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们相约去西藏

阿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6年10月1日,举世瞩目的上海至拉萨的列车开通,东海之滨与雪域高原有了直接连通的大动脉。</p><p class="ql-block"> 为记住这一历史时刻,尼康映像销售(中国)有限公司在上海铁路局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沪办事处等单位大力支持下,联合举办了“尼康杯”走进西藏摄影大赛活动。</p><p class="ql-block"> 彼时,刚从《文汇报》摄影部主任职位上退下来的徐裕根,是这次摄影活动的主要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主办方邀请华东地区60余家新闻媒体近百名摄影记者、摄影家齐聚天路,共同见证西藏发展新貌,聚焦和报道西藏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p><p class="ql-block"> 上海铁路摄影协会一行15人也应邀登乘T164次特快列车,开启15天的天路之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2006年10月1日下午,在上海站举行了隆重的列车首发式。时任上海市副市长杨雄致词。上海铁路局领导刘连清、杜光远、俞宝麟等与上海各界人士代表出席首发式。 上海共康中学的藏族班学员身穿民族盛装,应邀参加首发式。 站台上的上海站客运值班员。 我们一行15人中的三位,他们都是我的发小,从11岁起玩到现在。连拍一张合影的时间,印兴伟都不愿把酒瓶放下。 因列车满员,当晚餐车服务告急,徐森临时充实餐车力量。他是列车乘务担当单位,铁路上海客运段的工会指导员,也是我们出行的15人之一。 发小们第一次在餐车是吃上炒菜,以前是泡面或盖浇饭。 第二天上午,列车停靠西安站,列车员抽空擦拭指示牌。 在站台上立岗的姿势 这是列车广播员在她的工作室 随车的记者在发稿,因为新车新地毯很干净,他们席地而坐。 中午用餐高峰到了,我帮列车长从储存室抬一筐鸡蛋到餐车。 在餐车忙碌的大厨们 餐车里座无虚席,服务员也忙不过来了。 下午列车停靠兰州站,上海客运段添乘领导与兰州站领导在站台作短暂工作交流。 餐车工作人员在准备晚餐 在西宁站留影的江宏滨,是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来自铁路无锡站,也是我们同行人员。 有人在列车尾部端门处架起摄像机向外拍摄 我一直在车厢的玻璃窗向外拍摄 孙承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铁路摄影协会主席,我们这支队伍的领导。此前,他带领我们先后赴稻城、丽江、新疆、雪乡、坝上等地创作,并与乌鲁木齐局、哈尔滨局文联及铁路文化宫开展摄影交流展览活动。 印兴伟,早年供职于上海航空公司,职低薪高。后赴日本某三流大学读硕后一直混迹于东京新宿一带,主要从事一衣带水工作。返沪后经营着一家广告公司。 列车进入青藏高原区段了,江宏滨手持相机开始不淡定了。 杨阳,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在《上海铁道》杂志社担任执行总编,是全路为数不多的,在企业中考取编审职称的编辑。那时他才35岁,勤奋,意气风发。 列车过玉珠峰站后,车厢的廊道开始躁动起来,一大批身穿尼康摄影背心的媒体人已经抢占有利位置,对车窗外的青藏高原景色开拍了。 不一会儿,廊道就站满了。我随及去隔壁车厢抢位置了。 连续跑了三个车厢,都人满为患。各路人马、器材和姿势把廊道堵住了。 我只能举起相机盲拍一阵,记录下媒体人参加“走进西藏”摄影大赛的兴奋劲。 廊道的那端已经叠起来了。看来都是第一次看到高原景色,大家都兴奋、激动。 抢不到窗前位置的,都在后面拍下了同行们工作的场景。 列车进入高原后,餐车无法炒菜,午餐只供应便餐了。我们15人,仍然四桌。 从餐车回来途中,在某车厢遇见一美女在观景,顺手拍下的。 共拍了五张,这张也蛮好看的。好像是外籍人士。 列车经过一个弯道后看经过的铁路桥和景色 美女回房间拿出摄像机对着窗外景色专心致志拍摄,全然不知我已耐心等待她让出通道有一会儿了。 与青藏铁路平行的青藏公路上,一辆卡车绝尘而去。 窗外不远处的雪山和民居 两记者又在发稿了,仍与昨日一样,新车新地毯,席地而坐。 有旅客向列车员询问列车运行的当前位置。 一阵喧嚣过后,车厢恢复宁静。一旅客午休后神情悠闲地在拍摄窗外青藏高原的美景。 列车又经过一个大弯道,我拍下雪山下的青藏铁路。 窗外奔驰的卡车和高原牦牛 前方我们即将经过的铁路桥 这边,列车员和旅客在配合媒体人作一个场景互动的采访秀。 我到列车后部的硬座车厢走走看看,车厢和行李架都有空位。 硬座车厢的旅客们在座位上拍摄高原景色,桌上果壳盘旁的红白纸壳盒上印着红景天三字。我也是十六年来刚发现的。 推开最后一节车厢的腰门,看到杨阳独自一人在列车尾部端门处,在无干扰的情况下肆意拍摄,独享视觉盛宴。 这就是列车尾部端门,视野较好,工作平台较大。缺点是列车尾部很晃,横向摇摆(甩尾)明显。我也拍了几张。 和杨阳一起返回时,某硬卧车厢旅客在拍摄窗外美景。我认真地拍他们。 列车停靠唐古拉山站等待交会时,我邀杨阳在餐车拍了一张。 有旅客在餐车里打牌。我从列车尾部走到中部餐车时,有些气喘吁吁,脚步有点飘。 在唐古拉山口抓拍到的青藏铁路最高点5072米的纪念碑。 沱沱河站驶出不久,窗外望出去是青藏公路的沱沱河大桥。 印兴伟谎称身体不适,一直在上海共康医院派出的医疗服务团队的房间里问东问西。他觉得这是途中待遇,不享受是浪费。 正好拍到青藏公路上的一处公路养护段,我们称工务段。 窗外一工程机械集中点,估计是留下来保障青藏铁路运营的。 蓝天、白云、雪山与牦牛 列车在那曲站停靠时,我帮王伟彬留影。 窗外看见不远处的雪山和错那湖。我整理收拾完行李,去徐裕根老师处与他道别。按照计划,徐老师带领华东地区60余家新闻媒体的摄影记者、媒体人,作为期4天的“走进西藏”摄影系列采访报道;我们15人则沿G318国道一路向西,作为期9天的深度行摄。我们两个团队将在拉萨站互相告别。 车窗外,天色渐暗。徐裕根老师早年在上海铁路文化宫工作,一手组建了铁路摄影活动小组。他调到《文汇报》工作后,继任者就是孙承宏,摄影活动小组也经历发展壮大,省市级摄影家协会会员达十多人,1993年,成立了上海铁路摄影协会。 夕阳的余晖映射在卡车上,有点好看。徐裕根老师退休后策划的第一个重要活动,就是契合青藏铁路通车,动员和组织华东地区的媒体人,走进西藏,宣传和报道西藏社会经济取得的成就,进而推动西藏发展。得知被邀请参加尼康杯“走进西藏”摄影大赛时 ,我们十分激动和感慨,这是一份厚礼,是一个老铁路人对他创建铁路摄影组织的最好馈赠。 10月3日19时,列车准点抵达拉萨站,徐裕根老师策划的欢迎场面,一下子把站台上搞沸腾了,可惜相机在包里,那时手机拍照功能也差,我没有留下照片,有点遗憾的。 纪海鹰、倪慧芳和印兴伟对本篇形成提供图片帮助,特此感谢!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记录真实,感受差异</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抵达美,传播美,捍卫美</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分感谢您的陪伴</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