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有好消息说,可以去天长镇(旧城关)城内的旧县衙(古称县治)来次亲密接触,很是高兴。近十年来,曾多次想去一睹真容,都被挡在门外未能如愿,现在让去看了,当然要随了心意。2022年5月14日,是个晴朗的初夏,先联系城内热心的蔡志义老前辈作向导,开启一次全新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据最早的清雍正版《井陉县志》记载,“城本唐天长镇旧基,宋熙宁中始移县治(县衙)于此。金元时为州,孝元时移州治于洺水,以井陉隶广平路。本县基址遂废。明洪武元年复置县治于此”。“县治在城内偏东石山下,明洪武九年(1514年)知县刘谦建”。明清以后历有修葺,直到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8年,一直是井陉县的县衙或称县政府的处所,是井陉县的最高权力机关所在,也是井陉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8年11月5日,井陉县与获鹿县合并(后又分设),县政府迁至微水村,这里才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p><p class="ql-block"> 井陉县旧县衙,位于城内大街中段北侧,西距与南门街交叉的丁字路口仅几十米。呈方形,长宽各125米,占地面积23.67亩。北倚草场垴,东有皆山书院,西邻文庙,坐北朝南。以县衙大门向北为中轴线,对称布局,渐次升高、突出大堂、两厢对应。主要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照壁、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内宅,一字形建在衙门定位中轴线上。两厢分别按文东武西分置三班六房,东为礼、户、吏坊;西为工、刑、兵坊。显示了明清地方官署规制“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狱房居南”的传统礼制思想,是相当标准的古县衙建筑。</p><p class="ql-block"> 现存的旧县衙建筑多为清未民初修建,并留有部分明、清建筑。除大门、监狱等被拆除外,照壁、仪门、大堂、二堂、内宅、东西科房依旧,旧县衙格局基本未变。1937年至1945年日军侵华期间,又在县衙后建有六层炮楼保留至今,成为整个天长镇的制高点,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华的罪证。1958年井陉县政府迁至微水后,旧县衙由兽医站、党校、敬老院、铁业社、皮麻社、及合营后的城关手工业联合社(俗称城关联社)占用,城关手工业联合社经过发展壮大成为井陉县电机修造厂,后改称井陉电机厂。一些建筑被拆除,并在原地建了食堂、车间等,基本由井陉电机厂、党校、敬老院占用。1977年县政府下令将党校、敬老院搬迁,整个旧县衙全部由井陉电机厂占用。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井陉电机厂倒闭,旧县衙也就空置到如今。成为一个大闲院,诺大的院子只剩了一个看门人,让人惋惜。</p><p class="ql-block"> 2018年2月14日,旧县衙内的井陉日伪驻军旧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最近一次文物普查时,井陉旧衙才被定为文物遗存,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但还没有升格成文保单位。</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清雍正版《井陉县志》所绘县治(旧县衙)图,可以反映出井陉旧县衙是一个特别规制的古县衙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井陉县电机厂大门,从侧小门可进入旧县衙,可让你感受一下旧县衙的往世与今生!</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前些年的厂大门,可看到“井陉电机厂”的厂名。</p> <p class="ql-block"> 在井陉电机厂大门的东侧路南,就可看到一面规模较大的照壁,这就是旧县衙遗存之照壁。照壁,井陉当地叫影壁墙,古时具有挡风化煞,趋利辟邪的作用。现井陉许多寺庙、深宅大院及老民宅在建筑上仍有保留照壁。</p><p class="ql-block"> 旧县衙的照壁位于县衙建筑中轴线最南端,砖混结构,上覆琉璃瓦顶,壁座为石基,周围雕砌图案,中间壁上绘着一个状似麒麟的动物,名叫“贪”(加反犬旁)。传说是天界的神兽,怪诞凶恶,生性饕餮,能吞金银财宝。尽管在它的脚下和周围全是宝物,连“八仙”的宝贝都为它所有,但它并不满足,还想吃掉太阳,真可谓贪得无厌,最终落海而死。衙门外绘此图案,意在告诫官员,切忌贪赃枉法,徇私舞弊,要引以为戒,保持清廉。最晚图案为清光绪三十年知县谢鉴礼所作。目前,照壁虽有破损,但基本尚好,而图案已找不到那个神兽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略显破败的它却是被毁衙门口位置的精确参照。</p> <p class="ql-block"> 网上找到的山东曲阜孔府内宅门照壁上的神兽“贪”‘(加反犬旁)。</p> <p class="ql-block"> 下图有黑板的这堵墙的位置就是旧县衙大门位置,向南正冲照壁。</p><p class="ql-block"> 旧县衙衙门也称衙口,青砖和白灰三合土构建,高大气派,厚厚的围墙,显示着庄重和威严。中央面宽三间,进深一间,石拱形洞门,宽约2.8米,高约3米多,纵深约5米,门洞内两侧各置石狮一尊。衙门东西各建有牌坊,西为“宁民坊”,东为“敬事坊”,为雍正四年(1726年)知县钟文英重建。大门两边有八字墙,门上二层建阁楼为钟鼓楼,歇山九脊,琉璃瓦覆顶,斗拱飞檐,四角高翅,并有花墙装饰。东梢间置铁钟一口,为打更报时之用。西梢间置喊冤鼓一架,是告状人击鼓申冤之处。据民国二十三年出版《井陉县志料》记载:“钟鼓楼,在县政府大门上,房屋尚完好”。可惜的是,钟、鼓二物于日本侵略者占领时被毁,洞门中的一对石狮据说被文保部门移至苍岩山,二层阁楼毁于文化大革命初,洞门等其他大门建筑在1977年被整体拆除,并砌墙在西侧重新开大门,就成了现在的模样了。</p><p class="ql-block"> 据在电机厂工作四十多年的高师傅介绍,当年的衙门很是漂亮,石拱形洞门口非常宽大,解放牌卡车可随意出入。可以让你我联想当年衙门口是多么气派与高大,呜呼惜哉!看不到昔日的恢弘气势了。</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大门不远,就看到地上摆放石刻一块。是现负责看管旧县衙的高师傅在旧县衙内找出了的1946年刻制的“井陉县政府”石刻,左上刻有“民国三十五年八月重修”,右下刻有“县长高庭选题”。</p><p class="ql-block"> 现存的旧县衙建筑多为民国时修建,据说是从清未民国初开始修建,但具体是何年开始修,大体工程何年结束找不到相关资料。查民国《井陉县志料》,没有找到仪门、大堂、二堂、后宅等主体新建的相关记载。但在《井陉县志料》中确能找到其他一些蛛丝马迹,如“驿马厂 ,在现今监狱北。清末,废驿站,斯厂亦废。今厂内房屋,多塌毁。附记:右系就民国二十年秋之情况而言,今则驿马厂地址,改作县保卫团,房屋又重新建筑矣。二十三年三月,编者志”。又如:“典史宅 ,在今县政府仪门外东。即明隆庆元年所裁县丞宅也。民国三年,典史裁撤,划归县立高级小学校。附记:民国二十二年冬,任(任甫亭)县长任内,又将典史宅划回县政府一部,修作县政府与所属公安、财政、教育、建设四局合署办公处。二十三年三月编者志”。因此,笔者认为,县衙内建筑从清未始建,大致到民国三十五年期间一直都有新建或修缮。</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日本投降后,井陉县政府县长一职不到三个月就四易其人。第一任蔡清芬,虽早已被国民党河北省党部任命为“政治特派员”(即县长),但当时逃亡在西安,未能赶回,而被石市指定的特派员谷维纲代替,谷维纲并未到位。1945年10月,河北省政府任命张达夫为井陉县长,但张达夫也未到任,11月,又任命高庭选为井陉县政府县长。所以,下图石刻是高庭选到任后第二年八月,为重新掌权的民国井陉县政府特意新立的石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县衙大门与仪门间现在是一大片空地,宽约二十余米,堆放了许多石料,东边有一简易仓库,显得杂乱无章。但据蔡老前辈介绍,在过去,进入大门后除直接进入仪门外,呈人字型向东、向西还有两条路,且东西两侧皆有建筑。仪门前两侧还有两棵高大的古槐树,胸围近四米,需三人合抱。枝叶茂盛,苍劲挺拔,充满生机,显示出年代的久远和苍桑。但可惜1977年在拆除县衙大门时一同被破伐,看不到它的雄姿了。</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蔡老前辈讲解古槐树位置,大约在他脚下东边一点曾有一颗古槐。</p> <p class="ql-block"> 下图仪门东侧南北走向保留一座悬山顶式建筑,保存基本完好。不知是哪个朝代建筑,更不知过去是做什么用的,让我很是兴奋。却因仓库和树木的遮挡,无法拍好照片,有点遗憾。</p><p class="ql-block"> 据清光绪版《井陉县志》公署篇记载:“仪门外,东增快班房三间;西增壮班房三间”。但未载明是哪年建。所以,笔者认为上述建筑应是清光绪之前所建快班房。</p> <p class="ql-block"> 在简易仓库角看到一组50公分左右的础石,侧面有图案,不知是哪里的建筑构件了。</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旧县衙第二道大门仪门,也是县衙礼仪之门。平时关闭不开,旧时,凡新官到任,或上司莅临,方可打开仪门。按照规定,到仪门前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合衙属员整冠出迎。县官如有重大案件审理,也要大开仪门,让庶民等从仪门进人,至堂前观望或旁听。仪门以里的中轴线上,还有一石牌坊,清雍正时改为戒石亭,内立一石碑,面南刻“公生明”,面北刻“尔禄尔俸,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p><p class="ql-block"> 民国初,以“出入受阻”为由,仪门和戒石亭均被拆除,另建平房五间,中留门洞,权充仪门之用,现在看来尚属完好。</p> <p class="ql-block"> 走进仪门,便来到县衙中心位置大堂院。正中轴线上铺设的石头甬道仍在,但抬眼望去,满目荒芜,许多建筑已房顶倒塌,垃圾、荒草、枯树乱枝满地,让人感觉惨不忍睹。唉!可惜!可叹!</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进入仪门,东西两侧各有科房十间。东为吏、户、礼三房,西为兵、刑、工三房,为中央政权六部的缩影。他们是衙门内的职能办事机构,分别掌管着兵事、刑狱,以及工程水利建设等。各房的办事人员二到三人,六房共计不到二十人。在这六房办事的人员,清代统称他们为“胥吏”。东科房后为库楼,西科房后南部为“南监”,北部为驿马厂。</p><p class="ql-block"> 现在保留建筑已是民国所建,所不同的是东西两侧科房为九间,靠近大堂一间已改为圆型拱门,通大堂两侧东、西跨院。</p><p class="ql-block"> 同时,民国时期在行政、组织管理上,所设机构名称、职权划分已有不同。据民国版《井陉县志料》记载:“邑中最高行政机关为县政府。县政府下,设有公安、财务、建设、教育四局。又邑中司法事宜,现时仍归县政府兼理,尚未独立。以故承审处、看守所,虽属司法,亦可视为县政府中之一部分”。从《井陉县志料》看,这五个部门有的已不在东西侧房办公,有的已搬出县衙。</p><p class="ql-block"> 下图可看到中轴线上铺设的石头甬道。</p> <p class="ql-block"> 大堂院正北方为大堂,是县衙的中心建筑。由五层石头台阶拾级而上。据记载,台阶高筑,阔大庄严。两旁各置石狮一尊。大堂面阔五间,建筑面积为120平方米,歇山五脊,斗拱飞檐,为县衙中主要建筑。中三间为堂,设两根明柱排列于前,后部置隔扇为屏风。前为暖阁,内设知县三尺公案。上面放着审案用的文房四宝和红绿头签。绿头签是捕任命卜,用来捕人的;红头签是刑签,下令动刑的。清代知县审案的时候,由东侧走上暖阁,原被告才能被带上来。阁前地面保留两块青石板,东正方形为原告站地,西长方形为被告站地。堂前檐下,设木棚护围。大堂是知县听政、发布训令、举行典礼、公审案件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现存的大堂应为民国建筑,是在原位置重建的。红砖为墙,面阔五间。中间为三个拱形大门,中间拱门略大,是为大堂,后设屏风,屏风之后有门通二堂。两侧内设有厢房,整体感觉高大庄严。但现在,大堂顶部基本已坍塌,空留墙壁在耸立,很是遗憾!</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1947年4月,我解放军解放天长镇(旧城关),在旧县衙内押解国民党政府人员向外走瞬间所拍照片,可以很清楚地展现出当时大堂及西侧房景致。</p><p class="ql-block"> 大堂两侧的石狮子比较高大,照片中还能见到。听蔡老前辈介绍,这对石狮子比大门那对要大很多,据说仍埋藏在院内,但至今老高师傅还未找到。</p> <p class="ql-block"> 大堂两侧圆型拱门清晣可见,可通东、西跨院,但现已被封堵。</p> <p class="ql-block"> 西侧科房现有两排,前排(东)有门可通后排。</p> <p class="ql-block"> 后排科房,共有5间。</p> <p class="ql-block"> 东侧科房。</p><p class="ql-block"> 两侧科房周边垃圾、砖瓦遍地,杂草、乱木横行,混乱不堪。房顶半零不落、跑风漏雨、残缺不全。窗门坍塌,光线阴暗。一副破败景象,令人可惜!</p><p class="ql-block">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堂、二堂、科房等许多建筑都是被自然长大的树木拱塌、拱坏的,可见自然之力有多强大,不被保护的建筑有多可惜。</p> <p class="ql-block"> 东、西科房前现各有柏林一颗,西科房前柏树较粗壮,并挂有标识牌,显示为400年,东科房前柏树较细,未见标识牌,看树的粗度,怎么也有200年左右。据蔡老前辈介绍,院内有原古柏林4颗,现存2颗。虽有可惜,但总算有所安慰。</p> <p class="ql-block"> 东科房前柏林。</p> <p class="ql-block"> 东、西跨院是二处比较规制的四合院,应为民国所建。据说是师爷、幕僚等人居住,不敢确定。四合院东、西、南、北均有房间,北房5间,东、西配房各2间,南屋中间为门道,两边各有屋2间。保存相对完好,但怕有危险,未敢进屋。</p><p class="ql-block"> 电机厂时代,东跨院为医务室,西跨院为总务科。</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东跨院。</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西跨院,院中杂树太多,视线模糊。</p> <p class="ql-block"> 从大堂院出来,向北就来到二堂前,二堂是一个东、西狭长之院。大堂后墙中间有门可通二堂,二堂北侧现有一排房屋,也是民国建筑,东、西各有房9间,中间有拱门,可通后院内宅。</p><p class="ql-block"> 据《唐宋古城天长镇》介绍,二堂实为穿堂,位于大堂屏风之后,堂额上原书 “鸣琴堂”三字,引自《吕氏春秋》宓子贱治单父“鸣琴而治”的典故,二堂兼有退思休庭之意,清末知县柳文藩,改堂额为“清慎勤”三字。二堂靠墙放置的是刑具,东侧放答杖,即打板子用的竹板子,西侧有夹棍、拨子,拨子是清朝时,审讯女犯专夹手指的刑具。夹棍俗称“三木之刑”,专夹小腿,适用于一些证据确凿,却拒不吐实情的男性案犯。</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大堂通二堂之门,已破烂不堪,有倾覆之险。</p> <p class="ql-block"> 下图可见北侧一排房屋,中间为门道。整排房屋基本完整,但也有倒塌,整体是墙裂门缺,充满危险。</p> <p class="ql-block"> 二堂向北东侧、内宅东厢房有门可进入后院知县内宅,内宅为二层小楼,上下各为五间。据《唐宋古城天长镇》记载,是知县办公养生休憩之所,门额书“委蛇堂”三字。取《诗经·召周》“退在自公,委蛇委蛇”之意。</p><p class="ql-block"> 现存内宅为民国建筑,精致小巧,幽静温馨,一楼两侧凸出,为厢房。中间为两条廊柱三个拱门平齐,红砖彻墙,内有大厅。二楼外侧中间有木制阳台,上覆遮阳,有门可通楼内。整体窗户保存较好,为两层,外层是百叶窗(保留较少),内层是玻璃框窗。</p><p class="ql-block"> 从一楼中间大门进入是大厅,并在东厢前有木梯可通二楼。走上二层,形制和一楼相同。外间大厅是接待室或是小会议室,里间为寝室,原为上等的木地板,显的很讲究。从我的认识看,内宅建筑与天长镇王府大院内南跨院略有相同,据介绍,王府大院南跨院为民国初段祺瑞所办正丰煤矿的临时办公场所,为回报郝家,将上房重新装修。因此,内宅可能应为民国初年所建。</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内宅院内南侧通二堂之门。</p> <p class="ql-block"> 整体楼房侧影</p> <p class="ql-block"> 一楼正门</p> <p class="ql-block"> 阳台己残破,但整体可见样貌。</p> <p class="ql-block"> 窗户残缺,但可看到外层百叶窗、内层玻璃窗。</p> <p class="ql-block"> 小楼外东、西两侧建有配房,各有6间,应该是下人们所居住房间。</p><p class="ql-block"> 小院西侧现有一棵百年以上柏树。</p> <p class="ql-block"> 院中两侧各有一小型花池。</p> <p class="ql-block"> 一楼通二楼木梯,摆放在东侧。</p> <p class="ql-block"> 上得二楼,可见大厅南墙中间为门,可通阳台,两边为窗。</p> <p class="ql-block"> 二楼东、西厢房,应是卧室。电机厂时代,作职工娱乐之场所,东为图书馆,西为遊艺室。</p> <p class="ql-block"> 北墙现有门通外,可到炮楼。经询问高师傅,是电机厂时代,为方便职工行走打通而设。</p> <p class="ql-block"> 现大门进门后西侧的三层楼房,是电机厂的办公用楼,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三层楼房北侧为冲压车间。办公楼及冲压车间的位置便是解放前的巡捕房、监狱(牢房)及看守所,据在此工作四十年多的高师傅介绍,监狱内旧有水牢,墙上的水渍印迹许多工人都见过。水牢中口人设有一铁笼,铁笼内有多个铁钩,重刑犯站在铁牢中只可站,不能蹲,下蹲会被铁钩钩住身体,非常瘆人!</p> <p class="ql-block">办公楼位置为巡捕房,办公楼北侧到车间为监狱。</p> <p class="ql-block"> 电机厂的冲压车间,现房顶已塌,为原监狱位置</p> <p class="ql-block"> 下图房屋位置为原水牢之地,水牢被填平。</p> <p class="ql-block"> 三层办公楼后有一小巷,办公楼侵占部分。小巷有门,南通大街,北通监狱、看守所,是释放人员、探监所走之路。</p><p class="ql-block"> 现在可通过车间窗户窥探。</p> <p class="ql-block"> 下图位置在冲压车间以西,原为看守所位置。</p> <p class="ql-block"> 此位置为民国时期马厩。</p> <p class="ql-block"> 据记载,旧县衙内存放着三门生铁大炮,号称:“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战时把三位将军“请上”城头,平时在县衙里面存放着。据说毁于1958年大炼钢铁的那个时期。原存放于院内哪个位置已不得知了。</p> <p class="ql-block"> 在大堂之西,有三栋瓦房,被拆还有几栋。是民国时期建筑,解放后用于敬老院,民国时用于什么?为什么而建?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 沿西侧之路向北,可见“县衙内宅、日军炮楼”标志。</p><p class="ql-block"> 此位置,现有东西长二层楼为新机工车间,北侧有简易大棚仓库。是旧驿马厂之地,民国二十三年又重新建筑做县保卫团用地。</p> <p class="ql-block"> 旧县衙东侧,现是一座二层楼。据记载,此位置原为县衙库楼及马厩。</p><p class="ql-block"> 二层楼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电机厂所建,一楼为仓库、女职工单身宿舍,二楼为礼堂、食堂。</p> <p class="ql-block"> 在二堂东头过道地上,可见一通明代古石碑,碑文大部分可辩识,少些字已认不清,为治理匪患记事碑。经查阅,在《唐宋古城天长镇》一书中找到碑文内容。内容为:</p><p class="ql-block"> 明刘麟记事碑</p><p class="ql-block"> 正德间,大盗数犯城邑,师旅频仍,闾井骚动。逮于嘉靖,余焰犹存。尝求其故,谩藏有以诲之。于是命官属柴士元等,毁撤淫祠,得砺锻瓴壁杂材,缮治诸库。所至皆然,公私不烦,制度砻峻。大省兵车之力。询于黄爱、金百允,宜使嗣者因之,绸缪有加。定悔足闻,万祀无致,庶几作者之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差巡抚京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刘麟记 </p><p class="ql-block"> 督工获鹿县知县柴士元</p><p class="ql-block"> 提调井陉县知县杨 纯</p><p class="ql-block"> 县丞 王 容</p><p class="ql-block"> 典史 赵 端</p><p class="ql-block"> 嘉靖三年六月 望日 立石</p><p class="ql-block"> 刘麟(1474~1561年),字元瑞,本安仁人。嘉靖初,召拜太仆卿,进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六府。于嘉靖四年(1525年)三月二十一日致仕后,改大理寺卿、擢工部尚书。</p> <p class="ql-block"> 在存放石碑的石阶路旁石墙上,可见二个础石和二个旧建筑构件,被用做砌墙之物。</p> <p class="ql-block"> 东侧有路,可通往后院北部炮楼。</p> <p class="ql-block"> 北部现存炮楼,从县衙的东、西两侧都有路可通。下篇文章介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