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基础,以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为依托的大型遗址博物院。博物院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的骊山脚下。</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分两部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丽山园,两地相距只有一公里多。↓</p> <p class="ql-block"> 这是位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北门东侧广场上的秦始皇雕像,背靠骊山。这个雕像似乎没有咸阳广场那个大。↓</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兵马俑博物馆的第一道大门,在秦陵北路的南侧。↓</p> <p class="ql-block"> 1979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成开放。“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这个馆名是1979年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军委副主席的叶剑英元帅所题。↓</p> <p class="ql-block"> 第二道大门正对的一号坑遗址远景。这个大门才是以前来时的大门,现在景区把大门外扩了近一公里。↓</p> <p class="ql-block"> 二道大门右侧的陈列馆,没有开放,也就意味着有些精品本次看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 匾额上是“秦兵马俑一号坑遗址”的小篆字体,按一、二、三号坑遗址的顺序参观。↓</p> <p class="ql-block"> 进入一号坑遗址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壮观的场面。一号坑是秦俑三个坑中最大的一个,东西长230米,南北宽约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截止目前已发掘4000平方米,出土陶俑、陶马近2000件,木质战车20辆。估计一号坑埋藏有陶俑、陶马6000余件,战车约50多辆。1978年前法国总统希拉克参观后不吝赞美之词,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 一号坑,约有六千多士兵,现修复好的已有一千多个。↓</p> <p class="ql-block"> 兵马俑以千人千面闻名,每个兵俑相貌、发型、胡须、穿搭等都不相同,实属一项浩大工程。↓</p> <p class="ql-block"> 工匠们一共制作了“国用田甲目申由”七种脸型模具,制作出俑头粗坯后,再用细泥作出不同的眉毛、胡须、眼部等。↓</p> <p class="ql-block"> 这些陶俑平均身高1.8米,陶马高1.7米、长2米,与真人真马一般大小,形象生动逼真。↓</p> <p class="ql-block"> 陶俑、陶马全用黄泥塑造,然后入窑焙烧,再经表面绘彩而成。雕塑风格重在写实,刻画细微,静中寓动,气势磅礴。不愧为古代雕塑艺术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坑内地面是夯筑的,夯土厚约45厘米。夯土上用秦砖铺地,不错缝,排列整齐。↓</p> <p class="ql-block"> 一号坑的武士俑均配备青铜兵器。主要有弓、弩、镞、矛、戈、戟、镀(锬)、殳(shū)、剑、金钩等。工艺先进,制作精良。↓</p> <p class="ql-block"> 一号坑是车兵、步兵联合编队的方阵。东端三列(前)为前锋,西端有一列面向西,为后卫;两边各一列分别面向南、北,为左右翼。中间面东的武士俑和车马为主体部队。↓</p> <p class="ql-block"> 兵俑制好后,送入坑道,顶部用木头封住。后来盗墓焚毁后顶部塌方,兵马俑全被埋在泥土里,并且被压碎。↓</p> <p class="ql-block"> 一号坑的发掘工作尚未完结,还在按计划进行。↓</p> <p class="ql-block"> 隔梁实际上是夯筑的承重墙,宽约2.5米。上面的凹槽是棚木的印痕,黑色炭迹是棚木被烧后的遗存。↓</p> <p class="ql-block"> 一号坑是地下巷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坑底经夯筑,地面墁青砖。十个隔梁将坑分为十一个过洞。过洞两侧有立柱,柱下垫袱。柱上面用木梁(枋)为架,密排棚木。棚木上铺席,席上盖土。↓</p> <p class="ql-block"> 隔梁两边是立柱的遗迹。立柱的上端承托着梁枋,立柱的直径30厘米,间距1.1-1.5米。↓</p> <p class="ql-block"> 战车遗迹。木质战车被烧或朽坏了,这是车轮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 这一片是正在发掘的区域。↓</p> <p class="ql-block"> 这应该是新近修复的一批陶俑。↓</p> <p class="ql-block"> 修复工作台。↓</p> <p class="ql-block"> 修复使用的专业工具。↓</p> <p class="ql-block"> 修复中的秦俑。陶俑、陶马大多是由几十甚至上百个破碎的陶片粘接修复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 这些像是才拼接粘贴好不久,还缠着胶带固定着。↓</p> <p class="ql-block"> 这是门道。俑坑四边各有5条门道,是当时施工的斜坡道。完工后,门道口即用立木封堵。↓</p> <p class="ql-block"> 进入一号厅后,按逆时针方向游览了一圈,最后来到东南角。这里就是1974年3月西杨村农民挖水井发现陶片的地方,上报文物局,由此发现了震惊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p> <p class="ql-block"> 陶俑最初可能都是这样带着鲜艳彩色的。↓</p> <p class="ql-block"> 兵马俑二号坑位于一号坑东端北侧20米处,坐西向东。↓</p> <p class="ql-block"> 二号坑平面呈曲尺形,东西长124米,南北宽98米,深5米左右,面积约6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 </p> <p class="ql-block"> 二号坑是以弩兵方阵、战车方阵、骑兵阵和车徒组合的长方阵等四个相对独立的小阵有机结合而成的大型曲尺形军事阵营,具有兵种多、车辆多、造型种类多和阵营形式复杂、建筑结构复杂等鲜明特点,是关于秦代军事、艺术、科技发展的辉煌图卷。↓</p> <p class="ql-block"> 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俑坑内的108件骑兵俑是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数量众多的古代骑兵的形象资料。在服饰装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严格模拟古代骑兵的战时形象。↓</p> <p class="ql-block"> 二号坑的考古工作还在进行中,应该不断会有新的发现。↓</p> <p class="ql-block"> 立射俑,轻装步兵的一种。发现于二号坑东北角弩兵方阵的阵表,双手作持弩待发状,共172个。其姿态是秦代步兵一类战术动作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 鞍马骑兵俑,ニ号坑中发现了116组。马为河曲马,马鞍为低桥鞍,有肚带和后鞦但无胸带,无马镫,说明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骑士装束特别,头戴圆形小帽,脚登短筒皮靴,身披短甲,腰束革带,一手牵拉马缰,一手作提弓弩状。↓</p> <p class="ql-block"> 中级军吏俑。这类俑的共同特征是:头戴双板长冠,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脚穿方口齐头履。其铠甲有两种形制:一是带彩色图案花纹边饰的护胸甲,背部没有护甲;二是铠甲的前后摆平齐的带彩色图案边饰的鱼鳞甲。↓</p> <p class="ql-block"> 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目前出土了7件,是秦俑坑中级别最高的陶俑。这类俑的共同特征是:头戴双尾鹖冠,身穿双重长襦,脚穿方口翘尖履。着铠甲者,甲为彩色鱼鳞甲,甲片小,甲衣短,甲的周边饰精美的花纹图案,双肩及前后胸部有彩带系绾的花结。↓</p> <p class="ql-block"> 跪射俑,重装步兵的一种。发现于二号坑东北角弩兵方阵的中心部位,双手作持弩状,共160个。其姿态是秦代步兵又一类战术动作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 跪射俑的侧面是不是很像陕西省地图?↓</p> <p class="ql-block"> 最令人惊喜的,是在二号坑中出现了大量保存较好的彩绘俑,彩绘色彩完好程度远胜一号坑,其中这些陶俑中最为出名的就是神秘的绿脸俑。可惜没看到,不知是否在陈列馆中。↓</p> <p class="ql-block"> 这些破碎的陶片,也许又能拼接出一些陶俑。↓</p> <p class="ql-block"> 中部偏左那个被网子盖住的是一口近代水井。↓</p> <p class="ql-block"> 秦兵马俑二号坑是1976年4月通过钻探发现的。↓</p> <p class="ql-block"> 兵马俑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p> <p class="ql-block"> 三号坑平面呈“凹”字型,东西长28.8米,南北宽24.6米,深5.2-5.4米,面积约52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此坑内发掘出战车1乘,陶质武士俑68尊。三号坑似为一、二号兵马俑军阵的指挥部(古名军幕)。↓</p> <p class="ql-block"> 三号兵马俑坑出土铜殳30件、铜镞4件、铜镞形器1件和战车一乘。铜殳本为战车上的五兵之一。春秋战国时多作为仪卫用的兵器。俑坑的武士俑多执殳,是担任警卫的殳仗队。↓</p> <p class="ql-block"> 三号坑是这几个坑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大火焚烧过的坑,所以出土时陶俑上的彩绘残存较多,颜色比较鲜艳。↓</p> <p class="ql-block"> 三号兵马俑坑中的陶俑、陶马雕塑风格重在写实,在技法上,把圆雕、浮雕、线雕和彩绘有机结合,陶俑、陶马刻画细微,栩栩如生。俑坑中陶俑彩绘颜色保护较完整,是研究秦俑彩绘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此坑也曾遭严重破坏,陶俑、陶马和战车残破较甚。↓</p> <p class="ql-block"> 三号坑中出土一辆驷马战车。↓</p> <p class="ql-block"> 这些是三号坑旁边商店中的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兵马俑博物馆后,在门前广场秦始皇雕像旁坐车就可到丽山园,车费已含在门票中了。↓</p> <p class="ql-block"> 从丽山园大门进来后,就看到这块刻着“秦始皇帝陵”的大石。秦始皇帝陵布局缜密、规模宏大,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目前在秦始皇帝陵区已发现各类陪葬坑、陪葬墓达900余座。2010年,秦始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顺着电瓶车走的线路来到皇陵近前,打算沿着皇陵内城的城垣逆时针方向转一圈。北侧的内城垣比较靠北,就沿着原封土北界的这条路走吧。↓</p> <p class="ql-block"> 陪葬坑这里除了植被什么都看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 城垣是秦始皇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内外两重,为南北向长方形,互相套合。由夯土墙体和倚墙而建的廊房组成,廊房外铺设散水。经考古钻探,内城周长3870米,有五座城门;外城周长6322米,四面各有一门,俨然一座宏伟的都邑。内城垣南北长1355米,东西宽580米,占地面积78.59万平方米。墙基宽约8米,墙体宽约3.5米,原高度不明。↓</p> <p class="ql-block"> 内城中部自东向西有一夯土隔墙,将内城分为南北两部分,秦始皇陵封土位于内城南部。内城北部又有两道南北向的夹墙(即复道)将内城北部分为东、西、中三个区,中区为道路,东区是陪葬墓区,西区为建筑遗址。这里就是内城东西向隔墙城门遗址位置。↓</p> <p class="ql-block"> 封土北界这里地图上好像叫演艺广场。↓</p> <p class="ql-block"> 此碑的背面是皇陵的平面图。1961年,秦始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丽山园可游览的景点有四处,这个“秦始皇帝陵”的碑就是其一。1987年,秦始皇陵(含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这个“寝殿遗址”除了碑之外,地面上看不到任何痕迹了。↓</p> <p class="ql-block"> 现在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 为保护夯土墙垣,展示昔日绵延、壮观的城垣墙体,2017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启动内城垣标识展示工程,对城垣遗址采用“整体低墙垣,局部高墙垣”的地面标识展示。城垣遗址仅存于地下的,采用“低墙垣”展示,用夯土标识城垣;地上尚留存墙垣遗址的,采用“高墙垣”展示,在遗址顶部和城垣断面,覆盖20-50厘米厚的素土,并种植狗牙根草。沙压砖标识廊房,卵石代表廊房外的散水,用钢网格固化遗址外围土体。↓</p> <p class="ql-block"> 这是内城西城垣。内城垣西墙通长1355米,墙基宽约8米,墙体宽约3.5米。此处城垣遗址仅存于地下,采用“低墙垣”的展示方式。↓</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内城西门遗址。那两具铜车马就出土于内城西门遗址的东北侧,但我从这过时没有看到。从网上看,那里立了一块圆形石碑,上面雕刻了一个马头。↓</p> <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建在秦始皇陵封土堆的西南角内城垣以外。↓</p> <p class="ql-block"> 铜车马博物馆共两层,沿斜道先去下层展厅看铜车马。↓</p> <p class="ql-block"> 1978年夏,考古工作者在秦陵封土西侧20米处勘探发现一座大型车马坑,坑的平面呈“山”字形。坑南半部的结构相对独立,由一条东西向门道和5个南北相邻并列的“耳室”组成。1980年11-12月,考古队对其中的1号耳室进行了试掘,从中出土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两乘车面西前后排列,前车为立车,后车为安车,按照前后顺序编为一号车和二号车。↓</p> <p class="ql-block"> 下层展厅中央是两乘青铜马车,原来被存放于木椁之中,由于木椁腐烂坍塌,青铜马车被压碎。文物修复专家花了3年时间修复了2号铜车马,之后又用了5年时间修复完了1号铜车马。↓</p> <p class="ql-block"> 这是1号铜立车,通长225厘米,通高152厘米,宽134厘米,总重1061公斤。这是件复制品,原物可能在兵马俑的陈列馆中。↓</p> <p class="ql-block"> 两个侧面。↓</p> <p class="ql-block"> 1号铜立车是秦始皇巡视乘坐的,类似于现代领导人的检阅车,车厢前安置了一柄弩机,车内立有一块盾牌,起防御作用。↓</p> <p class="ql-block"> 侍者荣耀。两乘铜车上的御官均头戴鹖(hé)冠,腰佩铜剑,一为立姿一为坐姿,故而佩剑也是一长一短。铜车马御官佩剑于身后,与秦兵马俑坑军吏俑佩剑于身侧不同,说明秦人佩剑的方式有身后和身侧两种。立车御官的腰间还挂着佩环,环的纹饰为秦代流行的谷纹,系环的绥组相当精致,亦是御官身份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这是2号铜安车,通长317厘米,通高106厘米,宽143厘米,总重1241公斤。2号车是原物。铜车马虽然是按1:2比例缩小的,但仍是青铜器之冠,重1吨多,由3500多个零件组成。↓</p> <p class="ql-block"> 这是右骖马头,头顶上的纛(dào),马额中间的金当卢,金勒银镳(biāo),做工极为考究。↓</p> <p class="ql-block"> 这是左骖马头。骖马只挽车不驾车,主要起控制方向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中间这两匹马叫服马,单辕马车由两匹服马驾辕控车,辕、衡、轭、架构是服马驾车挽车的核心部件。辕后段承舆,前端缚衡系轭驾马,从而将车舆与马连接为一个整体。内侧两马(服马)靠肩胛负力,外侧两马(骖马)靠胸肌负力,即不会压迫喉管,又能发挥体力,非常科学。↓</p> <p class="ql-block"> 当年张良携一力士用铁椎行刺秦始皇,砸中的应该就是这样的马车。↓</p> <p class="ql-block"> 2号铜安车的重点在于三面纱窗,从里往外看的真切,从外往里则看不清。安车之盖作椭圆形,覆扣在车厢顶部,盖弓脊梁上彩绘勾连流云纹。↓</p> <p class="ql-block"> 六辔在手,四马八辔的连接与操控。辔(pèi)是御手控马赶车的鞁(bèi)具,实物辔绳用皮条制作。辔的前端系在马勒的衔镳上,后端执握在御者手中。驾马左右各系一辔,四马共计八辔。然《诗经》中多次提到“六辔在手”、“六辔如琴”,人们一直对四马八辔为何御手却手执六辔疑惑不解。秦陵铜车马清晰的辔绳连接关系阐明了困扰千年的疑问。铜车马的辔绳分配方式是:八辔中的两根即两匹服马的内辔,插接在御手前面车轼下方的觼(jué)环上,其余六辔三三分开执握在御手的两手中。具体为:御手的右手执右骖马外辔、右服马外辔和左骖马内辔,左手执左骖马外辔、左服马外辔和右骖马内辔。↓</p> <p class="ql-block"> 1号铜立车视频。</p> <p class="ql-block"> 2号铜安车视频。↓</p> <p class="ql-block"> 铜车马坑模拟复原。↓</p> <p class="ql-block"> 两乘铜车的车盖装饰华美。立车之盖作伞形,盖弓末端套有银质盖弓帽,伞杠套错金银铜杠箍。盖内以白色、浅蓝色打底,满绘夔龙、夔凤纹。立车的伞座,上下设有两道锁固装置,机关设计巧妙,制作工艺高超。↓</p> <p class="ql-block"> 1号铜立车的重点是伞撑,它拥有当时的四项“世界第一”:合叶、暗锁、插销、齿轮。伞可以朝任何方向旋转,360度无死角遮阳避雨,伞面也是青铜制成的,关键的时候,此伞还可当做盾来抵御敌人的攻击,像是现代版的防弹车。↓</p> <p class="ql-block"> 这叫铜策,立车配备2根,安车配备1根。仿竹棍制作,策身铸6道竹节,竹节上下用白线条勾勒出弦纹和流云纹,意在显示竹子的特征。两根策的顶端装有尖锥,另一根则无。策是古代御车驱马的工具,顶端装尖锥用以刺马。成语策马扬鞭和此物有关。↓</p> <p class="ql-block"> 在铜车马博物馆出口处看秦始皇陵封土堆。↓</p> <p class="ql-block"> 0006陪藏坑。0006是考古编号,是2000年在秦始皇陵园发现的第六座陪葬坑。它位于秦陵封土西南,内城垣的西南角附近。0006呈东西向的中字形,由斜坡门道、前室和后室三部分组成,总面积410平方米,是一座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的陪葬坑。在前室发现12件陶俑(其中8件为袖手俑、4件为御手俑)、1件陶罐、4件铜钺(斧)、一乘木车及10件铜质盖弓帽,在后室清理出马骨24具,东西向一字排列,马头朝向封土。↓</p> <p class="ql-block"> 这是斜坡门道,呈梯形,残长15米,西端窄,东端宽。修陵人通过此门道将陪葬品一一送入坑内。↓</p> <p class="ql-block"> 02处是封门木遗迹。在斜坡门道与坑体结合处的北壁发现一处高2.5米、宽0.13米的凹槽,内有立柱朽迹,在斜坡门道底部发现有南北向平砌的封门木。封门木用于封堵门道,使坑体形成封闭空间。↓</p> <p class="ql-block"> 03处为车迹。在陪葬坑前室发现一处木车残迹,车迹凌乱。经清理,车为单辕双轮木乘车。↓</p> <p class="ql-block"> 在陪葬坑前室出土陶俑12件,出土时已成碎块。从陶俑破碎的程度推测,陶俑曾遭受人为和棚木坍塌的双重破坏。↓</p> <p class="ql-block"> 06处为马骨遗迹。在陪葬坑后室发现大量马骨,马骨东西向一字排列,马头朝向秦陵封土。初步推算,共有马骨24具。除1件铜环外,未见其他马具。↓</p> <p class="ql-block"> 10的位置是二层台。秦始皇帝陵陪葬坑多带有二层台,二层台与隔墙顶部形成一个平面,上面覆盖棚木,与厢板木、铺地木构成地下式的封闭空间。↓</p> <p class="ql-block"> 这是内城南城垣。↓</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内城南门遗址。↓</p> <p class="ql-block"> 9901陪葬坑。9901是考古编号,是1999年发现的第一座陪葬坑。它位于秦始皇陵封土的东南角,内、外城垣之间。9901平面呈“凸”字形,东西向,内有三条过洞,总面积880平方米,为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曾遭受严重的焚毁、破坏。目前出土了28件陶俑、2件青铜鼎、1个青铜半球形器、陶罐、铅块、椭圆和方形石块等,其中,陶俑造型生动、独特,反映了秦代的宫廷娱乐生活。9901的发现为我们进一步了解秦陵、秦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 06位置是东门道。东门道平面呈梯形,总长约20米,东端窄,西端宽。门道有渗坑和水渠结合的排水设施,有清晰的车辙印痕、夯窝痕迹、工具痕迹。↓</p> <p class="ql-block"> 01处为棚木遗迹。9901陪葬坑的棚木呈南北向连续覆盖于过洞和土隔墙顶部,以形成封闭的木结构空间。棚木经过火焚大多已成为炭迹。通过棚木挤压的泥痕可清晰判断出原来棚木的数量、宽度和铺设顺序。棚木长约4.5至5米,宽约0.3至0.6米,经鉴定为杉木。↓</p> <p class="ql-block"> 02处是厢板木遗迹。在9901陪葬坑的三条过洞两侧都经过木板的包镶,这种厢板木与棚木、铺地木构成了木结构封闭空间。厢板木痕迹呈上下平行分布,每列宽20-30厘米。↓</p> <p class="ql-block"> 03处是铺地木遗迹。9901陪葬坑过洞地面采用修整细致、尺寸不同的铺地木纵横交错进行铺设,铺地木厚度0.05-0.1米,后被焚毁,仅残留木炭痕迹。根据压痕统计,9901陪葬坑铺地木总计333根。秦兵马俑坑的过洞地面则采用青砖漫铺,这一区别可能代表着陪葬坑之间地位、属性的不同。↓</p> <p class="ql-block"> 04处是封门木遗迹。封门木用于封堵过洞以形成封闭空间。9901陪葬坑东、西两个门道都有封门木遗迹。西门道封门木遗迹门高约2.45米,经推测,由9根方木以平置垒砌的方式堵住门口。↓</p> <p class="ql-block"> 07处是二层台。二层台与隔墙形成一个平面,用棚木将这个平面覆盖,与厢板木、铺地木构成地下式的封闭空间。↓</p> <p class="ql-block"> 13是一号过洞。↓</p> <p class="ql-block"> 05是西门道。西门道平面呈梯形,总长约20米,西端窄,东端宽。↓</p> <p class="ql-block"> 14是二号过洞。二号过洞出土青铜器、铅器、石器、陶器等30余件。其中,2件青铜鼎就在09位置。↓</p> <p class="ql-block"> 08是隔墙。9901陪葬坑内有两道隔墙,将坑体分成3条过洞。隔墙宽0.9米,残高2.2-2.3米。↓</p> <p class="ql-block"> 15是三号过洞。三号过洞出土近千件陶片,大约属于28个陶俑个体。这批陶俑姿态各异,造型别致,初步推测是秦代宫廷娱乐活动中俳优(百戏人员)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椭圆体石块、长方形石块和铅块出土于12位置。↓</p> <p class="ql-block"> 青铜半球型器。出土于2号过洞,整体呈多半个球形,中空,底部有方形孔,重7.35千克,用途不明。↓</p> <p class="ql-block"> 青铜半球形器出土于10位置。↓</p> <p class="ql-block"> 这个暂时命名为2012:1号俑,陶俑残高141.5厘米,头部残缺,是目前修复完成唯一的坐姿俑。陶俑上身赤裸,下身穿彩绘短裤,短裤的右侧附有一条类似裙摆的饰件。陶俑身上残留粉白色彩绘。↓</p> <p class="ql-block"> 此俑暂名为1999:3号俑,陶俑残高181厘米、肩宽45厘米、腰宽36厘米,据推测该俑原高应该在2米左右。陶俑右脚踏板上刻划有“高”字,应为制作陶俑工匠的名字。陶俑高大健硕、体格魁梧,四肢肌肉发达。此陶俑可能是大力士形象,应为扛鼎俑。</p><p class="ql-block"> 秦代工匠会在作品上留下名字,即“物勒工名”制度。此制度开始于春秋时期,指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便于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p> <p class="ql-block"> 此俑暂名1999:5号俑。陶俑残高172厘米,肩宽55厘米、腰宽38厘米,据推测该俑原高应为2米左右。陶俑身材高大健硕,肌肉十分发达,鼓腹撅臀。陶俑左臂与躯干间有一直径约10厘米的圆孔,据推测圆孔处可能插有一柱状的直立长竿,此陶俑可能是高竿表演中的持竿者。↓</p> <p class="ql-block"> 这是内城东城垣,拍照站立的位置就是内城东门遗址处。↓</p> <p class="ql-block"> 在封土堆东侧最靠里的这条小道边,能看到封土的露头。人工痕迹明显。↓</p> <p class="ql-block"> 走在这静悄悄的陵园中,感慨一下当年耗时三十八年、累计动用七十万人力修建的陵园的场景。秦始皇的成就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千古一帝当之无愧。中国如果没有秦始皇,那现在也许会像欧洲那样分成几十个国家。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他播下的种子使得中国从此以后只有一个意识,那就是统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