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草在结它的种子 </p><p class="ql-block"> 树在长它的叶子</p><p class="ql-block"> 大家各自不说话</p><p class="ql-block"> 已十分美好</p><p class="ql-block"> 这天然成长的意境,这不干涉的尊重,也是沈可宁老师的教育理想——希望,陪你一程,没有打扰你成为自己;希望,助你一程,保存好你蓬勃向上的生命力。</p> 不在于怎么教 在于教与学的关系 <p class="ql-block"> 沈可宁,1994年师范毕业后从身教育,从徐村小学走到邙山二中又扎根邙山镇中心小学,一直在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第一线,热爱汉语言,热爱传授汉语言,喜欢当班主任。</p> <p class="ql-block"> 上班之初,出于工作需要,沈老师教过数学,兼过英语,最后实现她的梦想——赖在语文课堂。最初的语文课,用她自己的话说:多激情,欠章法,要改进。后来,在对张学伟、窦桂梅等老师的仰慕与模仿下,又走上了学套路的误区,失去灵性的课堂导致师生的融合度不高,更让她困惑。再后,教坛流派迭起,自主课堂的大旗独树一帜,把“老师教”的传统模式替换为“学生学”,令她觉得找到了真谛,可是,好像还少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 2008年,得遇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沈可宁迷上了心理学,她非常认同中国精神分析界领军人物曾奇峰的一句话:心理学,实际上就是教育学;而教育学就是关系学。招式其实不重要,关键把和学生的关系理顺了,教就能落实,学就能见效。他会因为你的爱,爱上你的课程;他会因为你的爱,接受你的教育。怎么打通师生关系,怎样让关系成为催化剂呢?关系的基础是爱,爱的代名词是尊重、包容、耐心、真诚、信任……关键是这伐心之爱从何而来?这是能力、是涵养、是格局、是情怀……不是站到老师的位置就具备了,这也许就是课堂缺的那点东西,沈老师想。</p> <p class="ql-block"> 以后的日子,沈老师就开始致力于修炼自己的“师道”,到浩浩书海中汲取营养,毕竟起点太低,十九岁中师毕业就登讲台,读书太少,学问太浅,眼界太窄,储备量严重不足,不知道如何去爱。那就学吧,聚焦自身成长,不必忙着埋怨孺子不可教。</p> 用一颗谦卑而真诚的心 <p class="ql-block"> 慢慢地,沈老师的内心越来越清晰:孩子们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我们不能因为杨树长得高,就嫌弃小草长得矮,不能因为松树四季常青,就埋怨落叶太脆弱。</p> <p class="ql-block"> 慢慢地,她会和学生一起扫落叶了,会捏捏学生的小脸蛋了,会帮学生擦去眼泪甚至擤个鼻涕了,会在拔河赛、球赛上与学生一起欢呼、击掌乃至拥抱了……有一次,一个已上五年级的男孩因为被家长自充理发师理了个“茶壶盖”,早上一进教室就被同学们哄笑,在抹眼泪。沈老师把这个孩子带到“无人办公室”,一边和他闲聊班级情况,一边也冒充理发师把孩子头发修剪一番,孩子照完镜子说“还行”。沈老师把他带回教室,拢着孩子肩对大家说:“看我儿子多帅!”这个学生儿子从此就被其他学生羡慕上了。</p> <p class="ql-block"> 如此种种……如今的沈老师,越来越喜欢和孩子们呆在一起,近三十年的教师生涯后,经历了烦恼与困惑,她觉得自己刚刚体会到当老师的快乐。方法、规矩制度、道理,固然都重要,但这些都是术,只有心和孩子们在一起,这些小精灵们感受到你的真诚,教育才会真正发生。</p> <p class="ql-block"> 希望所有的老师们都享受到教育的快乐!希望所有的教育都经历了爱,如文前所说——十分美好!</p> <p class="ql-block">供稿:沈可宁</p><p class="ql-block">审核:赵亮</p><p class="ql-block">签发:王洪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