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传统民俗节日中,与一个人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唯有端午节。这个名字不用说,看官都知道是谁。据载,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听说屈原的名字,还是在上学之前的懵懂时期,是从父母讲述的故事中得知。父亲和母亲都是斗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但每年端午节,他们都会把屈原投江殉国的故事,讲给儿女们听。尽管讲述的不是很详细,但还算完整。现在想来,当年父亲母亲讲述时的情景,充满了对屈大夫爱国情怀的敬佩和怀念。可见在民间,屈原与端午节的渊源是无法分割的。</p> <p class="ql-block">尽管上学以后,渐渐懂得一些知识,也知道了伍子胥、曹娥之说,但我始终觉得这些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屈原才是我们过端午节怀念和崇拜的唯一主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最初端午是中国人祛病防疫的节日。早在春秋之前,吴越一带便有在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的形式,包括吃粽子等,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等文中,都做过解读。后因屈原在五月初五这天抱石沉江,便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这也是顺应民意,合乎情理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回头看看,近两千三百个端午节,一代代地传承下来,并没有因为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更替,而变得寡淡无味。虽然有些人从自我经历感受中,被一些假象所迷惑,一味地说,现在过端午没有意思了,现在的粽子和鸡蛋也没有从前的好吃了。我没有猜错的话,持这种说辞者,大多都是六、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老话说,饿久了,吃什么都香。还有一句怎么说来着?对啦,蜜吃多了不甜。简单的道理,话不用多说。假如让你回到从前的你认为有味道的端午节,一人只分几个顶多十几个鸡蛋,平时又很难吃到鸡蛋,一年只有端午才能包粽子吃,有的人家甚至还吃不上,你愿意回归过去的生活吗?你头会摇得像货郎鼓似的,一百个不愿意。事实上,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我们今天过端午节的氛围和气氛之热烈、浓郁以及寓意之深刻,都是从前无法比拟的。</p> <p class="ql-block">这除了文化本身的魅力和蕴含,尤其是像屈原这样一座仰之弥高的永恒文化丰碑,及其以死明志的伟大爱国精神,深耕于人心血脉之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即是感物通灵,人们精神生活的普遍诉求,对于身边事物和历史事件的寄托和象征,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于是,在一年四季的轮回中,便形成了与之对应的民俗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端午节当然不例外,只是因为屈原的融入,使它又具有了一层精神的赋予和政治色彩,这一点我们暂且不去论议。</p> <p class="ql-block">就民俗而言,端午节正值夏季初始,万物兴盛。泰戈尔诗说“生如夏花之绚烂”。可见人们对夏季的期待,蕴藏了诸多美好愿望。端午节就是在这种期待中登场。记得我在编辑《庄河民俗》一书时,曾在《时令节日》辑的引言中写道:“每个季节都有它的特‘色’。春天是迷人的翠绿,夏天是清透的水蓝,秋天是灿烂的金黄,冬天是耀眼的银白。人们对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就蕴藏在这四季色彩变幻之中。从春华秋实,到夏秀冬藏,慢慢形成了习俗与风情,使日子愈加充实丰盈。在美丽的四季风景中,不仅有大自然的千变万化,还有人们无比期待的民俗节日。”</p> <p class="ql-block">我们对端午节的期待,就是从这万物蓬勃生长的时节开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居家过日子的意义上来说,庄河人过端午,应该是世上最“奢侈”的端午节。有关这些,庄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可绣先生,在《五彩缤纷端午节》一文中,曾做过详尽描述。现摘录于下(有删节),让诸位看官有所了解:</p> <p class="ql-block"><u style="font-size:18px;">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前十天半拉月,庄河城乡居民,就纷纷办置过端午。早先,是各家各户一边准备编织门窗上挂件的同时,又去打粽叶(大苇的叶子),碾粘粳米(糯米)、大黄米、粘高梁米,包粽子。改革开放以后,过端午的一系列用品,悄然走进了市场,这不仅凭添了过端午的各类所需商品内容,也为庄河城乡增添了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u></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u style="font-size:18px;">在端午节这天早上天亮之前,各家各户要在门上、窗上,插上艾蒿、蒲草、桃树枝混合捆把,上面系着红布小扫帚和黑豆人,除邪避灾之意。并配有各种花花绿绿的小挂件。有的人家在午门上或屋里适当位置,挂上有彩带穗头的“大粽子”。“粽”,庄河发音为“挣”,“大粽”,即“大挣”,寓意发财。</u></p> <p class="ql-block">挂件和装饰品</p><p class="ql-block">1、“粽子”挂件。用五色线编织,有六面六角,也有三面三角。最小的几厘米,大的有几十厘米,最大的还有一米左右。这大的“粽子”,一般都挂在渔船、商家、工厂门庭中。</p><p class="ql-block">“粽子”根据挂的地方不同,分别编绣上各种不同的祝愿、祝福词语。挂在小孩身上的有福、禄、寿、喜;各个不同行业的则有“年年有余”“恭喜发财”“财发万金”“日进斗金”等,则渔船上多为“一帆风顺”“四海如喜”“鱼虾满仓”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动物饰品挂件。动物饰品挂件,主要以猴子为主。用红绒布或红绸布缝制大小不等的猴子。最小的,几乎都是给孩子们戴的。配上小辣椒、小葫芦等小挂件,一起戴在孩子的绣花兜子上。时下,又做了齐天大圣孙悟空,手持金箍棒,与其他饰品挂件,一起挂在门窗或其它想挂的地方。取孙悟空的形象,意在降妖除魔,永保平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扫帚、黑豆人。小扫帚是用彩色染就的麻绳扎的。黑豆人是用红线穿成的,寓意扫除病疾,避灾防害。将其缝在一块长方形的红布上,拴在桃树枝、艾蒿、蒲草把上,一起挂插在门窗上方。传说红布、桃树枝避邪,艾蒿、蒲草有防虫除瘟之意。有的也配上“大粽子”和“孙悟空”,一起挂在门窗的上方。</p><p class="ql-block">过端午的配戴饰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小孩的过端午节的兜子。过端午节,提前给小孩绣红兜。白里红面,面上多绣石榴,意为多子多孙。女孩则绣凤凰,意为“望女成凤”,也有绣荷花的。兜口处绣上“富贵不断头”的云子,有的在云子中间插绣“福寿延年”或“长命百岁”等字样。兜的右上方,留有一口儿,可装东西。早年的小孩在兜里装鸡鸭蛋。赤裸身子,只戴个红兜兜,一两个鸡蛋揣在兜里,一跑乱丢当,很是有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小孩兜子上的配挂饰品。编织与谱绣相结合的各种挂件。在小孩红绣兜兜左上方,都配戴着小辣椒、小福手、小粽子、小猴子、小荷苞、小扫帚、小黑豆人等七彩斑澜的小绣品,就连小扫帚的小把儿上,都编绣上了小花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嘎”撸线。庄河过端午别具风味一项,是嘎(取音三声,庄河方言系上的意思)撸线。除了在自家门、窗、桌、椅等器物嘎撸线以外,最重要的是给孩子嘎撸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嘎撸线,就是在手脖、脚脖、脖子、腰上拴上五彩线。嘎(取音),是系上的意思,有拴住了别“跑”了的含意。早年医疗条件差,用撸线拴住孩子,一生无病无灾,寄托着美好心愿。撸,是取下来的意思。过端午,庄河这地场分大、小端午,五月初一为小端午。小端午一大早,每人的“三脖”“一腰”先嘎上单股撸线,到五月初五的大端午的清早,撸下初一嘎的单股撸线,再嘎上新撸线。旧习按年龄双单数为限,双岁嘎双股,单岁嘎单股。也有的人家不论单双岁,每人都嘎双股撸线。过了端午节后,多会儿遇到下雨天,才可把撸线解下来,扔到长流水的河中,寄于长寿平安之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端午的主要食品:</p><p class="ql-block">1、粽子。包粽子,是过端午的主要内容。各家各户在端午节前十天半拉月,就开始打粽叶包粽子。粽子在南方是用竹叶或荷叶包的。庄河这儿主要是用大苇叶子包。现在粽子,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内容的都有。庄河的粽子,多为粘粳米、大黄米,也有粘粳米加小豆,高梁米加小豆的。形状多为三个角,也有四角的,最大的粽子,一个能包半斤米,这些包大粽子的好手,已经不多见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鸡、鸭、鹅蛋。鸡鸭鹅蛋, 一般都在粽子煮得差不多时,再放入粽子锅里,也有另煮的,同时还煮咸鸭蛋,让生活有滋有味。农家每年从过了清明就开始攒鸡鸭鹅蛋,留着过端午。早先人们把鸡鸭鹅蛋视为饮食中的珍品,只有过端午才舍得吃。大人孩子各分几个或十几个,当然,老人与小孩相对要分得多几个。有的小孩不舍得吃,时间一长,就成坏蛋。从前,有些老人又把端午戏称为“蛋节”。</p><p class="ql-block">3、凉粉。原先凉粉都是用荞面做的,端午节前几天,每家每户都做凉粉。当时叫“打凉粉”。一家做上一两大盆凉粉,每天换上一两次井拔凉水泡上,尽管这样,有时候吃不急,常常都把凉粉吃成了臭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过端午,不但不用自己做凉粉,就连艾蒿、蒲草、桃树枝,各种绣品挂件都在街上购买。在节日前十天半拉月,庄河的街头巷尾就已经琳琅满目了,洋溢出一年一度的五彩缤纷、喜气洋洋的“过端午”气氛。</p> <p class="ql-block">从张先生不厌其烦的描述中,那些细节,那些挂饰、插件、戴品,直到各色食物,并融入到时代的进程中,有色有彩,有滋有味,历久弥新。无论是从前的物质匮乏,还是现今的经济繁荣。对于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而言,有一种东西始终没丢。即是通过一种隆重的,甚至五彩缤纷的,不可马虎的,更不能忽略的细节操作中,体现了一种庄重的仪式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仪式感,既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祈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质上,在我们赖以生活的世界里,无论什么时候,不管怎样的境遇,我们都想通过一种宗教般的仪式,来祈愿美好的明天。尤其在当下,疫情难平,战争纷起,祈愿更切。而端午节,正是一个典型的,并具有纪念意义的宗教般的民俗节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回到文章题目上的问题:端午节,你最想祈愿什么?看官的心里想必早已有了自己的小九九。不会是鸡蛋香不香,粽子好不好吃,端午节假期有什么美好的事情发生,那样矫情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祝福看官:端午安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请扫描二维码关注“风土怀乡”公众号阅读更多推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