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客

<p class="ql-block">  麦客一词在我模糊的记忆里好像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可能年龄比我长点的会更加清晰。他不仅反映的是一种贫苦人民的辛苦劳动,还是一个时代农民的生活缩影,更是打工人的最早雏形。</p> <p class="ql-block">麦客在那个年代是一道风景线,每年端午节前后,便会有从陕甘宁奔走而来的麦客,集中在麦子黄了的地方寻找目标。他们大多数以精壮年男性为主,有弟兄几个,也有父子同行,或是村伴一起。他们开始在关中腹地从东到西 ,从南向北一路移动,靠给雇主家割麦,下苦挣钱,直到割到自己家门口为止。</p> <p class="ql-block">这些麦客的典型形象就是,左肩搭一个蛇皮袋子,里面装几件换洗衣服或简单被褥,右手持一把镰刀,头戴一顶草帽,皮肤黝黑,长袖衣服长腿裤,脚上,条件好的一双黄胶鞋,差点就是一双黑布鞋。</p> <p class="ql-block">我们家也请过麦客,因为三夏抢收,让父亲没有时间犹豫,只能看麦看天气,把麦赶紧收回来了。粮食可是农民人的命根子。</p> <p class="ql-block">要是准备第二天割麦,早上一大早四点多,我父亲就得到镇上的公路边看麦客去,但大部分父亲会请邻里介绍的谁家请的人割的干净,动作又快的人去割麦,这样都方便。通常是,麦客们天不亮就会在公路边等人,来请割麦。</p> <p class="ql-block">麦客们割麦按地的大小收钱,一亩地多少钱,他们也是组队,几个人搭帮干活分钱。最热的时候麦子最好割,麦秆干脆,镰刀一下麦秆就断了,省劲还快。所以,只有天气好他们中午都不休息的。</p><p class="ql-block">如果家里请了麦客,母亲总会在晌午把饭尽可能的做好一点,尽管家里有时候都青黄不接了。那时候父母亲常说下苦人,出门人,给管待好点。</p> <p class="ql-block">麦客们割了一天的麦,实在疲惫,晚上睡觉当然也就没那么讲究的了。有时候就在谁家门道睡,好第二天接着干活;或是在街上公路边睡,不操心早上起来晚没活干;或是选择桥洞下休息,比较安稳,条件艰苦,觉睡得却很踏实。</p> <p class="ql-block">麦客的闪现和闪退,就像那个年代的他们一样,10年左右就又悄悄地没有了。在那个黑白年代里,人很淳朴,生活既简单又质朴,麦客们,干活话不多还舍得力气,干活干的好,雇主家,真心实意,饭做得好,把麦客看得起,人们互相坦诚,相互敬重,就好相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