有一次当地老乡,搭乘本单位拉煤的翻斗车,到了目的地,司机忘记了车斗上还有一个搭车的人,就将斗子翻起,连煤带人一起给卸下来了,老乡吓的不好意思,连声给司机道歉,说师傅师傅不好意思,把你的车斗斗跟踩翻了! <b>九.生活环境越来越好</b> <h5><b><font color="#167efb">四营家属区-蔡杰提供</font></b></h5> 一年后,1972年底73年初,我们的家从王家沟,搬到了胡家镇四营(机运处)家属区的平房住。在这里大哥、二哥到学校上学方便了很多,非常近,不用带饭了,中午可以回家吃饭了。新子弟校就靠近四营的家属区,大家习惯叫四营校区,这下四营的学生,大多数上学的人都近了。 <h5><b><font color="#167efb">四营家属区-蔡杰提供</font></b></h5> 搬迁了新校址后,原来上学最远的四营变成了最近的,原来上学最近的二营(张家湾家属区)变成了最远的。也许这就叫平衡吧!<br> <h5><b><font color="#167efb">四营校区边的原住民-蔡杰提供</font></b></h5> 1972年,我父亲和我姐也从土主工地调回了胡家工作,一家人才又团聚,才算又稳定了一段时间(71年~73年)后,父亲又调到了新建的洛阳基地一一未来正式的永久家园。 风水宝地,洛阳邙山基地是103二公司历史上,住人最多,最集中一次的一个大基地,从此建二代、建三代,在这里更加发展壮大,辐射到祖国的四面八方。 感谢为写此文,提供信息帮助的各位领导、大哥、大姐:米泽富老领导、徐佑福、周德才、吕润英、金志伟、许宏明、曾令荣、孙明、蔡杰、周德阳、李世妹、王玲、李玉珍、刘彩凤、陈玲、潘德祥、孙辉,原四营吊装队父亲的老同事。<br> 希望知情者,对错误与不实之处,帮助指正,以便更改修正。 草稿,未完,待续。 2022年6月1日,下午,16.29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