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纪念介子推</p><p class="ql-block"> 纪念介子推,是关于端午节门前插柳而流传下来的一个故事传说。相传晋文公重耳复国,做了国君,封赏大典上,原来跟随重耳逃难的人都加官进爵,连投降归附的那些旧臣也都有了官职,却独独少了介子推。介子推既不居功,又不愿领赏,一声不响地背着老母亲,跑到了棉山隐居了下来。后来重耳得知此事,悔之莫及,亲自到棉山寻访,但介子推拒不出山。重耳无奈,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他出山。谁知火烧了3日,介子推竟抱着大树,母子二人活活烧死。晋文公懊悔不已,把介子推安葬在绵山下,下令把绵山改为“介休”山,并为他建立祠庙,(这是清明节由来)到了每年的五月五日祭祀他。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到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在房檐上插上杨柳和艾蒿。</p> <p class="ql-block">端午节的故事传说有很多其中最感人的莫过于孝女曹娥救父投江的故事。曹娥(130年-143年),上虞(在今浙江绍兴)皂湖乡曹家堡人。其父曹盱是一名巫师,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东汉汉安二年(143年)端午,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子胥,被江水淹死,不得其尸。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遂投江而死,三日后曹娥尸抱父尸出,乡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遂改舜江为曹娥江,并以曹娥为水神。因为那天是端午。</p> <p class="ql-block"> 走黄巢,是关于陆河端午节起源插艾草的一个故事传说。相传在黄巢起义期间的一年农历五月初五,在逃难的路上,一位妇女恰巧遇到了黄巢,当时她背着一个较大的孩子,手里拉着一个较小的孩子,黄巢见这位妇女的行为不合常理,便问她为何如此。这位妇女回答说:“背着的是我的侄儿,拉着的是我的儿子,一旦黄巢追来,我就放弃自己的孩子,背着侄儿快速逃走。侄儿的父亲已经过世了,如果这个孩子被杀了,那么他家就绝后了。而我的儿子若被杀了,我还年轻可以再生。”黄巢被她这种崇高的德行所感动,于是对她说:“我就是黄巢,你不用怕,更不用逃,回去在自家的门楣上插上艾蒿,我的军队就不会杀你们。”这位妇女回去照这样做。消息一传开,左邻右舍纷纷效仿。起义军来到这个村子看见家家户户的门楣都插上艾,认为他们都是好人,便没有杀他们。</p> <p class="ql-block"> 古越龙图腾祭祀,是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一种故事传说,这一说法主要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传说端午本是水乡泽国以龙为图腾的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龙舟竞渡是祭仪中半宗教半民俗的神人共娱节目,投粽于水当然是献给图腾神的祭品,乡民断发文身以显示自己龙之子的身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