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印象之一旧县衙(二)

胖鱼虫

<p class="ql-block">  整个天长镇城内的地形,如民国二十年《井陉县志料》所载:“城虽狭小,而地势北高南低,形如簸箕倚立(俗名簸箕城),北岭踞于后,绵河潆于前,雪花山、凌霄塔对峙于西南、东南两角,足称天然之形胜。”作为城内最大建筑群的旧县衙,地形自然也是北高南低,而旧县衙北面最高处现有建筑是日军侵占时期的炮楼。但据清光绪元年所修《井陉县志》公署篇所记载:“三堂楼后石山高处,复建一亭。咸丰二年(1852,壬子),知县姚玉田明于堪舆,谓西南一带秀气,与此相映,建亭为读书之所,有关阖县文运”。所以,炮楼所居位置,清咸丰之后应建有亭。此亭是县衙内最高处,登亭北看有草场垴、天长岭,东望是连绵起伏之山峦,耸立的文笔峰(凌霄塔)胜景,南赏绕城之绵河,远眺临城古寨雪花山,西守城隍庙、文庙等建筑美景,是一个绝佳欣赏美景之地。</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日军为了更好地控制井陉,对井陉实行“球笼政策”。到1945年抗战结束,日军先后在井陉建立据点23个,碉堡炮楼121座,耗用民工达数十万人,妄图分割、瓦解和蚕食我革命根据地和反抗力量。而在城关及周边就有城内西城角炮台、城内城西门炮台、东关北岸炮台、北关桥头炮台、北关北皋炮台、南关东炮台、南关车站岗楼、黄沟雪花山炮台,1个据点和7个炮楼。据点、炮楼林立,封锁严密。而旧县衙内的炮楼虽未列入上述名单之中,实则是此炮楼非它炮楼,从建筑规模,到驻兵人数、弹药存储,是井陉县境内规模、数量最大、最多的,是井陉县炮楼之首,是日军指挥部。与上述炮楼成守望之势,互相倚靠。现旧县衙炮楼的建筑保存完好,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据称,旧县衙内炮楼建于1938年至1940年,由当时的伪县长、汉奸王景岳主持修建。炮楼建在旧县衙最北端山坡之上,南邻县衙内宅,东西走向,座北朝南,成为整个旧县城的制高点。炮楼由石块、鹅卵石砌制而成,内部为水泥浇注,墙壁厚且坚固,共有六层建筑。整体长47米、宽6米高约19米左右。房屋结构为井陉传统的窑洞式结构,每个窑洞为一间屋,共有32间屋。一层为半地下式窑洞,从西侧起,共有5间,约占整体长度一少半。间与间相通,每间上方与二层房间有通气孔。二层、三层长度相同,为47米,但高度不同,二层高4米,三层高3米。分为12间窑洞,但二层与三层房间结构又不同,二层为6户6窗6户型,每户2屋;三层为4门8窗4户型,每户三屋。据介绍,一、二层为武器枪械、弹药储藏室。供整个井陉日军使用,因此,储备量大。三层为日军军人居住,主要是炮楼防守之兵。四层楼以上均在整个子建筑之东侧,四层有3个房间,宽度与下层相同,高度为4米。做值班室用,三屋相通,西侧可通外之楼顶。每个房间都有内宽外窄的射击孔,可供瞭望或射击。五层、六层宽度略窄于四层,高度也略低于下边四层,六层更低。两层均是主炮台层,五、六层四周均有射击口,亦是供瞭望或射击。形成了四、五、六层的三层火力网,可见火力之密集、威力之大。 也反映了日军惧怕我抗日军民,唯恐扺抗不周之心态。日军投降后,此炮楼由当地国民党军队守卫,1947年4月解放县城城关(天长镇)时,还在此发生过战斗。</p><p class="ql-block"> 1958年,井陉县政府搬迁微水后,井陉老县衙成了井陉电机厂的厂区,炮楼成为电机厂男职工宿舍,并无大动。因此,保留应算完好。</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唐宋古城天长镇》一书中所绘炮楼结构图。</p> <p class="ql-block">  炮楼整体影像。</p> <p class="ql-block">  立于路旁的文保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为我引路,为我讲解的蔡老前辈。</p> <p class="ql-block">  第一层为半地下设置,集中于西侧。共五间房,可相通。现在,已被垃圾淤塞很多,无法下到地面。</p> <p class="ql-block">  据蔡老前辈回忆,当年他也是儿童,在1947年解放城关后,在下图中树旁地上堆有一些火药碎屑,一卢姓伙伴拿了一些点火玩耍,很是危险。</p> <p class="ql-block">  窑洞口开很低,约一米高度。</p> <p class="ql-block">  室内较昏暗,仔细可见窑洞保存较好。</p> <p class="ql-block">  第二层楼,从东侧看,以为是第一层楼。</p> <p class="ql-block">  从此照片可看到炮楼第二层楼墙体的厚度已达近一米之厚。</p> <p class="ql-block">  沿楼外东侧台阶可登上第三楼。</p> <p class="ql-block">  进第三层楼口北侧墙上有一拱型门,已封,据说,原是日本兵换岗去城内西城角炮楼等地通道。</p> <p class="ql-block">  第三层楼东、西两侧楼外均设有台阶供人上下楼,现西侧台楼梯台阶已被垃圾添满,所以只能由东侧台阶上下楼了。</p><p class="ql-block">下图为东侧楼梯口。</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西侧楼梯口,已封,全是垃圾。</p> <p class="ql-block">  屋与屋间均为拱形,一眼望去,由大递小,很是漂亮。</p> <p class="ql-block">  拱型门洞墙体很厚,厚达1.2米,可见建筑之厚实、坚固。</p> <p class="ql-block">  进入标注为“3”房间,有左、中、右三间屋,面积相同,中间房屋可通左右,每问屋可摆两张单人床。</p> <p class="ql-block">东(右)侧房间</p> <p class="ql-block">  西(左)侧房间</p> <p class="ql-block">  从标注为“4”的房间可登台阶上第四层楼。</p> <p class="ql-block">  楼梯由打凿好的青石铺设而成,设计小巧,可容一人上下。</p> <p class="ql-block">  进入第四层楼,出口旁有进入第五层孔道。孔道建在半墙而上,由木梯搭设与孔道相连。电机厂时代,工人们已将第四层通第五层之孔道封死。</p> <p class="ql-block">  第四层楼共有房屋3间,有拱门相贯通,最西屋墙上也设有门,打开可通往第三层楼楼顶。</p><p class="ql-block"> 每个房间北侧设有窗户,其他露外墙上均有射击孔,射击孔应有6个以上。</p><p class="ql-block"> 下图可见3间屋之相通门。</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北侧窗户。</p> <p class="ql-block">  射击孔</p> <p class="ql-block">  东墙上留有二个射击孔。</p> <p class="ql-block">  出此门可登上第三层楼楼顶,楼顶现有围栏相护,怕有危险发生。</p> <p class="ql-block">  三层楼顶现有铁梯靠在四层楼顶旁,顺梯而上,可登上第五层。第五层建在第四层楼顶东侧中央位置,面积不大,约有9平方。</p> <p class="ql-block">  第五层为一间房,四面皆有射击孔,每个面为4个,共计16个射击孔。东侧地面设有通道可通第四层,北侧房顶有方孔,设木梯可登上第六层。</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东侧地面通第四层楼通道之口</p> <p class="ql-block">  下面几张图可看到墙面上密集的射击孔。</p> <p class="ql-block">下张图可看到第五层房顶通第六层之上下出入方口。</p> <p class="ql-block">  第六层因无法登上,只可仰视观察。第六层约为第五层一半面积,南墙与第五层南墙平齐,东、西墙约占第五层一半,北面敞开,未见有墙,第六层高度略低于第五层。除东、南、西有射击孔外,东南与西南各设有个射击孔,射击孔数量不低于7个。</p> <p class="ql-block">  站在第四层楼顶之上,视线已非常开阔,眼前景色映入眼帘,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在此设置炮楼,却是极佳之地。</p><p class="ql-block"> 向西眺望,晴朗白云映衬下,远有连绵起伏群山,近守孔庙、城隍庙等庙宇,古朴祥和。</p> <p class="ql-block">  北看,天长岭横亘眼前,绿树连连,是城郭天然屏障。</p> <p class="ql-block">  向东远看,东梁洼、东窑岭、河东坡连绵高岗守望,峰峦逶迤。</p> <p class="ql-block">  下图信号塔旁,即是井陉名胜凌霄塔遗址,毁于1966年邢台地震及文革被拆。据说2003年列入古城保护和开发项目,复建凌霄塔,但至今未听到相关消息。</p> <p class="ql-block">  向南望去,近有绵河绕城,远看绵绵群山不绝,似游云荡漾。西南方,临城古寨雪花山隔河相望,似战士相守,天长古城重要屏障也。</p> <p class="ql-block">  下图可见雪花山</p> <p class="ql-block">  近前,一片绿树遮掩下,古老的旧县衙很是静谧,让人思绪飞扬!</p> <p class="ql-block">  仔细看,找到了大南门及瓮城,看到了南门上的揽秀阁。</p> <p class="ql-block">  西侧三层楼后是监狱、看守所的位置,已是厂房林立,看不到半点原样了。</p> <p class="ql-block">  回望曾经的日军炮楼,让人多一份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多一份爱国情怀。让我们不忘历史,牢记国耻,用行动强大我中华。</p> <p class="ql-block">  炮楼西侧紧邻,建有一栋民国二层小楼,除墙面保存外,房、屋顶已塌,周边树木繁多,已看不出当初的模样。据高师傅介绍,此楼上下房屋均为木地板,装修较好,为抗日时期,日军军官所居住。</p> <p class="ql-block">  炮楼西南侧,有一民国时期厨房,据高师傅介绍,是为日军做饭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回头望向日军炮楼,日军军官二层楼、日军炮楼及厨房能看到,整体画面映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  站在满眼是废墟,满目荒芜的旧县衙院内,让人思绪万千。现在,虽然衙门、仪门、钟鼓楼等被毁,没有了昔日的恢弘气势,但大堂、二堂、内宅及门前照壁有幸得以保存,也算不幸中之万幸。并且,还存有一座具有教育意义的日军炮楼。别看现在只剩断壁残垣,但是这些破砖烂瓦承载的却是历史。旧县衙原是井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中国成立后,井陉县人民政府还曾在旧县衙内办公,它也是活生生的历史。如果这些建筑都没了,那历史就会断节。千年的古天长镇,悠久的井陉历史文化,还不触唤起人们对现存井陉旧县衙等文化遗存的关注与重视吗?希望那些了解、熟悉天长历史的人们能站出来,在给行人、游客介绍天长古镇的同时,留一份时间去介绍、宣传旧县衙,让百年前的旧县衙建筑之美、文化之美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希望政府、文保部门对旧县衙能重新定位,认识到天长古镇旅游开发不仅有古陶瓷遗址、古城墙遗址、李右相府、许总兵府等等文物,还有一个旧县衙等待开发,等待修复。让恢弘大气的旧县衙之美回到人们的视线中。</p><p class="ql-block"> 这,也许就是我在游完旧县衙之后的感受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