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周六早上有时间,于是决定和朋友们一起在襄阳城里走一走。</p> <p class="ql-block"> 第一站——龙子口码头</p><p class="ql-block"> 我们襄阳有一条母亲河——汉江,它将襄阳分成了樊城和襄城,养育了襄阳人民,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在我们本地,素有“纸糊的樊城、铁打的襄城”之说,因为樊城处在汉江北岸,没有高大坚固的城墙,北方的军队可以轻而易举拿下樊城;而襄阳城,有天然的汉江屏障,有高大坚固的城墙,还有宽阔的护城河,在冷兵器时代很难被攻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汉江上虽然早已有了可以通行汽车、火车的桥梁,但两岸之间的水路一直保持畅通,今年6月1日,汉江"水上巴士"正式开通,从樊城的龙子口码头到襄城的闸口码头,每天上午下午各一班,定点开船。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决定体验一下,早上9点的船,单程一人5元。七个人买了八张票,快上船才发现,算是乘船活动的小插曲,看得出窗口部门的服务意识还有待加强,不过倒也没有影响我们出行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 来张合影吧!</p> <p class="ql-block"> 今早天气很好,微风拂过,水面有些小小涟漪,船从汉江一桥下穿过,船舱内很稳,不过速度并不慢,七分钟左右就到了闸口码头。</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站——震华门</p><p class="ql-block"> 从闸口码头向西步行三五分钟就来到了长门,这附近就是长门遗址公园了。我们襄阳素有“华夏第一城池”之说,襄阳城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两千多年来经历了很多变迁。今天我们常说的襄阳六门多采用万历四年襄阳府知府万振孙为六门的题名,东门曰“阳春”,南门曰“文昌”,西门曰“西成”,大北门曰“拱宸”,小北门曰“临汉”,东长门曰“震华”。现存的三座城门就是我们今天步行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 震华门位于襄阳城东北角,传说此门长近百米,所以又称“长门”。这里东北方向水陆两处都可能受敌,是极为紧要之地。</p> <p class="ql-block"> 资料里说这个城门的构建不同于其他城门。最突出的特点是瓮城内的城门洞长度较长,将近 30 米。它的外围,是城东北角突出在外的一个上百米的方城, 从东端和北端护住襄阳城的北段和东段,使这里成了敌人无法进攻的绝地。城外还有子城,是长门的外围支点,与长门互为犄角,相互策应。子城附近是闸口,那是襄阳护城河河水流入汉江的出水口。长门内通向汉江的有向北、向东两个小门,既通水路,又通旱路,门外向东向北皆有码头,确保汉水对长门的畅通无阻。 长门临江处的外城门口不大,便于防御。长门洞可削弱敌人前锋的攻势,剩下人数有限的几个散兵游勇,即使是精锐,通过长门洞,也成不了气候,正好在洞口全部歼灭。</p> <p class="ql-block"> 漫长的岁月过去了,城门外也有许多变化,城门内呢?当年的题额“威震华夏”是否还在?只可惜大门紧锁并未开放,有些遗憾,那就坐在台阶上仰望一下吧。</p> <p class="ql-block"> 从汉江一桥下方继续向前走,就来到了登城墙的入口。2022年年初,襄阳城墙长门到夫人城段已经全线免费开放,为欣赏襄阳美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城墙上窄的地方也可以并行四五个人,城墙外是汉江,城墙内有栉比的民居,城墙外侧<span style="font-size:18px;">用大块青砖垒砌, 非常坚固,城墙内侧用土夯实,呈梯状,既节省资金,又便于登城防御,足见古人的智慧。行走其上,江风拂过,放眼望去有绿</span>柳红花,有车水马龙,还有江水拍打堤岸的声音……古老的城墙与秀丽的山水、深沉厚重的历史与日新月异的发展交融在一起,让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第三站——拱宸门</p><p class="ql-block"> 沿着城墙继续前行就到了拱宸门。六月的天,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会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我们正好到拱宸门里躲躲雨。</p> <p class="ql-block"> 拱宸门也叫大北门,“拱宸”意思是保卫帝京,在普通城市作为城门有顺从效忠之意。这里的瓮城保存完好,只可惜没有了城楼。</p> <p class="ql-block"> 瓮城内和城门甬道的路面,全是古代的青石板,被当年的木轮车压出了一条条的车辙印,走在上面似乎能够感受到襄阳古城的沧桑历史。</p> <p class="ql-block"> 瓮城靠江一面没有门,其他三面都有通道,若有敌人进入,亦可一网打尽,真的是瓮中捉鳖。此处不宜合影,但摆个胜利的造型还是可以的。</p> <p class="ql-block"> 拱宸门对面还有一道防线——老大北门,门额上写有“荆州古治”四字,是为纪念公元191年汉末荆州刺史刘表将荆州治所迁至襄阳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而得名。荆州辖有八郡,包括长沙、零陵、桂阳、南阳、江夏、武陵、南郡、章陵等,刘表独独选中当时分属南郡和南阳郡的襄阳是有缜密思考的。经过他的治理,社会安定,经济富庶,人民安居乐业。而随着刘表对大荆州区域的拓展,襄阳也从一座小城慢慢进入全国视野,为襄阳城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拱宸门旁边就是铁桩码头。</p> <p class="ql-block"> 顺着沿江大道继续前行,可以看到长江水文监测点。</p> <p class="ql-block"> 第四站—— 临汉门</p><p class="ql-block"> 临汉门外原来也筑有瓮城,防御外敌进攻。近代为了交通方便,拆除了瓮城。这里也属于襄阳的北城墙,它的城墙构筑是有着高明构思的。不能离汉江太远,远了,汉江岸边和北城下的通道在守城的冷兵器有效射程控制之外不利于防御,不能充分发挥汉江天堑“护城河” 的作用。也不能紧邻汉江,这既考虑到了洪水对大堤和城墙的危害,更考虑到了敌军舰船登陆“跨梆” 跳上城墙的威胁。所以临汉门、夫人城在汉水上游,离汉江最远,大约 50 多米,大北门至长门之间,离汉江的距离就逐步缩减,最后约 20 米,足见古人的聪明智慧。</p> <p class="ql-block"> 临汉门,又称小北门。它的城楼建筑在拱券式城门洞上,城楼四柱三间,重檐歇山顶,七檩抬梁构架,砖木结构,为清代建筑。小北门城楼既有北方建筑的稳重、浑厚之风,又有南方工艺的灵动、飞扬之气,而脊吻、饰件则多采用襄阳地方传统工艺。城墙上外有垛墙,内有女儿墙,台西侧有蹬城马道。</p> <p class="ql-block"> 在城墙上向西前行几分钟就可以看到韩夫人的塑像。公元378,前秦苻坚派苻丕攻打东晋要地襄阳。当时东晋中郎将、梁州刺史朱序在此镇守,他错误地认为前秦无船,难渡汉水,大意轻敌。朱序的母亲韩夫人颇知军事,她亲自登城观察地形,巡视城防,认为应重点增强西北角一带的防御能力。事出紧急,她亲自集合了一百多个婢女和城里的妇女,临时组成了一支娘子军,短短时间在西北角城墙内围抢修好了一道二十多丈长,也就是大约66米长的城墙。后来苻丕率军攻城,西北角果真被率先攻破,襄阳守军就是固守在韩夫人新建的这道城墙上,才得以保全襄阳。这段新筑的城墙就被称为“夫人城”。一墙保一城,韩夫人的眼光和魄力让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 从夫人城这里可以眺望西门,不过城墙暂未联通开放。</p> <p class="ql-block"> 第五站——昭明台</p><p class="ql-block"> 从临汉门下来,正对着北街,沿街前行就是今天最后一个目的地昭明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北街从小北门一直延伸到襄阳城中心的昭明台,大约长 860 米,宽 12 米。这条古街是 1986 年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时国家建设部批准保护的一条老街。现在已经成了许多游客到襄阳的打卡地之一。襄阳北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例如北街南段西边的通道叫椰场街,据说曾经是岳飞发展生产、屯田垦荒、进行柴粮交易的柴场子。又如北街北段西边的仁义巷、单家祠堂,都和清代“三朝帝王师”、文渊阁大学士(宰相)<span style="font-size:18px;">单懋谦有关。</span></p> <p class="ql-block"> 单懋谦,襄阳东津镇东津村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40多年的官宦生涯。历经礼、工、户、吏、刑五部,终至相位,人称“三代帝王师”。在清代,汉人能主掌朝政,并不多见,是襄阳的历史文化名人。遗憾的是单氏祠堂并未开放。</span></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就是今天行程的终点——昭明台了。它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纪念南朝梁武帝的长子昭明太子萧统而建的。提起萧统,那必须提到由他</span>聚集文学之士编纂的《文选》30卷,所以昭明台也称文选楼。后来虽因篆书大家李阳冰题字“山南东道”一度改名“山南东道楼”,但宋淳熙年间又改回文选楼。《文选》<span style="font-size:18px;">选材严谨、注重词藻,是古时的文学教科书,是士子们必读的一部书,也是我国现存编年最早、影响最深远的一部诗文总集。如果你不相信,那就听一听国学大师</span>钱穆先生的话吧,他曾说:“如果想学中国古典文学,《诗经》加《文选》就足够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昭明台建成1000多年来,经历过战争,也经历过天灾,可谓历经沧桑。后来襄阳在抗日战争时期沦陷,这里楼毁台存;1973年,因持续下雨致使台东角塌陷,为行动方便安全而平毁。1993年底,市政府在原址以北50米处重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昭明台。今天的昭明台虽然是用现代建筑材料建造的,但三层楼阁仍按魏晋风格建造,</span>仍定名为昭明台。</p> <p class="ql-block"> 半天的行程已经让我们收获满满,虽然是自己熟悉的家乡,可是这样一步一步走来,一台一阶,一砖一瓦,它们的背后又何尝不是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还有那或强音或悲歌的历史?身为襄阳人,行走其中,思绪万千:固若金汤、古朴典雅、凝重深沉、自由灵动……这些都是它——襄阳,我的家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