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立波(1908年8月9日—1979年9月25日),本名周绍仪,字凤翔,号刿卿,又名周奉悟,笔名有周立波、周德、张尚斌、雅歌、张一柯,湖南益阳人,中国现代作家、编译家,与赵树理并称“南周北赵”。周立波历任八路军前线司令部和晋察冀边区战地记者,延安鲁艺教师,《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副主编,《中原日报》副社长,北平军调部中共代表团翻译,中共松江省委宣传部宣传处长,沈阳鲁艺研究室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湖南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湖南分会主席,全国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五届政协委员,中国文联第一、二、三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p> <p class="ql-block">著名作家周立波故居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位于益阳市赫山区谢林港镇邓石桥村。</p><p class="ql-block">故居占地面积1510平方米,院落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土木结构,悬山小青瓦屋顶,土筑围墙,属于典型的洞庭湖区特色民居宅院。</p> <p class="ql-block">1997年益阳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入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正在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离益阳市区5公里,与益桃公路相隔不到2公里,交通非常方便。</p> <p class="ql-block">“这个离城二十里的丘陵乡,四围净是连绵不断的、黑洞洞的树山和竹山,中间是一大片大塅,一坦平阳,田里的泥土发黑,十分肥沃。一条沿岸长满刺蓬和杂树的小涧,弯弯曲曲地从塅里流过。”周立波先生在《山乡巨变》中这样写到。田园荷塘,清溪画廊讲述着历史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冷色调的青石小路被绿草包围着,夏天的气息扑鼻而来。</p> <p class="ql-block">沿着小路到尽头便是周立波故居,此故居是穿斗式木架结构的四合院,三面环绕着山脉、竹林,郁郁葱葱,是典型的清代江南民居。</p> <p class="ql-block">故居的西正房是为周立波父母居室,宁波雕花床,双门大柜,摇篮、坐篮及日用家具尚存。</p> <p class="ql-block">令人震惊的是故居里的小学堂,学堂虽小、朴素,但书香气不曾流走。</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便是西院杂屋,如牛栏猪圈、农具存放、磨房碓屋等,已不复存在。而农具器物俱全,饮、用水井尚存</p> <p class="ql-block">故居的其他房间是周立波先生生前留下来的遗物和著作,向大家介绍着他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周立波自1928年投身革命以来,他追随真理矢志不移,时刻听从党召唤,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他是以笔作武器,战斗在党的文化战线上的一员骁勇不屈的斗士。</p> <p class="ql-block">他坚决实践毛泽东同志的文艺路线,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学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是在党的哺育培养下,在革命烈火的熏陶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左翼知识分子,也是新中国诞生初期获得国际声誉的作家,他的整个战斗历程和文学生涯一直是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文化斗争密切相关的。”(中国矿业大学社科系副主任、文学与法政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庄汉新评)</p> <p class="ql-block">从《暴风骤雨》到《山乡巨变》,周立波的创作沿着两条线交错发展,一条是民族形式,一条是个人风格;确切地说,他是在追求民族形式的时候逐步建立起他的个人风格。”(中国现代作家茅盾评)</p> <p class="ql-block">周立波的才华表现在,无论是东北这片地域文化和乡俗他都并不熟悉的区域,还是从小生长于兹的湖南农村,他总能精准把握并生动呈现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湖南乡下的湖光水色、饮食男女等湘情湘韵,东北农家的婚丧嫁娶、三姑六婆等风土人情,他从这些细致入微的日常生活叙述和乡土风情描画中,将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娓娓道来,展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北京晚报》评)</p> <p class="ql-block">周立波是一位跨时代的作家,也是百年中国新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作家。(《光明日报》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