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方雨水多,土地肥沃,土壤粘性比较大,仅靠人力耕种很艰难,特别是山区经济不发达,拉货、耕地都离不开牛,经济稍微宽裕的家庭都会养一头牛,牛成为了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力,也成为了农村孩子的亲密伙伴。</p> <p class="ql-block"> 80年代中期,村里仅有20多头牛,统一由村里的叔叔一个人放。早饭后,听到外面传来低沉的牛角喇叭声,牛角喇叭是用水牛的角制作,微弯,差不多20厘米,两头各钻一个空,用绳子拴起来背在腋下。各家各户都会把牛赶到村口的土场上,那也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小伙伴也会跑去围观,摸摸这头,碰碰那头,拉着牛尾巴左右甩,胆子大的直接拽着牛尾巴不松手,让牛拖着走,然后突然从牛肚子下面快速钻过,有的直接跳到牛背上,很得意的晃悠两条腿。 跟叔叔要来牛角喇叭,小伙伴轮番使出吃奶的力气,也很难吹出低沉的响声,嘴角总是会漏气,只听见嗤嗤的空气碰撞声,引来阵阵的调侃。下午五六点钟的时候,叔叔骑着牛吆喝着牛群回村,左手拿着一根褪皮、打磨过的光滑树枝,树枝上拴着一根绳子,凌空一回旋,发出啪啪的响声,右手举着牛角喇叭,一阵一阵低沉的声音告诉村民,牛回来了,赶紧来牵。</p><p class="ql-block"> 当年,最大的希望就是家里有一头牛,一头属于自己的牛,可以骑在牛背上,吹响牛角喇叭,让小伙伴都知道。</p> <p class="ql-block"> 惊喜来的有点突然,爸爸喊我一起去村口的土场,牛贩子赶着几头牛在那卖。爸爸看上了一头小牛,抬起牛头,手从牛嘴的两侧伸进去,扳开牛嘴,先看牙齿的磨碎情况,通过牙齿来确定牛的年龄,然后从脖子到牛尾都要拍拍、捏捏,并使劲的捏着牛的肚皮抖一抖,来确定牛是否健康。最终,买了一头2岁小公牛——小黑牛。</p> <p class="ql-block"> 从此以后,我就有了稳定的工作。平时,放学后牵着牛在村子的周边,放2个小时。暑假,主要的工作就是放牛,可以早上放,也可以吃饭之后放。时间相对灵活,可根据家里的农活安排,也可以根据小伙伴的约定安排。晚上,从牛棚的顶上拉下一捆一捆的水稻杆,一把一把的使劲甩在牛槽或者柴堆上,敲打掉水稻杆上的泥土和水稻根上的叶子,丢在牛槽里做宵夜。</p> <p class="ql-block"> 小黑牛对人有很强的戒备心,只要一靠近,它就转过头,眼睛看着你,并且鼻子里喷出短促的气流,发出警告的声音。爸爸也提醒了,要经常牵着走走,让它熟悉你,更要多割点嫩草喂一喂,才会听话。</p><p class="ql-block"> 牵着小黑牛到村前的水沟里,沟不深,流水不断,绿草如茵,不但长着牛爱吃的青草,也有水芹菜、金凤花🌸、垂柳,牛顺着水沟边吃边走,我呢!跑到庄稼地里割一些嫩草和拣不会挂苞的玉米杆放在沟边,揪一根苦蒿帮牛赶苍蝇。</p><p class="ql-block">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小黑牛不在抗拒我的靠近,可以把手搭在牛背上,靠在牛身上跳跃着走,掰牛角较劲,搂着牛脖子挂在上面晃悠。</p> <p class="ql-block"> 骑牛,那是技术活。人小牛大,跳起来刚刚摸得到牛的脊梁,跳起来双手抓住牛背,无论怎么蹬脚都没办法爬上去,经常弄得气喘吁吁的,只能坐在地上生闷气。为了骑在牛背上,想了很多办法:牛躺在地上休息的时候,提前爬上牛背;牵到水沟里,跳上牛背;提前站在田埂上,跳上去;和牛的默契感培养出来后,站在牛脖子处,踩着牛角爬上去。一年一增长,一岁一收获。上牛背不再是问题,手一搭牛背,脚一蹬,潇洒帅气的跨上去;在牛屁股的后面,助跑一段距离,双手撑在牛屁股两边,像跳小山羊一样,直接跃上牛背。</p><p class="ql-block"> 在此,和大家分享两则真实的故事:一是小伙伴在一起比赛,看谁上牛背的技术好,一个小伙伴从牛屁股后边快速助跑跃上牛背,力量过大,导致直接跃到牛脖子上,双脚刚好掐在牛角处,人则双手杵地,倒挂在牛脖子上,上不去下不来,急得大喊。二是女放牛娃,可是很少见,放牛基本都是男孩的专利。小女孩每次都很羡慕的看着我们骑在牛背上,为了也能跳上牛背,模仿我们把牛牵到高高的地埂边,然后助跑一跳,用力过猛,直接跃过牛背,四肢落地,向练蛤蟆功一样,扑起漫天黄灰,顾不上疼,满脸红晕的一边拍灰一边拉着牛远远的躲起来。</p><p class="ql-block"> 两个画面,时隔30年依旧历历在目,过年小伙伴相聚,也是酒桌上吹牛打屁的谈资。</p> <p class="ql-block"> 暑假放牛的最佳地点是肖家箐。小伙伴相约一起骑着牛,喊着狗,挎着皮枪,戴着草帽,揣着一块塑料布。出村后,顺着土路,趟过一条小河,走一公里就到羊房。羊房位于山脚,因更早之前是羊圈,因此而得名。羊房是上山的必经之路,两旁树木葱郁,果树种类繁多,有山楂树、苹果树、桃树、核桃、李子树,无论是上山还是下山,总能美名其曰的顺手牵羊,偷摘应季的水果。</p><p class="ql-block"> 过了大丫口,就来到肖家箐。牛已经习惯了吃草的路线,顺着半山腰从肖家箐口走向黄土坡,植被非常好,不需要我们看着,走一个单边基本上都是1个半小时,牛走进肖家箐,我们就开始自由活动。</p> <p class="ql-block"> 山神庙。这是遮风挡雨的地方,也是野炊的地方。捡拾干柴,烧一堆碳,趴开碳灰,埋一堆土豆,然后烤辣椒、玉米,也会把捡到的青头菌、谷熟菌直接烤,再把纸包着的卤腐拿出来,撒点盐、粘点卤腐,幸福就是这样简单。</p><p class="ql-block"> 寻鸟窝。盯着牛吃草走过的地方,或者站在山半腰往下滚石头,观察小鸟起飞的姿态,就能判断出有没有鸟窝。小鸟起飞速度不快,飞行平缓,且飞起来又停在旁边的树枝上,判断没有鸟窝;小鸟起飞速度很快,飞行急促,伴有鸣叫,且快速的飞向远方,一个小伙伴盯着起飞位置,另一个小朋友听着指挥,就能找到鸟窝。</p><p class="ql-block"> 捡菌子。菌子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放牛的额外收获。大丫口可以捡到谷熟菌、青头菌、黑牛肝、沙松苞等,山神庙可以捡到青头菌、牛肝菌、奶浆菌、麻大脚等,黄头坡可以捡到青头菌、谷熟菌、黄牛肝、见手青等。每种菌子都有特定生长环境,小伙伴都有自己捡菌的路线,有交叉也有重合,但捡的菌子不一样,并不存在,小伙伴走过就捡不到的情形,顺着小丫口捡到黄头坡,牛群也走到汇合点,一起掉头,在沿山搜寻一次,依旧有收获。</p> <p class="ql-block"> 遇暴雨。老家的天气变幻莫测,早上晴的好好的,中午也许就是大暴雨,说变天就变天,小伙伴出行都不会带伞,能够揣一块塑料布就算不错的了。回家的路上,遇到大暴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为了避免做落汤鸡,小伙伴就会贡献出塑料布,所有人全部脱关关,用塑料布把衣服包裹起来,抱石头紧紧压住,人和牛都跑进水库,拉着牛尾巴,牛就牵着你在水库里漫游,既安全又舒服。</p> <p class="ql-block"> 牛脾气。放牛的过程并非风平浪静,一帆风顺,更不可能都是充满欢声笑语!有快乐就会有泪水,有喜悦就会有痛苦,只是习惯性的记住开心、快乐,记住温暖、舒适。但不可否认,磨合的过程中,磕磕碰碰在所难免。</p><p class="ql-block"> 牛在水沟里吃草,人在牛背上瞌睡,突然牛直接躺在水里打泥浆,驱赶苍蝇,一点反应都没有,就被掀下来,一身湿漉漉、泥浆满身的回家。</p><p class="ql-block"> 雨水天,牛棚经常进水,尽管用铡刀轧玉米杆垫在地上,为牛准备一处睡觉的地方,但是效果不理想。第二天,牛身上都会糊着厚厚的一层牛粪,即使小心翼翼,仍然逃不脱牛尾的攻击,牛尾甩在身上,一条深深地印记,周围牛粪四溅,弄得脸上也是星星点点。</p><p class="ql-block"> 记忆犹新的是,在水稻田中间的田埂上放牛,为了防止牛长长的舌头卷起水稻,就站在牛的脖子旁边,一只手扶着牛角,一只手拿着树枝,看见牛偏头,舌头伸出来,就用树枝敲一下牛嘴。刚开始,牛还是守规矩的,默默承受,偏一下敲一下,估计牛不耐烦了,低头一挑,牛角直接插在我的皮带上,直接把我挑倒另一侧的稻田里,摔了个四脚朝天,半天回不过神,头晕目眩,感觉像腾云驾雾一般,嗖的一下,就飞出去。牛依旧不管不顾的在田埂上吃草。回过神来,从稻田爬到田埂上,才感觉腹股沟火辣辣的疼,感觉就像被火燎过一样,也算幸运,没有开膛破肚。</p> <p class="ql-block"> 满满的回忆,满满的甜蜜!小伙伴已经各奔前程,一年很难相聚,但每一次相聚,都会充满欢声笑语和深深地不舍。</p><p class="ql-block"> 多一点包容,就多一点欢乐,人与牛就多一份和谐; 多一份付出,就多一份收获,人与牛就多一份亲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