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那年茶坊村是个丰收的年景,队上也早做了安排,在关帝庙后新建了一个打麦场,今年的第一个上场的就是小麦。</p><p class="ql-block"> 队上为了保护上场的粮食安全,安排我和唐福老汉晚上看场。唐福已经六十多了,我这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和他搭配,就是黄金搭档。</p><p class="ql-block"> 唐福是大队书记的老子,是茶坊村唐,范,两大家族唐家的老大,威信很高。他身材高大,不苟言笑,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看场之前我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p><p class="ql-block"> 收工回家后,我吃了晚饭就去场面上,唐老汉已经在看场面的小屋炕上坐着了。见我进来和我打了个招呼,掏出烟来请我抽烟,我推谢了,告知他我不会吸烟。他没有勉强我,自己点着烟抽了。</p><p class="ql-block"> 他问我家的情况,我都一一回答,说着话,感觉我两人的距离拉近了。</p><p class="ql-block"> 天渐黑了,他带上我在全场转了一圈,路上他把散乱的工具整理整齐,嘴上嘟囔着,似乎是在埋怨什么。</p><p class="ql-block"> 我跟在后面,也插不上手,转了一圈之后回到屋里,脱鞋上炕,我靠着我的铺盖卷儿上,他坐在临窗的炕边上眼睛对着窗外看着。</p><p class="ql-block"> 他给我讲开了有关茶坊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茶坊原来并不是一个村庄,它原来是大同的驿站,是专门接待官员的。大同这座古城有两个茶坊,一个在城东,在御河的东面,一个在城南,就是我们这个茶坊。城东是接送京城方面的官员的,我们这个茶坊就是负责接送省城的官员的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专门研究了大同的地图,大同的西面和北面还真没有茶坊。</p><p class="ql-block"> 我们刚来村里的时候,就被安排在这个古驿站的房间里,那是一排摇摇欲坠的平房,是这个驿站除了关帝庙外,唯一保存下来的西厢房,我们四个知青住南面,一个老道住在北面。中间的堂屋是知青的食堂。</p><p class="ql-block"> 这个村子的老村民实际上是负责维护这个茶坊的佃户。茶坊周边的土地都是官产。</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的时候,古驿站就剩下一个残破的大门廊,一座保存完整的关帝庙,解放后庙的大厅成了小学教室,后来改建成大队的仓库。还有就是我们的临时住所那排西厢房了。</p><p class="ql-block"> 茶坊村离大同城十里地,建在十里河的南岸上,是古代大同到太原方向的必经之地。我们去的时候,古道还有残存的路段保留在村西,砂石路面有三米多宽,路两面栽有高大的杨树,树冠交织的长在一起,把路面遮挡住了。知道的是古道,不知道的以为就是田间小路了。而这就是当时的国道呀,</p> <p class="ql-block"> 唐福说小时候听大人们说,当年慈禧太后从北京逃往西安,出了大同就是走这条官道到太原的。他说那些大兵长得都很高大,威风凛凛。人们也就是远处看,到不了跟前的。</p><ol><li> 后来阎锡山修北同蒲铁路,当时选址就在这条道路的旁边,插队的时候十里河里还残留着桥墩的建筑,河的南岸还有铁路路基的残留。后来改到靠煤矿更近的老平旺和口泉沟那里去了。为了拉煤方便吧。</li></ol><p class="ql-block">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茶坊村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成了一个平常普通的村庄,土改,成立人民公社,搞四清运动,搞文化大革命,接收知识青年插队落户。哪项工作也没落下。 </p><p class="ql-block"> 茶坊村那时有八十几口人,村里有两大姓家族,一是唐姓,另一个是范姓,唐福的爸爸有五个儿子,“福、禄、贞,祥、伍、”是这五个人的名字。如“唐福”,唐禄、”范姓也是五个儿子,“金、银、财、宝、贵”。如“范生金、范生银”。他们的后代就繁衍的多了。范姓的后代比唐姓的更多一些。我们在的时候,是唐姓的第三代执掌大权,村书记,队长,民兵连长都姓唐,姜会计是从广灵县迁过来的,大队保管范连祥是范姓的大队干部,后来到了乡里,我接他的班。</p><p class="ql-block">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必然有矛盾,有斗争。这里也是一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村干部搞特殊化也就是书记有点,对他的反映就是参加集体劳动少,工分拿的还最高级别的,还有开春闹粮荒的时候,给队长发的玉米多一些,老百姓给的少。其他方面感觉不到村干部有多特殊。那年队里死了一匹马,马肉都按照村里的劳动力人口进行分配,一人一份,非常公平。 </p><p class="ql-block"> 但是就这玉米多发了人们还是有意见的,其实那年发的玉米都发霉了,我们知青也给的多一些。我们把那霉玉米洗了无数遍,晒干后磨成面粉,蒸出来的窝头还是一股霉味,按照现在的说法那里面该有多少致癌物质“黄曲霉素”呀。可那饥饿的时候,填饱肚子是最重要的事情。病死有个过程,饿死可用不了多长时间。在那个年代,多搞点粮食吃,也确实是特殊了 </p><p class="ql-block"> “小姜、小姜,”迷迷糊糊中的我听到唐福大爷在喊我。</p><p class="ql-block"> “哦,我睡着了吗?”我说。</p><p class="ql-block"> “听着你打呼噜了,你累了,脱了衣服睡吧!” </p><p class="ql-block"> 我打开铺盖,脱了衣服就钻进了被窝。</p><p class="ql-block"> (把在插队时的一些事揉进这篇文章里,还是絮絮叨叨,呵呵,后面的故事可精彩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