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冰川遗物与冰期

沈建林

<p class="ql-block">5000多万年前,地球表面并无冰川存在。此时向北运动的印度次大陆板块与亚欧大陆板块发生碰撞,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在此背景下逐渐隆起形成。与此同时,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却在逐渐降低(图1)。258万年前第四纪大冰期到来,液态水不断转变成固态的冰雪而致海平面降低。海平面最低时比目前约低130米,全球约有30%的陆地面积被大陆冰川(冰盖)和山岳冰川占据。</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1 新生代期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变化概况</b></h5> 1万多年前冰期结束,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冰雪大量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目前大陆冰川只存在于南极洲和格陵兰岛,山岳冰川则分布于海拔较高的山区。如果地球上现有的冰川全部融化,海平面还将上升约66米。 根据多年来的观测数据可知,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仍在缓慢上升,现存的冰川大多处在不断消融和退缩之中。例如位于海拔3800米之上的新疆天山一号冰川,原为两支冰川相连构成,因不断消融而于1993年退缩成两支独立的冰川(图2、图3)。预计50年以后,天山一号冰川将会彻底消失。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2 天山一号冰川1993年之前由两支冰川相连构成(来源于网络)</b></h5> <h5><b>图3 退缩成两支独立冰川的天山一号冰川。照片中可见冰舌前堆积的冰碛物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溪流(2011年7月)。</b></h5> 冰川虽为固体,但却可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低处运动,每年位移的距离为数米至上千米之间。重量巨大的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会对所接触的岩石发生强烈的侵蚀和磨擦作用,产生岩石碎块、冰川擦痕、磨光面等。冰川擦痕多呈钉头鼠尾状,一端粗而深,一端细而浅,可指示冰川的运动方向。 <p class="ql-block">山岳冰川所在的山谷遭受冰川长时间的侵蚀之后,在剖面上呈现为谷底宽缓的U型谷。与之相对应,遭受流水强烈下切侵蚀的山区河谷,在剖面上呈现为谷底狭窄的V型谷(图4)。</p>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图4 乌鲁木齐河上游河谷是典型的V型谷(2011年7月)</b></h5> 在山岳冰川的源头,冰川的侵蚀作用通常会掘出一个三面被峭壁相围的凹地,形似半圆形的剧场,称为冰斗。随着冰川侵蚀作用的发展,冰斗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山岭变成狭窄陡峭的山脊,称为刃脊。由多个冰斗围成的金字塔形山峰称为角峰(图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5 冰斗、角峰、刃脊地貌示意图</b></h5> 四川省著名的贡嘎山主峰即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角峰(图6)。其海拔高度为7556米,周围发育有数十条现代冰川,长约14千米的海螺沟冰川即为其中之一。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6 冰川侵蚀作用造就的贡嘎山角峰<span style="color: inherit;">(来源于网络)</span></b></h5> 海螺沟冰川的中段,有一高1080米、宽1100米的冰瀑布(图7),景色非常壮观,游人到此大多都要与之合影留念(图8)。在海螺沟冰川两侧的岩壁上,多处可见冰川与其磨擦产生的擦痕和磨光面(图9)。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7 海螺沟冰川全貌(源自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8 以海螺沟冰瀑布为背景留影(2019年4月)</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9 海螺沟冰川两侧岩壁上的擦痕与磨光面(2019年4月)</b></h5> <p class="ql-block">冰川侵蚀作用产生的岩块、岩屑以及来自冰川两侧山地的坠落物等,被冰川裹挟而随冰川一起运动,称为冰川的搬运作用。由冰川搬运并最终沉积下来的岩块、岩屑等统称为冰碛(qì)物,可细分为:</p><p class="ql-block"> (1)表碛:冰川表面的冰碛物(图10)。</p><p class="ql-block"> (2)内碛:夹在冰川内的冰碛物。</p><p class="ql-block"> (3)底碛:冰川谷底的冰碛物。</p><p class="ql-block"> (4)侧碛:冰川两侧的冰碛物。</p><p class="ql-block"> (5)中碛:两条冰川汇合后,其相邻的侧碛合并而位于冰川中部,称为中碛(图11)。</p><p class="ql-block"> (6)终碛:冰川末端沉积的冰碛物。</p> <h5 style="text-align: left;"><b>图10 海螺沟冰川冰瀑布以下的部分几乎完全被表碛覆盖(2019年4月)</b></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图11 瑞士阿莱奇冰川呈条带状展布的中碛(来源于网络)</b></h5> <p class="ql-block">冰川消融后,冰碛物即沉积在冰川曾经覆盖的地区。冰碛物中的岩块和岩屑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大部分岩块棱角鲜明而被称为角砾。沉积下来的冰碛物固结成岩后,称为冰碛岩或冰川角砾岩(图12)。</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12 非洲纳米比亚新元古代地层中的冰碛岩</b></h5> <p class="ql-block">冰川末端的冰碛物(终碛)常呈堤状或垄状高于周围地表,称为终碛堤或终碛垄(图13)。位于山谷中的终碛堤可拦蓄水流形成冰碛堰塞湖,新疆博格达山北坡的天池即属于这类湖泊。其北岸由高达286米的终碛堤构成(图14、图15),湖面海拔1910米,最大水深103米,蓄水量超过1亿立方米。</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13 冰川消退与终碛堤示意图</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14 新疆天池空中鸟瞰,其北岸(右端)由终碛堤构成(来源于网络)</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15 新疆天池北岸终碛堤上的冰碛物(来源于网络)</b></h5> <p class="ql-block">在博格达山北坡,冰川末端的海拔高度目前为3800米左右(图16)。根据天池北岸终碛堤的相关数据推算,第四纪冰期结束以来,博格达山北坡冰川退缩的距离达15千米以上,冰川末端垂直上移了2000多米。</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16 新疆博格达山北坡的现代冰川(来源于网络)</b></h5> <p class="ql-block">对于已经完全消融的第四纪冰川,可根据冰川侵蚀作用造就的角峰、冰斗、U型谷等地貌特征和冰川漂砾(图17)等指示冰川环境的沉积物来识别。对于数亿年前的古冰川,相关地貌特征大多已经消失,判定其存在的最重要依据就是冰碛岩。</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17 青海年保玉则国家地质公园中的冰川漂砾(来源于网络)</b></h5> 19世纪,在南非卡鲁盆地发现石炭-二叠纪时期的冰碛岩,之后又在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印度发现了同时期的冰碛岩,说明这些地区当时存在古冰川。对冰川擦痕的分析表明,南美洲、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古冰川运动方向是从海岸指向内陆。 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并于1915年发表《海陆的起源》一书予以系统论述。魏格纳认为,在中生代之前,非洲、南美洲、南极洲、澳大利亚、印度、马达加斯加等彼此相连构成冈瓦纳古陆(Gondwanaland)。石炭-二叠纪期间,冈瓦纳古陆上位于南极附近的地区发育大陆冰川,以非洲南部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四方运动。中生代以来冈瓦纳古陆裂解为多个陆块,这些陆块逐渐漂移到目前的位置。之所以存在古冰川从海岸向内陆运动的现象,其实是冈瓦纳古陆裂解后,原来的内陆变成了海岸的缘故(图18)。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18 魏格纳用大陆漂移学说解释石炭-二叠纪冰碛岩的分布特征</b></h5> <p class="ql-block">1957年,在南极大陆也发现了石炭-二叠纪冰碛岩,证实魏格纳的判断是正确的。1968年板块构造学说问世,人们得以从更高的角度认识到,大陆漂移实际上是由岩石圈板块的运动所致。</p> 通过分析世界各地冰碛岩的地质年代,人们得知地球表面从24亿年前至今发生过5次大冰期,即古元古代大冰期、新元古代大冰期、奥陶-志留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图19)。每一大冰期包括若干冰期和间冰期。例如新元古代大冰期包括4次冰期,即拉伸纪的凯噶斯冰期(Kaigas冰期,7.57-7.41亿年)、成冰纪的司图特冰期(Sturtian冰期,7.18-6.60亿年前)和马林诺冰期(Marinoan冰期,6.51-6.35亿年前)、埃迪卡拉纪的噶斯奇厄斯冰期(Gaskiers冰期,5.83-5.82亿年)。其中马林诺冰期对应于通常所说的“雪球地球”事件,此时地球表面几乎完全被冰雪覆盖。1907年在长江三峡地区发现的南沱冰碛岩,即是马林诺冰期的冰川遗物。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图19 地球表面从24亿年前至今发生的5次大冰期</b></h5> <h5><b>参考文献</b><br></h5><h5>[1] 星球研究所.什么是贡嘎.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2018-12-05.<br>[2] 陈廷愚,沈炎彬,赵越,任留东.南极洲地质发展与冈瓦纳古陆演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br>[3] 李江海,王盟楠.地球历史上的五次大冰期.微信公众号:世界地球之旅,2021-10-08.<br>[4]张志越.那些年,有个“雪球地球”.微信公众号: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2021-10-08.</h5> 沈建林 <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2年6月6日于新疆克拉玛依</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