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端午,不懂得为什么要过这样的节日,端午快到的时候,我就心心念念的盼着这一天了,因为,一年中只有这一天,我才能吃上粽子。</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的粽子不用线绳捆,是母亲用粽针一个个的穿好,又将穿好的苇叶尖头一端系起来,一串串的,穿起我童年端午的饕餮。</p><p class="ql-block"> 所有的人都知道,北方人以面食为主食,南方人以米为主食。50年代,我出生于北方城市—济南,没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惯,也没有包粽子的材料(粽叶、糯米)。我父母是南方人,一定要在端午节这一天,吃上香喷喷的白米粽。 父母是南方人,对端午节吃粽子有着一种近乎膜拜的执念。五十年代,济南不可能有糯米,也就吃不了粽子。母亲父母去世早,舅舅把母亲养大。心疼妹妹的大舅,在端午节前总是会寄来一包江米,几捆粽叶。</p><p class="ql-block"> 母亲于端午节的前一天,把白白的糯米泡上一夜,早晨,糯米涨开了,一粒粒圆鼓鼓的,就像堆了一盆的珍珠。</p><p class="ql-block"> 母亲拿一只小板凳坐在厨房,翘着兰花指将苇叶卷成尖尖的小桶,晶莹的米包进去,再用一条苇叶封口,一根铜粽针穿过胖胖的三角包,形成一个个白米粽。重要的是,母亲包的粽子不是用棉线绳捆的,是用粽针牵着粽叶尖穿起来的,非常漂亮。</p><p class="ql-block"> 那年代,红枣、红豆都很金贵,我们家的粽子自然是没有馅料的,白米粽煮好了蘸糖吃是很甜美的早餐。</p><p class="ql-block"> 不过,我们家的粽子,从来不会给你吃饱的。一般家里用28寸的钢精锅煮3-4锅粽子,粽子煮好了,母亲便用笼布包好,派我和姐姐给邻居朋友送。</p><p class="ql-block"> 母亲数着:东家3个孩子,西家6个孩子,南家除了孩子还有老人…。有阿姨说他家的孩子每到端午不吃早饭,就等着吃粽子。白米粽一包包送出去了,剩下的我们一人两只。</p><p class="ql-block"> 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往往一鼓作气的把两只粽子吃掉。姐姐不然,她小心翼翼的拨开粽子,将粽叶泡浸在盆里(以便来年再用),一小口一小口的享用,吃出庄严的仪式感。我巴巴地看着,姐姐把自己的粽子递到我嘴边,我毫不客气,一嘴下去咬掉半只…。爸爸会宠溺的看着我,把手里的粽子递给我,“诺,我吃不了”(爸爸一般有四只)。我狼吞虎咽的吃下去,小肚子饱了,开开心心的上学去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长大后,我去了建设兵团,再也没有粽子可吃了。如果遇到节日也是星期天的时候,连队会组织大家包饺子。可惜,兵团五年,我们没赶上过星期天的端午。</p><p class="ql-block"> 1974年端午节是个周六,这一天,炊事班长照例给大家煮了鸡蛋,又悄悄地给我蒸了一碗米饭。吃着米饭,想念着妈妈的粽子,舌尖上的鲜美,伴着心里的思念,催得我眼泪横流。那是我在兵团过得最开心的一个端午节了,在以面食为主的北方,以米饭代替粽子,也是一种很好的享受了。作为吃货的我,一辈子都记得74年端午的那碗代粽子,多年后,我给那位炊事班长描述我的感激之情时,她疑惑的看着我:有这回事儿,我早就忘了。</p><p class="ql-block"> 作家中的“吃货”汪曾祺,是父亲的老乡,于是我就从他的笔下寻找粽子的影子。在散文《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描写家乡的风俗,让我了解到端午节在南方人眼里是非常重大的节日,要吃十二红,而十二红里的粽子不是吃食,而是“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p><p class="ql-block"> 倒是梁实秋笔下的描写比较符合我对端午节的向往:“沿街卖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枣的,有不加枣的,摆在盘子里齐整可爱。</p><p class="ql-block"> 今日何日?</p><p class="ql-block"> 我家老妈子曰:“今天是五月节,大门上应该插一些艾草菖蒲,点缀点缀。”</p><p class="ql-block"> 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节,应该把钟馗捉鬼图,悬在壁上,孩子脸上抹些雄黄酒,辟邪辟邪。”</p><p class="ql-block"> 我的小孩子独曰:“今天不知是哪一天,就说应该吃粽子!”</p><p class="ql-block"> 我参考众意,觉得今天叫做“粽子节”比较的亲切些。”</p><p class="ql-block"> 梁实秋笔下的小孩子,犹如今天的我,有粽子吃就过去了,所以,我对他的说法最为赞同,孩子的眼里,吃到一只只三角形胖乎乎的粽子,是人生最高的追求,甜香可口,清冽爽口,所以,我的童年,端午节就是粽子节!</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粽子包的甚好,可惜到了我们这一代没有一人学习她的手艺。大概是母亲每年包粽子时的辛苦,吓到了我们。如今,母亲老了,没有力气包粽子了,买的粽子偏甜,不敢多吃,真是想念童年溜走的粽子节了!</p><p class="ql-block"> 又到端午节,晚上,吃着粽子,品着果酒(没有雄黄酒,是因为城市没有蛇,还是因为什么,不得而知)看着天上的一弯新月,想起了屈原,不知当时的鱼能否食粽?端午节说自己快乐,知道不妥,有人专门提醒,端午节要祝人安康,你为何用快乐二字!鲜粽飘香,过足了嘴瘾,又不得不真实的觉得美味的粽子慰藉了自己的心灵,我童年的这一天,的确是快乐的,是我的快乐,也是能吃上母亲包的粽子的,所有小朋友的快乐!想必屈原在世,一定不会打击小小馋嘴们的兴头,他最是希望老百姓把日子过好,不然就不会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慨叹了!</p><p class="ql-block"> 吃着可口的粽子,回味中华美食文化的魅力,想起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更想起遥远的关于粽子的日子,母亲包的粽子的味道,彷佛在舌尖上留着,我们吃的是粽子,更是母亲的味道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