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6月3日,端午节放假第一天,天气晴热,回一趟老家,心急的母亲已在前天收了麦子,我回来后,看到房前屋后晾晒的麦子,心里有一种无以言说的愧疚。</p><p class="ql-block"> 晚上回到家里看天气预报,6月4日是阴天,最高气温只有29度,动了骑行的念头。心里默默计划着去哪里?思量一会儿,决定了骑行周至王家河镇玉皇庙村,那是秦岭深山的一个僻远之地,金丝猴保护基地就设立在此,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那里设立了观测基地,7年前的5月份,我去过那里,有幸赶上猴子下山,西大的研究生正在做记录,征得同意后,有幸拍了不少金丝猴原生态的照片,感觉真是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7年过去了,基地还在不在,猴子还会下山吗,还能不能拍到金丝猴?我心里没有底,但我还是决定了骑行去那里。晚上提前准备好行头,检查车子,忙活了好一阵。闹钟设在4:20分,山高路远得赶早,计划5点左右出发,昨天早上4:20分一到,闹钟想起,也许是晚上睡得太晚,竟又迷迷糊糊睡去,一直到5点起床,推开窗户,发现下雨了,雨天骑行山路,特别是非铺装路面,不太安全,再说下雨天金丝猴肯定不会下山,因为西大的研究生们不会在雨天做记录的。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但确实心里不甘,昨晚准备了那么久,相机、衣服、雨具、简单的做饭工具及食材等等,装满了一大驮包。如果不出这一趟门,感觉一切都白做了。</p><p class="ql-block"> 吃过早饭,雨似乎小了许多,天气凉爽,真是夏季骑行的好时间,征得当家同意,决定了骑行渭河临潼段,这一段路已经多次骑行,吃喝带起,炉具拿上,疫情防控常态化,咱自给自足,不聚集、不近距离接触人,骑个车子,只为了健身养眼,不招谁惹谁。</p><p class="ql-block"> 磨蹭到8:20分才出发,天气凉爽,零星小雨间断,不伤大雅,难得的是十分凉爽,20度左右的气温非常有利于骑行,加之顺风,一路速度非常快,去程平均时速接近24公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渭河咸阳、西安段两岸,建了不少湿地公园,环境相当好,加上渭河近年来水质不断变好,真的是绿水青山,让人赏心悦目,十分养眼。</p> <p class="ql-block">欣赏着美景,不知不觉就骑行到了高陵境内,泾河在这里与渭河汇流,古人“泾渭分明”的成语,说的是泾水清澈、渭水浑黄,但近年来,渭河上游水土流失治理颇有成效,渭河携带的泥沙大大减少,渭河的水,已经越来越清,加之环保治理,污水排放基本达标,水质也越来越好。时移世易,今非昔比,事物都是变化的,沧海桑田,唯一不变的,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和意识的不断增强。</p> <p class="ql-block"> 除了喝水以及拍照打卡,一路没歇没停,将近12点时,肚子饿了,得赶紧找个地方做饭吃,小雨时断时续,得找个桥底或者亭子底下,好避雨。</p><p class="ql-block"> 渭河高陵到临潼段南岸十多公里没有桥,没有休息的亭子,一直骑行到临潼秦王一桥,才发现旁边有个亭子,非常适合避雨,做饭更是不成问题,这时已经12点20多了,肚子饿的呱呱叫。</p><p class="ql-block"> 亭子底下一桌四凳,非常好,自己带的折叠桌椅了也就不用拿出来了,麻食及蔬菜都是自己从家里带的,生风暴炉,壶里的开水倒进小锅,煮麻食,炒菜,感觉很有乐趣,三两麻食一吃,不饥不渴,小土豆切了几片,加上三片午餐肉,用煎锅油煎。</p> <p class="ql-block"> 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践行环保理念,环境越好,设施越先进,越需要养成不丢弃垃圾的好习惯,吃完饭收拾战场,垃圾全部打包带走,桌子收拾的比之前还要干净。讲卫生,特别是公共卫生,这是基本的公德,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一个人腰缠万贯,如果没有公德,又有什么品位而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户外,带上简单的餐具,好处是随时可以停下来自己做,特别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尽量减少与人近距离接触,缺点是比较麻烦点,但也是一种享受和乐趣,做饭虽然费点时间,做饭的过程,其实也是休息和放松的过程,吃饱喝足以后再骑行,精神和体力都会很快恢复。</p> <p class="ql-block">沿秦王一桥南下,路上看到雨天没有来得及收的麦子,感觉非常痛心,也许是3号下午下的雨太急,没来得及收,但我还是感觉非常痛心,或者说看了不忍。麦子,沉甸甸的麦子,在我心里有无比重要的份量。</p> <p class="ql-block"> 沿秦汉大道西行,经霸河东岸北上至霸河与渭河交汇处后,沿渭河河提路南岸西行,霸渭交汇处,气势磅礴,景色优美,渭河西安段路面宽阔,绿化极好,红色的骑行专用道必须点赞。</p><p class="ql-block"> 在渭河草滩段,见到两男一女,看年龄应该和我相当,三人从东往西骑行,逆风,速度竟然非常快,他们在机动车道骑行,我在骑行专用道,追了两公里,实在追不上了,真佩服他们的体力,真是骑行硬人!</p> <p class="ql-block">咸阳上林桥一过,渭河南岸有一段因修桥,河堤路没有修,这样的状态,好几年了,抱着探路的心态,没有从上林桥北上,而是继续往西骑行,约300多米是沣河与渭河交汇处,桥修的很漂亮,从观景台上眺望,水面开阔,绿草萋萋。</p><p class="ql-block"> 继续往西骑行,发现新修桥面下河堤路依然没有修,桥西的村子,正在拆迁,从废墟上推着自行车,不时有人在拆迁的废墟里整理砖头等建筑废料,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如何解决好失地拆迁农民的养老和后续生活来源问题?确实是一个大难题。</p> <p class="ql-block">早上带了一大壶水,做饭、自己喝,快到咸阳市竟然喝光了,6点一过,肚子开始饿了,忍着饥渴,冒着间断的小雨继续骑行,7:40分左右回到家里。自带吃的,路上没花一分钱,来回骑行163公里,这是自五一放假骑行分水岭之后第二次较长距离的骑行,也是第一次带着炉具自己解决吃饭问题骑行,麻烦是麻烦了点,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愉悦的体验。</p><p class="ql-block"> 抽出点时间骑行,这是有意义的事,归来柴米油盐,该干啥还得干啥,生活永远是相对的自由,但那路上的风景和见闻,积淀在我内心深处,这才是最大的收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