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校友同游泰新马(第七天)——从新加坡玩到马来西亚

吴大坤

今天行程匆匆,上午在新加坡主要游览了:花芭山、卓越珠宝、牛车水、药油店、免税店。下午出关、进关,进入马来西亚,沿途在马六甲古城游览了圣保罗教堂、三宝井、三宝庙、荷兰红屋等景点,晚上入住World youth hotel(世界青年酒店)。 <b>上午新加坡</b><br> 一早起来便在旅店周围转了一圈,感受一下周围环境。由于旅店太小,不供应早餐,我们只有集体乘车,赶到昨晚吃饭的那家“旅游饭店”。这是此行最糟糕的一顿早餐:只有稀饭、馒头、小菜,没有任何选择。最可怜的是,稀饭可以添加,但馒头每人只有一个。和我们一桌的小年轻不知情,吃了一个又拿一个,轮到我老伴端起碗来,馒头没有了。我以为饭店少给了一个,便去找服务员理论,同桌的小年轻赶紧拿出馒头说:“对不起,我吃过一个了,这个还没吃…”结果,太太还抱怨我,说我“这么斤斤计较?为难人家小年轻......”,真是岂有此理?! 我不知道新加坡人平时的早餐是不是这样简单,如果是,倒也罢了,如果不是,那就是在餐饮方面给我们“小鞋”穿啊?总不至于从游客的牙缝里扣出那么高的“GDP”吧? 早餐后,汽车拉着我们去了花葩山。花芭山位于市区西部,是一座海拔只有115米的小山,这里是新加坡第二高点,它靠近繁华市区,面向新加坡海港。在山顶上遥望四周,景色倒是十分美丽,既能看到市内林立的建筑群,还能看到海的那边有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这让我耳边响起一首歌:爬上了撒里尔的高山颠,翘脚儿望着北京城…。呵呵!站在花芭山上居然能看遍“全国”,还能看到“外国”去,足见新加坡的“小”。 汽车经过唐人街,新加坡的“牛车水”(Chinatown)就是唐人街的意思,这里是华族祖先飘洋过海来到新加坡,自1821年逐渐形成的聚居地。当时的人们乘着从中国福建厦门南下的第一艘平底中国帆船抵达新加坡后,就在新加坡河以南一带定居。由于这里居民每天都得拉牛车到别处去取水,久而久之,这里就被称为牛车水了。街面上的店铺多使用汉字招牌,让我们有在国内的感觉。 新加坡的游程即将结束,紧接着就是“进店购物”了。我们先后进了两个店,一个是叫“卓越”的珠宝店,以推销红、蓝宝石为主,还有一个是“万裕祥药油”店。我对宝石没兴趣(呵呵!牙疼话哦,有兴趣也买不起哦!)只是在店外逛逛、拍照。在药油店倒是认真看了半天,来时就听说新加坡的“药油”不错,加上家人需要,于是不等推销员多说,就花了500元买了“一箱子”——店方给配好的一套。药油品种繁多,金狮子油、白树油、海底铁树油、活络油、千里追风油、鳄鱼油…功能都差不多吧。这两天感冒,我试用了一下“白树油”感觉还不错,能减少些感冒症状吧。感觉就是新加坡盗版的“中成药”。 在赶回那家餐馆用餐时,导游向大家推销一套“纪念品”,金属的小摆件、指甲钳,三件套,人民币200元。导游说是为驾驶员推销的,不知出于同情还是好奇,不少朋友都慷慨解囊,我家的那位“菩萨”自然也是很配合的。或许是出于对大家慷慨的回报吧,吃过中饭,导游很慷慨地“赠送”我们一个旅游点——把我们拉到市中心的一个免税店闲逛,她自己又到机场去接另一个团,通知我们40钟集合,由驾驶员送我们“出国”。 2:45,我们的车出关了,新加坡的驾驶员把我们送到对岸。<br>3:02,我们进入马来西亚,又迎来一个新的导游——华裔小伙子李志勇。 回头望,前方是新加坡,背后是马来西亚 从新加坡步行进入马来西亚 <b>下午马来西亚 </b><br> 导游小勇24岁,据说刚刚大学毕业,口齿清楚,但华语不是很熟练,说话语速比较慢。见到祖国来的客人挺热情。在介绍马来西亚时,他常常对“我们华人”充满自豪。<br> 马来西亚的华人只有20%,多数都在工商界,马来人比较保守,政界、公务员等都由马来人给“承包”了,小勇对这做法显然不屑:我们华人还是很有志气的,我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生活都不比他们差。马来西亚不敢排华,如果排华,他的经济会立马瘫痪,我们华人掌握了马来西亚的主要经济命脉。 呵呵!马来西亚的WC 天热,路边的水果摊生意兴隆 进入马来西亚,我们看到的道路两旁一片葱绿,这些树多为橡胶树、椰子树等,道路建设的也不错,让人感觉很养眼、很舒适。中途我们休息一次“当大使”,这类似我们这里的“唱歌”,“当大使”成了“上厕所”的别称。 车行近两个小时,我们便来到马来西亚南部一座著名的城市:马六甲。<br> 马六甲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古城、马六甲州的首府。它位于马六甲海峡北岸,马六甲河穿城而过。该城始建于1403年,曾是马六甲王国的都城,1511年沦为葡萄牙殖民地。1641年为荷兰占据。1826年成为英国海峡殖民地一部分。<br> 马来西亚第一位首相拉曼在1956年2月20日宣布马来西亚独立,其仪式就是在马六甲的草场举行的。后因马六甲河口的淤塞和槟城、新加坡的兴起,马六甲的城市地位下降。<br> 导游小勇在介绍郑和像 简陋的三宝庙 我国几位领导来这里参观的照片 马六甲街景 <div>在马六甲我们主要游览了几个景点:<b><br></b></div><b>三保庙</b><br> 马六甲城内有一条三保街。沿着这条街走去,就到了著名的"三保庙",它是为了纪念1405年至1435年间七次下西洋的中国明朝三保太监郑和而建的。郑和曾七次到过马六甲。当时马六甲王国首领曾25次到中国访问。1411年,马六甲国王拜里米苏刺偕夫人及540名随员到中国南京进行友好访问,明成祖朱棣在奉天门设宴欢迎,并赠给他许多珍贵的中国特产。他在中国住了一年半之外。临行时,明朝政府特地建造了一艘大船赠予他。1943年马六甲国王麻利访问中国,也受到热情的款待。 前几年,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都来这里参观过,庙里有照片为证。<br> 三保庙四周大树环绕,林蔽树荫,清凉而宁静。庙的大门绘有两个身披战袍、手执刀斧的将军的画将,威严英武。门柱两旁写着一幅对联:“五百年前留胜迹,四方界内显英灵”。庙内中央一尊戎装佩剑的郑和像,上挂“郑和三保公”横幅,两旁排列着许多文官司武将的神像,这表达了后人对郑和的颂扬和怀念。这座庙建于1673年。整个建筑飞檐翘角,红柱粉墙黛瓦,富含中国民族建筑风格。据说,所有建筑物的材料,哪怕是一砖一瓦,都是从中国运来的。寺内香火甚盛。庙门口有一对金色的狮子,周身金光耀眼。只有狮子的头顶部,金色已脱落。原来信徒们认为:走过狮子身旁,抚摸它的头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运。 三宝庙 <b>三保山</b><br> 三保庙后不远处有一小山,名“三保山”,又称“中国山”。相传郑和当年常到此登山散步,远眺海天,于是后人就在郑和驻足之处修建了一座“三保亭”。关于三保山,还流传着一位中国公主和一口神奇的井的故事。相传在15世纪中叶,马六甲的统治者是一位年轻聪慧的满苏沙时苏丹。有一天,一艘中国船驶抵马六甲,船内到处插满了金针。船长给苏丹送去一封信,声明他奉中国天子之命,语告苏丹:“每一根金针代表我的一个巨民,要是你能数得清有多少根,你就会知道我的权力有多大。”苏丹接到信后,思索片刻,命人送去回信,并在船上装了好几袋谷米。信中写道:"要是你能数得清这艘船上的谷米,就能准确地猜出我有多少的臣民,也就会知道我有多大的权力。“中国皇帝知道后,十分欣赏苏丹的聪颖,决定把自己的女儿汉丽宝嫁给他为后。中国公主远嫁南洋时,随行的侍女不下500名,而且个个如花似玉。苏丹大悦,在一块65公顷的山地上专门为汉丽宝公主和她的侍女们修建了宫殿,并把这座山命名为中国山,声称她们居住的地方永远归她们所有。至今,这座山丘仍属于马六甲的华人社团所有。苏丹还为汉丽宝公主在山脚下挖掘了一口井,称为"汉丽宝井"。这井不仅水质清冽甘美,而且不论天气有多么干旱,永不枯竭。当地居民为保护这口神奇的井,特筑起护井围栏,井水至今清澈纯净。   <br> 关于这口井的由来,另有一说是郑和下西洋时开凿,而且自从三保公喝了这口井的水,井水才变得如此清澈。传说喝了这口井的水,出门远游或下海捕鱼,遇到风浪会逢凶化吉。如今,它被誉为“许愿井“,据说只要将一枚铜钱投入井内,以后将会重游此地。可惜身边没有铜钱,只有几枚泰国的镍币。看来,这辈子重游此地的机会渺茫了。 三宝庙旁的三宝山 导游在介绍三宝井 <b>荷兰红屋</b><br>跨过马六甲河桥,在河的东岸有一个整洁的广场,广场上有一座红色的针塔和维多利亚时代所建的喷水池。广场四周都是荷兰式的红色建筑物。它们是荷兰人在东方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建筑物,大约在公元1641年至1660年左右建成。其中最大的一座古老建筑物就是正对广场的荷兰式惹兰叻参红屋。它在三百多年来一直是政府机关所在地,直到1980年才改为马六甲博物馆。馆内保留了马六甲各个时期的历史遗物,包括荷兰古代兵器,葡萄牙人16世纪以来的服装,马来人的婚嫁服饰,金、银、珠宝等手工艺品,以及在马六甲港口停泊的各类古代船只的图片等。馆内还收藏有稀有的古代钱币和邮票。由于时间短暂,我们多数人都没有进去参观,只在外围感受这古城的风韵。 <b>夜宿“世界青年酒店”(World youth hotel)</b><br>晚餐已经记不清在哪里吃的了,只记得是一家华人开的餐馆,饭菜质量也比新加坡好。餐后又乘车近半小时,我们便来到这家位于一条大道旁边的“世界青年酒店”。<br>酒店看来是新建的,客房很多、很大,设施也都是新的,只是由于来的游客较少的缘故吧,不少设施不能正常工作——我们起先拿到一间房间的磁卡,但进去一看,热水器是坏的,去找服务员,服务员派了一个年轻的修理工来查看,估计他也是初出茅庐的“八脚毛”,弄了半天也没修好,只好给我们换了一个房间。类似这样因设施损坏换房间的还有几位。<br>最让我伤心的是这里无法充电,所有的电源插口都是马来西亚的标准,我随声携带的插座无法使用。相机的两块电池今天都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一块电池用干了,另一块估计还剩下“一半”的电力,明天,我得“勒紧裤带”过日子了。 沿途路边街景 国际青年酒店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