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高一篇

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学生工作处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端午时。夏日里的燥热扑面而来,耳边是不歇的蛙声和蝉鸣协奏的交响曲,窗外的阳光正明媚得耀眼,擦擦汗,挥挥扇,忍不住有点想念初春的凉爽。正是在这盛夏之时,与春节、清明、中秋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端午悄然步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便是端午节。这一节日早在数千年以前就在我国南方以祭祀的形式初具雏形,又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和文化演变中不断地更新转型,一直发展成了今天端午节的模样。时至今日,端午节的习俗依旧颇为丰富,且很大程度上的保留了历史上的传统民俗活动。吃粽子、赛龙舟,早已成了现代人眼中端午节的象征图腾。尤其是甜、咸粽子之争,近年来持续发酵,成为了一个全国人民津津乐道的话题。这背后,体现的还是科技化和信息化时代下,南北地域文化差异的交流与碰撞。除此之外,诸如佩香囊、做艾灸、挂蒲菖等更传统的习俗,今天的社会也依旧在传承——不过受群众生活条件和需求的发展和变化,与过往相比,有了不一样的发展和演化。各式各样精致可爱、香味经久不衰的挂件香囊以商品的形式在各路电商网站上层出不穷;艾草、蒲菖的特制的熏香在商品化后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广泛热爱和喜好;含端午节元素的动漫、动画形象经常性爆火……现如今,我们依旧在以我们自己的方式传承这一节日。有人可能会经常性的感慨节日越来越少了原来的味道,很大程度上来说,确实如此,端午节也难逃例外。举个最明显的例子,“除五毒”这一过去端午节最重要且最有实际意义的习俗,在如今随着卫生条件的变化,其价值已经完全不复存在了——不少今天的孩子想见识见识蝎子和壁虎,或许还只能靠《动物世界》和百科全书一类的呢。在比如挂五彩绳起先是为了保佑家中孩子平安,免受病魔祸患,但如今医疗条件的提升、科学化的疫苗接种机制,包括孩子营养供应的保证,都使的孩子在成年前的死亡率远没有古时候那般高,再佩戴五彩绳,装饰效果恐怕已经大于祈福意义了。不过,以个人角度来说,我更愿意以一个乐观的角度看待这一现象。其实现在所谓“传统的端午节”的许多习俗,在端午节诞生之初,在唐宋,在秦汉,甚至屈原投江之前文明尚未开化的原始社会时代,都是不存在的。我们如今口口声称的“传统”,也是不知多少年前的“革新”。或许节日,甚至文化,就这样吧,它会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而不断进化、不断演变,本来就不存在亘古不变一说,反而是不断发展的文化,不断更新的节日,才更有生命力,才更有其价值。目光会到眼前,如今的我们,可能正一边吹着26度的空调,一边抱着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西瓜大快朵颐,脑中还正想着晚上是买甜粽子还是咸粽子;全然不必要忍受酷暑的炎热,不必担心饥荒和疫病。既然如此,不如适当的少一些担心和伤怀,多想想怎么以一个现代人的身份,过好未来3天独特的端午假期吧。</p><p class="ql-block">高一1班 张一鸣</p> <p class="ql-block">高一4班康伊洋</p> <p class="ql-block">  端午将至,不出意外的话,粽子的甜咸口味之争又会变成热门话题。作为一个可盐可甜的“隔岸观火”者,我对粽子的甜咸并不感冒,我更中意的是构成粽子的主宾——糯米。糯米的食用场景至为多元,要是从头捋到尾,估计几天几夜都说不完。它就好像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在不同的时节化身为不同的吃食,今天在粽子中扮演馅料,正月十五就跑到元宵上充当裹皮,清明节更是浓妆艳抹,摇身变成翠色的青团,叫人难辨其本色。 节日的喧嚷一过,糯米又将重回凡尘,献身于南北的小吃或正餐当中,贡献其滋味。北方的,有甑糕,枣子蜜豆的加持下,它甜美温润,绵密可口。南方的,不胜枚举,有武汉过早的明星产品——豆皮,咸鲜,韧劲十足;“山城”的火锅甜品伴侣,红糖糍粑也由糯米制作而成,软糯粘牙,乐趣横生。风靡江南的粢饭团里,糯米更是呼朋引伴,与咸蛋黄、肉松、油条、榨菜等食材卷拢于一体,紧实丰富,营养与味道兼具。 现今的糯米有着无数变式,吃出什么花样都算意料之中,但有心人要是把历史往前回溯个上千年,就会发现,古人对待糯米,显得简单得多了。基本的饱腹之外,其还有生活上的功用,有的用处在当今听来,甚至觉得荒诞不经。譬如,作为粘合用剂。这我是从展览上得知的,首都博物馆正有个展,讲明代从南京迁都到北京的历史。展的第一部分中,就讲南京的城墙修葺,粘合的材料便是石灰糯米浆,如此涂抹出的城墙固若金汤,不漏水,不开裂,简直是建筑界的神话。此外,几年前到访湖南省博物馆时,在马王堆展区内,还发现了有用作祭祀的糯米,从中也不难窥见古人之于糯米的虔敬。 从饭食,到酒酿,糯米简直是无往不在。口味上,它咸甜皆可,功用上,它令人称奇。万般变幻始于它黏糊可人儿的小颗粒,而这无数的不起眼的洁白小颗粒聚于一堂,就糅起了时令、地域和风物,也黏住了人间的万般滋味。 端午来了,将咸甜之辩暂抛脑后,专心地享受一颗糯米粽吧,无论里头是蜜枣,是火腿,是板栗,还是咸肉,裹上糯米,那都是值得珍视的人间至味。</p><p class="ql-block">高一1班 陈子玉</p> <p class="ql-block">高一2班 景钰茜</p> <p class="ql-block">高一3班 周子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借端午节纪念屈原 </p><p class="ql-block"> 说起端午节,就不得不提到诗人屈原。屈原是是一位既爱国又爱民的官吏,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奸臣陷害,流放在外。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离骚》。为世人所称赞。后来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人们对于诗人屈原的热爱,使得他们在屈原投江自尽的那条河里寻找,百姓们害怕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就在江里投下粽子,以平息江里的那些鱼虾们。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那么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呢?最著名的活动当属龙舟比赛了。在龙舟举行活动开始前,人们要先请龙、祭拜天上的神。就比如说现代的广东地区赛龙舟比赛,就要先划过水下起来,祭祀在南海地区的海神后,在龙舟的前面和后面分别安上龙头和龙尾,在准备开始比赛,并且买一个用纸做的鸡,来表示龙舟上的人平平安安。闽南、台北一代的人则要去妈祖庙祭祀。还有一种就是端午节常必带的五色线了,为什么要被称作五色线呢?原因就在这里,因为在当天清早,大人们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在自家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绑上五色线,五色线的象征就表达着可以躲开五毒,例如蛇蝎虫之类,把五色线扔在河里,象征着喝水可以把自己身上的疾病全部冲走,还有一种意思就是顺风顺水,一年来运气可嘉。不仅在这一天要绑上五色线,还要悬挂艾叶菖蒲,为什么要挂呢?因为艾草和菖蒲的成分中都含有芳香油,跟我们常吃的蒜有着杀菌消毒的作用,尤其是在天气转换时,从饮食上和穿搭衣服上都有着很大的讲究,这一天人们行动都要必须注意,尤其是在吃了粽子以后,人们还会弄三种武器,一是菖蒲作宝剑,以艾草作鞭子,以蒜来作锤子,这三种武器被人们认为可以驱除五毒、病菌等。这些活动都是为了纪念屈原。纪念他的爱国赤忱之心,同国而亡的气魄。</p><p class="ql-block">高一1班 郑楚锦</p> <p class="ql-block">高一5班 黄则涵</p> <p class="ql-block">高一6班赵雨萱</p> <p class="ql-block">高一7班 高亦辰</p> <p class="ql-block">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更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端午节是飞龙在天的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这个端午节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们无法走出家门去参加赛龙舟之类的端午活动,于是我学习了包粽子这个既好玩又能满足食欲的活动。我先将两张棕叶相叠,折成漏斗装,再放入调好的馅料放好后用棕叶裹紧再用绳子绑紧。这样就包好了,接着一步一步操作,不一会儿一个个粽子出现在了蒸锅上。轻轻打开火,听着锅中的响声,就在这种享受中我自己包出的粽子出锅了,剥开粽子叶,一股香甜的糯米味扑面而来,一口咬在粽子上,真实香甜软糯无比美味。</p><p class="ql-block">高一8班 刘宗远</p> <p class="ql-block">高一6班 倪征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0届宣传部制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制作人员:高一6班马乐雨 高二3班李云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