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区外面有一栋建筑,一部分被用来做了养老院,我站在阳台可以看到养老院的小院子,院子围栏下有一些花草,栏杆上有时也晾晒被子,尽头是后门,工作人员有时进出。</p><p class="ql-block"> 按说这个院子是养老院最能见到阳光的地方,但我很少看到有老人在里面活动,当然除了那位老婆婆。</p><p class="ql-block"> 我所说的老婆婆得有七、八十了吧,她是养老院最活跃的一个人,每天有很多时间在院里转悠。也是声音最大、话最多的一个,已经习惯听她每天大声叫骂。如果有两天听不到她的声音,或者没在意到她的声音,我都会想起她,特意站定聆听几秒,或者问家人,这两天她喊了吗,得到肯定的答案,心里似乎会踏实一些。</p><p class="ql-block"> 这种情形已经持续了几年了,我始终只听到她骂骂咧咧的,但说了些什么听不太明白。</p><p class="ql-block">前段时间去楼下篮球场玩,路过养老院院子下面的时候,很明白的听见她说:✘(这是个姓,不太确定是那个字)二娃,接我回去,接我回去。说完她便在院子里走一会,又接着喊。</p><p class="ql-block"> 看着她机械的步伐、空洞的眼神,以及对子女无回应的呼唤。我竟鼻子发酸,要不是旁边有母亲同行,我一定不会强忍泪水,而让它肆意奔流,为老婆婆,也为天下所有的父母。</p><p class="ql-block">老婆婆看着身体还比较硬朗,大概是得精神有些问题。也曾见有人从后门把她送回养老院,高高瘦瘦的男子,是儿子吧。可能儿子上有老下有小,在兼顾不到的情况下,选择了让陌生人来照顾意识不太清醒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人到中年,何止只有“保温杯里泡枸杞”的尴尬,还有上有老下有小的不得已。这也许是儿女无可奈何的选择吧,如果条件允许,谁愿意让自已的母亲在老人院日夜焦急,光那整日的嘶吼与呼唤就让人心碎。</p><p class="ql-block"> 也许又说养老院是养老的趋势,每个人都得进去,事实并不如我想像的不理想,但我始终相信“老人如小孩”,他们不光身体在回归,精神同样趋于孩童,甚至比孩童更加依恋人,而他们的父母已不在,唯有依赖子女。与小孩渐渐长大起飞不一样,他们日趋衰老、行动越来越受限制,更需要子女及家人的照顾与陪伴。</p><p class="ql-block"> 想起冬天那会,一位老婆婆被几个人用担架抬进养老院的情景,如今天已很暖,不知她是否安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社会进步,让越来越多的人远走高飞,离开了生养自已的家,陪伴便变得越来越艰难,思念却越来越盛。我也是这些人中的一个,每次回家都情绪激动,每回离开都心痛不已。</p><p class="ql-block"> 前几年村口总有送儿女离开的父母,大包小包塞得满满的,尤其是那些离家近点的,比如在县城、市上、兰州上班的,父母会给他们带上大袋的面粉,大袋的土豆,白菜、大桶的油,以及任何他们认为孩子需要的东西。用一个两轮推车推着,也顾不得大冬天冻得生疼的双手。等孩子上车,叮嘱的话音还没散开,眼泪就流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近些年好多人都开车回家,走的时候后备箱仍然被父母无处安放的爱与思念填得满满当当!</p><p class="ql-block"> 现在通讯发达,手指一动就能听到对方的声音,但每回打电话或者视频,大家都是一派详和,皆大欢喜,没有说出口的不止思念,还有生活的困与苦。</p><p class="ql-block"> 就象最近网络上很火的一段视频,一位老父亲明明吃着白米饭却给电话那头的女儿说吃的是猪脚饭。旁边别人的女儿与母亲以店里搞活动的名义为老人送去一份爱心套餐。击溃了多少人的心灵防线,而那位女儿何尝不是在某个瞬间看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子,其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p><p class="ql-block"> 我们时常忙碌,时常自我安慰以及欺骗自己,父母尚年轻、还健康,等自己功成名或者有时间了,再好好陪他们。可是,怎样才算功成名就,人生在世哪能真的闲下来。可无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情景在各处上演,无数悔恨的人在抱头痛哭而于事无补!</p><p class="ql-block"> 与朋友闲聊,他说最近在老家,我笑说:这是衣锦还乡了?他说:不敢说衣锦还乡,最多算回乡探亲、讨食。其实他是谦虚,如他携妻带女回家,妻子美丽,女儿聪颖。这难道不是父母所期,不是风光无限吗!</p><p class="ql-block"> 再说父母又何曾希望你一定大富大贵荣归故里,更喜欢的是三两天就能见着面的幸福。记得多年前听小姑说:我妈总说谁谁谁回娘家了,给她妈买了两斤白糖啥的,我给的钱能买一车,她还总羡慕人家。我们那时都还年轻,不懂得两斤白糖的意义,那是娘想儿时就能见面,儿想娘时就能回家,能把生活的琐碎絮叨给孩子听,能为孩子做喜欢的粗茶淡饭,能共同分担彼此的欢喜哀愁,能在无助时握紧儿女的双手,儿女哭时能为他把眼泪擦干,儿女开心时能看着他们微笑。不像远游的孩子,有的是担心与不安,靠思念与牵挂度日,是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回来把眼眶的泪憋回,甚至连梦中都不能相见!</p><p class="ql-block"> 我又何尝不是这类人中的一个,父母远在千里,视频电话能聊以慰藉,也能准确捕捉父母的细微变化,使心情更加多变、担忧。在得知母亲最近身体欠安后,每天早上都要视频问昨夜睡得可安?安,皆大欢喜,不安,则难过忧郁,又无济于事。本想回家陪伴,又因疫情动身不得,只能卡在两难的境地备</p><p class="ql-block">受磨折!</p><p class="ql-block"> 时光时光慢些吧,别再让你变老了。正值端午,在无奈的呐喊中希望父母安康,也希望老家防疫政策快点改变,让灵魂拖上肉体尽快归家,也希望天下父母能多些陪伴、少些孤独!!</p><p class="ql-block"> 今天养老院的婆婆又喊了,她过节没有回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