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三孔

幸福的天外村夫

<p class="ql-block">“曲阜”二字始见于《尔雅》一书,东汉应邵解释说: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宋真宗大中祥符5年(公元1012年),为了纪念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在这里出生,曾一度改名“仙源”县,金太宗天会7年又改名曲阜,自此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也是孔庙的第一道门。明代学者胡缵宗为表达对孔子的尊敬和赞扬,亲书“万仞宫墙”石额镶于门上,其意出自《论语》子贡语。“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约等于8尺,相当于现在的1.6米。据说,有人称赞孔子的弟子子贡很有学问,子贡听说以后,就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学问只有墙头这么高,而我的老师孔子的这道墙有数仞,不找到它的门是不能看到墙内宗庙之美丽的”。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来,为了显示他对孔子的敬仰,把胡缵宗书写的石额换下,自己亲笔书写了同样四个字镶于城门,现在看到的“万仞宫墙”石额,即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写。</p> <p class="ql-block">孔庙的第一道门坊“金声玉振坊”,建于明嘉靖17年(公元1538年),“金声玉振”四字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金声玉振”四个字出自&lt;&lt;孟子·万章下&gt;&gt;:“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玉振”原意为一首完美的乐曲。古乐是以敲钟开始,钟起“始条理也”,是击磬告终,“玉振”为磬落的声音,称“终条理也”,赞扬孔子的学问是集先贤先圣之大成,始终而一,所以称“金声而玉振也”,这也是办事要“有始有终”成语的来源。石坊上有平面浅雕云龙戏珠,柱顶各设圆雕“辟邪”一只,俗称“朝天吼”。</p> <p class="ql-block">坊后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名曰“泮水桥”,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桥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水,因之演义为“盼水”。过去读孔孟之书,考上高等学府叫“入盼”,做官的盼高升,做买卖盼发财,过日子盼兴旺。</p> <p class="ql-block">“二柏担一孔”,过泮水桥这个单孔的石拱桥,东西各有一棵古柏,所以人称“二柏担一孔”。</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幢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在封建社会,所有来曲阜祭孔的官员,无论职位高低,来到孔庙前见到此碑,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孔子的尊崇之意。此碑始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是孔庙的第一道大门,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原为木质结构,清代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衍圣公孔昭焕重修孔庙时,换成石柱铁梁。四根石柱顶端为四大天将,中间平梁上是火焰宝珠,以象征此门由天将守卫而成为参天立地的天门。“棂星门”系乾隆御笔。相传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其中,有个掌管文化的星叫“棂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把孔子与天上管文化的星联系起来,说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孔庙设棂星门,意为尊孔如同尊天。</p> <p class="ql-block">太和元气坊位处孔庙第一进院落,明代公元1544年所建,坊名盛赞孔子如同天地一般,无所不包。“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元气”原意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质,后来,一些唯物主义者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称为“原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五行构成。“太和元气”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p> <p class="ql-block">明代所建汉白玉“至圣庙坊”,上饰火焰宝珠。</p> <p class="ql-block">圣时门又名二门,形同城门,建于明代,飞檐斗拱,顶为绿琉璃瓦。“圣时”二字,取&lt;&lt;孟子.万章下&gt;&gt;,“孔子,圣之时者也”句,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者。此门命名来源于孟子,对古代四位圣人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孟子把四圣人的圣迹归纳为四句话: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圣时”极赞孔子思想主张经久不衰,是适合时代的圣人。皇帝来曲阜朝孔要行“三跪九叩大礼”,走圣时门,历代“衍圣公”出生时打开“圣时门”,除这两种情况外,此门不轻易开启。</p> <p class="ql-block">过圣时门,豁然洞开,偌大一个庭院,古柏森森,芳草如茵。迎面三架拱桥,为明代所建,因“壅水环绕如璧”,故名“璧水桥”。</p> <p class="ql-block">弘道门始建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原门三间,当时是孔庙的正门。</p><p class="ql-block">“弘道”二字出自《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原意为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能总结阐发前人之道而成为圣人。此处借“弘道”二字,赞扬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集先圣先王之大成,成为“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另有一层意思是说人们要想在学问上有所成就,就得踏入“弘道”之门,学习孔子的思想学说,才将是前途无量。</p> <p class="ql-block">大中门是宋代孔庙的正门,始建于宋代,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重修。“大中门”三字匾额系清高宗乾隆手书。“大中”是赞扬“中庸之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能够独立存在的天下唯一之正道。肯定了孔子之道适合作为统治人类思想的主导地位,只有走“中庸之道”,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p> <p class="ql-block">十三碑亭是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的。亭内共保存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碑刻55块。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新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p> <p class="ql-block">奎文阁前两侧,是四座明代御碑。这些驮碑的动物,人们习惯叫“龟驮碑”,实际上它的名子叫“赑屭”,是神话传说中龙的儿子。“龙生九子不成龙”,赑屭的特征是龙首、龟背、鹰爪、蛇尾,善于负重且能长寿,所以统治者要用它来驮御碑。</p> <p class="ql-block">成化碑是较为著名的一幢碑,首先是碑文的内容,将孔子思想评价到了绝对高的程度,认为有孔子之道则有天下,无孔子之道则无天下,反孔子之道则失天下,“朕惟孔子之道,有天下一日者不可无焉,何也?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而伦理明,万物各得其所矣。”“孔子之道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暂缺”,就是说孔子之道就像人们吃的饭,穿的衣服一样,时时刻刻不能缺少。成化碑高7.85米,宽2.27米,厚近半米,立于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是孔庙中按体积最大的一幢碑,因此也叫“成化碑”。这块碑的特点是书法精湛,著称于世,并且碑文用论辩形式写成,在极力推崇孔子方面,可以说是之最。</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在宋代初年叫仪门。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因大成殿得名大成门。原门三间,明弘治十二年和清雍正二年两次着火后重修,清世宗雍正题匾。</p> <p class="ql-block">同文门(“同文”二字出自《礼记》,“书同文,行同伦”,意为统一语言、统一文化、统一思想,使整个人类思想都统一到儒学上来。同文门始建北宋初期,系当时孔庙的大门,五间,两侧有回廊。金代成为二门,明代孔庙南扩,门逐渐退居次要地位。清初名“参同门”,雍正八年清世宗钦命为“同文门”,乾隆十三年高宗题写门匾。)、奎文阁(原名藏书楼,始建于宋代,重檐五间,金明昌六年改为三檐,赐名 “奎文阁 ”,明弘治十七年改为七间,清高宗乾隆皇帝题写阁匾)、大成门正在维护中,遗憾未能入内。大成门里东侧正在维护中的桧树,相传为孔子亲手所植。据记载,孔子曾经在这里栽过三棵树,后枯死两棵,这棵树三枯三荣,也有“桧树日茂则孔氏日兴”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杏坛相传是孔子讲学之所。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在此建坛,在坛周围环植以杏,命名为杏坛,以纪念孔子杏坛讲学的历史故事。宋代以前孔庙内并没有杏坛。现杏坛的位置是宋代以前孔庙的正殿。《庄子·渔父篇》载:“孔子游于缁帷(即黑惟,假托为地名)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天圣二年(1024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于是,“杏坛”,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金代始于坛上建亭,由当时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现在亭内保存。</p> <p class="ql-block">清高宗乾隆手书的《杏坛赞》</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宋崇宁三年(1104年)据《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意,诏名文宣王殿曰“大成”,赞颂孔子思想空前绝后,完美不缺,集古圣贤之大成。大成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北宋末年毁于战乱。现存这座大成殿为清代雍正年间重建,主殿高24.8米、阔45.8米、深24.9米,四周廊下环立28根石雕龙柱,均以整石刻成,顶端檐吻足有一人之高,祥云之中蛟龙盘旋飞舞,堪称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瑰宝,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p> <p class="ql-block">前檐下为十根浮透雕水磨大石柱,柱高6米,直径0.8米,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下饰莲花石座。从底到上全部雕刻深邃,云龙腾起如飞,神态各异,远而望之,祥云之中蛟龙盘旋飞舞,使人无不感到惊讶万分,堪称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瑰宝。据说乾隆皇帝来曲阜祭礼孔时,石柱均用红绫包裹,不敢让皇帝看到,惟恐皇帝会因超过皇宫而怪罪。</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两侧回廊和后面回廊下的18根石柱为八棱八面柱,上有浅雕云龙戏珠,每一面为九龙戏珠,每根柱上就有72条龙。</p> <p class="ql-block">殿正中供奉着孔子的雕塑,七十二弟子及儒家的历代先贤塑像分侍左右。大殿内有9座大型神龛,17座塑像。中间一座是孔子,孔子像坐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玉圭。“万世师表”是康熙题写,封孔子为“万世皇帝之师,千古人类之表,皇帝的老师,做人的表率。”“斯文在兹”是光绪写的,意指世间所有文化盖源于儒学创始人孔子。</p> <p class="ql-block">雍正皇帝重颁御书“大成殿”匾额,御制对联悬之庙堂。</p> <p class="ql-block">“生民未有”匾,为清朝雍正皇帝题写,源于孟子赞孔子“生民未有盛于孔子也”,意思是说:有人类以来,还没有全面超过孔子的人。</p> <p class="ql-block">寝殿是祭祀孔子夫人的地方。殿内神龛木雕游龙飞凤,精美异常,龛内木牌上书“至圣先师夫人神位”。孔子夫人,春秋时期宋国人,复姓亓官,19岁嫁给孔子,先孔子7年去世。关于她的情况古籍很少记载,直到宋代才被宋真宗赵恒追封为“郓国夫人”,元代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其后孔子改称“至圣先师”,她也被称为“至圣先师夫人”。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年间寝殿遭火灾,重建时改为神主牌位。寝殿周围28根石柱上雕凤凰,每条柱子刻凤凰72只,同龙的数量一样,叫龙凤呈祥。</p> <p class="ql-block">孔庙的最后一座殿是圣迹殿。圣迹殿造型古雅,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由巡按御史何光主持建造的。圣迹殿是专门为存放《圣迹图》而建造的。他搜集了有关孔子的画像和文献资料,交由吴郡画工章草补充绘画并刻成石刻,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完整石刻连环画——“圣迹之图”,是我国第一部人、文兼有的完整的连环画,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圣迹图》每幅高38厘米,宽60厘米,文图并茂,共120幅,描绘了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p> <p class="ql-block">殿中上方是康熙皇帝的“万世师表”四个大字,赞颂孔子是“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就是说孔子永远是人们效法的表率。</p> <p class="ql-block">殿内西面最北为吴道子画的《孔子行教像》,这种画像早已成为孔子像的原始标准。在吴道子以前,孔子画像没有标准,吴道子是根据记载中的孔子像创作的《孔子行教像》,据传说(正史有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似尼丘山之形,即头顶中间低,周围高,生有七露(耳、鼻、眼、口皆露),在吴道子创作《孔子行教像》以后,所有画孔子像便以此为相貌之标准。</p> <p class="ql-block">诗礼堂始建于宋代,原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拜谒孔庙驻跸之所,后改为供孔氏族人祭祀时斋居,并做讲学之用。金代重建。明弘治时,为了纪念孔子教育儿子孔鲤学《诗》学《礼》命名为“诗礼堂”。</p> <p class="ql-block">唐槐</p> <p class="ql-block">宋代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鲁壁,是纪念孔子九代孙孔鲋藏书而筑的标志性建筑。孔鲋时期遇秦朝焚书坑儒之乱,孔鲋认为“秦非吾友,吾将藏之,以待其求”,于是将《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一些经典书籍几十篇偷藏在墙壁内,汉景帝三年(前154年),皇帝刘启的儿子鲁王刘馀,在扩建宫室拆除原孔子故宅时,从墙壁里发现了数十篇经书,这些书籍即孔鲋所藏之书。</p> <p class="ql-block">鲁壁前有口水井,传说是孔子当年的吃水井。明代增添了周围的石雕栏杆,并立“孔宅故井”石碑一幢。</p> <p class="ql-block">井西有一座四角凉亭,是专为清高宗乾隆“饮水拜师”而建的。内有乾隆御书的“故宅井赞”碑,乾隆说:“我取一勺,以饮以思,呜乎宣圣,实我之师”。此碑四面刻字,乾隆八次到曲阜,其中五次在此碑上留言。</p> <p class="ql-block">孔庙内现有古树一千二百余棵,与宏伟的建筑群相互辉映,特别是夏季,上千只鹭鸟居住在古木之上,形成了孔庙又一独特的景观,鹭鸟已被曲阜市定为市鸟。</p> <p class="ql-block">孔府,也称“衍圣公府”。“衍圣”的意思是说“圣道”、“圣裔”能繁衍接续,其子孙可世代相袭、辈辈相衍。“衍圣公”是我国封建历 史中最享有特权的大贵族。历代封建王朝对孔子的封号不断提高,而他的嫡系后裔的官品也随之提升。五代时期为五品官;元代升为三品官;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十三年(公元1380年)提升到一品官,地位仅次于丞相,同年丞相制度被废除以后,又“班列文官之首” 。衍圣公的一品爵位从五十五代孔克坚到七十六代孔令贻共二十一代,历经明、清两个王朝,近540年的历史。到了清代,“衍圣公”不但“班列到阁臣之上,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宫中御道上行走”。1935年,蒋介石又把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 祀官”,给以特任待遇,结束了历代沿袭的衍圣公封号。衍圣公的封号从北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第四十六代孔宗愿开始,一直沿袭到七十七代孔德成十五岁这一年(即公元1935年),共相传三十一代,经历了宋、金、元、明、清、民国初年六个朝代,历时880 年历史。孔府大门为明代建筑,按一品礼制设计,匾书“圣府二字”,为明朝严嵩所书。</p> <p class="ql-block">门两旁明柱上的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对联为清代文人纪昀手书。上联中的“富”少一点(富),下联中的“章”字成了破“日”之状(章)。相传,孔子第四十二代孙孔光嗣娶亲之日,有神仙前来指点,碰到写“富”字的影壁,把“富”字去了点,并告知孔家“富”字有点不吉。此后,孔府凡书富字皆无点,这叫“富贵无顶”。又传说乾隆时,纪昀为孔府书写门联,写到“章”字时数遍皆不中意,遂弃笔安歇,睡梦中见一老翁在他写的“章”字上划了一笔,成了破“日”之状,醒后挥笔而书,果然气势不凡。这叫“文章通天”。</p> <p class="ql-block">孔府的二门是清代建筑。此门深二间,阔三间,门的上方悬挂长沙李东阳书写的“圣人之门”竖匾。</p> <p class="ql-block">进入孔府二门,迎面有一座周围不接垣墙的门楼,门上匾额“恩赐重光”,为明皇帝朱厚熜所颁,因此叫“重光门”。当年,只有帝王大典、迎接圣旨,或进行重大祭祀活动时,才在十三响礼炮声中将此门打开,所以又称“仪门”或“塞门”。重光门建于明弘治(朱佑樘)十六年(公元1503年),重光的含义是:“太平盛世,日抱重光,谓曰有重日也”,即指日晕或日珥现 象。古人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一种瑞应,值得庆贺。在封建社会里,这样的门又叫“塞门”,一般的官宦府第是没资格建立的,只有被封建帝王封爵的 “邦君”才能享受此殊荣。“塞门”在周礼中是有严格规定的,只有帝王及各诸侯国公才能建立此门,否则,就不合周礼,是有欺君之罪的。</p> <p class="ql-block">大堂是当年衍圣公迎接皇帝钦差宣读圣旨、袭封大典、接见官员、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里面陈列的是正一品爵位使用的公案桌、仪仗等。</p> <p class="ql-block">大堂的后面有一条通廊与二堂相连,两堂呈现出“工”字形的建筑格局。通廊下有一对明朝嘉靖年间的大长红漆木凳,被称作“阁老凳”。当年明代权臣、吏部尚书严嵩被劾,朝廷将要治罪之前,曾到 孔府来托他的孙女女婿——六十四代孙、衍圣公孔尚贤向皇帝说情,希望减免一些罪过,“衍圣公”孔尚贤深知严嵩夫子父子的奸权,作恶多端,没有答复他的要求。此凳系严嵩坐候之物,所以叫“阁老凳”。</p> <p class="ql-block">“二 堂”也叫后厅,明代建筑,是当年“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员及受皇帝委托每年替朝廷考试礼学、乐学童生的地方。另外在大堂接见高级官员礼毕后也在二堂奉茶。以前孔府在科举制度的时代里,朝廷对孔府特别优惠。每年科举都给孔府一定的免试名额,一般由四品 至七品,名额的多少不等,此名额由“衍圣公”推荐任命,并且可以出卖,由此可知其特权的程度是世间无比的。室内正上方悬挂两块木刻贴金、群龙围绕的“钦承圣绪”和“节并松筠”的皇帝手书的巨匾,前者为雍正手书,后者为康熙手书,是对孔府主人的赞颂。</p> <p class="ql-block">屋内七块御制石碑,其中有清道光皇帝手书的“福寿”碑,慈祥太后手书的“寿”字及松鹤图等。</p> <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手书的“寿”字和“松鹤图”,这是清 光绪二十年十月十五日(公元1894年)赏赐的。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举行隆重的六十大寿祝寿大典,十月初“衍圣公”孔令贻同其母“一品太夫人”彭氏、“一品原配夫人孙氏”赶到北京给慈禧祝寿,在祝寿期间受到慈禧的赏识,三人各赏赐一个“寿”字。</p> <p class="ql-block">三堂前奇石,寓意“开门见山”。</p> <p class="ql-block">三堂也叫退厅,是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员和处理家庭内部纠纷、处罚府内仆役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三堂明间的正上方有乾隆皇帝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亲手书写的“六代含饴”雕龙贴金木制巨匾。此匾是赐给孔子六十七代孙孔毓圻第三夫人黄氏的,这时期孔府上下老幼共有六代人(六 世同堂),家庭和睦,祖孙几代欢聚一堂,长者膝下子孙几代满堂,享有天伦之乐,故乾隆帝来曲阜祭祀孔子时写下了此匾。</p> <p class="ql-block">三堂之后,便是孔府的内宅部分,亦称内宅院。内宅门与外界相隔,此门戒备森严,任何外人不得擅自入内。清朝皇帝特赐虎尾棍、燕翅镗、金头玉棍三对兵器,由守门人持武器立于门前,有不遵令擅入者“严惩不贷”。</p> <p class="ql-block">内宅门的西侧有一个露出墙外特制的水槽--石流,府内规定挑水夫不得进入内宅,只把水倒入槽内隔墙流入内宅。</p> <p class="ql-block">进入内宅后,其屏门有幅寓意深刻的图画,俗称“戒贪图”。画中貌似麒麟的动物,就是传说中的“贪”。虽状似麒麟,但其本质却与麒麟有着天壤之别。麒麟为仁兽,能造福人类,民间就有麒麟送子之说。在古代,麒麟的出现是一种美好的象征,会给人们带来喜庆吉祥;而贪则是贪婪之兽,其生性饕餮,贪得无厌。壁画上贪四周的彩云中,全是被其占有的宝物,包括了“八仙过海”中的八位神仙赖以漂洋过海的宝贝,应有尽有,但它并不满足,仍目不转睛地对着太阳张开血盆大口,妄图将太阳吞入腹中,占为己有。可谓野心极大,欲壑难填,最后落了个葬身大海的可悲下场。衍圣公将此图制作在宅门附近,这里又是从内宅外出的必经之路,可以提醒衍圣公及其他的孔氏裔孙不要贪得无厌。孔子的一生重道义轻财利,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认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要符合道义,如果追求物欲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祸及其身。</p> <p class="ql-block">前上房为明代建筑,是孔府的主人衍圣公用来接待至亲和近支族人的内客厅,也是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主要场所。整个建筑共有七开间,明三内四,明三间宽敞明 亮。</p> <p class="ql-block">中堂之中,挂有一幅慈禧皇太后为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之母、一品夫人彭太夫人写的大“寿”字。</p> <p class="ql-block">前堂楼,是中国最典型的王公贵族的起居室。衍圣公和夫人、小姐们就住在此楼。</p> <p class="ql-block">后堂楼是七十七代孙、衍圣公孔德成和夫人孙琪芳当年的住室。孔德成生年袭封爵位,1935年蒋介石将“衍圣公”爵号改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并享受特任待遇。</p> <p class="ql-block">孔府后花园内亭榭回廊,小桥流水,是孔府主人休闲娱乐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孔府花园里,有一株近四百年的“五君子柏”,一树五枝,中间生长一株槐树,因此称作“五柏抱槐”,其树奇伟姣秀,是花园奇特之代表。曾有诗赞曰:五干同枝叶,凌凌可耐冬。声疑喧虎豹,形欲化虬龙。曲径阴遮暑,高槐翠减浓。天然君子质,合傲岱岩松” 。</p> <p class="ql-block">万古长春坊,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寓意孔子的思想犹如松柏长青,万古不衰。</p> <p class="ql-block">孔林神道</p> <p class="ql-block">“至圣林”坊建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保持明代早期的建筑特点。此坊在孔林大门前,原名叫“宣圣林”坊,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和孔庙同时改为“至圣”。</p> <p class="ql-block">孔林的正门,俗称“二林门”,为鲁国故城的北门(龙门)遗址,元代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始建,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六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弘泰添建门楼,“神门隘陋也,架以楼观”。</p> <p class="ql-block">洙水桥坊位于孔子墓轴线的最南端,坊四柱三间,石质,四柱均为冲天八楞式,柱顶各有圆雕石兽,独角披麟,仰天蹲座。明间额坊雕刻“洙水桥”三个正书大字,二次间均浅刻二龙戏珠。此坊造型简朴庄重,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山东巡抚陈凤梧建立。洙水桥三字没有书写者的落款,据传说为严嵩所书。</p> <p class="ql-block">孔林二门内有一条东西横穿的小河,名曰:“洙水河”,因流经孔子墓前,与“圣脉”攸关,故被后世誉为“灵源无穷,宜与天地共长久”的“圣水”。洙水本是古代的一条河流,与泗水并称为“洙泗”,后来成为孟子发祥地的代称。</p> <p class="ql-block">洙水桥位于石坊之后,孔子墓轴线南端。此桥宽6.6米,长25.24米,桥面呈拱形,遮住了人们北望的视线,以示孔子墓深藏于内。洙水桥建于金代以前或者金代。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六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弘泰增设桥石栏杆,并于左右两侧添建两座小桥,均有石栏杆,因桥为平型,习惯称为“东平桥”、“西平桥”。</p> <p class="ql-block">墓门位于洙水桥的北面,孔子墓轴线的中部。门屋三间,三开门,黄瓦悬山顶,檐下有斗拱,两侧出八字墙,前有8级台阶,后有6级,如同阳宅之门。门基高约1.31米左右,用以挡住人们的视线,故又称“档墓门”。墓门始建于东汉永寿三年(公元157年),金代时期位于今享殿处,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重建移入今位置,清代初期重修。</p> <p class="ql-block">过墓门之后,便可看到甬道两旁的石雕。其石雕共有四对八件,名曰华表、文豹、甪端、翁仲,华表又称望柱,上面雕有莲花盆,盆上放一鼓腹缩口花瓶,下有莲座,是进入墓地的标志,以示天门;文豹,想象动物,形象似豹,其兽温顺善良,能腋下喷火,用其守墓以示安详、尊严;甪端,也是一种想象中的怪兽,传说世上出现此兽是大吉之事,并传它能通四方语言,知晓远方及幽避之处事,日行一万里,夜行八千里;翁仲,石人像,为秦代著名骁将,威震边塞,有他镇守边塞,其他的部落不敢造次,有时少数部落造反,由其带兵去,不打自乱,后来演变成文、武二人将其守墓,以示安宁。以后为对称,雕成文武两像,均称翁仲。</p> <p class="ql-block">现翁仲为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刻制,原宋宣和年间刻制的翁仲移孔伋墓前。两对石兽及望柱均为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雕刻。</p> <p class="ql-block">过甬道石雕后便是享殿,此殿是祭祀孔子时排摆香坛、宣读祭文的地方。享殿为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六十一代孙、衍圣公孔弘泰建。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重修,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重修时改为黄琉璃瓦,以示达到最高等级。现存建筑五间,单檐黄瓦歇山顶,前有廊,殿内及廊下天花板均为贴金云龙。室内置供案,存有清世宗雍正修孔林“纶言”碑和清高宗乾隆御制诗碑,诗碑四面刻乾隆五次谒孔林诗五首。</p> <p class="ql-block">楷亭位于楷树之东侧,纪念子贡手植树的建筑,楷亭为清康熙年间所建,亭呈方形,四面空透,不设墙栏。亭内立有楷图碑,是清初遭雷击后,其树干无损,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把树形刻于石碑。子贡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之一,名叫端木赐,字子贡,据说是孔子弟子中最善于经商最富有的一个。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各自从家乡带来树苗栽种在孔子墓前,这棵楷树就是子贡亲手种植的。孔子其他弟子都为孔子守墓三年,只有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后人出于对子贡这一尊师美德的敬重,将他种的这棵楷树专门立碑保护。后来,别的弟子种的树都消失了,只有子贡种的这棵楷树一直保留下来。但是,令人惋惜的是,这棵树在清朝光绪年间受雷击后枯死,目前只剩下一段干枯的木桩。</p> <p class="ql-block">孔子于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9年)去世,据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葬鲁城北泗上”,大体上是现今位置。其墓冢封土为偃斧形,高四尺,仅比地面略微高出,并无祠堂等建筑。弟子们于墓前以砖瓦砌成祠坛,规模很小,方仅六尺。西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采纳后,孔子的林墓也受到了重视。为显示弘扬圣道,历代王朝相继修林植树,不断地扩大墓园,添加建筑,设官守卫,使孔林成为世界上保持年代最久的家族墓地。孔子墓是孔林内最主要的墓葬,位于孔林中部略偏南段。其墓虽经年代之久,封土至今仍有5米多高,东西30多米,南北28米。墓前有石碑两通(一高一低),前面的碑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碑阴正书“奉政大夫修正庶尹礼部郎中赐食三品禄直文渊阁永嘉黄养正书”,下款书“大明正统八年岁次癸亥十月一日五十九代孙袭封衍圣公孔彦缙五十八代孙承事郎曲阜世职知县孔公堂等立石”,此碑立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后面石碑篆书“宣圣墓”三字,上款正书“门生益津高书”,下款书“甲辰春二月既望五十一代孙元措立石”。</p> <p class="ql-block">孔子墓封土东西30米,南北28米,高5米,似一隆起的马背,故称“马鬣封”,是一种特殊尊贵的筑墓形式。</p> <p class="ql-block">孔子墓东为其子孔鲤墓,南为其孙孔伋墓。这种墓葬布局为“携子抱孙”,以示人衍兴旺。</p> <p class="ql-block">孔子墓西三间房屋为子贡庐墓处。孔子死后,众弟子为孔子守墓三年,相诀而去,独子贡在此又守三年。后人为纪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