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70分 1235字</p> <p class="ql-block">🌥🏛说起赏梅,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地方是哪里呢?我们南京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梅花山。不过梅花山那里,每到梅花盛开的时节,人山人海十分拥挤。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家门口附近的一处赏梅胜地。这个地方历史悠远,风景秀丽,而且人烟稀少,可以好好欣赏美景。说到这里,我要隆重跟大家请出今天的主角—梅岗。它位于位于雨花台风景区里,是我们本次游学的集合地点。</p> <p class="ql-block">🌥🏛大家可能十分好奇,世上有这么多美丽的鲜花,这里为什么却偏偏选择栽种梅花?这里是南京最早种植梅花的地方,有着1600多年的历史。东晋初年,胡人压境。为了民族大义和保住中原文明成果,朝廷派豫章太守梅赜带兵抵抗,屯兵在此。梅赜誓死不降,展现出高尚的节操。后人为了纪念梅赜的高风亮节在岗上建梅将军庙,广植梅花。这里种梅花就有两层含义。第一因为梅赜的姓是梅,梅花可以对应他的姓氏。第二是因为梅花一直是象征高洁坚贞的品德,用梅花也可以用来赞美梅将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品德。因为这里种植大量的梅花,所以得名为梅岗,也叫梅岭岗。到明清时,这里的梅花已经形成规模,与钟山脚下的梅花山并称为南京两大赏梅胜地。</p> <p class="ql-block">🌥🏛公元385年,“江左风流宰相”谢安不幸病逝。因为他生前是朝中首辅,所以他的葬礼极为隆重。孝武帝司马曜赐他一副上好的大棺材,并把他赐葬于此于风水宝地--梅岗。南陈太建十一年,始兴王陈叔陵为其母亲彭贵妃寻找墓地时,不巧就看上了谢安的墓。这是因为,梅岗附近实在是一处风水宝地,但一代代传下来,已经没有地方可以埋葬了。于是,陈叔陵就做出了一件违背道义、令人发指的事情。他觉得梅岗这里就数谢安的墓地风水是最好的,就命人挖开谢安的墓,把他的棺柩移走,再把自己的母亲葬了进去。等到陈叔陵倒台后,他的大哥陈叔宝继位,觉得这事做得极其不光彩,就把彭贵妃的墓移走,准备把这块地再还给谢家。但是,谢家以不便再次打扰先祖的缘由,回绝了陈叔宝的好意。于是,这块墓地就一直空着,直到遇到下一任主人—南唐宰相韩熙载。韩熙载高才博学,当时的皇帝李煜痛失良将,十分悲伤,想起这块风水宝地,就赏赐给韩熙载作为墓地,并一直保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虽然现在已经是初夏,梅花早就已经凋谢,再也难觅踪迹。但是,这里的树和草却格外苍翠,展现出一副生机勃勃的模样。你看,梅花的树枝是墨绿的,路边的小草是淡绿的。各种各样的树,绿得深浅不一,搭配起来就是一幅绿色的画。微风吹过,草、树摇摆,仿佛吹皱一片绿波荡漾的海洋。而且,梅岗本来就不以梅花的量取胜,而是以梅花的境为主。这里虽然地方不大,却设计得精巧玲珑。这里有曲折弯绕的长廊、有形态各异的花格窗,还有古色古香的亭子。走过不同的花格窗,看到的景色也不一样,真是移步换景。我们在这样秀美的环境中,一边听着梅岗前世今生的故事,一边沉浸在怡人的景色之中,不觉时光飞逝。</p> <p class="ql-block">🌥🏛清幽的梅岗,既有丰厚的历史故事,又有醉人的美景,实在不失为一处值得推荐的游览胜地。下次有机会,你们可以自己亲自来打卡留念。不过,最好在梅花盛开的时节前来,你们会更喜欢这片“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69分钟 1480字</p> <p class="ql-block">🌥🏛在明朝有这么一个人,道衍说他是“天下读书人的种子”、黄宗羲说他“有明诸儒之首”,鲁迅说也他有“台州式的硬气”。他就是靖难之役中的头号忠臣—方孝孺。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人的故事吧。</p> <p class="ql-block">🌥🏛1357年的浙江宁海,有一位官宦家庭诞生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婴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方孝孺。方孝孺自幼就非常机敏,喜欢读书,被称为“小韩愈”。 书上说“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日坐一室不出门庭,理趣会于心,虽钟鼓鸣、风雨作不觉也。”他的父亲名叫方克勤,是明朝的一位清官,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所以,小方孝孺小时候家境殷实,生活无忧无虑,可以安心读书,不需要为温饱而发愁。可惜的是,这样美好的生活很短暂。没多久,方克勤就因为明初四大案的“空印案”而被处死。从此,方家家道中落,经济条件急转直下。最穷的时候,家里都没米下锅,饿的前胸贴后背。就这这种艰难的环境下,方孝孺依旧没有放弃学业,苦读诗书以求有朝一日为国效力。</p> <p class="ql-block">🌥🏛功夫不负有心人,方孝孺的文学水平越来越高。洪武年间,刚过弱冠之年的方孝孺拿着一篇《杂诫》去拜访宋濂,想要拜他为师。宋濂是明初大才子,也是明太祖朱元璋十分敬佩的一位大师。没想到眼光极高且阅人无数的宋濂,对方孝孺的文章也大为赞赏,二话不说就把他收入门下,并十分器重他。据说,有一次朱元璋大摆宴席款待群臣,宋濂有幸出席宴会。朱元璋知道宋濂文采很高,就让他即兴做一首“灵芝甘露论”,并给一天的期限。宋濂当时不以为然,这就是小菜一碟的事。结果,宋濂不小心喝高,回家倒头就睡,把这事抛在九霄云外。第二天起床时已经日上三竿,他根本来不及写诗。在宋濂急得团团转时,方孝孺递上一份自己写的稿子,让宋濂过目,看看是否可以交差。宋濂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急急拿过稿子一看,写得可圈可点相当不错,就拿去交给朱元璋。经过这件事以后,宋濂对方孝孺更是高看一眼。</p> <p class="ql-block">🌥🏛事实上,朱元璋虽然让宋濂过关,但是他也知道这文章根本不是宋濂的风格,就暗示宋濂把真正的作者引荐给他。这样,方孝孺这个名字第一次传入朱元璋的耳中。又过了几年,经朝中一众学士引荐,方孝孺终于得以入朝面见太祖。这一次见面,朱元璋对方孝孺十分满意,但是他不动声色又把方孝孺打发回去。方孝孺一走,朱元璋就对当时的太子朱标说:“这个人品行端正,如果给你用,可以用到死。”这就说明朱元璋十分欣赏方孝孺,准备留给下一任皇帝来用。可惜的是朱标早逝,朱元璋就有心把方孝孺留给皇太孙朱允炆用。到朱允炆即位后,他对方孝孺十分敬重,先是征召方任翰林侍讲,第二年又升调方做诗讲学士。因为朱允炆年纪尚小、威望不够,国家重大的政事朱允炆都要先向方孝孺询问。朱允炆喜欢读书,每当遇到难题时,他喜欢也让方孝孺给他讲解一番。辅佐建文帝的四年,是方孝孺人生最辉煌的四年。然而随着靖难之役,野心勃勃的皇叔朱棣谋反了,朱允炆也从此下落不明。</p> <p class="ql-block">🌥🏛早在朱棣出发前,谋士道衍就跟他说“殿下万不可杀害方孝孺,杀了他会绝了天下人读书的种子。”朱棣牢牢记住道衍的话,对方孝孺十分客气,派人去请他,想让他拟写诏书。没想到,方孝孺穿麻戴孝步入大殿,神情里面十分悲伤。朱棣一开始还是好生安慰方孝孺,希望他能回心转意,投靠自己。没想到,方孝孺一身硬骨,坚决不从,并屡次激怒朱棣,写下“燕贼篡位”几个字。这时候,暴怒的朱棣失去理智,问道:“不怕我诛你九族吗?”方孝孺大笑的,答道:“诛我十族也不怕!”就这样,方孝孺连同他的十族被一起诛杀。</p> <p class="ql-block">🌥🏛历史不能改写,一代忠臣就此陨落。后人说方孝孺“十族殉忠天遗六氏,一抔埋血地接孝陵。”方孝孺的一生是努力奋斗的一生,是忠于气节的一生,也是想力挽狂澜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60分钟 1370字</p> <p class="ql-block">🌥🏛雨花台烈士陵园是中国成立后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烈士陵园。我们学校因为离这里比较近,各项活动常常安排在此开展。不过,我们比较熟悉的是革命烈士纪念碑,对于木木亭周围的纪念碑不是很了解。今天,我就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说一说木末亭附近,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纪念碑,及它们背后的悲壮故事。看一看,这里是否有能打动你的情节在内?</p> <p class="ql-block">🌥🏛“木末风高”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木末”二字,出自于屈原的《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句,意为高于树梢之上。以这首诗句来给亭子取名,有亭秀出林木也的意思。同时,在雨花台烈士陵园这里建木末亭,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在木末亭周围,有多历史上高风亮节的仁人志士纪念碑。“木末风高”也有称赞他们气节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说起杨邦乂,大家可能有点陌生。不过说起铁心桥,我们南京人个个都很熟悉。铁心桥名字的由来,正是取自于杨邦乂。杨邦乂跟文天祥一样都是一名爱国主义者。南宋建立后,金国人还是虎视眈眈想要夺取中原,一统山河。于是,旷日持久的宋金战争便拉开帷幕。为了保家卫国,南宋涌现出一批批忠肝义胆、铁骨铮铮的爱国志士。他们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只为舍生取义、拼死抗争。这里面就有岳飞、有韩世忠,也有杨邦乂。杨邦乂出生平民之家,只是宋朝一名普通的基层官吏。金兵攻下建康后,杨邦乂数次自尽,忠心未改,坚决不投降金军。面对金兵的拉拢,他大吼:“你难道不知道我有一颗铁心吗?”金国主将金兀术在恼羞成怒中,下令“杀之,剖取其心”。果真,有一颗铁心从杨邦乂的体内蹦出,并掉落河内。后人在河这里修了座桥,来纪念这位可敬的民族英雄。这座小石桥就是我们今天口中的“铁心桥”。同时,民国年间又立 “杨忠襄公剖心处”碑,后迁至梅岗附近,取名为“杨邦乂剖心处”。</p> <p class="ql-block">🌥🏛雨花台是南京城南高地,有“金陵南大门”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辛亥革命的火焰迅速烧到全中国。各地革命党人纷纷响应,为推翻清朝统治举兵起义。为杜绝新军和革命党人的联系,新军第九镇被调离南京城,驻扎到城南60公里外的秣陵关镇。为防止这支军队兵变,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任骏、江宁将军铁良、以及江南提督张勋,下令不准向新军第九镇发放弹药,同时派出密探,监视新军的动向。</p> <p class="ql-block">🌥🏛1911年11月4日,张勋派出军官,假借求见之名,实则为刺杀徐绍桢。刺杀失败后的11月8日,忍无可忍的徐绍桢宣布起义,自任“江浙联军总司令”,率部突袭雨花台炮台,企图夺取的城南制高点。不过,这次起义遭受江防军炮台的猛烈炮击,加上弹药用尽,以失败告终。部队退至镇江修整、并补充弹药以备下次进攻。11月22日,江浙联军抵达南京东郊,制定出攻打南京的作战方案:以苏军为左路,主攻城南雨花台;浙军为中路,主攻城东紫金山;沪军为右路,主攻城北神策门。11月25日,这次总攻拉开序幕。一时间,雨花台上枪炮声齐鸣,子弹交织成巨大的网。经过6个日夜的浴血奋战,革命军终于攻下雨花台炮台。随即,他们调转炮口,猛烈攻击据守聚宝门(今中华门)的清军。当天,聚宝门就在猛烈的炮火中被拿下。第二天,南京全城光复。这次起义对稳定辛亥革命的形势以及孙中山定都南京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起义胜利后,革命军将雨花台之役中阵亡的数百名烈士遗体,连同战役中阵亡的战马,合葬在雨花台梅岗的山麓中。辛亥革命雨花台之役人马合冢由此而生。</p> <p class="ql-block">🌥🏛木末亭周围还有很多类似这样的地方,比如方孝孺墓、泰伯祠、海瑞祠等。这些纪念地背后都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好好体会。通过这次游学,我觉得不管在任何朝代,烈士们的正气永存、浩气常驻、名垂历史。</p> <p class="ql-block">🌥🏛家长手记</p> <p class="ql-block">🌥🏛符号是传递信息的一种载体,文化符号是一个国家、地区、民族和城市独有文化的抽象反映。而“梅花”作为南京的文化符号是最合适不过了。南京人一向有爱梅、植梅、赏梅的习俗。梅花也是南京的市花,不畏艰险努力绽放,象征着这座城市在历经数次劫难后表现出的精神品质。梅花渐渐变为南京一张独特的城市文化旅游名片。南京地铁的标志也是经由梅花衍生出来的,代表这座城市对于梅花深沉的爱。</p> <p class="ql-block">🌥🏛赏梅之风代代相传,已经深深扎根于南京人的记忆和文化之中。而南京市区有两处赏梅胜地,一处是我们春季游学的梅花山,另一处正是今天游学的集合地—梅岗。相对于梅花山的梅花规模和人气,梅岗显得那么低调朴实,仿佛一位不爱出风头的隐世高手。其实,梅岗才是南京最早种梅的地方,有着1600多年的历史。这处坡岗,平日里人迹罕至,甚是幽静。清晨时光我们一路前行,只有零星的晨练大叔大婶在展现自己丰富的退休生活和健康的体魄。</p> <p class="ql-block">🌥🏛沿蜿蜒曲折的小道寻路而去,在濒于放弃的临界点,我们眼前突然豁然开朗。只见,幽深曲折的长廊蜿蜒伸去,形状各异的花窗点缀其间。宽檐低垂的廊柱,配合古朴的旧木画框,像一道道屏风一样,让我们仿佛置身古风画卷之内。漫步其中,欣赏美景的我们也悄然变成路人眼中的风景。长廊似一位老者,随着我们脚步的前进,跟我们娓娓道来梅岗的前世今生。梅岗,是为纪念东晋豫章太守梅颐而建。史上记载:东晋初期,胡人压境,都城南迁,豫章太守梅颐带兵抵抗,屯营于此。为了纪念梅颐将军,后人在岗上建梅将军庙,广植梅花,遂称为梅岗。到明清时,这里已形成梅海。李白在《登梅岗望金陵》中有这样的诗句:“时闻天香来,了与世事绝。佳游不可得,春风惜远别。”略有可惜的是,现在已经是初夏,我们再也难觅梅花的踪影,只留之前来探春的记忆供回味盛开时的美景。梅岗的风水极好,历史上曾为东晋名士谢安、南朝陈贵妃、南唐宰相韩熙载等人墓地所在。</p> <p class="ql-block">🌥🏛依依不舍离开梅岗,我们转场方孝孺墓。“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也!” 这是清朝杰出政治家、著名历史学者张廷玉对方孝孺的评价。也大概是后人对他最贴切的评价。方孝孺墓位于南京市雨花台东北山麓,四周青松翠竹环绕,风景宜人。墓园门口上刻对联“十族殉忠天遗六氏,一抔埋血地接孝陵”,横批“天地正气”,为国民政府时期江苏省省长韩国钧所书。</p> <p class="ql-block">🌥🏛几百年来,方孝孺墓屡建屡毁,屡毁屡建。最早是明万历年间,汤显祖为其修墓立碑建祠,后毁于战乱。同治五年,清李鸿章在两江总督任上又重修,民国期间再重建。文革时再被毁,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99年重修的。方孝孺墓牌坊南侧为墓园神道,两侧设12块书画碑,依次雕刻“明代大儒”、“文学博士”等生平经历,直到“魂归雨花”。神道南侧为墓冢,墓冢下部呈圆形,上部为半球形的顶,墓前立有“明方正学先生之墓”神道碑。墓冢东侧为重修方孝孺墓时所立的记事碑,以及李鸿章所题的“明方正学先生之墓”墓碑。墓冢西侧立着26方历代褒奖方孝孺的题字碑,其中“天下读书种子”出自朱棣的第一谋士道衍和尚。攻取南京前,道衍曾跪求朱棣,千万别杀方孝孺,说“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p> <p class="ql-block">🌥🏛站在方孝孺墓前,我既佩服他的气节和风骨,但也为无辜被诛的十族而遗憾。后人对方孝孺的评价极高,汤显祖称其“天地正气”,黄宗羲说他是“有明诸儒之首”,还有鲁迅说他有“台州式的硬气”等。但是,那冤死的八百七十三位亲友又在哪里安魂?在刑场上,据说每抓到一个,都带到方孝孺的面前,让他过目,并且当着他的面,再行千刀万剐。每杀一人,都问方孝孺是否屈服,但方孝孺始终不愿向朱棣低头。在七天之内,眼睁睁看着自己亲友一个个惨死在自己面前而不改其志,该要什么样的铁石心肠。以他们的牺牲,成就方孝孺的流芳千古,我不忍再写。毕竟方孝孺面对的并不是民族气节,而仅仅是老朱家谁当皇帝的问题,说到底就是朱家的家里事。更何况以朱允炆的能力,是否能把大明江山守得如朱棣般坚固,都是需要加问号的事。一人做事一人当,面对屠刀视死如归的方孝孺算不算一条好汉?我不知如何回答,留给历史去评定吧!</p> <p class="ql-block">🌥🏛沿着方孝孺墓,往上走便来到木末亭。始建于明代的南京木末亭,是清金陵四十八景的一大重要景观,多年来,该亭数次毁于战火,近年经修缮后重新开放。木末,出自屈原《九歌·湘君》“搴芙蓉兮木末。”木木亭,是一座仿明清式的亭轩建筑,也是木末风高景色的标志性建筑,有亭秀出林木之意。亭内文化气息深厚,有多位书法大师写的牌匾、楹联等可供赏析。而在雨花台建木末亭,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因为在木末亭畔,有泰伯祠、有杨邦乂剖心处,有方孝孺墓,有海瑞祠、曹公祠遗址等,木末风高有称赞历代志士仁人高风亮节之意。</p> <p class="ql-block">🌥🏛游学至此,我不止一次感叹生逢安定年代的你们何其幸运!高风亮节的品德更多的时候,体现的是一种生逢乱世的不幸,是一种不愿违背自己的无奈选择。盛世年华下,希望你们不忘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从先辈们的故事中有所得,努力学习新本领,都能出类拔萃成为下一代栋梁之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