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名刹——承化寺

袭夺河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以前,今阿勒泰市被称为“承化”。这一地名,是由清朝皇帝亲自赐名的承化寺演变而来的。1870年前后,棍噶扎勒参活佛率领众僧人,在今阿勒泰地区开荒垦地,团结民众抵御沙俄。在这期间建成的承化寺,成为当地开发和建设的重要依托,也成为保卫西北边疆的中流砥柱。鉴于这一史实,人们常说道:先有承化寺,后有阿勒泰。</p> <p class="ql-block">  一、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承化寺遗址位于阿勒泰市区北部。据《阿勒泰地区志》介绍:始建于 1870 年的 承化寺,有喇嘛庙 40 间、菩萨庙 31 间、曼巴庙 13 间、讲经堂 3 间、住房 580间;承化 寺由中、左、右三“库伦”所组成,三库伦在册僧徒1014人;当时 依傍该寺周围的 还有汉⺠ 500 余口,以开荒种地为业。</p><p class="ql-block"> 随着承化寺的出现,这里逐渐发展为有多⺠族居住的市镇。这个市镇取名成 岩 镇,又称喇嘛库伦。据《阿勒泰市志》记载,承化寺建成后,香火旺盛,附近 定居 人口增加,供给需求增⻓,商业遂应时而兴,集中私商达百户,其中从迪 化、奇 台、绥来、塔城迁来的晋、津、湘籍商人 60 余户,从伊犁、喀什等地迁 来的维吾尔 族商人 20 余户,此后有 10 余户俄商也借《中俄通商条约》来此免税 经营。成岩镇市 街和承化寺寺院,位于今阿勒泰市区东北端的山坳中。那时克兰 河边多沼泽,很少 住人。1944 年 6月,日本“东亚同文会”出版《支那省别全 志》一书,不仅介绍到 1930年前后承化市街(即成岩镇)情况,而且还附有一 张称《承化市街略图》的地 图。图中标有三条并行的南北向街道,由东向⻄分别 称为:东正街、中正街和⻄正 街;图中还标有三条东⻄向街名,由北向南分别称 为:商店街、北横街、南横街。</p> <p class="ql-block"> 二、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 不少著文中都提到:爱国僧人棍噶扎拉参选址营建承化寺,一定相中这里是风水宝地。这个说法很有道理,大凡古寺名刹,无不建在风水最好之处。那么承化寺的风水,到底好在哪里?有怎样的道理?带着这个命题,今年开春后,笔者在寻踪承化寺遗存中,专门对承化寺和成岩镇的“风水”进行了勘察。</p><p class="ql-block"> 经过勘察发现,承化寺一带南侧有众多低平的山冈,由东向西排列,将承化寺所在的盆地与克兰河沿岸阻断。这些山冈形状南北较长而东西略窄,好似一只只长条大馒头。山冈间的沟谷也均为南北向,形成了条条沟谷通往承化寺的态势。在没有铺设供水管道以前,阿勒泰市区也就有较为完善的水渠系统,这些通往承化寺的沟谷也是渠水流经之处。那时,一条名叫承化寺渠的渠道,先把拉斯特河水引到承化寺附近,再从那里分经各条沟谷“出山”,流往解放路和东后街许多住家院中。</p> <p class="ql-block">  这些山岗位置较居中者,夹在解放北路和东后街之间,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宽约140~280米。以这座山岗的纵向轴线向北延伸,穿过盆地中部直到北面的山坡,形成一道地势高于东西两侧的脊棱。由此可见,被群山环绕的这个盆地,中部是隆起的,状如龟背。而在“龟背”之南,尖端朝南的山冈,如同奔腾的龙首。在这座“龙首冈”之东西两侧,并列着多座脊线与龙首冈走向一致的山冈,因其形状小巧玲珑如“爪”,所以邻近“龙首冈”两侧的山冈,可以分别称谓“西爪冈”或“东爪冈”。承化寺的风水,具有不凡的灵性和活气。</p><p class="ql-block"> 三、神山之灵</p><p class="ql-block"> 承化寺择址位于“龙首龟背”轴线北端,依托一小山丘面南而建,并以此向东西两翼展布,分为左、中、右三库伦。承化寺地势北高南低,一条从东北方向流来的山溪,先绕中库伦北侧缓缓西流,再折向西南,与从陵园以北流下的山溪汇集后注入克兰河。中库伦是众多的庙宇所在,寺院正面的楼门在这里,寺院的大殿在这里,香火不断的佛事活动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承化寺庙宇最终被战火烧为灰烬。其实,这座寺院的衰落从科(科布多)阿(阿尔泰)分治时(1904年)已经开始。那时,已为内忧外患所困清政府,无力为派驻的官员建造衙所,到任官员只能不断挤占承化寺庙宇。这种情况持续到民国时期,直到1933年马赫英进犯将承化寺彻底摧毁,逃出废墟的人们开始在克兰河沿岸建新城区。1938~1940年间任过阿尔泰金矿副矿长的方静远,在所作《阿山杂咏》有一句是:名寺作衙已火烧,今惟断瓦与蓬蒿。作者特为诗文作注明,称作品“不过述实,并非笑骂文章”,可见“名寺作衙”持续已久,承化寺被毁,即衙署被毁。在那样的年代,到任之官如同走马灯似的更换,能关注承化寺命运者寥寥无几,留存下来有关承化寺的文字非常少。</p> <p class="ql-block">  在探寻承化寺遗存的过程中,笔者关注到“龙首龟背”之形,也意识到“祖山磅礴”之势。在古人看来,“势”是奔腾而来的,“形”是聚结藏蓄的。纵观承化寺遗存所在的“龙首龟背”之形,发现其势依托北有崇高“祖山”而盛。所谓“祖山”,即最有气势之山。位于“龙首龟背”之北的巴勒登山,有磅礴的祖山之势,能赋予这片土地宽宏无边地呵护。</p><p class="ql-block"> 在阿勒泰市区解放北路北端,有一条南北长有100多米的宽巷(其南端门牌是解放北路371号,其北端门牌是解放北路389号),而在这条宽巷以东60米处,又有一段与承化寺造建年代相符的古墙。在探寻承化寺遗址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这样四点信息:</p><p class="ql-block"> 一、这条宽巷与其以东的古墙走向平行;这条宽巷向北面山坡的延伸线(是一条较窄的巷子),也与古墙的延伸线走向平行。</p><p class="ql-block"> 二、不仅宽巷与其以东古墙间地势平坦,而且从宽巷向西60米间地势也平坦;宽巷的地势比其两侧要略高一些,显然它曾是这一区域建筑群的中轴。</p><p class="ql-block"> 三、以这一宽巷为中轴的“平台”,地势构成东西之分水岭,即为于“龙首龟背”一脉相承的“龙脉”上。</p><p class="ql-block"> 四、从这条宽巷南端向北望去,迎面耸立着白雪皑皑的巴勒登山。可见纵贯平台之上的“中轴”,是为那些顶礼膜拜信徒朝向巴勒登山而存在,“中轴”是拜佛活动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 巴勒登山主峰海拔2981米,顶部积雪终年不化,它是阿勒泰市区所见最高之山,金字塔状的山峰闪烁着永恒的神秘之光。在藏传佛教信徒信念中,终年积雪的神奇山岭被视为神灵,神灵俯视着辽阔的土地,白云是他们的衣袖,山风是他们的歌声,冰川是他们的佩饰,太阳和月亮是他们的朋友。</p><p class="ql-block"> 巴勒登山峰,是阿勒泰市区每天被太阳最早照亮的地方。笔者认为,在承化寺香火盛时,信徒们就是带着对巴勒登神山的仰慕,以无限的虔诚沿着“中轴线”走向佛殿的。当我们站在“中轴线”面向巴勒登山峰时,一种震撼从心底升起,深深的敬畏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四、浩气长存</p><p class="ql-block"> 承化寺择址于“龙首龟背”之处,前有丘陵后有山冈,西有朝阳之水环绕,东有地势渐降平地,这历来都被视为最好的风水。</p><p class="ql-block"> 但在国势衰落的岁月,再好的风水也挡不住内忧外患。1876年8月,5名俄人以考察为名闯入承化寺大寺院,骑马径直冲上月台扑向大殿。院内喇嘛一齐上来阻止,俄人竟鸣枪恫吓,结果被愤怒的喇嘛拉下马来。鸣枪亵渎佛门者随后被驱逐出寺院。由于沙俄不断施压,清政府先是给承化寺主持棍噶扎拉参罚俸一年,后又决定将他从承化寺调离。但由于边事不断,忙于苦心经营的棍噶扎拉参,到1886年时挥泪离开承化寺。应该看到,在边疆烽火连天的岁月,承化寺僧侣一直把固守国土作为己任。承化寺从其始建的那一天起,没有选择独守山门、隔绝尘世之途,而是聚集一切爱国力量,坚决抵御外来侵略。1882年,沙俄企图割占从奎屯山到斋桑泊间的中国大片国土,棍噶扎拉参属下率当地蒙古、哈萨克牧民在哈巴河一带奋力抗争,最终保住1万多平方公里国土未被丧失。承化寺所具有的悲壮,惊天地,泣鬼神,这是全国其他寺院所没有的。假若承化寺仅是念佛诵经之处,也许至今那里仍是佛殿巍峨,香火缭绕,但不会传世为后人所仰慕的忠烈刚强之精神。</p><p class="ql-block"> 忠魂同与山河在,铮铮铁骨化沃土。承化寺的魂魄已经远去,“龙首龟背”留下无限的遐想。为了让被时光湮没的英魂有所寄托,为了让后人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笔者建议能对承化寺遗存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在保护重要遗址的同时,重建寺院主要部分建筑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