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诗词文化(下)

绛雪《拒闲聊+VQ》

<p class="ql-block"> 已酉端午 </p><p class="ql-block"> 元 · 贝琼</p><p class="ql-block">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p><p class="ql-block">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p><p class="ql-block">诗人在端午节遇到风雨,天气昏暗,使得汨罗江上没有人祭奠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屈原忠心为国却屡遭贬谪,怀才不遇,千年后的风雨还耽误了人们对屈原的祭奠和怀念,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凭吊屈原英魂的地方,诗人心中不由得伤感起来,然而开放的榴花似乎在嘲笑诗人自寻烦恼,于是诗人只好自嘲的引用陶渊明的事迹,纵然陶渊明这样的纵情山水的隐士,对屈原的仰慕之情也丝毫未减。全诗在平淡的天气描写和议论中抒发情感。</p><p class="ql-block">整首诗委婉多姿,工致含蓄,表现了诗人贝琼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哀伤,也同时抒发虽不被赏识但仍旧洒脱的豁达精神,表达诗人对隐士人格和精神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端午即事 </p><p class="ql-block"> 宋 · 文天祥</p><p class="ql-block">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p><p class="ql-block">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p><p class="ql-block">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p><p class="ql-block">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p><p class="ql-block"> 解析: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你赠与我了一枝艾草。死者却看不见,新结交的知己却在万里之外往日能够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三湘相隔的比较远。</p><p class="ql-block">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p><p class="ql-block">  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p> <p class="ql-block"> 端午 </p><p class="ql-block"> 唐 · 李隆基</p><p class="ql-block">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p><p class="ql-block">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p><p class="ql-block">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p><p class="ql-block">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p><p class="ql-block">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p><p class="ql-block">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p><p class="ql-block">解析:端午节的时候,已经接近夏天的中间了,白天的时间渐渐变长了。盐和梅己经在鼎里增添味道,美酒也在杯中倾倒。这是古人就留下的习俗,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靠着栏杆方知木槿长得茂盛,对着水才发觉芦草真的很芳香。天下百姓生活幸福长久,各位大臣共保国家昌盛。大家对国家的忠贞如果能始终如一,这种美德一定也会在后世子孙中传扬。</p> <p class="ql-block"> 屈原塔 </p><p class="ql-block"> 宋 · 苏轼</p><p class="ql-block">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p><p class="ql-block">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p><p class="ql-block">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p><p class="ql-block">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p><p class="ql-block">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p><p class="ql-block">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p><p class="ql-block">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p><p class="ql-block">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p><p class="ql-block">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p><p class="ql-block">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p><p class="ql-block">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p><p class="ql-block"> 解析: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直到今天,在苍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 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 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当时慷慨赴死的意志非常忠烈。 世上的俗人怎么能知道他这种想法呢,都以为屈原恋恋不舍,不愿意与这个世间告别。 南宾县之前属于楚地,山上有留下来的古塔。 这塔应该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担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 这件事虽然没有凭据,但这份心意已经很真切了。 古往今来的人有谁是不死的?没有必要去比较是到底是长寿好还是死亡好。 人的名声实在是不会消忘的,而身份财富只是短暂的荣盛。 屈原正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与节操。</p> <p class="ql-block"> 端午 </p><p class="ql-block"> 唐 · 文秀</p><p class="ql-block">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p><p class="ql-block">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p><p class="ql-block">解析:端午节日从何而来,前人传说是为了楚国大夫屈原。可笑汩罗空自浩浩荡荡,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p><p class="ql-block">屈原(前340—前278)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战国时代楚国政治家。名平,字原。因贵妃郑袖、令尹子兰、大夫靳尚等诋毁排挤,被贬黜流放。楚败于秦,郢都失陷后,自沉汨罗江。相传端午节习俗就是源自对屈原的纪念。</p><p class="ql-block">楚江:楚国境内的江河,此处指汨罗江。</p><p class="ql-block">直臣:正直之臣,此处指屈原。 </p> <p class="ql-block"> 和端午 </p><p class="ql-block"> 宋 · 张耒</p><p class="ql-block">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p><p class="ql-block">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人间。</p><p class="ql-block">解析:龙舟竞赛是为了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是忠烈之魂一去不返。国破身死后现在还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北宋诗人张耒这首《和端午》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