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历来牵动人心

老笋头(谢绝赠花)

<h5>(图片来自新华社)</h5> 今天上午10时44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将陈冬、刘洋、蔡旭哲三名航天员送往太空,再一次刷新“中国高度”。央视实播时刻,不知有多少人在观看。<br> 航天科技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也必然会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我不由地想到了42年前的一件事。<br>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以后,百废待兴,科学被提到十分重要的高度。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科学普及工作也被空前被重视,上海市科技协会决定创办《科学生活》杂志。那时我作为科普副刊《向科学进军》的编辑,经常去南昌路47号的科学会堂,与科协普及部负责人李敦厚等也相当熟。《科学生活》于1980年1月创刊,老李提出希望文汇报能支持一下《科学生活》,发个消息。稿件并不长,才300来字。我带回了稿件与杂志的样刊,交发了夜班。<br> 当时的文汇报夜班有赵铁峰、蒋定本等几个老法师级编辑的高手,慧眼识货,功力非凡,把“豆腐干”字的原稿编成了一个大稿,起了个《我国宇航员振翅欲飞》的标题,并配发了从杂志的样刊中选出几张宇航训练员的照片。<br> 在仅有苏美具备宇航员升天的那个时代,抓住独家,把一篇推广杂志的“软文”用上海话说是“弄大了”。第二天我去上班,总编办告诉我,说电话被打爆了,除了国外BBC等外,国内同行也纷纷要求我们能进一步提供资料与图片,或跟踪报道。可惜,我只能双手一摊,到此而止。<br> 《科学生活》创刊号这篇文章的原标题是《访我国宇航训练员——科教片<向宇宙进军>拍摄散记》,作者肖勇,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叶永烈,他当时是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的编导。1979年,在钱学森的主张与支持下,上海科影厂拍摄《向宇宙进军》的三集科教片。该片的第三集为《载人航天》,叶永烈率领摄制组在“507所”——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以及中国航天员训练基地,连续拍摄了15天,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艰难历程。图片提供是科影厂的摄影师张崇基。<br> 遗憾的是,由于几次搬家,这本《科学生活》创刊号杂志已经找不到了。<br> 附:文汇报1980年1月11日第1版消息全文,共34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