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中,完全没有古时候"社学"的印象,如果硬是要我道出对它的印象来,我只能说是像一座单间的小祠堂。这可能是这间"庐山社学"的影响吧,后入也为主,因为它的确是小祠堂的样子。</p><p class="ql-block">说真的,我没有见到"庐山社学"的旧貌,但与头度桥(村)的"旧社学"有一面之缘,当时年纪还小,没有好好地观察它,只知道它是一间破烂的砖瓦房子。</p><p class="ql-block">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准确些说,应该是1958或1959年间的事,当时实行"计划经济",除了买瓜果蔬菜外,什么都凭票供应或消费。</p><p class="ql-block">一个星期六下午,我们几个孩童捏着"理发票",兴冲冲地赶去理发。我们没有走大路(走大路要上升平墟再沿海基走很长一段路),于是抄近路涉水过河涌,上岸后不远就有几棵大榕树,树下靠北水塘边有一间破房子,理发师傅就在房子前的树阴下开档。</p><p class="ql-block">几十年后,在我的记忆库房中,大榕树、破房子与及那个理发老头的"信息"依稀仍在。</p><p class="ql-block">过了许多年我才知道,那间已经消失了的破房子叫"社学仔",全名是"常丰社学"。</p><p class="ql-block">现在它焕然一新了,成了村里的文化楼,但却是保留着"常丰社学"的称谓。</p> <p class="ql-block">头度桥(村)的"常丰社学",有过几段不凡的经历。</p><p class="ql-block">这得从一块"重建社学碑记"说起。</p><p class="ql-block">立碑石时间是"民国三年",即1914年,我所见过的"破房子",应该是那个时期重建的。</p><p class="ql-block">而"常丰社学"始建于何年,碑文有记:溯乾隆甲辰年超儒公有志未逮,嘉庆戊辰年业余公始踵而行之。</p><p class="ql-block">是说1784年,由李超儒提议建社学,没有建成,到1808年再由李业余牵头修建这间"常丰社学"。</p><p class="ql-block">历经百年风雨,"常丰社学"已破败不堪。于是在1914年由李建邦李建澄等牵头集资重建。</p><p class="ql-block">(见"重建社学碑记")</p><p class="ql-block">公社化时期,重修的"常丰社学"终于全毁,2002年,"常丰社学"再度重建。</p><p class="ql-block">(见"重建常平社学碑记")</p> <p class="ql-block">这是民国三年立的"重建社学碑记"。据说是挖地基时重见天日的,埋在瓦砾中多年还保存得这么完好,的确是造化。</p> <p class="ql-block">这是"重建常丰社学碑记"及"功德碑"和"社学实物"。</p> <p class="ql-block">相信大家和笔者一样,对古时候的"社学"都很好奇,笔者查了相关资料,试整理如下:</p><p class="ql-block">△词典对"社学"的解释:明、清两代在乡镇设立的学校。</p><p class="ql-block">△"社学"产生于元代,是一种基础教育形式,教育受众是基层子弟,教育目的以扫盲为主。到明、清后,官方下诏成立社学,社学从此在民间传播开来。</p><p class="ql-block">△"社学"是当时(明、清)农村启蒙教育的一种形式。</p><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社学"成为乡村公众办学的形式。</p><p class="ql-block">△明承元制,各府、州、县皆立社学,以教化为主要任务,教育15岁以下的幼童。明洪武十六年诏民间立社学,清初令每乡置社学一所。</p><p class="ql-block">△社学虽然有官方色彩,但其创办主体基本是以民间为主,所以也是私塾的一种。</p><p class="ql-block">△社学的经费主要来源于社会的捐助,学生一般是免收学费的。</p><p class="ql-block">据笔者了解,清未民初,乡村的"社学"续渐失去教育的功能,成了村民祭祀的场所。至民国后期及新中国初期,正规的乡村学校不断完善,"社学"已经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至今仅存的"社学"都是再度重修且有名无实的了。</p><p class="ql-block">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文化教育。有说"义学"由范仲淹于北宋创立,湖南长沙地区自宋代开始,已有了义学的记载。</p><p class="ql-block">宋代诗人刘克庄有诗记写当时的社学和义学的教学情景:</p><p class="ql-block">短衣穿结半瓠空,所往茅檐仅遮风。</p><p class="ql-block">久诵经书皆黙记,横挑史传亦能通。</p><p class="ql-block">青窗灯下研孤学,白首山中聚小童。</p><p class="ql-block">却羡安昌师弟子,只读《论语》至三公。</p><p class="ql-block">清代著名诗人袁牧也有诗吟道:</p><p class="ql-block">漆黑茅庐屋半间,猪窝牛圈浴锅连。</p><p class="ql-block">牧童八九纵横坐,天地玄黄喊一年。</p><p class="ql-block">(注:"天地玄黄"是《千字文》首句)</p><p class="ql-block">可见当时"社学"的教育环境及教育质量。</p><p class="ql-block">客观地说,岭南地区文化发展比中原地区慢得多,鹤山义学、社学、私塾的出现更是滞后的,从"重建社学碑记"中,可知鹤山围墩的"社学",只是在清嘉庆时期出现并发展起来的,比中原地区迟了几个朝代。</p><p class="ql-block">据查,鹤山围墩的祠堂和石板路(桥)以及有一定规模的青砖瓦房村落,也是嘉庆时期先后兴建的。可见,清嘉庆时期,鹤山围墩的人文社会和经济发展是一个难得的黄金时期。</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之后,鹤山的教育事业突飞猛进,教学质量已达到全省的先进水平。</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古时候乡村的"社学"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是规模大格局好设备齐的多功能文化楼。</p><p class="ql-block">(图是落成不久的某村文化楼)</p><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