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strong><h3>不是外在的安全感,</h3></br><h3>而是我觉得有安全感,</h3></br><h3>不管外在发生了什么,</h3></br><h3>等我害怕时我可以往前走,</h3></br><h3>哪怕是天灾人祸。</h3></br><h3>不去控制人,</h3></br><h3>不是黏着让人不舒服。</h3></br><h3>真正的安全感来自内在,</h3></br><h3>即使风雨交加,电闪雷鸣,</h3></br><h3>我的内在依然安全。</h3></br><h3> ——林文采</h3></br><strong>”</strong><h3><strong>孩子勇往直前的底气,正是源于“有人在身后托底”的安全感。</strong><br></br></h3></br><h3>在<strong>《妈心理父母成长训练营》</strong>大四“<strong>新心父母成长慧</strong>”交流群中,每周都会有一个有关亲子关系疗愈方面的主题,本周的主题是<strong>安全感</strong>。</h3></br> <h3><strong>孩子缺乏安全感,一眼就能看出来</strong></h3></br><h3>交流群中一位妈妈发现儿子最近总是要超额的零花钱,一问才知道,孩子说每天看到自己存钱罐有很多钱,就很开心,可以让自己觉得满足。</h3></br><h3>因为忙于工作,孩子一直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除了生活费外,妈妈每个月还会给孩子大概500多的零花钱,觉得自己从未在物质上亏待过孩子。</h3></br><h3>孩子现在每个月要1000多的零花钱,妈妈担心他会充值游戏或者胡乱花钱。</h3></br><h3>老师告诉她:<strong>一个孩子突然要这么多的零花钱,</strong><strong>他其实是在寻找安全感。</strong></h3></br><h3>妈妈很疑惑,家里不缺衣少食的,爷爷奶奶的照顾也很细致,自己每个月也会尽量抽时间回去陪伴他,怎么就缺乏安全感了呢?</h3></br><h3>细细探讨的时候,发现这位妈妈有一个不好的习惯。</h3></br><h3>就是一旦孩子遇到什么问题,她就会给孩子转钱,比如学习成绩下降了,和同学有矛盾了,心情不好了等等。</h3></br><h3>随着孩子长大,孩子的匮乏感越来越明显,只能通过跟妈妈要零花钱来满足自己的安全感。</h3></br><h3>本身妈妈的陪伴就比较少,孩子也很难确认自己的存在,他就会通过其他方式寻找自己的价值。</h3></br> <h3><strong>安全感,到底是何方神圣?</strong></h3></br><h3><strong>安全感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把孩子的很多行为问题归结于此。</strong></h3></br><h3>它是一种让人放心、舒心、可依靠的感觉,<strong>主要表现为</strong><strong>确定感和可控感</strong>,是孩子最基本的需要。</h3></br><h3>认知神经科学认为,人类的大脑在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strong>两种工作状态</strong>,<strong>神经系统一和神经系统二</strong>的状态。</h3></br><h3>一种是当自己遇到危险时,就会处于肌肉紧张、僵硬的防御状态,这是<strong>神经系统一的状态</strong>。</h3></br><h3>还有一种是具备了思考、理智、认知、语言和想象力等能力的理性状态,这是<strong>神经系统二的状态</strong>。</h3></br><h3>当人处在不安全的环境中,面临危险时,会立刻关闭理性脑,启动自我保护机制,自动切换到神经系统一的状态,身体本能地根据当下的状况出现<strong>对抗、逃跑、木僵</strong>三种状态。</h3></br> <h3>交流群中一位15岁男孩的妈妈表示,</h3></br><h3>我们夫妻总是在争吵,情绪暴躁不安,同时把希望寄托在孩子成绩上,对他期待很高,动不动就说<strong>“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再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去要饭”</strong>,孩子内在总是处在惊恐、不安的状态。</h3></br><h3><strong>长期安全感的缺乏,让他开始直接“摆烂”对抗,直至现在休学一年。</strong></h3></br><h3>群里有家长会说,“我一吼,孩子就听话学习了,效果不也挺好的”。</h3></br><h3>父母的恐吓可能会让孩子服从、听话,放下游戏去学习,但是内在会积压愤怒、恐惧、委屈等很多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可以被压抑,但是并不会消失,当累积到一定程度,再也压抑不住的时候,就会出现持久的对抗、逃跑或者木僵。</h3></br><h3>小的时候,面对父母的恐吓、训斥,孩子会通过哭、闹表达自己的对抗。</h3></br><h3>再大一点了,会产生隐形对抗,做事拖拉、磨蹭。</h3></br><h3><strong>进入青春期后,要么直接和父母对抗、争吵、打闹,要么关在房间、沉迷在游戏里,逃离父母,逃离学校,要么攻击自己,自伤、自残甚至自杀。</strong></h3></br><h3>很多父母说,“现在条件这么好,孩子反而变得脆弱、厌学了”,这都是孩子长期没有安全感,大脑长期处在神经系统一的状态所致。</h3></br><h3> <h3><strong>安全感来自于父母的反馈</strong></h3></br><h3>我们这一生叫的最多的两个称呼就是爸爸和妈妈,从说话到小学之前是安全感关键期,<strong>这两个称呼,承载了几乎全部的安全感。</strong></h3></br><h3>如果父母的反馈是积极的,也就是每一声呼唤都有一个回应,或者扭头微笑,或者轻声答应,久而久之,我们就知道这个世界是温暖的,有反馈的,我们是存在的,被接受的,有价值的。</h3></br><h3>如果没有反馈,也就是呼唤父母而得不到回应,父母总爱搭不理,忽视呼唤,我们就知道自己是不被接受的,存在感得不到认同,我们是不被接受的,自己的存在便是脏的,可耻的。</h3></br><h3>这种感觉一旦在幼小的心灵扎根,便会在成年之后长成一颗巨大的肿瘤。以各种最丑陋的形式外化出来,比如自残,抑郁,厌食,总之就是求死之心。</h3></br><h3>武志红说,<strong>善的对立面不是恶,而是冷漠,恶只是冷漠的衍生物,攻击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从缺乏回应的绝境中生出的。</strong></h3></br><h3> <h3>回看我们人生成长的道路,就会发现一个安全、持续有爱的原生家庭非常重要。</h3></br><h3>这个安全依附不仅仅体现在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吃穿用等物质基础,更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关注、理解、爱和接纳。</h3></br><h3>一个安全的原生家庭会培养出具有安全性的孩子,一个具有安全性的孩子在未来的亲密关系中也更能处理焦虑和压力,不但能自我抚慰,还能抚慰他人。</h3></br> <h3>电影《美丽人生》中,圭多一家三口被抓到纳粹集中营,为了不让儿子心理受伤。圭多告诉儿子这是一个游戏,攒够1000分的时候就能得到真正的坦克。</h3></br> <h3>儿子相信着这个童话,在非常危险的集中营里,过得非常开心。即使最后圭多被抓去枪毙前,还跟儿子调皮地眨眼睛,告诉他安心躲好。</h3></br><h3> <h3>在父亲的妥善保护下,儿子的心灵没有受到伤害。</h3></br><h3>并不是因为环境安全,而是因为他内心是安全的。他确定自己是被爱包围着的,不管父母在不在身边,爱的力量早已刻在他的信念里。心中有力量,才不惧风雨。</h3></br> <h3><strong>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一生都在走回头路</strong></h3></br><h3>一个孩子如果从父母那获得了充足的安全感,内心是足够坚定的,确定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时候,长大后,安全感就无须从父母处获得,自己也会给自己安全感。</h3></br><h3>但是,如果一个孩子,他没有获取足够的安全感呢?</h3></br><h3>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充足爱意的孩子,独立自主后,性格上就容易出现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尤其不容易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从而壁垒了所有的社交关系。</h3></br><h3><strong>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他们的人生就会“卡”在那里。</strong></h3></br><h3><strong>每当受挫时,他们最想做的事情不是积极面对,而是四处逃跑。</strong></h3></br> <h3>妈心理有很多已经休学的孩子,父母一提到复学的问题上,孩子总是回避谈及此问题。他的潜意识里早就认为,学校是恐惧的,自己无法面对的,只有逃跑才是安全的。</h3></br><h3>我成绩不好了,爸妈还会不会爱我?</h3></br><h3>我如果上不了学了,爸妈会怎么看我?</h3></br><h3>我如果不优秀了,爸妈会不会抛弃我?</h3></br><h3><strong>多少人,用自己的一生在演绎,缺乏安全感的人,对世界的逃避。</strong></h3></br><h3>交流群中一位家长说,自己孩子小时候夫妻两个人都很忙,晚上回家晚了,女儿总是缩到床脚处不敢动,有段时间经常咬指甲,来缓解内心的慌乱感。</h3></br><h3>后来父母就尽量早回家下班陪她,跟她说咬指甲会生病,孩子焦虑的情况有所缓解,但现在都快成年了,还是不敢一个人睡,害怕天黑。</h3></br> <h3>安全感不是一天产生的,需要父母时时事事检视自己的行为,慢慢的补充。</h3></br><h3>而永远不会被父母抛弃的信心,则是孩子面对世界腥风血雨的最坚强铠甲。</h3></br><h3>父母要让孩子知道,风里雨里,有人爱你。人生海海,有枝可依。</h3></br><strong>END</strong><h3>《妈心理父母成长训练营》致力于帮助孩子与家长减少焦虑与痛苦,给孩子和家长带去内在的力量与希望。</h3></br><h3>专家团老师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结合大量现实案例,具体分析青春期青少年问题,告诉家长如何不打不骂,解决青春期孩子暴躁、厌学、不听话等问题。 </h3></br><strong data-darkmode-bgcolor-16294302359055="rgb(193, 72, 81)" data-darkmode-color-16294302359055="rgb(47, 43, 43)" data-darkmode-original-bgcolor-16294302359055="#fff|rgb(193, 72, 81)" data-darkmode-original-color-16294302359055="#fff|rgb(98, 90, 90)" data-style="color: rgb(98, 90, 90); font-size: 14px; letter-spacing: 1.5px;"> 推荐课程 </strong>专门解决青春期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厌学休学等问题,有着深厚的科学的理论基础,是一门系统科学的教育体系。如果你的孩子出现厌学、叛逆、沉迷游戏、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推荐你加入<strong> 《青春</strong><strong>期厌学与逆反破解家长训练营》</strong><strong><strong>96节课程</strong></strong> | 8次线上直播 | 心理老师答疑辅导提升孩子学习动力改善厌学记培养孩子9种健康人格的<strong>53321系统解决方案</strong><strong>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试听</strong>👇👇👇 <h3><strong>---推荐阅读---</strong><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h3></br><h3><a data-linktype="2"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E0NzEyNg==&mid=2652902983&idx=1&sn=429b3d57607a48b1ab9b464ee20ffe7c&chksm=bd284a5e8a5fc348d3451b9c958ea5843985f74888678e8b24ea02b8bc51c410515ed9bc7dc6&token=432069964&lang=zh_CN&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textvalue="《父母懂得界限,是疗愈孩子的前提》" wah-hotarea="click">《父母懂得界限,是疗愈孩子的前提》</a></h3></br><h3><a data-linktype="2"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E0NzEyNg==&mid=2652902584&idx=1&sn=1c4ceaab16ac7e112f78f7c6d0e2786f&chksm=bd2848a18a5fc1b74f28ec30634205daa6d2a8ac6edad74c47d69a05fc52824066e24f3d8e5a&token=432069964&lang=zh_CN&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textvalue="《承认吧,你其实没那么爱孩子》" wah-hotarea="click">《承认吧,你其实没那么爱孩子》</a></h3></br><h3><a data-linktype="2"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E0NzEyNg==&mid=2652902297&idx=2&sn=13301b2c3f9a2839df7dd929e67624fd&chksm=bd284f808a5fc6960b62b0fe5e6646d7a74f6b2b811315cafd8cc59c79b2eba1eaba4a59f7c8&token=432069964&lang=zh_CN&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textvalue="《父母如何让孩子把更多的心思放到学习上》" wah-hotarea="click">《父母如何让孩子把更多的心思放到学习上》</a></h3></br> <h3>你点的每一个<strong>【在看】</strong>我都认真当成了<strong>【喜欢】</strong></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CAlIm4n_Hbr00_asZFPq-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