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克强先生那样著书立人

老c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次聚会中,我接受了刘克强老先生赠阅的散文集《那年那月那事》。刘老和文友会的同仁要求我们能为集子的出版写点什么,此时我觉得比较茫然。因为我与刘老素昧平生,年龄相差整整20岁,他书中所说的人我不认识,他所处的生长环境我不熟悉,他来自盐城西乡而我是盐城东海里出生的,风俗习惯有异;更不用说他在我市文化界早已享有盛誉,而我则是刚刚迈入老年大学的新生。然而,回家认真拜读此书后,感觉迥然不同,我就像在聆听一位长者在轻轻地叙说着既遥远又熟悉的昨天故事,它像春风,像细雨……。文集唤起了我尘封的记忆,书中所叙述的人和事我也似曾相识和经历过,大有“我吹过你吹过的风,我们算相拥;我走过你走过的路,我们算相逢”的感觉,更奇妙的是文章还帮我理清了许多儿时懵懂的事情和人生的哲理。欣喜之际,一个才华横溢、情真意切、勤奋踏实的清朗形象跃然眼前,真乃相见恨晚也!掩卷沉思,不由生出了许多感动!</p><p class="ql-block"> 刘老的文集洋溢着博大的情怀,饱醮着对家国的无比热爱。他爱祖国、爱家乡、爱家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爱他人、</span>爱领导、爱部下。文集中的《师友题词》、《难忘那场抗美援朝报告会》、《忆建华》、《恩师李有干》、《结缘老年大学》、《情满检测站》、《孩子们的高考》和《老家的路》等篇章,以及书中刊出的精选照片,无不爱满字里行间和镜头中。而他自己最在乎的称呼“刘站长”,又反映了几十年来基层干部群众对他的喜爱和信赖。爱别人,他理所当然,而他对得到过的别人的帮助和关爱,又念念不忘,知恩图报。作者心中有爱,眼里有光,所述之人之事充满着美好,给人无比的喜悦、温馨和对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p><p class="ql-block"> 刘老的文集贯穿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他少年翩翩,年华灼灼。从1952年进入与盐中、盐师齐名的盐农算起,七十个春秋,他认真学习,踏实工作,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他一路走来,所取得的每一点收获,每一个进步,无不是自己奋斗的结果。与此同时,他无时无刻不在鼓励身边的同事、朋友和子女,让他们奋发努力,砥砺前行,立业做人,奉献社会。对此,《那年,女儿跨进高校大门》、《放牛娃的初心》、《孩子们的高考》以及《邰璐篇》中都有生动的展现。而他写的《新星,在粮仓上空升起》、《小康村歌四重奏》等文章,充分反映出其工作之扎实、调查之深入,研究之深刻,功力之厚实,而报告挖掘出来的乐于接受新事物、不断改革创新、努力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精神,更是难能可贵。《菜园飞出金凤凰》写的是便仓村民科学种菜的故事,他掌握的情况,研究的成果,指明的方向,令我这个在外工作的游子也很是汗颜。</p><p class="ql-block"> 刘老散文集接地气可读性很强。他讲述的事情和人物,无一不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民生、民意、民风、民俗,读来让人十分亲切,很有欲罢不能,一气呵成的感觉。《那三分自留地》、《兰花的婚姻》、《唐奶奶家小住》、《我与唐桥村的故事(系列)》,能使人从纯朴的故事中感受到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求和所愿,感受到民生的改善和提高,感受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写历史的人,总是将笔墨更多地放在宏大叙事上,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好像只有朝代的更迭,帝王的传承,宫廷的争斗,权谋的奸诈,嫔妃的眼泪,而很少有民间的烟火气息和寻常百姓生活的生动记载和彰显。然而,这个世界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没有放弃任何一种色彩!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三那》一书以及今后更多这类文集的出版会弥补这一不足。</p><p class="ql-block"> 刘老先生是中国千千万万个生命中的一个普通生命,但又有他自己独特的生命形态。虽然有遗憾,但是无悔;虽然有不足,但是无愧 ;虽然有缺失,但是无碍;虽然千言万语道不尽,但是喜怒哀乐度一生。他活得非常自信,非常充实,非常幸福!这不禁使我想起一位哲人说过的话: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感喟。我们都是普通人,也许很渺小,但只要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就能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东西,就会拥有自己的春花秋月和星辰大海。</p><p class="ql-block"> 克强老先生做到了,为他点赞!</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