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吕解生</p> <p class="ql-block"> 麦子黄,粽叶香。</p><p class="ql-block"> 昨天是端午。吃着香香的各种粽子,仿佛回到了小时候。</p><p class="ql-block"> 我是农民的后代,农村出生农村长大。粽叶飘香的记忆,在我心里,有着无法忘却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乡村的五月,仲夏季节,是最好的时光。微风不凉,阳光不燥。对于耕种土地的人来说,也是最忙碌的季节。麦子熟了,要收割,要脱粒,然后翻晒、扬灰、收藏。颗粒归仓,每一步都有一系列的事情。像前一阵子没下雨还好,如果像今天,白天阴天晚上突然下雨的话,那就苦了。要抢场,脱下来的麦子要抢进仓,没来得及脱粒的麦把抢垛好,收好的菜籽搬到屋里,一些实在没办法抢到家里的,只好一边流着泪看它们被雨淋湿,一边期望着第二天雨过天晴。</p><p class="ql-block"> 夏收的忙,不仅繁重,而且还要赶时间,因为收好麦子的田块,还要翻耕,过水,沤田,耙麦根,然后栽秧。这些事情,都要在一个星期左右完成,否则就会误了季节。所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所以,这个五月,在农村,就有农家五月无闲人的说法,黄金铺地,老少弯腰。唐朝白居易就有“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诗句,说明这位伟大的诗人,不仅有诗情,也知道稼穑之苦。</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候,不仅庄稼需要又收又种,还有各种蔬菜也是要人特别照应。番茄、茄子、辣椒、黄瓜,都开始挂果了;丝瓜、苦瓜、香瓜正比赛着往前窜。浇水,施肥,一着也不能少。</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一切,都已经成了过往。虽然现在也是收获夏熟播种秋粮的时候,但是都已经被机械化和新的耕作方式替代了,人们不再那么忙碌,大家都可以仔细品尝着端午的清香。尤其是像我们这些已经退休的人。当然,相对于平常时刻,即便是现在,农村里也还是比较辛劳而忙碌的。</p><p class="ql-block"> 与农活一样有了改变的,是端午的粽子。</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当广袤的庄稼地,到处都弥漫着麦子成熟的香味时,我们知道,端午节来到了。夜晚,一弯细细的新月,照着五月的田野,也照着劳累了一天的大人。妈妈吃了晚饭,就在煤油灯下,把此前打好的青青的芦柴(芦苇的一种)叶子,一叶一叶的清洗干净,再放在锅里焯一下水,焯过水的芦柴叶子,虽然还是青青的颜色,但是一定会比之前青得更柔和,并且有了青叶以外的清香味,而它的名字也改了,不再叫芦柴叶子,而是叫粽叶。</p><p class="ql-block"> 焯水,不仅是可以让叶子更干净,有不一样的香味,更是因为经过了高温焯烫,粽叶就变得柔软,可以让人随心所欲的包裹成各种形状。</p><p class="ql-block"> 这种粽叶,一定会在叶子上有两排像牙齿咬过一样的印记。没有这样牙印的粽叶,就不是真正的粽叶;而不正宗的粽叶,也就不会有沁人心扉的粽叶特有的清香味。</p><p class="ql-block"> 把焯过水的粽叶,平放在长长的木盆里,用清水养着。淘萝子里面装着糯米。糯米是在清水里浸泡过的,叫“漱米”。</p><p class="ql-block"> 包粽子是一个技术活,会包的人,能够包出许多形状。更关键的是,这个粽子,不是用线捆扎起来的,而是要用裹粽子的最后一张粽叶的尾部,利用粽针,穿过粽子,便成了扎得紧紧的漂亮的粽子了。这些粽子,有的放了红枣,那就是甜粽子;有的放了点咸肉,那就是咸粽子。但是在那个时候,很少有这样的花头,大都是纯粹的糯米,至多放几颗豆子,我们如果吃到了,就会更加的开心。</p><p class="ql-block"> 包好的粽子,再放到锅里煮熟。这样的粽子,真正的粽香四溢,不像现在,店里卖的,都是用线扎起来的,而更过分的是,粽叶居然不是这个有两排牙齿印、有浓郁又特别清香味道的芦柴叶子,而是用箬竹叶子包裹的。箬竹的叶子,宽大则宽大矣,就是没有了我们用芦柴叶子包裹起来的那种特有的香味。红遍高速公路休息区的嘉兴粽子,就是这种箬竹叶子和线捆扎起来的。我想,如果人们能够吃到不用线绑扎的芦叶粽子,肯定会对“粽香四溢”有新的更加美好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还好,今年我吃的,还是芦柴叶子包的、用粽针穿的粽子。粽子的馅,花色品种很多,香味也更浓郁,只是妈妈已经离我远去,永远也不会再给我包粽子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