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姐》2022.6.11

高山流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0年,父母辛勤劳作,全家省吃俭用,花了一百二十元给家里添置了那个年代的家庭顶配"两转一响"中的一转——缝纫机,父母总指望着我们家能出一两个有精湛手艺的大师傅,其一就是裁缝师。父亲原本指望我哥去学缝纫的,但事有愿违,哥哥的兴趣点好像在做点小生意上,因为那年头改革尹始,常来往于浙江温州与寿宁,捣鼓一些电子表、胶鞋、木材、鱼虾之类的小生意,既能挣钱又自由,所以便耽误了学裁缝了。家有缝纫机闲置着,我们都背着父母,时不时为了小书包呀或补补衣服转两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那年代重男轻女的思想,加上父亲早年动过手术,家里经济还很困难,二姐初中毕业后,虽然学习成绩不差,但是就不能再升学了。后来去当了小学代课教师,假期就去西甲公路建设工地打工,辛苦一天的工钱只有八毛钱。二姐从小就很能吃苦,她曾在小学毕业时的暑假,就跟随亲戚去过政和县茶场採茶叶挣钱,二姐回到家时还带回一个"政和茶篓"和十多个小铁拔(形如响器的小孩玩具)给我。跟我们说辛苦并不怕,就怕天快黑时山上有一种小鸟的叫声,总是叫着”人客嘀嗒,西咖拜佛"的古怪声音,很吓人。一个才12岁的小女孩离开父母独自去到那么远的地方,在茶场足足採了两个月的茶,实在是难以想象。所以,二姐自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好品格,毅力特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为家里有缝纫机,二姐经常拿我们家里旧衣服缝缝补补,不久便自学会做不同色小布块拼成的五颜六色的枕头外套了,那时候农村人家庭成员人人都拥有专属的枕头是很时尚的,床上被子喜欢叠成三角糕状,在上面再放上枕头,房间显得很好看。二姐手巧,我们家人人便都有一个专属枕头了。更了不起的是,二姐用自己的衣服做实验,竟然敢大胆地改起了衣领,二姐对缝纫很是着迷,一直想去学制衣手艺。</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3年春,二姐便下决心去学裁缝手艺,她约了一个同村的女同学一起去学的,师傅虽然是个残疾人,年龄大不,也算是裁缝大师了,独立开店营业多年,生意红火,二姐有一定的初中数学基础接受快,又特别上进,不久就掌握裁剪衣样布料了,一年后基本上掌握了缝纫要领。回家拆旧衣裤,前后片对换,改成了我和妹妹能穿的童裤,所以,那几年我和妹妹都穿二姐改的衣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4年春,二姐便大胆地向西浦道班(红旗桥头)租用了场所,开起了制衣店,那年头正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大家生活水平都有了提升,西甲公路开通后,大量的岗垅革命老区一带的客人来往于西浦甲坑之间,卖茶叶、买化肥、买日用品,一个月两次赶集,所以,二姐的生意便渐渐红火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4年哥嫂另立家庭外出打工了,大姐早在十年前就已出嫁,我与妹妹还都在上学,三姐小学毕业后没有升学初中,就常年在家参加劳动,拿父亲的话说,就是将三姐当男孩使唤了,真的让人心疼。可喜的是二姐有远见,计划起三姐学艺的事,正好那时西浦道班需要一个炊事员,二姐与三姐一起一边为道班煮饭,一边开制衣店。二姐很精明,发现道班经常要收购一些小碎石铺路,就会发动我们全家人一起用小铁锤锤碎石,一年下来,也攒了不少小钱贴补家用。从此,我们家经济上渐渐有了转机,三姐也学会了缝纫基本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那年代,我们一家人相濡以沫,生活真是不易,一奶同胞的姐弟妹情感,用任何语言都难以表达。看过电视剧《人世间》就特有感觉,现在回忆起来,生活真的很艰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久,泉州石狮一带兴起了制衣业,需要大量的制衣工人,二姐看到了商机,开始了缝纫培训业务,当起了制衣培训师,在二姐的培训下,故乡大量适龄女工都掌握了基本的制衣缝纫基本工,纷纷走向石狮服装厂打工了,那时,故乡正式干部工资每月不过四十多元,可是在石狮服装厂打工,平均每月可挣一两百元,所以,二姐教出的徒弟多了去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9年二姐与姐夫结婚成家了,家在北浦,姐夫从小失去双亲,独立生活能力很强,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钻研能力。二姐成家后,挨着姐夫开的中药铺旁开了一个裁缝店,小日子过得十分美满,成为故乡人人羡慕的小两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些年,泉州地区经济发展讯速,主要是制衣厂招收大量工人,故乡周边的小村落的适龄青年想外出招聘,一批又一批向二姐报名学艺,二姐真是忙得不可开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缝纫机一响,黄金万两,缝纫机一转,转出了健康。二姐爱劳动也爱干净,身体很健康,现如今家在宁德市区,当医生的二姐夫也已退休,儿子儿媳妇都在一起生活,有一个美满温馨的家。二姐娴熟踩着缝纫机踏板已四十多年,从不放弃,虽然再也不开服装店了,但我每次回到二姐家,总还是能见到二姐经常给左右邻里、亲友制衣,我们全家人常年享受着二姐做的穿起来特别舒适的冬夏睡衣。毫不夸张地说,全家六姐弟中,每位亲人至少四套睡衣都是二姐做的。经常深夜都还能听到那熟悉的缝纫机声,这"嘀嗒、嘀嗒"的声音,我从少年起听到现在,每每回到宁德二姐的家,在我听起来尤如天籁之音,美妙而动听。</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