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亲爱的书友们,大家晚上好,舒心读书会第127期活动现在开始!每期的活动仿佛期待已久,每个相聚的日子都心心相念。大家抛开所有的忙碌,克服所有的困难相聚这里。人生难得知己,知己贵在相知。我们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相遇、相识、相交、相知。</p> <p class="ql-block"> 三年多来我们互相学习、不断进步,彼此温暖、相互慰藉,照亮了远方的路。我们的遇见,不急不躁、火候正好;我们的相处,不近不远,分寸正好。我们一起追求一种小小的满足叫“刚刚好”;我们共同寻找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叫“我爱我”。</p><p class="ql-block"> 今晚让我们继续一起徜徉在书本的世界里,读别人的故事,品自己的人生。请大家把书翻到第275页,我们共同品读《文化苦旅》这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祭笔》。</p> <p class="ql-block"> 不管几岁,开心万岁,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我们生在一个伟大的国家,恰逢一个最好的时代,在茶歇时间请小书友妙妙为我们带来歌曲《祖国祖国我们爱你》。</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个人分享</p><p class="ql-block">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说的是亲情;“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说的是爱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说的是友情。今晚我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清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与他的好友顾贞观之间的传世友情及他那首千古佳作《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p><p class="ql-block">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p><p class="ql-block">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p><p class="ql-block">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p><p class="ql-block">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p><p class="ql-block">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题目说是一首拟古之作,其所拟之《决绝词》是古诗中的一种,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诉男子的薄情,从而表态与之决绝。我曾经分享过卓文君的《白头吟》中有:“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的诗句。柬友:柬,是信件,帖子之意。柬友即写给朋友。从此词的题目可以看出,这首词是写给朋友的,但内容却是模仿古代决绝词中女子控诉男子的薄情。那么,当纳兰写下这首词时是想跟他的好友顾贞观表达什么情感呢?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词的词意赏析。</p> <p class="ql-block"> 这首词用典巧妙,堪称用典典范。首先看第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一个“若”字,道出了多少变数和遗憾!纳兰的结发妻子卢氏就曾经说过,人世间最悲伤的字无外乎“若”字,凡“若”字出现皆有人和事无能为力的意思所在。</p><p class="ql-block"> 第二句用汉班婕妤被弃之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爱妃,因为不争宠,不干预政事,谨守礼教,行事端正,而且对史事非常熟悉,常常能够引经据典,开导汉成帝内心的积郁,又擅长音律,让汉成帝在音律声中忘我,因此对于汉成帝而言,班婕妤不仅仅是侍妾,更是知音。后却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她有诗《怨歌行》,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p><p class="ql-block"> 怨 歌 行</p><p class="ql-block"> 汉.班婕妤 </p><p class="ql-block">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p><p class="ql-block">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p><p class="ql-block">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p><p class="ql-block">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p><p class="ql-block">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p> <p class="ql-block"> 这首词的前两句是说人与人的感情,如果一如像初见时那样美好,又怎么会像班婕妤那样,因为秋天到来而悲叹团扇被扔弃呢? 第三、四句是说如今轻易地变了心,却反而说情人间就是容易变心的。第五、六句是说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白居易《长恨歌》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 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后安史乱起,明皇入于马嵬坡赐死杨玉环,杨玉环死前云:“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唐明皇此后于途中闻雨声、铃声而悲伤,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这里借用此典是说情人间即使是做最后决绝之别,也不生怨。最后两句中锦衣郎,指唐明皇,意思是说怎比得上当年的唐明皇呢,他总还是与杨玉环有过比翼鸟、连理枝的誓愿!表达了情人间纵死而分离,也还是刻骨的念念不忘旧情。</p> <p class="ql-block"> 既然这首词是纳兰写给好友顾贞观的,那么下面我就要跟大家分享一下他们之间的友情故事。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他出身高贵,又是天子近臣,身份尊荣,而顾贞观不过是一个流落江湖的汉族文人,两个人身份有别,然而纳兰却不顾民族差异、门第悬殊,与他结成生死挚友,演绎出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友谊佳话。</p><p class="ql-block"> 顾贞观比纳兰大18岁,是无锡人,在纳兰还没有成名之前,他的词集《弹指词》已经传到了国外。早在康熙五年的时候,顾贞观就考中了顺天府乡试的第二名举人,任国史院典籍,官至内阁中书。但是顾贞观又是一个很有个性的文人,在康熙十年的时候因为看不惯朝廷里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毅然辞职回到了老家无锡,继续过他那种江湖文人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康熙十五年,四十岁的顾贞观再一次来到了北京,而二十二岁的纳兰刚刚成为金贵的新科进士,两位才子一见如故,顾贞观的人品和才华,让纳兰相见恨晚。而纳兰对待朋友的真诚、信任、纯洁也让顾贞观为之感动。</p><p class="ql-block"> 朋友之间相交真诚是必要条件,纳兰对顾正观的真诚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我用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下。就在纳兰与顾贞观刚刚结识不久之后,纳兰做出了一个让人吃惊决定。纳兰知道顾贞观是个江湖文人,当年毅然辞职,他就是不习惯这种被束缚的生活,这样一个喜欢浪迹天下的人,纳兰就偏偏舍不得他离开,想把他长期留在自己身边。</p><p class="ql-block"> 怎么样才能把顾贞观留在自己身边呢?纳兰决定在明珠相府里面,专门开辟出一个地方为顾贞观盖几间茅草屋。因为顾贞观曾经说过这么两句话:“卿自见其朱门,贫道如游蓬户”。意思是说,你成天进出朱甍碧瓦,可是在我的眼里,这和茅草屋没有什么区别。就是因为这两句话,纳兰不管父母的反对,也不管跟周围的环境是否协调,就真的在明珠府里盖起了几间茅草屋,并且邀请顾贞观到这里来长期居住。</p> <p class="ql-block"> 纳兰对待友情的第二大特点是信任。纳兰对顾贞观的信任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纳兰将自己的词作交给顾贞观,委托他整理出版自己的词集。一个把创作看成是自己的事业、生命的文人,把自己的作品交给另外一个人,可以想象那是多么的郑重其事啊!不亚于托孤献子。为了这件事纳兰也专门写过一首词,词的意思是说,我把我的作品全部都交给你,任凭你来处置,你可千万不要辜负我的这一番心意。当然顾贞观没有辜负纳兰的心意,就在康熙十七年的时候,纳兰的词集《饮水词》编撰成功。</p> <p class="ql-block"> 纳兰对待友情的第三个特点是纯洁,像孩童般纯粹,重情重义。朋友之间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交朋友更加计较的是这个朋友能够给他带来什么利益,什么好处,这就是利益之交。而纳兰交朋友从来不问自己能够得到什么,而只问自己付出过什么,甚至有时候,如果朋友真的需要,他可以两肋插刀。</p><p class="ql-block"> 就在纳兰认识顾贞观不久,他们就联手演绎了一段感天动地的友情故事,而且这件事情还成了当时轰动一时的大新闻。</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这个故事和我们在阅读《文化苦旅》这本书的《宁古塔》一章中读到的顺治皇帝时的科场作弊案有关。当时顺治皇帝下旨将这一科考试的所有举人全部押送到北京亲自主持复试。在这一批被押送进去的举人当中,有一个人叫吴兆骞。</p><p class="ql-block"> 当时吴兆骞是很有才华的一个人,被誉为是“江左三凤凰”之一。但是这个人有一个毛病,胆子特别小。当一边一个带刀侍卫夹着他来到顺治皇帝面前时,他吓得腿直打哆嗦,手抖得连笔都握不住,最后这个大才子居然交了一个白卷。顺治皇帝一看,这还了得,又是一个营私舞弊、不学无术的家伙。所以将吴兆骞等八个举人仗打四十大板,流放宁古塔,包括妻室儿女全部同行。</p> <p class="ql-block"> 这个吴兆骞是顾贞观在江南的一个至交好友。顾贞观认识纳兰之后,他没有求过纳兰什么事情,唯一一件大事就是请求纳兰帮助他营救吴兆骞。</p><p class="ql-block"> 到纳兰认识顾贞观,离这个科场作弊案发生已经过去了十九年。大家可能会想,这好像不是一件什么大事,对纳兰来说不是举手之劳吗?他的父亲当时是朝廷里的宰相,而纳兰自己又是皇帝的贴身侍卫,救个人还不是小菜一碟?而且吴兆骞他既不是主犯,又不是从犯,他就是一个被无辜牵扯的普通考生而已,救他应该不难吧。</p><p class="ql-block"> 可是,事实跟我们想象的完全相反。当顾正观为这个事情去求纳兰的时候,纳兰没有同意。顾贞观没有办法他写了两首情真意切的词,把他跟吴兆谦的友谊原原本本发自肺腑地写到词里面给纳兰看。也就是我们读过的《宁古塔》这一章中的《金缕曲》。纳兰这才为他们的友谊所感动,答应来救吴兆骞。</p><p class="ql-block"> 但是,纳兰如《宁古塔》中所写是这么说的,“这事儿我一定全力以赴帮你完成,但是请你给我十年的期限。”顾正观一听急了:“十年,他还有几年好活?五年为期,好吗?”纳兰擦着眼泪点了点头。</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这件事情会这么难呢?纳兰的父亲明珠权倾朝野,而纳兰本人又是康熙皇帝非常亲近的红人,按理说有如此多的便利条件,想要营救一个十几年前的普通犯人,难度应该不大。然而对于顾贞观的这个请求,纳兰却感到极其为难。</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看似简单的一件事情会有如此大的难度,营救吴兆骞的阻力到底在哪里?第一,这个科场作弊案是顺治皇帝时的案子,作为儿子康熙皇帝是绝对不可能轻易去否定自己父亲的。第二,这个科场作弊案后来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考试作弊案件,它是清朝统治者借此打压汉族文人的一个案件。第三,这个事情还是朝廷不同派系政治斗争的结果。明珠在朝廷里面虽然权势熏天,但是他也是政敌虎视眈眈想要打击的对象。</p><p class="ql-block"> 基于这三大方面的考虑,纳兰才不敢轻易地答应顾贞观。但是,尽管这件事情难度这么大,纳兰的重情重义还是在当中发挥到了一个淋漓尽致的程度。纳兰回赠了顾贞观一首词,意思就是说,我现在唯一的奋斗目标,就是要让吴兆骞活着从塞外回来,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纳兰郑重其事地答应了顾贞观,就立刻投入到营救的活动当中去了。他首先考虑到父亲明珠能够给他们实质性的帮助。纳兰从来没有为朝政的事情去求过父亲,这一回他亲自去求明珠了。明珠是一个官场老手,他一听这事第一反应就是,“儿子这事儿干不得呀,顺治帝手下的案件,你让当今圣上怎么能够去翻案呢?”纳兰就回答他说:“父亲啊,但是吴兆骞当时确实是冤枉的。您就看在儿子从来不求您的份上,也看在顾贞观跟我关系的份上,您就帮他一次吧。”明珠当时想了很久,但看到纳兰这么坚持,就勉为其难地说:“既然你一心要帮他,那我试试看吧。明天呢,你就叫顾贞观亲自来见我,我当面跟他谈一下。”</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顾贞观就亲自去面见纳兰明珠了。当时明珠看到顾贞观进来,一边微笑着一边对他说:“我早就听说了吴兆骞的才名,既然顾先生您和他是莫逆之交,那老夫我当然愿意效绵薄之力。不过,听说您从来不喝酒,请问您愿不愿意为了您的好朋友把我这杯酒干掉呢?”顾贞观二话没说,接过酒杯一饮而尽。明珠又笑了,他说:“顾先生,听说您从来不肯学我们旗人请安的风俗,那不知道,今天您愿不愿意为了您的好朋友学我们满人的风俗来请安呢?”顾贞观一听没有丝毫犹豫,立马上前屈膝请安。这个时候,明珠他才收起笑容,赶紧扶起顾贞观,很郑重的对他说:“没想到您为了您的好朋友,情谊可以重到这种地步,就冲着您的这份古道热肠,这个忙我帮定了。”</p> <p class="ql-block"> 营救吴兆骞的机会不久倒是等来了,康熙皇帝派遣士臣到长白山去祭祀,长白山是清朝的发祥之地。纳兰、顾贞观他们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就赶紧通知了宁古塔的吴兆骞,因为这个长白山的北边就跟宁古塔相连。他们让吴兆骞写了一篇长达几千字的《长白山赋》,然后又通过明珠打通关节,把这篇赋通过士臣的手呈献给了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当时看到这片洋洋洒洒数千字的《长白山赋》龙颜大悦,就问身边的明珠,“这吴兆骞是什么人啊?他怎么会到宁古塔去的呀?”明珠一看,就原原本本地把这个吴兆骞的经历向康熙皇帝做了禀报,并请求康熙下旨为吴兆骞平反。康熙高兴归高兴,但是他没有同意明珠的这个请求,理由很简单,先帝的案子他不能够轻易地去翻案。</p> <p class="ql-block"> 失败之后,纳兰他们并没有放弃。第二次的机会,就到了五年之后,也就是康熙二十年。这一年,因为朝廷里发生的一件大事,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叛乱刚刚得到平息,吴三桂的叛乱给康熙皇帝敲了一个警钟,他提醒了康熙皇帝,要维持政权的稳定,不能再像顺治帝的时候那样一味地去打压汉族文人了。争取江南的汉族文人的支持,是稳定政权的一个重要基础。所以这个时候,纳兰他们再次念求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终于同意下旨赦免了吴兆骞。就在康熙二十年的十月,当时五十一岁流放塞外长达二十三年之久的吴兆骞,终于平安地返回到了北京。他返回北京,离当年顾贞观求纳兰营救整整过去了五年,也正是纳兰当时答应的五年期限。君子一诺千金,纳兰在这次事件当中再一次体现了他的重情重义。</p><p class="ql-block"> 据说,这个事情后来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吴兆骞回来之后,他并不了解顾贞观和纳兰为他的事情付出了这么多的挫折和辛劳。后来吴兆骞跟顾贞观因为一些小事发生了误解,吴兆骞就在背后诋毁顾贞观。纳兰知道这个事情后,他想帮顾贞观澄清事实,所以他又去找了自己的父亲。父亲明珠就说:“这个事包在我身上了,明天你就叫吴兆骞过来。”</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吴兆骞来拜见明珠的时候,一进门,他往左边一看,左边的柱子上写了几个大字:顾贞观为吴兆骞饮酒处,他再往右边一看,右边的柱子上也写了几个大字:顾贞观为吴兆骞屈膝处。吴兆骞这才恍然大悟。后来他在顾贞观面前长跪不起,痛哭流涕地说:“没想到兄弟为我付出了这么多,我还不能够理解你,还攻击你?我吴兆骞啊,真不是个人啊!”</p><p class="ql-block"> 经过了这场波折之后,纳兰、顾贞观、吴兆骞他们三个人友谊更加牢不可破了。后来吴兆骞去世,所有后事全部是纳兰帮他安排的。</p><p class="ql-block"> 纳兰、顾贞观这些满汉人士联手营救吴兆骞的事情,成了轰动一时的大新闻,尤其对于当时的汉族文人来说,纳兰的这种真诚,对朋友的信任,他的纯洁,他的重情重义,温暖了同时代的一大批的汉族文人。</p> <p class="ql-block"> 纳兰这一生有两个最重要的知己,一个是红颜知己,他的结发妻子卢氏;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刚才讲到的江南文人顾贞观。可是再好的友情都不能代替爱情,那作为纳兰最知心的朋友,顾贞观他最了解纳兰这种生活的孤独和内心的寂寞。</p><p class="ql-block"> 就在康熙二十三年,由顾贞观做媒纳兰结识了一位美貌的江南才女,这位女子也是纳兰这一生当中爱过的最后一位女性:沈宛。那么,她能不能填补纳兰爱情世界里的空白呢?</p><p class="ql-block"> 纳兰和原配妻子卢氏的婚姻应该说是天底下最完美的婚姻,可是这段婚姻只持续了短短的三年,妻子卢氏的离去应该说是纳兰一生当中最大的损失,他用尽了所有的力量,都没有能够挽留卢氏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纳兰的第二次婚姻,是因为父母的安排,续娶了官氏。他对父母安排的第二次婚姻有很强烈的抵触情绪。而且,这个官氏任性刁蛮,完全不像卢氏那样温柔体贴,善解人意。他在这里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内心的情感寄托在卢氏去世之后就一直是一段没有办法填补的空白。</p><p class="ql-block"> 沈宛就是在这样的情况当中,走进纳兰的生命中。纳兰能够认识沈宛,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纳兰早就仰慕沈宛的才华。沈宛是一位女词人,纳兰在见到她之前,就已经在北京读到过沈宛那些情意缠绵、凄婉动人的词。第二,就要归功于他的好朋友顾贞观。纳兰和沈宛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江南,相隔千里本来是没有任何机会认识的。千里姻缘一线牵,这个牵线的人就是跟沈宛一样,同为江南人的顾贞观。</p><p class="ql-block"> 纳兰给顾贞观写了一封信,他说听闻江南沈姓有女颇佳,望哥略微留意。因为纳兰这个时候已经得到消息,康熙将在这年秋天下江南巡视,而作为贴身侍卫的自己一定会随从护驾。所以他还说希望在这年的夏秋之际能够跟顾贞观在江南握手见面。</p><p class="ql-block"> 接到纳兰的来信,作为好朋友顾贞观当然是二话不说,就专程为纳兰跑了一趟。才貌双全的沈宛让顾贞观一见,惊为天人。我们可以想象,顾贞观给纳兰的回信当中一定会对这个沈宛大加赞叹。所以,顾贞观的回信也就更加强化了纳兰想见到沈宛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在纳兰准备跟着康熙下江南的前夕,他又追加了第二封信给顾贞观。这次就比第一封信语气更强烈了一些。他说,大哥啊,你认识的那位天海风涛之人不知道我这次下江南能不能去见见呢?</p><p class="ql-block"> 后来纳兰和沈宛果然一见倾心,他见到沈宛之后就决定,从此以后不管那些条条框框的约束,不管那些世俗的偏见了,也要狂放一把,和玉人、美酒一起沉醉一生。就在他们认识的这一年的冬天,由顾贞观亲自护送沈宛北上入京。 </p><p class="ql-block"> 纳兰和沈宛的故事说到这里,很多人都希望沈宛能以她特有的江南女子的聪慧与柔情,带纳兰走出凄冷孤寂的情感低谷,弥补卢氏离去以后留下的感情空白,彼此温暖。</p> <p class="ql-block"> 然而还是事与愿违,当纳兰跟沈宛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才发现现实残酷。康熙年间,虽然满汉关系有所缓解,但是满汉之间不能通婚的禁令没有解除,违法者要治重罪。纳兰身为康熙的侍卫,又是康熙的表弟,他没有胆量知法犯法以身试法,将沈宛娶进家门。第二,沈宛的身份只是江南的一名歌女,作为纳兰的父亲明珠绝不允许自己的儿子将这样一位汉族女子堂堂正正地娶进家门,沈宛连给纳兰做妾的资格都没有。尽管纳兰在没有得到父母的允许之下,已经擅自将沈宛接到北京,但是进不了纳兰的家门。在这种情况之下,纳兰做出了一个万般无奈的抉择,他另外安置了一处地方让沈宛来居住,也就是说沈宛成了纳兰的外室。</p><p class="ql-block"> 明明是两个心心相印的爱人,但是偏偏不能在阳光下尽情地相爱,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折磨,但是还有更残酷地考验在后头。因为回到北京之后,纳兰就要恢复一个侍卫忙忙碌碌的生活。他同时要兼顾工作和家庭这两头,那就意味着沈宛在北京的生活状态主要就是两个字:等待。这种漫长的等待换来的往往只是独守空闺。</p><p class="ql-block"> 刚到北京的时候,纳兰下了班不管有多晚,还会风尘仆仆地骑着马赶到他们一起居住的地方。那个时候应该说是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刻。但是,随着纳兰工作越来越忙,这样的时候就会越来越少,绝大多数的时候是沈宛一个人独自翘首遥望。</p><p class="ql-block"> 日复一日漫长的等待,带给沈宛的只是无穷无尽的痛苦。这样的爱情不是她想要的爱情,也不是纳兰当初许诺给她的爱情。沈宛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女子,她有思想、有主见,情感很丰富。当她发现这种痛苦一眼看不到头的时候,经过无数次内心的挣扎,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他向纳兰提出了分手。</p><p class="ql-block"> 其实沈宛经历的这种内心的煎熬,纳兰同样也在经历。我们都知道纳兰他不是一个薄情之人,所以当沈宛提出分手的时候他很震惊,也很努力地想要挽留。因为他对这份感情也付出了很多,他甚至以为沈宛可能是唯一能够代替卢氏的人。沈宛与卢氏有太多相似的地方,她们都是才女,温柔善良,善解人意,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也都深深地相爱。但是沈宛跟纳兰相处的方式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的相处方式就注定了这份爱情带给他们的除了爱,更多的可能还是怨。所以在同样痛苦的纠结之后纳兰最终也选择了理解,选择了放手。就这样沈宛在北京待了短短的几个月之后,带着满身的伤痕,又回到了江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多情多变的纳兰,遭受了太多的爱恨离愁,当一切感情的寄托犹如烟云消散殆尽,当纳兰沉痛地写下这凄美词句后不久,他年轻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就在沈宛离去之后不久,纳兰病倒了。纳兰本身就是一个多愁多病之身,跟沈宛的这次分手让他的身体状况雪上加霜。这次生病还是折磨他一辈子的寒疾,连续七天没有发汗。他的病一度惊动了康熙皇帝,皇帝每天派几波御医轮流到纳兰府上看望、会诊,而且还命令手下随时向他汇报病情,康熙皇帝甚至还亲手开出了药方御赐给纳兰。但是,康熙这个御赐的药方,他还没有来得及吃下,七天之后也就是农历的五月三十他就走完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程。这一年他31岁,这一天正是他的结发妻子卢氏的祭日,八年前卢氏躺在纳兰的怀里永远的闭上了眼睛,这一切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也许所有的人都在为纳兰的离去而伤心欲绝,只有一个人嘴角带着微笑,那他一定是纳兰,也许他想在另一个世界再续前缘。</p><p class="ql-block">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也许是天妒英才,纳兰的一生用“情深不寿,慧极必伤”来形容最合适不过了。他是“人间惆怅客”,他把自己所有苦闷都写进了诗里,写进了自己的词里。无论是凄美哀怨的爱情词,还是真挚深婉的友情词,都记录着他一往情深的心路历程。王国维曾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p><p class="ql-block">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友情也应该像爱情一样,始终如一,至死不渝。 所谓美好,不过就是在恰好的时间,看一场花开,遇见一个懂你的人。或许纳兰的这首词只有他的蓝颜知己顾贞观才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