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迷“天道”的武威美食

沙海一叶

<p class="ql-block">  用车轮丈量国土,从兰州一路向西飞驰,跨过大河,翻<span style="font-size:18px;">过高山,穿越绿洲,</span>沿途美景如画。翻越乌鞘岭,面对绵长、苍凉、悲壮、豪迈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苍苍野茫茫”的西部荒原,你就走进了</span>长长的宛若一个民族脐带的“天道”一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河西走廊”,这里有着头顶白纱的崇山峻岭、身裹浩瀚的大漠黄沙,也腰缠着生机勃勃的飘飘绿纱,天高云淡的微风似乎还吹奏着袅袅余音的驼铃胡语、</span>琵琶羌笛……</p> <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 ,处于蒙古高原南缘和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交界处,因位于黄河以西、祁连山与合黎山两山南北夹峙形成的长条型堆积平原而得名,东起乌鞘岭西至甘肃、新疆交界处的星星峡,全长约1200公里,宽50~100公里,海拔1000~1500米。“走廊”南边痩骨嶙峋而又雄伟高峻的祁连山脉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400公里,海拔4000—6000米,有多条西北一一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如海市蜃楼般的远山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霞光里常开成微微燃烧的雪莲,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色彩斑斓、熠熠生辉,显得格外壮美,让人甚为惊叹;北侧是连绵起伏的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山之北即是茫无边际的腾格里、巴丹吉林一沙海,与西端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相接。众多的山像群龙闹海,又像裸露出胸膛、挺直脊梁并肩守护边陲的父亲母亲,与冰雪融水滋润的河西绿洲,共同构成了阻隔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南侵的防线,也是拱卫青藏高原乃至“中华水塔”三江源生态安全的屏障,构筑起我国西部不可替代的生态安全防线,既保障中国行远,又哺育了“河西走廊”的大道柔情。</p> <p class="ql-block">  放眼名山大川,横亘在祖国的西北角的祁连山,不过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游子,流浪在西部;亦如追求真理的哲学家,默默地守候在西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探求真知灼见;沿着祁连山的沟沟壑壑,从上往下看,向西游动的“丝带”犹如流动的音符,弹奏起近3000条大小冰川常年不竭的清流,如甘甜的乳汁滋润千里“走廊”水草丰美,林木葱郁,人烟密集,生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视觉冲击力,为壮美风光增添了生态和谐的一面。壮哉,伟哉,盛哉,美哉,巍峨的祁连山,从远古的玉石之门至新时代的航天城,它不单单是“河西走廊”和甘肃的,更是中国的,2000多年前它让中国张开臂膊走得更远,今天,它托举和实践的还有伟大的中国梦,在这里,人们能够找到中国文化的根,也能找到甘肃乃至中国的自信,在千百次的凝望远眺与朝圣中,祁连山已然不是一座山,而是中华民族某种精神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初识在中学的历史课本里,邂逅在盛唐的边塞诗歌里,重逢在霍去病征战匈奴的史记里,惊艳于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里,感慨在地老天荒的文化源头里……这个名字叫起来、听起来都朴实无华,它不过是华夏民族壮丽辽阔的山川大地上一个普通的“走廊”而已,既不是匠心独运的绵绣园林,更不是金玉冠冕、丝竹华章的厅堂,它仅仅是条“走廊”,并且是辽阔国土上众多的走廊之一,却又有三分豪放、七分婉约:“河西”,黄河西岸,因此有了大河的壮阔,“西”饱含了西部的辽阔、空旷、雄浑、寂静,而“走廊”极易让人想起“廊腰缦回”的百转与妩媚一一它是我国所有“走廊”中最长的一个,地图上的甘肃如同一柄巨大的“玉如意”,斜贯在西北边陲,两头宽阔,中间狭长,象征吉祥,亦为符合心意,这段狭长的地带就是举世闻名的“河西走廊”,串联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历史文化名城,而祁连山与“河西走廊”更像是其高昂的头和宽广的胸怀,赋予了这把“如意”旺盛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历代都是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也是中原地区与西方世界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商贾云集的富足之地,2100年前霍去病马踏匈奴“封狼居胥山,登临瀚海边”,自此汉武帝收复“河西走廊”,改变了往后中原王朝千年命运;它是中国之臂,伸出去挽着整个新疆,祁连山与天山握手相接,张骞出使西域“九译使车通,君王悦战锋”,终使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中国人越过昆仑走向帕米尔高原,中国的丝织品以及造纸、冶铁等各种技术相继西传,中亚、南亚的商人们纷纷通过“河西走廊”来到大唐,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菜蔬果以及佛教等各种文化陆续东入,中原汉族和西部兄弟民族以及中亚、西亚、北非、南欧各国之间的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成一条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几乎半个世界的文化、商品都在这里聚集发散,其繁华程度不逊当时的长安和苏杭,甚至毫不夸张的说,长安城繁华的一半依靠这条路撑起。这是一条被赋予了多重意义的通道,它是古老的,也是崭新的;它是文化的,也是经济的;它连接的是东方和西方,也是历史和现在,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正是沿着这条“走廊”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p> <p class="ql-block">  在很多人的心里,“河西走廊”是大西北一块人迹罕至的荒漠戈壁,实际上尽管少水,可祁连山蕴含河西走廊80%的水量,浇灌出许多优美的自然风景,在这块“如意”的古老土地上,冰川雪岭与戈壁瀚海共生,沙漠绿洲与驼铃古道相随,胡杨峡谷与丹霞并存,有我们熟悉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荒漠壮美,有昂首站立苍茫大漠三千年不朽的胡杨林奇观,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历史长河中任风吹日晒却矢志坚守<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span>古老关城,有沧桑了岁月依然坚韧地守护着古往今来的边塞长城,有如镶嵌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丝绸之路”</span>黄绸缎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翡翠般耀眼的</span>精美石窟,有秀美原始如画般的湖光山色的绚丽,有林密叶茂、草长莺飞、麦浪滚滚、瓜果飘香的戈壁绿洲…… 这是一条包罗万象的景观大道,崇山连绵,戈壁浩瀚,草原、河流、沙漠、湖泊、绿洲交错,既有大漠雄奇,又有江南温婉;既有冰川雪山,又有大河湖泊;既有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又有波浪翻滚的千顷粮田;既有绚丽多彩的丹霞,又有诡异奇特的雅丹;既有神秘多姿的喀斯特,又有辽阔无垠的大草原;<span style="font-size:18px;">既有蓝天白云的透彻,又有桑稚稠马牛吼的人烟;</span>既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独特风情,也有灿烂夺目的古“丝绸之路”文化的喧哗一一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大气壮美,构画出粗犷、雄浑的西部风光画卷,组成了一个内涵丰富、异彩纷呈的古今文化画廊,雄浑壮丽的西北景致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千百年来豪放地展现着它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不到大西北不知天地之广阔,不到“河西走廊”不知这里竟是如此色彩斑斓,<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河西”认江南,河流、湖泊和沼泽是草原和森林欢唱的颜色,泼洒出人声鸟语、牛吼马嘶、机鸣四野的生机勃勃;举目四望,一年只有一次、一次只优雅一个月的油菜花,惊艳地绽放成绚烂花海,置身其间,天阔气爽;阳光让丹霞反射出绚烂的色彩,像用橙红色、浅黄色、黄白色、青色、金色彩笔在山头作了一幅油画,足够让人惊奇;当大漠旷野吹过一丝清凉的秋风时,胡杨林便在不知不觉中由浓绿变为浅黄,继而变成杏黄,登高远眺,金秋的海洋令人心旷神怡,被金色覆盖着的黄土地,不见了曾经的苍凉和悲壮,只显柔软和温暖一一大漠孤烟与烽火雄关让这里雄浑而又厚重,皑皑雪山与戈壁绿洲让这里洁净而又飘渺,平淡中蕴藏着绚丽灿烂的盛大辉煌,平静中呼啸着金戈铁马的飒飒秋声,平常中一波三折的铺采摛文写满飞天大梦,岁月中更有汉武大帝般的豪迈与文化自信……</span>这里有的不仅是沧桑变迁,更有山河壮丽,三月春色“道”不尽,壮美“走廊”迎客来,令人击掌赞叹,留恋往返……。</p> <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四个字举重若轻,它有中国最长的路一一“丝绸之路”,6400多公里的四分之一在甘肃,黄金段的“河西走廊”就绵延了千里;它有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界文化遗产”</span>的石窟艺术宝库一一莫高窟,积淀了一千多年的风沙,撑起了一千多年的分量,宝藏的壁画是智慧,是伟大,见证了朝代的兴衰和时间的轮回;它有“天下第一雄关”美称的嘉峪关,是我国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距今写下的历史已有600多年;它有中国颜色最多的山一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形成于600万年前、面积50多平方公里的</span>七彩丹霞,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集广东丹霞的悬崖峭壁、峰林石柱的奇险美以及新疆五彩城的色彩斑斓于一体;<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有古往今来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著称于世的天下沙漠第一泉一一鸣沙山月牙泉,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它</span>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历代最大的皇家军马场、现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一大马场一一山丹军马场,</span>在这里你可以看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电视剧都无法拍出的</span>“万马奔腾”在草原的恢宏场景,策马急驰,马蹄下迸出一抹金灿花尘,蹄香不言而喻;它还有我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和卫星发射中心一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那是中国现代航天的摇篮,让中国从此挺直了腰杆。</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一个多么善于命名的民族,“河西走廊”一一听过、走过后你会被这样的命名释义所惊艳,仰观俯察中,在天地人的三才架构中,仅仅是一个地域的命名,就见证了一个民族的诗情与智慧,深沉与挚爱在那些地名里排江倒海:武威,汉武帝为彰显大汉帝国国威军威的“武功军威”而赐名,曾经的中国第三大城市和西北的军政、经济、文化中心,很霸道的名字里有一种男性的力量和英武气概;张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舒展开来的是古“丝绸之路”、新亚欧大陆桥,富饶美丽的鱼米之乡赢得“金张掖”的赞誉;酒泉,霍去病在此将皇帝赐酒倾倒进金泉,与将士举杯共饮庆功疆土回归,至此“城下有泉”澄碧如酒,豪迈奔放之情气冲斗牛;敦煌:大也,盛也,广开西域,现存492个洞窟、2400多尊雕塑、45000平方米壁画铸就著名的“世界艺术宝库”;嘉峪关,现存长城上比山海关早建九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代万里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长城关隘,登临关垛,眺望浩瀚边远,悠</span>然升起“大地被我踩在脚下”的英雄气概,<span style="font-size:18px;">无愧</span>“天下第一雄关”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  这些名字有着力透纸背的斩截,有着干净漂亮的比喻和夸张,周秦汉唐春秋,尽在故典之中,穿越千年时光,愈发有了端庄雅静、浩气飘然的美感,高原、山地、平川、河谷、沙漠、戈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古道驼铃、清泉绿洲、祁连雪峰......有令人敬畏的神灵,也有虔诚如初的信仰,没有时间的匆忙,更少功利的浮躁,日子从容不迫,阳光灿烂得刚好,令人多么神往的一片灵魂深处未被世俗染指的纯净乐土。</p> <p class="ql-block">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河西走廊”这个名字从诞生之日起,就表意象征,惊天泣鬼,像一幅画,更像一首诗,有着深深的爱,有着浓浓的情,有着至简的大道,有着坦荡而无尽的天机。这样的名字铮铮作响,这样的名字诗意而浪漫,这样诗意的眼光,是大鹏展翅青天深情而又洒脱地俯瞰烟火人间才会有的空间定位、文化定位、历史定位和生命定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样的名字是我们这个民族精神的投影,</span>难怪深谐我们民族精神之道的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里,总是让那些人物的名字永远蕴籍深远,“河西走廊”的名字里,有着深藏在我们这个民族骨子里的天真、辽阔、豪迈、浪漫,宛若大漠之风穿透身体直达灵魂,让你感受到一种空旷,自由,简洁,快乐!</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丝绸之路、玉石之路、和平之路、信仰之路的“河西走廊”,历史文化异常灿烂,艺术成就举世瞩目,它不仅是一条交通大动脉,也是甘肃著名的粮仓。“河西走廊”的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美好家园的建设与憧憬,梦,属于个人,也属于国家,而这里向来都不缺乏创造与奋斗,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而今苍老的城市旧貌换新颜,苍凉冷落的沙乡注入了新的活力,古老的驿道已被纵横交错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所替代,连接起富饶的绿洲、肥美的草原和大大小小的村镇,处处生机盎然,从古时的荒凉贫瘠到现在的物阜民丰,从昨日的筚路蓝缕到今天的锦绣山川,巨变背后凝结着一代代人的梦想与奋斗;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海内外多方联动、助力西部大开发形成西部地区经济新格局中,“河西走廊”依旧扮演着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重要角色,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续写新的辉煌,发射出属于它的耀眼光芒。</p> <p class="ql-block">  偌长的“河西走廊”上,有一个不张扬的古都,她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战略地位,她有““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商贾繁荣,她有“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昌盛民生,她有“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的传统礼乐,她有“凉州美酒说葡萄,过客倾囊质宝刀”的醉人葡萄酒……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都曾在这里设郡置府,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五凉”和隋末的大凉均在此建都,拥有“五凉古都”、“河西都会”、“西夏陪都”、“北方名都”的铭记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葡萄酒的故乡”、“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出色度假旅游城市”等美誉,曾被称作“大西北乌鲁木齐”,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这个古都名叫武威。</p> <p class="ql-block">  武威古称雍州、姑臧、休屠、凉州,地处甘肃中部、“河西走廊”东端,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邻银川和内蒙,西通新疆,是古西北首府、六朝古都,知名度不大可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厚、灿烂的文化遗产,迄今保存了像大批量城市地标性的古代遗迹,很多景点在全国或者西北都独一无二,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惊艳世界,享誉天下;天梯山大佛面对青山,怀抱绿水;武威文庙崇敬先圣,传承文运;鸠摩罗什寺听经闻香,心净神宁。千年岁月积淀下来的凉州贤孝、武威宝卷、凉州攻鼓子、华锐藏族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铸就了武威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被人们千古传诵的《凉州词》为代表的五凉文化、西夏文化等多种文化兼容并蓄,相映成辉,耀古烁今,让人惊叹“武威莫道是边城,文物前贤起后生”的文化底蕴,故有“凉州有史,武威有一半”之语;由于占据河西走廊的主干道,武威曾为中西方重要的商业繁荣城市,《后汉书·孔奋传》载“……时天下大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河西大邑”一派太平盛世的繁荣景象,媲美京城西安、洛阳,明代所建4座大城门和24座城市建筑,展现出她的富饶,唐朝时武威是仅次于长安、洛阳的第三大城市,长期是河西的政治、经济、军亊、文化中心,贞观年间设置陇右道时将道治选在了青海鄯州(乐都),从此才终结了武威的省城生涯。</p> <p class="ql-block">  走过武威,行人皆知“一碑、一寺、一塔、一马、一庙、一堡”,赞叹武威丰富的自然景观,雪域高原、森林草原、大漠戈壁、绿洲田园……这儿富集了除海洋以外所有的地貌景观,植物群落非常繁茂,盛夏时节的这儿跟南方有的地区似乎也没太大的差别。武威自古以来是甘肃粮仓之一,素有“凉州不凉米粮川,塞上江南银武威”之美誊,其富饶程度不下河套平原,有“银武威”之称。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今天的武威依然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兼容并存,互取所长,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俗风情、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景观、巨大的发展变化交相辉映,展现出这座城市独特风韵,城市中心广场上喷泉五颜六色,周围舞者成群结队,热情奔放的年轻人谈笑风生来来往往,四通八达的街道上“车水马龙”,晚霞满天与大街小巷的灯火辉煌、香飘弥漫的美食与各领风骚的锦衣交汇,构织出一派“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繁华盛景,遥想前贤古哲看见千年后武威的今天,焉能不感叹“当今世界殊”?</p> <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养一方风物,自然对人的馈赠,从来都不吝啬,大凡名声在外的地方,美食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留人先留味,人知味而地生金,吃,也能反映出地道的民俗风情,醇香的地方美食也是一道美妙神奇的风景。爱上一座城的原因有千百个,美食也许是最有人情味的那一种,那些藏匿在街巷深处的味道,都是每座城市独特的记忆。“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这本是一个作家的书名,却成了许许多多人喜爱的生活意念,在这人心浮躁、物欲喧嚣的人世间,还有什么情是“爱”不能包容和不能超越的,还有什么事是比饥饿更能摧残人的意志、尊严的呢?所谓民以食为天,美食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可能是一种褒奖,当食物不再仅仅满足于人们果腹的基本需求、而上升到美之享受的时候,当饕餮不再是对过去饥不择食和贪得无厌的代名词、而是对今天餐桌上美好生活的最高褒奖时,富足里面浸透出的便是幸福与满足了;它可能是一种记忆,吃到这种美食就想起了那个人、那天的事和那天的感觉、甚至是那一缘分;它可能是一种执念,有些人翻山越岭,寻找万千,只为了那一碗清粥亦或是一盘小菜诉说的触动人心的故事,也许自己就是那故事的主角;它可能是一种乡愁,在外的游子时时刻刻惦念家,这个“家”有家乡的味道,那是忘不了的家乡美食。</p> <p class="ql-block">  美食也是一个地方的标志,千年历史成一味,比如“天马行空,自在武威”,还有“行走武威,自在其味”,武韵凉味,乐在内心,武威的魅力在自然,在人文,也在美食。武威精选的各种热、凉、面点等美食不下50余种,人们信口拈来让你目不暇接,天祝萱麻口袋、酥油糌粑、藜麦小面包、藏乡果味白牦牛肉、烤羊脚巴、藏式菌菇包、炝拌藜麦苗、藏乡长肋条、藜麦羊肚菌、白牦牛棒子骨、葱香柳花菜、藏乡酥烙、野葱花面片、红笋山药、藏乡羊血肠、烤藏包、青稞面搓鱼子、藜麦雪域酸奶,古浪攒盘、黄米稠饭、大靖烩菜、土门羊羔肉、羯羊肉栀子面、地打皮拌韭菜、羊肚菌炖苍松山鸽、红秃头手工臊子面、炝拌苦苦菜、玉麦甜酒醅、八步沙溜达鸡、玉蓉猪手、大靖酥饼子、香瓜,民勤羊肉、红崖山水库大盆鱼、茄辣烩、沙米凉粉、凉拌沙葱、手工碱面、葫芦扁豆面、扇子馍、胡麻盐卷卷、沙枣馍、薄荷油饼、芽面盒子、小茴香茶、蜜瓜,凉州乳鸽、糟肉、菜锅子、羊肉、果木烤土鸡、酱牛肉、卤肉、凉粉、面皮子、米汤油馓子、三套车、凉面、洋芋搅团、油饼子卷糕、韭菜盒子、四季麦索、榛子面条、人参果,大月饼、煎饼、炉盔子、油胡璇、炒拨鱼等……洋洋大观,似乎无一不是特色,“吃饱吃好不想家”,什么都该是特色。</p> <p class="ql-block">  一种美食从诞生、被人们认同、得到广泛认可和喜爱,非一朝一夕之事,是故才有饮食界“食店行,十辈未必出状元郎”之说,魅力十足的美食在于厨艺者专注、专心的不懈努力,还在于它蕴含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底蕴。一方厨师烹一方美食,美食者,养眼、调心、悦胃也,武威美食在水,在食材,在厨艺,这里丰盛的美食造就了不同的味道与菜色,记忆里的专属味道是属于每个吃货的宝藏。若一方美食能南北兼融,就不会局限一城一巷而味走四方,走一路“河西走廊”,学一路边塞遗诗,吃一路独特美食,“河西走廊”的魅力远不止当下,也不仅仅止脚下。位处古“丝绸之路”重镇要冲的武威,是多民族聚集之地,各民族饮食文化相互交融,为武威饮食文化注入了世界性元素,使武威美食呈现多元、多样化的基调,赢得了广泛的美誉,明、清两代西北地区就有“吃在武威”之说。人生就如盘中餐,不论悲喜皆需体味,钟爱一份美食,与钟情一个人其实是差不多的,能够保持长久的喜爱,漂亮的外貌固然是第一重要的印象,丰富有趣的内在才是让人念念不忘的最大吸引力,武威美食有着深厚的传统,往往在故事中见识到美味的美食,唐代大诗人岑参与酱牛肉、现代名家张大千与凉面、于右任与软儿梨、著名作家阿来与“三套车”……漫游在武威,各县、区都有很多各具地方特色的名吃,也有从古至今都说不完的话题,可谓是能吃出江湖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  品味武威美食,请先漫步天祝,天祝藏族自治县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县级民族自治区,中国唯有的二个藏族自治县之一,也是全国唯一脱离藏地区域的藏区飞地,横亘县域东西的乌鞘岭是“河西走廊”的门户,东望陇东,西驱河西,汉、明长城在这里相会,自古以来为古“丝绸之路”咽喉、兵家必争之地,2000多年前,大汉王朝军队的金戈铁马,就是在乌鞘岭猎猎朔风里跃进河西直捣匈奴的,从此走过的不仅有张骞,还有玄奘,不仅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也留下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痕迹,可以说,帝国之臂是从这里张开的。烽火狼烟散尽,长城蜿蜒西去,登岭远望,乌鞘岭就像是一条巨龙,头西尾东,西高东低,身披云霞彩装,身裹淡淡薄雾,风醉落在草丛中,嬉戏成了河流翻腾的样子,美丽,空旷,干净,舒展;岭南的马牙雪山峻奇神秘,玉质银齿,直插云天,清澈湍急的金强河像一条洁白的哈达,飘然南去汇入黄河;北面的雷公山、牛头山并肩而立,高耸入云,云雾缭绕,各展雄姿;向西望,古浪峡壁立千仞,关隘天成,悬岩危石,天开一线。山河如画,景色奇丽,站在乌鞘岭上,分明还能听到一个王朝强大而有力的呼吸,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两千年的昌盛至今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2000多年后,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们沿着这条路重拾辉煌,1952年10月1日,兰新铁路在兰州破土动工;1954年5月全长967.8米的乌鞘岭隧道贯通,蒸汽机车释放出一片白色和耀眼的大灯柱,在海拔3030米的乌鞘岭云里雾里的怀抱里,煞是壮观地行走了半个多世纪,那道夜间明亮耀眼的大灯光柱和机车“咣当咣当”的节奏,成了今天一些当地人心中永远难以暗淡下去的印记;2013年7月乌鞘岭隧道群建成,甘肃省境内连霍国道主干线全部实现高速化,现今的兰新铁路、G312隧道、兰张二线高速铁路隧道都从乌鞘岭穿山而过,从此,“天堑变通途”……。</p> <p class="ql-block">  当你车马劳顿身感疲惫之时,不妨饕餮一顿天祝白牦牛棒子骨吧,它能帮你强筋壮骨。“天下白牦牛,唯独天祝有”,天祝白牦牛是经过长期自然选育和人工选育而成的中国稀有而珍贵的地方牦牛类群,是中国乃至世界珍稀的牦牛种质资源,成为天祝高原奉献给人类的一件稀世珍品,已被列入国家级畜禽保护品种。白牦牛肉质紧密富有弹性而鲜嫩,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少,肌纤维较细,矿物质丰富,热能值和氨基酸含量高,是深受消费者青睐的无污染天然绿色食品。大家都知道东北酱大棒骨,那是风靡全国的一道传统名菜<span style="font-size:18px;">,而白牦牛棒骨是</span>雪山、草原、泉水所孕育出的食材,具有雪山的雄姿、草原的阔大和泉水的柔情,一经妙手烹调便美味四溢,<span style="font-size:18px;">过瘾解馋美味十足,媲美东北酱骨头毫不逊色。</span>洗干净的牛棒骨入凉水锅烧开烫出血水撇去浮沫,煮至变色捞出用温水清洗干净(用凉水清洗会让肉质突然收紧,口感变柴),入锅加开水烧开加入葱、姜、花椒、草果、干辣椒、香砂、白芷、小茴香等调料,改中火慢炖到用筷子夹骨上的牛筋也软了,大火收汁即可,带点汤汁的牛棒骨更诱人,长时间的炖煮让肉挥发出最大美味,腿骨的两头带骨髓的部分是最最香的,吃时外焦里嫩,软骨软烂,口齿留香,用吸管嘬出骨头里面的骨髓,真是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如果没有太多时间煮,可以直接放入高压锅,开火煮到高压锅响起后一刻钟,一样的酥烂美味,不知你体会过三五好友围着一盆大棒骨啃的乐趣没有,话说能一起啃大骨头、小酌几杯的一定是真朋友,的确没错。白牦牛棒骨除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外,还含有大量磷酸钙、骨胶原、骨粘蛋白等,骨髓很丰富,炖肉后锅中的汤汁又是一道美美的口福,毕竟汤里都是精华,用它炖肉一举两得,再搭配几道素菜,就是美美的一桌饭菜了;用白牦牛棒骨煲汤肉汤透明澄清,脂肪聚于表面,味道非常鲜美,营养丰富,棒骨中含有的胶原蛋白正好增强人体制造血细胞的能力,可以有效提高体内的细胞活力,促使体内磷钙以及维他命的吸收和组合,有利于骨骼生长,可以有效提高身体的抵抗力,能起到抗衰老的作用,而且牛棒骨非常滋补,也可以起到壮阳强精的作用,让男人硬气的更有尊严,哪个妻子不乐呵?</p> <p class="ql-block">  天祝,是把美食确实能做出美味的地方,大块朵颉牦牛大棒骨过足瘾后,再尝尝“萱麻口袋”,独特的清香味儿让田园般的生活乐哉无比。萱麻本是一种生长在山坡、荒野、河滩和灌木丛中让人望而生畏的毒草,每到农历二,三月份就长出一丛丛嫩叶,叶面上长有碎刺,如果不小心触碰后犹如被蜜蜂蛰了一般,刺痛难忍并伴有局部红肿风团,是一种味道清香、清火败毒食药同源的天然绿色野菜,长到6.7公分高的时节就可以采挖食用。“萱麻口袋”是天祝土族独有的一种风味特色小吃,因做出来的食物状如农民装粮食的口袋而得名,其做法很讲究,先用半醒发的面烙成油饼,细碎的萱麻绿叶投入加盐的沸腾开水中,使萱麻那扎人的毛刺在开水中遁去,一股清香味弥散开来,然后在碧绿的汤中撒入豆面,用筷子顺时针搅拌成糊汤,用黄葱花炝香,趁热舀到油饼上,像吃烤鸭一样卷成桶状,再将底部折合上来一手托住底部,从开口的一端吃起,软软的,绵绵的,一股淡淡的清香味,油饼和草香夹杂的悠长滋味绵长,让人回味难以诉说。每到春天到天祝探访,主人做一盘热气腾腾香味四散的“萱麻口袋”招待客人,表示对尊贵客人的热情和尊重,藏族婶儿还会烧一壶奶茶,端上来一碟儿酥油、一盆炒面,还有白糖,真好,你是贵客,吃上藏族美食“糌粑”了。</p> <p class="ql-block">  大鱼大肉、精米细面也有吃腻的时候,偶尔吃一顿杂粮却感觉别有一番滋味,天祝“青稞面搓鱼子”是杂粮细作的一道古老的待客风味美食。七十年代前,“青稞面搓鱼子”在天祝一带既是美食,又是姑娘出阁、新媳妇进门考查茶饭手艺的压轴“考题”,母亲一要教会闺女做茶饭,二要教会做针线活,否则,担心闺女嫁到婆家抬不起头,大姑娘找婆家,男方家人第一次到姑娘家来,吃不上未来儿媳妇亲手做的青稞面搓鱼子,这门亲事难说;新媳妇进婆家门不会做青稞面搓鱼子,这辈子就别想在小姑子跟前抬起头,青稞面搓鱼子就这样一辈又一辈被巧手的妈妈传给了闺女,闺女又一辈一辈的往下传。说起青稞面搓鱼子它还有一个曲折动听的故事,传说几千年前,有一个布拉国地大人多,人们吃牛羊肉喝牛羊奶,只有国王的宫殿里才有青棵树,国王和他的大臣才能吃上粮食,国王的儿子阿初聪明、勇敢、善良,他听说山神日乌达那里有种子撒在地里可以长出又香又好吃的粮食,便跋山涉水、矢志不渝去山神那里找种子,从蛇王洞府的宝座下偷出青裸种子,在回国途中一路撒下,从此几千里地就有了能抽穗结粒儿的青稞,人民都吃上了粮食,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便创造出了风味小吃一一“青稞面搓鱼”儿。</p> <p class="ql-block">  青裸吃法很多,它可以直接炒吃叫炒青棵,掺上炒麻籽吃起来又脆又香;把它炒熟磨成面叫炒面,炒面可以干食也可以用茶水拌吃,尤其藏区的酥油糌粑只有用青稞面拌吃才叫美食;生面可烙饼也可蒸成馍馍,当然最讲究的要算“青稞面搓鱼“儿了,青稞面兑少许小麦面,用出产于沙漠的黄毛柴籽粉泡水或用蓬灰水,和成不干不湿的面团放在案板上,反复用手掌根儿使劲揉到表面光滑后饧一段时间,将其揪成指头蛋儿大的小剂子,然后在案板上搓,手巧的妇女一次能搓三四根儿,手拙一些的只能搓一根儿可能还搓不长、搓不匀,所以,青稞面搓鱼子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揉面功夫和耐心,技术好的搓鱼子长的二尺有余,粗细均匀,形如水蛇,短的三寸左右宛如小鱼儿,把它放进开水锅里,随着沸腾的水犹如鱼儿在水中邀游,"游"熟了捞出再在凉开水中漂一遍,回锅捞出盛在碗里拌上清油炸蒜和辣椒,炝些酸菜,炒个洋芋丝,菜拌面入口滑溜,筋道耐嚼,味道极佳,这是素吃,用炒肉拌着吃则更有一番风味。如今种植青稞收入偏低,种的人和会做“青稞面搓鱼子”的人越来越少,能吃上一碗地道的“青稞面搓鱼子”就成了许多人、尤其老人的一种心愿,离开家乡多年的游子,一碗“青稞面搓鱼子”能勾起多少浓浓乡思。</p> <p class="ql-block">  翻过乌鞘岭跨出巍巍而悲壮的古浪峡,便遥遥可见腾格里沙漠的远影,不管在县城还是到乡村,土门羊羔肉是古浪必提的美食之一。选对食材一道菜就成功了一半,羊肉属于温补类食品,其优质蛋白还有其他微量元素是人体每天所需要摄入的有着补气血的功效,说是一种补品不为过;羊肉当中的,尤其是羊肉的脂肪含量较低的,对减脂人群来讲也有一定的好处;羊肉当中的某种成分能达到人感受寒冷时促进脂肪燃烧的作用,俗话说:冬吃羊肉赛人参,春夏秋食亦强身,尤其是冬天在寒冷的北方羊肉更是随处可见。我国食用羊羔肉的历史极为久远,据史料记载,远在唐代河西走廊的羊羔肉就作为贡品了;在民间,羊羔肉的声誉则更高,食用方法亦多,既可清蒸,又可清炖,还可煮食和手抓,尤以红烧多见,其特点是色泽微红,肉质鲜嫩滑软,曾有"宁吃一顿红烧羊羔肉,不坐三请六聘九家席"之说。食客对羊肉的选择,一不膻二不腻,膻则味邪,腻则味滞,所以好的羊肉亦在于羊的生存环境,草、水、地成为羊生长的必备条件,草好则肉香,水好则肉嫩,地好则肉精,即使用白水煮涮,肉香都会融于汤中。土门羊羔是吃着荒漠中的甘草、喝着沙漠里的矿泉水长大的,肉质细嫩,肥而不腻,瘦而不膻,非常好吃,成为脍炙人口的美味食品,堪称塞上佳肴。</p> <p class="ql-block">  适量羊羔肉,适量的葱、蒜、姜、香叶、花椒粒、草果、白芷、豆蔻,胡椒粉、洋葱、两根芹菜和六片娃娃菜,先把羊羔肉焯水,焯水时给肉里面加五六滴料酒,再放上两片姜,无论冷水还是用开水焯水都要捞去浮在汤上面的血沫和杂质,焯水后清洗干净;热锅凉油,爆香葱姜蒜和大粒调料,放入焯水后的羊羔肉中火或小火不停翻炒至肉里没有水分,见锅底的羊羔肉出现焦黄、油清亮,放入两勺子料酒、一勺子味极鲜、两勺子老抽、半勺子白糖,继续翻炒出香味,加入适量热水淹没过肉面,小粒的调料如花椒粒等全部放入煮肉的不锈钢盒子里面,吃时拣出方便,没有调料盒子也可直接把调料放到锅里和肉一起炒,再放入芹菜和娃娃菜提香味去膻味,大火烧开放小火慢炖大约一个半小时左右,中途如果水少了就再加一点开水,直到把羊羔肉炖的绵软酥烂,撒上适量盐,用筷子捡出已煮烂的芹菜、娃娃菜和调料,不要影响口感让人忘记了肉的香味,再放点红辣椒、葱段增加菜品的颜色,一盆色香味俱全的红烧羊羔肉颜色油亮,肉质鲜香,软烂易嚼,味道鲜美,特别解馋。</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烹饪方法叫羊羔肉垫卷子,备好红皮大葱 、香葱 、蒜苗 、大蒜 、生姜 、胡椒粒 、花椒粒 、荜拔 、鲜粉条 、土豆等调料和食材,羊羔肉凊洗干净,肉与羊油分开,切成核桃大的方块,锅里加水淹没羊羔肉煮沸,加白酒、姜片除醒,撇去血沫杂汁捞出温水洗净,锅里倒入羊油先开中火后小火不停翻动把油全炸出来,捞净油渣倒入滚刀土豆块炸成金黄色捞出清出热羊油;面粉加酵母、白糖用温水筷子搅拌成面絮,揉成光滑面团盖保鲜膜醒发几分钟,切碎的葱花加食盐和花椒油搅拌均匀,将面团擀成薄薄的一大张面饼,用羊油均匀抹在面皮上、撒上葱花细细卷成筒状,切做均匀小段卷成面卷,上锅蒸10分钟取出;净锅倒入胡麻油小火炸调料,蒜苗段过一下油特绿,倒入焯水后的羊羔肉爆炒,辅以葱段、蒜片、花椒、老抽 、生抽 、豆瓣酱等调味料炒至金黄色爆香,加水焖炖至八成熟时把面卷摆放肉上,小火慢炖至面熟肉烂,出锅前加入鲜粉条、土豆块、红绿辣椒块、调一点鸡精翻炒后撒上香葱 、蒜苗, 一盘令人馋涎欲滴的羊肉垫卷子在腾腾热气中上桌,吃起来一点不腻美味极了,客人赞不绝口,吃出了感情,也吃出了故事。</p> <p class="ql-block">  据说,羊肉垫卷子的发明得自于一位不知名的将军和一场战争,有人猜测是霍去病的发明,曾经的河西走廊常常是烽火连三月的疆场,这一年将军远征至祁连山驻兵,战争进行到最紧要关头大军粮草供应却出了问题,当地牧民闻讯及时送来一批羊羔应急,但于数万军队而言有些杯水车薪,将军灵机一动命火头军把干粮与羊肉一起炖了,以解决羊肉不够吃的难题,那一战大获全胜,羊肉的这一新吃法也随之流传开来,当地人通过实践发现面饼和面卷与羊羔肉才是绝配,便有了现在这道西北大菜。羊肉垫卷子,见证了战争与和平,也见证了武威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完美融合,在餐桌上完成了一场跨越民族、跨越时间的深度交流,这两样食物便也因此结做非你莫属的知己。</p> <p class="ql-block">  遇时间紧想吃解馋的快餐,古浪县城里的玉蓉猪手名扬在外,上楼入座,一盘猪手、几样小菜,再来碗红秃头手工面,入口即化,洗了手离座而去,手留余香,不负盛名。自习近平主席亲临八步沙林场贊扬三代人矢志不渝坚持治沙荒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八步沙三代人治沙事迹广传全国,八步沙溜达鸡大名远播,这种养在沙漠中的鸡伴着太阳、披着星光溜达在沙漠中,乐乐悠悠,肉质大不同于圈养鸡,品尝一锅特色柴火鸡就古浪大馒头片锅贴,实乃口福。至于羯羊肉栀子面、红秃头手工臊子面,皆因古浪小麦质优,面必良精,配以羯羊肉和其它食材,面是面,汤是汤,汤鲜面精,自然赏心悦目,自然吃的惬意。</p> <p class="ql-block">  带着微微醉意悠闲西行,不经意间看见了凉州南城门城墙上的“凉州”二字,悬挂在城楼上的原国家主席江泽民来武威挥毫留下的墨宝“银武威”三颗字在阳光里璨璨闪烁。凉州,六朝古都,是“河西走廊”绿洲上的东大门,被誉为雍凉之都、天下要冲、国家蕃卫,古时是武威大邑,现今也是武威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古至今,这片流光溢彩的土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早在4000多年前凉州先民就在这水草丰茂、土地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成为炎黄先祖血脉发端的根基;古代凉州所指范围远超今天的甘肃省,还包括了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的部分疆土,大如广袤无垠的非洲,除了蓑草、戈壁、大漠、骆驼草,还有大汉王朝同辉的旭日、行程万里的天马、西伐远征大宛西域各国的大汉将士,简牍墨迹、姑藏大都、边塞诗赋、凉州大马、霓裳羽衣等等足以见证这块故土的辉煌历史;汉魏时期凉州边界与现在的甘肃省界大致重合,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开辟了河西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元封五年(前106年)朝廷分天下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称"十三部刺史",在今甘肃范围内置凉州刺史部,凉州之名自此始,意为"地处西方,常寒凉也"。秦汉时期西戎、乌孙、月氏、匈奴群雄逐鹿相继崛起,凉州一度以西夏陪都的角色进入人们的视野,发展到五凉时期,各民族与汉族在长期战争与交往中一步步水乳交融,多民族融合,开创出物阜民殷、“四凉京华”的梦幻般凉州,三百多年的“凉州”州治让凉州成为了武威的别称。</p> <p class="ql-block">  凉州,曾如飞马一样抖动着两只翅膀,东西蜿蜒盘旋奔向了世界,一只翅膀就是那条天下皆知的“丝绸之路”,自从那个叫张骞的汉使出使西域以后,中国的瓷器和丝绸,便让世界的心脏为之一颤,欧洲人知晓了中国;自从元朝成吉思汗的铁骑驰骋欧洲,让欧洲乃至拿破仑那样的斗士为此一颤,便对中国产生了敬畏和尊重;另一只翅膀就是由西向东传入我国的印度佛教,自从玄装西天取经和鸠摩罗什翻译了那本《金刚经》,佛教奥理教义走向了整个中国,鸠摩罗什寺塔下的三寸不烂之舌,如今不知风化了没有,也许那圣物真就化作了舍利子,供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燕剪佛号的梵音,拂去了人们的功名利禄、私心杂念、烦恼、病痛、愁虑,滚滚红尘中只留下了那一片绿色的净土,让人们栖息在菩提树下诵唱;就连那个佛经《维摩诘所说经》的印刷版本也出自凉州,还用泥活字印制而成,印证了中国辉煌的四大发明。这里是中西文化交汇的重要驿站和商埠,也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绕不过去的中转站,像一个熔炉将多元的文化、繁盛的商贸等融为一体,收纳着人们对它的浪漫想象,描绘成“古丝绸之路”上的大都会,一跃居为西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  凉州自古就是重要的埠,以其双翼挥动、双向交流的姿态,踹开了封闭的国门,商贾、僧侣、工匠、艺人熙熙攘攘,东流西出,往来不绝,沃土物繁,桑麻翳野,五谷丰登,闾阎相望,人民富足,商馆舍酒肆问,羌管悠悠,歌声悦耳,此起彼伏,“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南城门的一轮秋月,照亮了凉州“车马相交错,歌吹曰纵横”的百代繁华和千年风雅,梦幻般的“凉州气象”宛若“大唐气象”。这里曾是人文荟萃、物华天宝的名都,今天看到的古代都城格局,源头来自于西晋末年前凉大规模营建“拟于王者,而微异其名”的姑藏城,成了中国礼制王都的典范,因之学者称五凉姑藏城为中国王都的鼻祖;发达的农耕文化创造了群星灿烂的远古“古天山文化”,周穆王骏马飞奔、明驼驰足,从祁连山下走过浩瀚的荒漠、雪山、草场,走过风雨雷电、四季花开花落,和西王母那场旷世之恋的传说,成为中华民族神话传说时期最丰富的千古佳话;北魏至唐朝数百年间宫庭乐舞的源流,均与凉州和“河西走廊”息息相通,隨朝九部国乐有八部就是从凉州输入的西凉乐舞,《西凉伎》成为隨朝国乐九大伎之首,自唐而后流传至大江南北,名满天下,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凉州大曲”丰富多彩的表演和优美动听的音乐,使长安王公贵族情不自禁击节叫好,深通音律的唐明皇追赶潮流,亲自改编其为千古绝唱的《霓裳羽衣曲》让世人传唱,成为唐代乐舞艺术成就的顶峰。</p> <p class="ql-block">  凉州是个好地方,好地方有好风光,放眼望去,四周群山连绵起伏,奇峰耸立,一边大漠雄浑,沙海连天,一边雪山草原,广袤无垠,山川湿地,奇花异草,景色迥异,风景独特,俨然一幅浑然天成、浓墨重彩、西部大漠风光映衬下的雪山草原壮美画卷,美不胜收,让你领略到与繁华市井不一样的边塞风光,观之让人震撼和惊叹,给人真正有一种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的感觉,令人如痴如醉。这座边塞小城美丽而不浮华,闹中有静,静中夹杂着浓浓的烟火气和淡淡的商贾气息,便利而不喧嚣,静谧而不闲塞,积蓄着新时代“一带一路”“桥头堡”的能量,依然焕发出昔日商贸重镇的勃勃生机,而繁华与安静搭配的又是那么的恰如其分,默默地向世人展现着古丝绸重镇的风貌和韵味。</p> <p class="ql-block">  “凉州是一个令人充满了向往和期待的地方,著名诗人高适、王维、杜甫都留下了流芳千古的名言佳句。很多人虽然没有来过这里,但是在他的心中一定有一个凉州,凉州是中国人恒久的精神边疆。”凉州地杰人灵,多民族融合促进了带有异域元素的凉州文学、音乐、杂技等诸多艺术的发展,散文、诗歌和辞赋三个方面的成就粲然可观,居于当时北中国之首,与偏安江南的东晋文学难分伯仲,汉唐时因就职或不同缘由到凉州的王维、高适、岑参等诗人,无不在凉州留下了深深烙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曲《凉州词》可谓独领风骚、千古绝唱,豪迈激扬、昂然向上的人文精神,在中国文学创作史上薪火相传;史学家班彪和儿子班固、班超两代人,在这里留下了修身、齐家、平天下的足印……<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为一首诗,爱上一座城</span>,尽<span style="font-size:18px;">管凉州词抒写的不一定是凉州,凉州却演变为一种历史文化符号而存在,</span>一曲曲凉州词,让人们在回望凉州时,仿佛置身于历史的脉动中,随羌笛的节拍和金戈铁马的铮铮声,倾听有别于莺歌燕舞、小桥流水的慷慨高歌。拓跋鲜卑之后中国文化中浸润了一股来自旷野的浩荡之气,也正是依凭这股气息,迎来了大唐开放气度和盈满活力。</p> <p class="ql-block">  凉州不凉,文脉绵长,这是一片自古至今都流淌着书香的土地,产生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五凉”文化内涵丰富,沉淀深厚,是武威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最绚丽的一朵浪花。“五凉”指建立在今甘肃西部及青海、新疆部分地区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西凉五个割据政权,“五凉”时期中原动乱,相对独立和安定的凉州成了中原避乱者的乐土,硕儒贤哲或在凉州参政为官,或著书立说,或收徒授业,公学、私学昌盛,礼遇贤能士人,儒学蔚然兴盛,推动学术传播,这种集政治、经济、文化学术为一体政治文化氛围,促进凉州历史文化空前繁荣;一大批佛教高僧云集凉州,佛教活跃,寺院遍布各地,成为北方佛教盛地,道教文化也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希腊、罗马、印度文化随着“丝绸之路”涌入凉州,中原文化与西域外来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和本土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融合、传播、发展,诞生了承上启下、承西启东、汲取多种文化特色、地域特色鲜明、民族宗教特色浓郁的多民族、多元素的“五凉”文化,与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沙井文化等共同造就了凉州文化的崛起,尤其凉州的建筑艺术、石窟壁画、文学艺术在星河灿烂的历史长廊中熠熠生辉,成为保存、继承、创造、奉献文化最多的地域文化中心,对中原文化的复兴起到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凉州汉唐简牍是中国简牍文化的瑰丽一页容丰富、史料可贵、保存好,西汉经师在《礼仪》简上的圈圈点点,与王杖简、医药简齐肩国宝级文物;简牍书体流畅的隶草更是古代书法艺术稀有国宝,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古代书体出土作品中最令人惊心动魄的隶草经典,书写了汉代凉州人昂扬向上崇文尚德的精神风范,通过简牍上的墨迹,仿佛能嗅到汉唐凉州人展牍挥毫的书香味和熙攘街市上飘荡的五谷馨香;口口相传的贤孝、武威宝卷、凉州攻鼓子、西凉乐舞……随意翻看哪篇,都是凉州文化的“活化石”,成了十足的很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生于斯长于斯的凉州学子,深深感知这座边城流淌的强大元气与独特魅力,怀着对儒学的信仰和不倦追寻,把目光聚焦于这片西北热土,叶舟一部《敦煌本纪》说尽“河西走廊”的来路与归途,不仅为敦煌立传,更为找寻那些失落已久的民族血脉和气韵,"冰天跃马"的梦想插上翅膀,一挥袖凉州便充满气象万千的诗意;当代作家王登渤的《凉州的光响》,吟唱、弹奏、曼舞,书写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座城,给“丝绸之路”平添了浪漫情调,让行走的旅人不再孤单寂寞。</p> <p class="ql-block">  古马在《胭脂牛角》《西风古马》《红灯照墨》《落日谣》等诗集中骑着西风瘦马在西夏的苍茫中奔走,离丰满的凉州越远心靠得越近;徐兆寿一部《西行悟道》堪比文学上的西域凿空,在“五凉”的漩涡中奋力摇楫一路向西,与生俱来的野性在河西走廊奔逐;土生土长的凉州作家雪漠的“大漠三部曲”,被称为"守根的文学",为日益消逝的西部农耕文明做精神传记,找寻凉州武魂与人之生存的相融点,叙写出"一种无比真实的生活"。宏大叙事不是历史的全部,小切口往往会使历史的瞬间或细节更能直指人心,各种文化的杂糅,连缀起凉州的古今,使人们像阿来那样远眺“凉州”的前世今生,重新认识了凉州,凉州不单是一个文化概念,而是一种充满奇异的意象,凸显出“凉州是中国人恒久的精神边疆”,留给我们无限空间,让凉州这座古老得令人肃然起敬的城市拥有勃勃生机,重塑“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在新生中焕发出超越汉唐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走进凉州,以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陇右学宫之冠”文庙、中国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百塔寺”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会带您穿越时空、神游汉唐,随天马驰骋,与佛陀对话,听着娓娓道来的历史诉说,感受这片广袤大地的神奇。凉州是“铜奔马”的出土地,古代有一句俗语叫“凉州马,天下风土”,1969年9月在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造型矫健精美,工艺十分考究,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价值,汗血宝马奋蹄的嘶鸣受到中外的惊叹,是举世闻名的稀世珍宝、国宝级文物,享誉华夏,1983年被原国家旅游局认定为“中国旅游标志”,我们在全国任何一家酒店登记住宿时都会看到这个“马踏飞燕”的标志,武威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旅游标志”之都;“文庙”始建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整个建筑布局对称,结构严谨,是一组造型雄伟的宫阙式建筑群,是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属全国三大孔庙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籍殿的抱厦内悬架着44块匾额,时间跨度自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至民国时期二十八年(1939年),总数之多在中国极其少见;天梯山”石窟开凿于北凉,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石窟鼻祖”,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内地龙门石窟、云岗石窟、敦煌莫高窟的石窟艺术,也见证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p> <p class="ql-block">  “百塔寺”“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公元1247年,西藏萨迦派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与蒙古汗国皇子、西路军统帅阔端为解决西藏归顺问题,在武威白塔寺举行了一场著名的“凉州会谈”,达成了西藏归顺蒙古汗国的条件,颁发《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结束了西藏近四百多年的混乱局面,自此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行政管辖,以和平的方式让青藏高原纳入中国版图,藏、蒙、汉等民族从此成为一家,“雄鸡”有了更伟岸挺拔的身姿,白塔寺也成为“凉州会盟”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盟约见证之地,见证着中国的团结统一;鸠摩罗什寺,始建于后凉(386—400),为纪念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安身内地弘扬佛法、翻译经典功绩而建造,是鸠摩罗什初入内地弘法演教之地,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鸠摩罗什命名的寺院,寺庙内高塔下埋葬着鸠摩罗什的舌舍利,鸠摩罗什是世界著名的佛学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是中国佛教八宗之祖,乃三藏法师第一人,生前发誓“如所译经典无误,死后焚身舌不烂。”罗什寺是他在河西走廊演教佛义17年岁月的见证,也见证了西方佛教文化的输入传播和藏、汉、蒙等多民族的碰撞与交融。</p> <p class="ql-block">  凉州文化除了那一幕幕雄浑的粗犷之外,在吃喝拉撒的人间烟火气中更多了热闹与喧嚣,《凉州词》中“葡萄美酒夜光杯”遗风而来,茶文化在这里的大壶中沸腾,与食文化、酒文化相互交错,形成凉州独有的饮食文化。西北人的豪放体现在方方面面,吃也是其中之一,从嘴巴到肠胃,感受的是西北人的纯朴与豪放,精致的小盏小碟在这里没有生存空间,大口喝酒大碗吃肉才是王道,一部凉州文化史,就是半部吃喝拉撒的饮食文化。当古风览尽、风韵观足,此时脚步放缓了,肚子也咕咕叫了,不妨到“凉州老街”尝一尝当地小吃,柔劲劲颤抖抖的“面皮子”,香喷喷鲜嫩嫩的手抓羊肉,软绵绵凉爽爽的沙米凉粉,甜蜜蜜粘丝丝的油饼棕糕,水沸“鱼”乱游的炒拨鱼,“一天不吃饿得慌”的山药米拌汤,羊肉香头子、麻腐水饺、黄米稠饭、红秃头麦面栀子……原汁原味的“凉州味道”带着霸气的香味扑面而来,大西北的小吃、酸甜苦辣的口味随处可见,豪横的菜品样样撼动味蕾,别说尝,看一眼就让你垂涎欲滴了;如果你在各个夜市的特色美食街上转一圈,闻香驻足自不待言,面对数百种美食,你都惊喜得不知道要做何选择了。</p><p class="ql-block">凉州不凉,面食热肠,说热有糟肉、菜锅子、涮羊肉;说小吃有面皮子,米汤油馓子、凉面、油饼子卷糕、洋芋搅团;说面点有凉州大月饼、高庄馒头、炉盔子、油胡璇……以“三套车”、菜锅子、涮羊肉、普康烤全羊、凉面、面皮子等为代表的凉州美食,其做法之精致、味道之纯正都属难得,足以满足你挑剔的味蕾,在市井喧闹中感受一下它旋动的往昔,实在是妥帖极了。</p> <p class="ql-block">  凉州有一张舌尖上行走的名片“三套车”,“冰层覆盖着伏尔加河,三驾马车飞驰而过,有人唱着忧郁的歌曲,唱着赶车人”,这首耳熟能详的俄罗斯民歌传入中国,路途漫长而寂寞的旷野里,唱者放喉听者唏嘘,曲调忧伤而苍凉,马的泪也会打湿前蹄,至今让老一辈西北人听了倍感亲切,而这首歌还最能唤起西北城市人味蕾的,是凉州一种响当当的面食叫“三套车”,外地没见过没吃过的人好奇为什么叫“三套车”?吃起来惬意的“三套车”,解释起来多少得费点周折,它是凉州行面、卤肘子肉、冰糖红枣茯茶三样不同的食物和谐组合一气呵成的套餐,讲究荤素搭配、阴阳调和,如三匹并驾齐驱、大气磅礴、凝聚精气神为一体的马车,三者缺一不可,少了一样便不完美,故称作“三套车”,这大概是中国式套餐的鼻祖,有主食、有配菜、还有饮品,亦被称为“凉州快餐”。一座城,一碗面,一杯茶,让人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想起的是远方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  这个美食的名字也是很有历史文化的,传说与清代的左宗棠有关,左宗堂收复新疆之时路过武威,因连日来周途劳顿、人困马乏在凉州休整,有位凉州厨师平日一向仰慕左宗棠大名,就把自己做的最好的行面和腊肉呈献给左将军,并用祁连山产的十八味名贵中药材制成的药茶给左将军解渴,左将军吃完后顿觉神清气爽,喝了厨师自家用祁连山圣水酿造的烧酒,整个人又焕发了活力,便问厨师这三样食物的名字,厨师因食物无名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左将军便说“此乃我军“三套车”也,缺一不可,此次西征得此三样食物,便能大获全胜。” 随用此犒劳三军,令士气大振,百战不殆,果然新疆之战凯旋,此后“三套车”的美名在凉州等地广为流传。传说也是一种文化,“三套车”最早由谁命名,并没有准确答案,叫的人多了,便成就了一道美食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一招鲜,吃遍天”一向为美食之道,“三套车”看着简单,口味层次相当丰富,面要爽滑筋弹,汤汁卤香鲜亮,腊肉肥而不腻,茯茶温润养人,做法就很讲究,用优质面粉撒少许盐拌水和成行面硬团,反复揉搓到位后切成条状发酵,拉扯成长宽均匀、薄厚适中的面条入锅煮熟,拉面条绝对考究手艺,劲大劲小都不行,扯成宽细适当的面条下开水锅煮好捞出装碗,浇上预先配备好的卤汤即成,筋道的面条搭配浓厚卤汤,口爽味鲜;卤汤也十分讲究,用腊肉、黑木耳、蘑菇、黄花菜、豆腐皮、黄瓜丝、蒜苔、芫荽、洋芋粉等熬制,浇在晶亮的行面上红黄绿黑,五彩斑斓,仅从颜色上就十分诱人;卤肘子肉由新鲜猪肉和猪肚用老汤老卤及炖肉调料,经过文火长时焖制出来的,肉色金黄诱人、肉质香嫩不冲、肥而不腻、熟而不烂,一片肉入口真的绝了,一盘卤肉随意地码放在盘中,分量的多少、肉块的大小厚薄随顾客的心愿,撒上青椒丝、大葱丝、香菜丝算是点缀和调味,这种摆放不像豪华饭店那样过于严谨、讲究章法,它于随意中透出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红枣茯茶是由焦枣、桂圆、葡萄干、核桃仁、果干、枸杞、冰糖、茯茶等加水熬制而成,熬茯茶得下功夫,据说已成品牌的茯茶里含有20多种配料,醇而色泽正,像红茶,像咖啡,更像葡萄酒,深沉中透出暖意,喝时加点冰糖或白糖,香甜可口冲杯而出,这茶随喝随续,任凭尽兴,一杯滚烫的茯茶,酸甜开胃,消渴解乏,尤其在哈气成霜的寒冬,有着强大的招徕性和亲和力。</p> <p class="ql-block">  凉州<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套车”的餐店集中在北关市场,紧邻闹市,交通方便,</span>走进“三套车”食肆,穿白大褂、戴口罩的大厨正在忙碌,笑意盈盈的侍者先端来一杯枣茶让你暖身,一口喝下去热乎乎甜丝丝,透出一种大枣的香;接着一盘撒着葱花的卤猪肘子肉端上桌,紧跟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肘子面恭恭敬敬地端在你的面前,热情暖心的一句话让你爽口细酌。“三套车”餐店就是一家人,卖行面的、卖卤肉的、卖茯茶的自由组合,摊位、铺面有卖茯茶者提供,食客落座,卖行面的、卖卤肉的便会前来热情的问要几碗面、多少肉,食客一报茶先送来了,紧跟着卤肉装盘、行面上桌,其实谁家的肉、谁家的面早有卖茯茶的定了,都心照不宣,食客吃完卖茯茶的统一收帐,而后分别交给卖面、卖肉的,三家两清,很少争吵,一派和谐、融洽之气,放眼全国,这种和谐的美食组合也不多见。“三套车”是凉州饮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西域美食的名片,出了武威似乎很少见到其踪迹,更别说走出甘肃,为何它没有像兰州拉面那样走出去,也许就和兰州牛肉面一样,与其过于厚重的文化名词有关,吃“三套车”就要在北关市场吃,有氛围,如若在气派的大餐厅吃总觉得没那么惬意,在北关市场吃得是面、肉、茶三家的组合,三种味道是三家的味道,吃起来别有风味,而不是大餐厅一家的味道,这才是三套车的本真。</p> <p class="ql-block">  莫道凉州行面长,卤肉茯茶分外香,“三套车”可以说是三样美食和在一起的最佳组合了,上过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是武威舌尖上的城市名片,在西北闻名遐迩,久而久之催生了一句“不吃三套车不算来凉州”的美谈,无论外地游客,还是本地居民均爱食用,经济实惠,爽滑适口,分量实在,有荤有素,老少皆宜,一口面,一口汤,再吃一块卤肉,美美的喝一口茯茶,饱肚子补水分补能量,让人吃得过瘾,吃得酣畅淋漓,一顿就让你的肚子服服帖帖,满福! 庆幸不虚凉州之行,时不时的就想再次光顾,不经意的就成了“三套车”的“回头客” 。</p> <p class="ql-block">  说到快餐,顺带说说凉州“肉夹饼”和“肉夹馍”,凉州“肉夹馍”俗称“肉夹子”,是凉州特有的传统小吃,最早始于明代,现在被誉为凉州的“三明治”,制作时选用新鲜猪肉和传统卤汁,配以花椒、大香、鲜姜、胡椒、八角茴香、肉桂等传统炖肉佐料,经过独特的烹调工艺煮成腊肉,肉色金黄,香而不冲、肥而不腻、熟而不烂,入口即化;卖“肉夹馍”得刀工好,用快刀将高庄馒头剖得薄厚匀称的薄片,腊肉切若纸薄的肉片,猪肚切成肉丝,把肉片、肚丝夹入高庄馒头,也可以加入卤豆腐或豆腐皮,形成六夹或八夹,其味道胜过所谓的那些知名肉夹馍,不论春夏秋冬食之都很适口,美味饱腹,实属吃货最爱。“肉夹馍”本为馍夹肉,本末倒置也有说法,馍贱肉贵,凭价值肉在前馍在后,有相声演员调侃肉夹馍说:一听RJM这个洋气的名字,就知道它是汉堡包的前身,意为从中国传出去的食品。</p> <p class="ql-block">  “肉夹馍”和“肉夹饼”的区别在于肉都为卤肉,夹馍肉切薄薄的片夹馒头片里,夹饼肉与脆脆的青椒切为碎碎的沫,夹在饼里浇一勺热热的卤肉汤汁;“肉夹馍”的馒头用的是“高桩馒头”,肉夹饼的饼子用的是河州清真饼。凉州“肉夹馍”的有名在于货真价实和实惠,一个“肉夹馍”即填饱了肚子又品尝了美味,又好外带,若行旅或外出劳作、尤其团队外作,按人多少买了“肉夹馍”再带一暖瓶凉州茯茶或一箱矿泉水,路上饿了,矿泉水就“肉夹馍”,馍酥肉香茶甜,生津生力,肚子饱了,千里走廊的寂寞也就消解了不少,更免了出高速路口寻找饭店的麻烦,所以,外出的人就传了个口碑:千里河西走廊,有“肉夹馍”扛着呢!扛的是肚子不饿有精神,吃了“肉夹馍”就有精气神,肉必须是凉州腊肉,馍必须是凉州“高桩馒头”,名实相符,才有意趣。</p> <p class="ql-block">  “ 一味引千客,闻香则止步。”美食之于味蕾的享受,和情爱给予精神的涵养,看似无关实则同理,皆属六识当中、五味之内,缺了哪一样人生都将索然无味,区别只在于炮制的过程与用心的深浅罢了,只有用心的烹制,才有齿颊留香的美食,不论是柴头罨烟焰不起的古代士大夫,还是纤手搓来玉数寻的娴熟闺秀,抑或是无声细下飞碎雪拥有高超厨艺的专业厨师,洗手做食羹汤都离不开一份独具的匠心,更离不开时间的熬制,也只有真心喜欢,才会把一份食物做成兼具了色、香、味且有“爱”融入的佳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做菜和食用,都应该是一份情怀,于三尺灶台演绎着生活的世间百态、烟火气息。</p> <p class="ql-block">  走进凉州吃早餐,最有大众口味的当属“牛肉菜面”,每天早上老板就吩咐员工<span style="font-size:18px;">提前煮好牛肉</span>,煮牛肉不放太多大料,只是简单地放了花椒、草果、生姜片、胡椒等基础佐料和精盐,尽可能保住牛肉的原本香味,牛肉不仅切得很大片,而且厚度也非常可观,让人看了就眼馋;面条都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场拉的,来一个客人老板就抓起一坨醒发好的面剂,三两下就将它变成了一把面条,顺势扔进滚沸的开水锅里,</span>面条煮好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看上去有点偏粗,但是这种面条</span>的口感非常有弹性,<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大片的牛肉才是绝配,</span>老板很大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勺</span>滚烫的汤汁冒着腾腾的热气冲进了大碗面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牛肉、萝卜、豆腐等随心所欲的“躺平”在面条上,随后非常慷慨的撒两勺蒜苗和香菜,飘浮在汤上</span>绿油油的似嫩柳拂水,相当好看,再来一勺红通通的油泼辣子,香菜、蒜苗、牛肉和油泼辣椒的香味全部都被热汤带了出来,虽说不敢与大名鼎鼎的“兰州牛肉面”相比,但也有“汤清、面白、菜绿、油红”的靓丽风采,因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超大的分量、平民的价格、老板的豪爽,凉州人给它起了个响亮的名号,不叫“牛肉菜面”而叫“肉托面”,以此点赞它的腾腾大气。</span></p> <p class="ql-block">  凉州早餐除了常见的牛肉面、臊子面、牛肉刀削面,吃了胃里通和的还数“米汤油馓子”,它是以黄米、扁豆、面粉或玉米淀粉等作为主要原料,配上清油、葱花、花椒粉等作为调味料熬制而成的,也是凉州的特色小吃之一,味咸色泽金黄,入口绵细香甜,过去凉州人有句口头语:“三天不吃米拌面心里就干焦干焦的”,“米汤油馓子”就成了上岁数的人的最爱。米汤是用凉州特产黄米、小米和少许扁豆入黄土烧制的砂锅小火慢炖数小时米粒开花、加入适量碘盐、再将少许面粉或玉米淀粉打成糊状兑入、旺火熬煮成稀粥的,食前炝清油、葱花、花椒泼在米汤里,用勺子搅匀即成,吃的时候将鸡蛋和小麦粉和好发醒油炸的馓子撅成小段,泡入调制好的米汤中,味道清香淡雅,容易消化还养生,久吃不腻,是一种经济实惠、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大众化的风味美食,喝一口绵细糯香的米汤,嚼一嘴酥脆香口的馓子,唇齿间、心田里都是小时候的味道,带给人一种割舍不断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  正月青葱,二月韭菜,到韭菜最好吃季节,凉州城乡似乎都能闻到“韭菜盒子”的韭香,“韭菜盒子”至今市面上不见卖的,却在酒店和“茶屋”里端上了桌。没有在那个年代生活过的人,不能理解凉州人何以钟情韭菜一一清炒韭菜,韭菜煎鸡蛋,韭菜炒鸡蛋,韭菜煎豆腐,韭菜炒鱿鱼……想想那一口香味,会条件反射的咽一口口水,那个半月形的“韭菜合子”最受男女老少的喜爱。早先贫瘠的年代,不但精神饥饿,物质更加的饥饿,家家户户精打细算也免不了向邻居借口粮,而“瓜菜代”是人们度过饥荒的常态,每户人家都要在自家菜地里种一方韭菜,长的快长的壮,没有虫害,铲了头茬二茬紧跟着来,味道浓香,家里来客人或禁不住嘴馋了,抢先能够端上桌的蔬菜和食物就属早割的韭菜,做母亲的或当家的媳妇先煎几个鸡蛋,之后再把韭菜下锅去一起闷,韭菜煎鸡蛋,那个味道太鲜太美……</p> <p class="ql-block">  传统的“韭菜盒子”是在“鏊锅子”上烙出的一种食品,半月形,很薄。传说远古时期的“鏊锅子”是石板打磨成的,生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大多见过那种生铁铸成的圆圆的三条腿的“鏊锅子”,有句俗语说“没有“鏊锅子”的家就不是过日子的家”,每个家里的母亲或是媳妇都会烙馍馍,因为烙“锅盔”已经融进了做饭里,无论快慢孬好都会。烙“韭菜盒子”和面非常讲究,既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还不能像擀面条那样把面团在案板上反复揉搓,太软了不成形,揉搓了面块的劲大,太硬了擀出的面皮会向内收缩,用热水搅面成软面团,揉好软硬适中,用“笼布”盖上避免微风吹着失水,等待“悻面”;洗净的韭菜切成短截调入花椒粉、胡椒粉,打几颗鸡蛋加点水和花椒粉、姜粉打匀,入热油锅炒嫩出锅,与韭菜段拌合成馅加入适量精盐搅匀,忙活着做韭菜馅时幸福感油然而生;把“悻”好的面团擀成薄圆饼,挖一勺韭菜馅摊平在薄面饼上,拾起面饼一边对折齐另一边压紧成半月形,“鏊锅子”刷油烧热,把半月形“韭菜盒子”平铺在“鏊锅子”里,一面煎呈金黄色后翻过再煎另一面至金黄出锅,煎“韭菜盒子”火既不能大也不能小,大了容易焦煳,小了烙熟的“韭菜盒子”颜色发白少色相不受看。</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白面的“韭菜盒子”一般是招待客人,平时自己吃的基本上都是杂面掺点白面做的,但韭菜香味直扑鼻子,来不及细细咀爵狼吞虎咽进了肚,那口香味绝无仅有;那时候反季节蔬菜还没有出现,冬天是吃不到“韭菜盒子”的,开春绿油油的韭菜下来了,用白面烙“韭菜盒子”让一家人“大饱口福”,瞬间感觉好幸福;那时候邻里关系非常好,家里来了客人,邻居不但相互借“鏊锅子”、借面、借油、借鸡蛋救急,还主动过来帮着忙活,那浓浓的乡情让人难忘。而今生活富足,大棚种的韭菜反了季节,不再珍贵得待客和过节才吃;“电贝铛”取代了柴火烧的生铁和铝“鏊锅子”,机器烙的“韭菜盒子”缺少了那种柴草燃烧的焦香味,也缺少了母亲们那熟练操作的艺术味,也就没有了小时候的味道;生活节奏的变快使人们连做饭也失了兴趣,来客往往在饭店里应酬……很多事情往往初衷与结局恰好相反,人们甚至腻歪了鸡鸭鱼肉,但依然不舍对韭菜的喜爱,吃韭菜意味长长久久,韭菜炒鱿鱼则年年有余,而钟情韭菜不仅仅是因为韭菜确实鲜美,更因为韭菜里有妈妈的味道、母亲的大爱……。 </p> <p class="ql-block">  “过了五端阳,小麦大麦梢子黄。”农历五月的凉州,田野处处麦浪翻滚,还没有陶醉够春天的花红柳绿,在布谷声声里,凉州街头已飘溢着“青粮食”和“麦索子”的香味了,先是见穿戴得爽爽净净的农村中年媳妇或小姑娘,挽着金色小竹篮拣街上人多的地方卖“青粮食”,小竹篮用块白布盖着露出一角,厚墩墩的蓝花小瓷杯或晶莹的玻璃杯子盛的冒尖儿,这是他们的“幌子”,城里人特稀罕那股田野的清素味儿,一会儿篮子就空了。六月里是吃“麦索儿”的最佳时节,当寸把长的麦穗沉甸甸地垂下青绿的穗头时,正是做青稞、小麦“麦索子”的好时节,餐馆酒店也当凉拌端上桌了,喜欢吃“麦索”的人会买几斤回家,随自己口味拌上辣子、香醋,用筷子一挑“麦索子”就柔柔地垂下来,入口柔嫩滑爽,唇齿清香,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奇香;或韭薹炒得油汪汪的,伴着蒜苗和香菜,还有蒜泥,倒进盛“麦索子”的瓷盘或盆子里,小心搅拌,使辅料都渗透到“麦索子”里,“麦索子”嫩黄中泛着淡绿,更加莹润可人,飘着一种沁人心脾的新麦的芬芳,色香逼人;有人冷冻在冰箱冬天来个肉炒“麦索子”,又是一道难得的美食。如果您没吃过“麦索子”,请来凉州尝尝,奇香!</p> <p class="ql-block">  其实,先前农家吃“麦索子”并不是尝新,而是度荒年的一种应急,地里的庄稼半青半黄还没有登场,家里已断顿了,这是一段最难熬的光阴啊,心里焦急就“急”出来了个“青青稞”和“麦索子”,田里的青稞早熟,割一大筐穗头揉下来带壳的颗粒炒熟或上锅蒸熟,清新的麦香飘出灶房弥漫在人们的心间口角,放在雪白的柳条簸箕里搓掉麦衣,簸得只剩净净一堆翡翠珠,盛进白洋瓷盆子里,那饱满青绿的麦粒,莹润似玉,青似翡翠,散发着不可抗拒的清香,于是抓两把迫不及待地填满嘴巴,一股奶津津的香甜润入喉嗓,筋盈盈嚼不够,这叫“青粮食”,稍撒点盐当零食吃有滋有味,庄稼人这样吃能尝新但不顶饿,就转起了青石头磨,把这绿的水汪汪的珠子喂进磨眼,转出来一条条筷子粗细、长短不等、菊青色的绳索状索子,这就是“麦索子”,满满的盛一海碗搁点细盐调上些油泼辣子油泼蒜,嗬,喷鼻儿香,孩子吃得弯不下腰了;锅里添水把“麦索子”煮成一锅粥好耐吃些,凑和着别断了顿,这是没办法的办法,美美的吃俩碗肚子里就实落落的了,后来变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季节性传统风味小吃,如清代凉州进士郭楷诗云:“莫嫌贫舍无兼味,尚有青青麦索餐。”日子像“麦索子”一样,推着拉着碾着,簌簌地从时代的身旁跨过。</p> <p class="ql-block">  曾经,加工“麦索子”非得石磨,把整理干净的青稞粒倒进磨眼悠悠地在石磨里轮回摩擦,一条条拧着一样的“麦索”挂在石磨边随石磨的转动簌簌落下,有些人为了“麦索”色泽好看,在青稞中加上青蒜叶,这样推出的“麦索”的确算得上极品。“麦索子”初开始是用青稞做的,青稞产量低种的人越来越少,后来就是小麦的,不过出于对麦子的敬畏和看重,一般是不做小麦“麦索子”的,小麦“麦索”的口感也没有青稞的香。现在农民种田讲科学,麦子品种优良化,由青到黄“接”的非常紧,麦子转眼就黄,容不得你慢慢做了“麦索子”来吃,电磨的普及让石头磨差不多变成“文物”,这些年凉州做“麦索子”的人少了,有经济头脑的庄户人和小商小贩,就瞅准商机在大棚里种青稞,早熟一个月抢市场,电磨里转出来的“麦索子”相对匀称,还很新鲜,“青粮食”和“麦索子”赶着挤着从大棚、从麦田、从农家的炊烟里一路跑来,城市街头提着篮子赶早市的农家妇女,与布谷鸟一样的固定摊位加工“麦索子”的商人各显神通,几分地的青稞也能让自己的钱袋子鼓一阵子。</p> <p class="ql-block">  毗邻腾格里大漠的凉州,酷暑天云和风藏在天空的深处,大地火辣辣的干热,天高日炫心烦没胃口时,走到四街八巷时不时一股爽辣的味道飘洒入鼻诱煞人,循着味道寻觅进店,见是最受武威人青睐的凉州“面皮子”,中国中、西部地区很多地方叫“酿皮”或“凉皮”,绵软润滑、酸辣可口、爽口开胃,是陕甘等地很流行的一种传统特色风味小吃。凉州“面皮子”有别于其它地方酿皮的特色是用小麦面粉加“蓬灰水”揉洗成淀粉汁上笼蒸熟后呈茶色,凉后切成粗大的条状或方块叫“墩墩子”,浇上有酱油、香醋、蒜汁、辣椒油、精盐等调料调制的特有卤汁,具有色艳味美、油浓汁足、口感劲道、凉爽利口、风味独特的特点,是去除酷夏暑气的最佳清凉食品。社交媒体上人们调侃“凉皮里放麻酱,就不是正经凉皮”,大众观念里凉皮就要轻盈爽利,调料也只是为了提味,但如果放了又香又黏的芝麻酱、花生酱,不要说爆棚的热量了,光这油腻的口感都无从想像,凉州“面皮子”的调料是油泼辣子、蒜泥、醋汁为主不加麻酱,讲究的制作者会有一些其它调料,但往往秘而不宣,作法独树一帜。凉州“面皮子”虽是小吃,但可做主食充饥解饿,也可当菜肴,充当下酒凉盘,冷热均匀,四季可食。</p> <p class="ql-block">  酿皮制作可追溯到唐代,西北地区酿皮应该是清朝末年陕甘移民走西口带来的,因“河西走廊”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产小麦与其它地方不同,开放的凉州来自四面八方的民众口味也不尽相同,凉州“面皮子”的制作和调味的佐料更加丰富,添加了众多的蔬菜,形成了独特的风味。凉州“面皮子”分水洗、高担俩种,水洗是制做工艺,高担是卖凉皮时的担子,两者色形各异,而味道基本一致。水洗是面倒进盆里,边慢慢加水边搅拌到不干不湿,揉成面团直到软硬适中盖住饧面1小时,放进清水盆里继续揉洗到面筋与淀粉彻底分离,捞出面筋让面汤沉淀,澄清后倒出多余的水,面汤放入煮好的花椒、蓬灰水搅拌均匀,倒入大盘厚约3厘米左右上火蒸熟,出锅后抹上香油晾凉,切割成一块一尺见方的食材即成,浑厚肥大,有韧性有硬度,味道厚实纯正;食用时改刀纵向切成3厘米左右的薄片或正方形方块,刀工好的师傅可以切得透光,咖啡式的色泽带着颤巍巍的视觉感;洗出来的面筋沥干水分,蒸熟作“面皮子”的辅料,乌泽柔韧的“面皮子”与松软多孔的面筋搭配,浇上特制的各种调味料汁,上面放一些细丝的黄瓜、胡萝卜、嫩白菜等,一碗凉皮放在你面前,只看一眼还没入口,那扑鼻的香味已谗得人口水直流了,吃一口凉凉滑滑,酸辣爽爽,绝对让你吃完一碗想第二碗,吃完两碗就想留在武威了!</p> <p class="ql-block">  “高担面皮”之所以称“高担”,是因为过去做此营生的家什很有特色,一副像笼屉又像食盒分好几层的家什儿漆的红亮亮的,指头粗枣木条子做提梁高可及肩,提梁上固定几个铁丝筛子装调料海碗,一条两头翘的桑本扁担横架在提梁顶上可以搭毛巾、挂钱袋,担子一头是装有蒸好面皮的食屉,一头是各色调味汁和刀、砧板、碗筷、清水、外加小马扎,挑担者找个向阳干净地方担子一搁吆喝一声“来喽,高担面皮子,吃了一碗想两碗一一”,一阵“咯登咯登”声响,一碗红辣酸爽的“面皮子”上配着绿豆芽、黄瓜丝、红萝卜、韭菜叶儿各色应时鲜蔬递向食客,黄瓜丝的清香搭配红亮亮的辣椒油,令人口水一咽,挑起一筷子送进嘴里,“面皮子”劲道柔韧、酸爽可口,可谓午间一绝,吃完额头竟微微冒汗,酣畅淋漓,一阵微风将闷燥一扫而过。高担面皮制作工艺也很简单,精制面粉边加水边搅拌成稀稠适中的面糊没有颗粒状,按比例加入“蓬灰水”搅匀上笼屉蒸熟,色泽晶莹黄亮、半透明如玉,置凉后切条,薄细柔脆,浇上调料,青黄红白色泽鲜亮诱人,入口细腻润滑,酸辣筋斗、柔韧可口,一碗筋道美味的“面皮子”滑溜溜地进了肚,清爽又鲜香,那个美呀,别提了!</p> <p class="ql-block">  凉州“面皮子”同陕西等地的凉皮最大的不同还在于醋卤,醋和辣椒是整碗“面皮子”的精髓,陕西等地的凉皮多选用米醋,凉州“面皮子”则用洗面筋时的面汤与凉州特产的熏醋、大葱、花椒、八角等佐料一起熬制成汤汁,勾芡为面皮子的醋卤;油泼蒜让金黄色的油中浮动的蒜泥已不太辛辣有香气;还有巴丹吉林沙漠里生长的一种比小米还小一点的黄色圆粒植物叫芥末,捣碎用开水冲成芥末汁,调味道非常得劲;油泼辣子更是大张旗鼓,辣椒面必须是凉州产的肉头厚香味浓的陇椒,盆里放够陇椒面加一勺白芝麻、一把葱花,油烧热浇在辣椒面上,只听“呲喇喇”一声响,霎时间一盆辣子红油翻滚,红艳艳,油汪汪,辣椒香芝麻香葱花香扑面而来,直冲你的鼻子,一勺钟子辣子油红红的晶莹透亮,从碗这头浇到那头,有时候还会流到碗边,这样调出来的“面皮子”红艳如火,香气早已飘到很远,在凉州吃的就是这份豪爽,再加上黄瓜丝和酸溜溜的醋,红的红,黄的黄,白的白,绿的绿,非常诱人,光这红艳艳的颜色,就已经足以勾出你五脏六腑所有的谗虫了!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三翻两搅地拌匀了,挑一筷子吃一口,那细腻嫩滑的“面皮子”在舌尖上轻轻滑过,醋的酸爽和辣椒的辛辣,一起在舌头缠绕,向味蕾进发,细细品,那酸中含着一丝辣,辣中裹着一丝酸,那酸又不只是单纯的酸,还带着点甜,那辣也不仅仅是一种纯纯的辣,还隐隐带着香;清脆的黄瓜与豆芽、红萝卜丝又是那样清新解辣,独特的味道充斥在嘴巴里,后味十足。</p> <p class="ql-block">  炎热的夏季,凉粉也是一种十分爽口的凉州美味小吃,虽不是凉州独有,但也是凉州有名的美食之一。凉州凉粉常见的有豌豆粉和土豆粉做成的白凉粉、用扁豆粉做成的黄凉粉,尤以白凉粉最讨人喜爱,晶莹透明,手托一寸厚的块子隔粉能看见指纹。烈日炎炎酷暑难耐时,寻觅到凉粉店或摊子落座,摊主和蔼可亲的问道:“来了?要白粉还是黄粉?”“白粉”,“要辣吗?”食客高声应道:“多放点儿辣子,醋也多点儿!”“好嘞!”摊主嘴里应着手里的刀蘸了水一刀一刀切成块,手脚麻利地装碗,舀了蒜汁,浇一勺红亮亮的油泼辣子,放了黄瓜丝,转眼间一碗凉粉已送到你面前,但见白的白,红的红,绿的绿,还没举筷吃就馋得你喉头一个劲的蠕动,夹一筷子滑溜溜的夹都夹不住,只好嘴巴凑近碗边,轻轻地咬住凉粉的一头慢慢地吸溜,还没品出味,凉粉呲溜一下就滑进了嗓子眼,再来一口,细细品着,凉津津,美滋滋,迷人的美味从舌尖直冲心底,真的让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一碗凉粉吃进肚,冰凉爽滑,凉飕飕、酸溜溜、辣酥酥,美味无比,十分惬意,难怪有人称它是独属于凉州的“冰淇淋”。</p> <p class="ql-block">  制做凉粉简单快捷,土豆或豆粉淀粉里加入清水,两者的比例全凭实际操作积累的经验,水多水少都不行,加入白矾,搅拌均匀成糊状;锅中清水烧沸徐徐倒入淀粉糊,不停地搅拌,白蒙蒙的水汽蒸腾中,擀面杖在锅内不停地搅着圈儿,一个个气泡冒起又噗噗地破灭,淀粉糊在高温下慢慢变得透明而胶着,熟得飘出豆香味时将粉糊盛入盘中慢慢晾凉凝结成形,倒扣在案板上白色透明,晶莹剔透,托在手里柔软劲道,富有弹性,像亮晶晶的皮冻。相比“面皮子”、凉面,凉粉的口感更清爽,水分含量也更多,红的辣椒油,绿的黄瓜,晶莹的凉粉,令人赏心悦目,垂涎欲滴,爽滑、清香、美味的细腻感直达心扉。凉州因气候凉爽的没有蚊子而得名,吃凉粉凉上加凉,更是一绝。</p> <p class="ql-block">  盛夏的凉州解暑美食还有“郭凉面”,虽说没有“三套车”名气大,但也誉满“河西走廊”, 酷暑炎热人一身热汗懒得做饭,或是喝酒上了头感觉胃里翻江倒海,一碗微酸溢香、口感清爽的凉面下肚,顿觉一股清风横扫闷热拂过心间,头脑霎时清醒,浑身顿觉轻松。凉面,本是一种在全国都常见的食物,凉州“郭凉面”靠什么胜出?郭氏祖传此业占武威凉面榜首,现在又有“丁凉面”招牌打得响当当,全靠大自然的馈赠:小麦精粉用兑了水的“蓬灰水”和面,掺入少量清油反复揣揉好后“饧”三四个小时,根据需要拉或用机器压成或细、或粗、或宽等各种形状,下至开水锅中九成熟捞出,放进凉水激两遍,用熟清油“羼”两遍,面便不坨了,色泽黄中透亮,挑起来筋道落在碗里松松散散,黄澄澄的一窝金丝,浇一勺或荤或素的醋卤如锦上添花,让卤与面亲密接触,为凉面提供了“尖锐的香气”,面便有了卤香,卤便有了面香,凉州凉面才脱颖而出,可跟上海的鸡丝面、成都的红油凉面一比。</p> <p class="ql-block">  凉面调味的专用卤汁分为荤卤汁与素卤汁,素卤子是醋和卤汤作主料加水、干嫩小白菜、淀粉和韭菜叶熬煮出来的一种卤汁;荤卤汁熬制较为复杂,五花肉煮熟取出切片,油炸过的豆腐切成片,菠菜或干嫩小白菜、土豆块、胡箩卜片、口蘑、黄花,玉兰片、木耳、豆角等洗净,加盐小火煮7~8分钟焯熟,葱姜蒜片炝锅加入上述食材,加酱油、味精用水淀粉将卤调稠,最后把鸡蛋打散,用筷子滗着鸡蛋液慢慢的倒进锅里使鸡蛋液变成一片片的蛋花,再撒点蒜苗、香菜出锅,挑一箸子凉面宽宽地浇上卤汁,武威人吃凉面很直接:来一碗宽凉面、细凉面,或者来一碗荤凉面、素凉面,或者荤加素,浇一勺红彤彤的秘制油泼辣子,吃得畅快淋漓,顿觉人生简直圆满了。</p> <p class="ql-block">  与凉州“面皮子”、凉粉媲美的还有沙米凉粉,凉州人称沙米凉粉、面皮子、油饼子卷糕、凉拌沙葱为“四凉闺蜜”。沙米属于腾格里沙漠野生的沙蓬植物,它的籽粒叫沙米,富含丰富的蛋白质、胡萝卜素、氨基酸等,过去住在沙漠边缘的人一到冬闲便去打沙米,沙米籽先在清水里泡软,拿干净麦杆铺于案板上,将沙米籽搓揉至细粉,用细箩滤过,入锅烧开水慢火煮一个半小时,倒盆中晾凉,像做其它凉粉一样做成美味的沙米凉粉,芳香扑鼻,是餐桌上待客的美味佳肴,吃完一碗沙米凉粉,酸酸爽爽,令人口舌生津,神清气爽,大呼过瘾。沙米也可以做成沙米面条,吃起来香喷喷的别有风味。在凉州卖沙米凉粉的招牌上往往会打出“长城沙米粉”,此长城非彼长城,这里的长城指的是凉州区的长城乡,长城乡处沙漠边缘,收获的沙米多,做出的沙米凉粉不掺假,货真价实,有农村灶火的柴禾味道,所以深受人们喜爱。其实在武威吃沙米凉粉属民勤沙米凉粉更有名气,吃沙米凉粉之乐在于虽然坐在食桌上,却能神往沙漠之壮美。</p> <p class="ql-block">  被凉州人称为“四凉闺蜜”的“油饼卷糕”,原为凉州人过端午节的标配美食,据老辈人讲流传很久了,端午这天凉州城里的人包粽子、蒸卷糕、游百病、上大云寺的钟鼓楼、钻海藏寺的桥洞、转白塔寺的“百塔”、游雷台湖的柳林……男女老少闻香寻沙枣,折柳编柳帽,身轻心悦的畅游,这与南方赛龙舟吃粽子祭屈原的情形迥异,屈原自沉汩罗江时,凉州还属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青草葳蕤,牛欢马叫,长鞭飞舞,圆月弯刀,自是北地风光。凉州人性格豪放,做美食时以大取胜,端午节吃“油饼卷糕”,在凉州人的字典里这就是“粽子”,心底里“油饼卷糕”就是端午的唯一名字,端午的味道就是“油饼卷糕”味道,炸了油饼卷了“糕”一吃,端午便热闹了。“五月端午穿出来”,不仅是新衣服,还有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更有青年男女的爱意,姑娘们手腕戴七彩绳环、腰间挂麝香荷包,谁家姑娘的荷包被人抢得多,谁家姑娘肯定受看,提亲的人就多,这种盛景会在城墙上、街巷中持续三天,现今这种盛景渐渐淡了,倒不是凉州姑娘们矜持多了,而是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油饼卷糕”不再是人们五月端午独享的美食,它已走进了寻常的日子里,天天想吃糕天天有糕吃,只不过五月端午多做些罢了,日子就在不缓不忙吃油饼子卷糕的享受里有滋有味的向前推移,甜而不腻的油饼子卷糕,是武威人对端午节的独特记忆。</p> <p class="ql-block">  “油饼卷糕”,顾名思义由油饼和“糕”两部分组成,做“油饼卷糕”最关键的要数蒸“糕”了,洗干净的糯米、普通大米、去核红枣、葡萄干、蕨蔴、核桃仁、红糖或白砂糖等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水搅拌均匀蒸或煮至粘稠成“糕”,充分吸收了红枣葡萄干特有果味;醒好面擀成椭圆形面皮,放入滚烫的油锅颜色稍变立即捞出控油,放在一边盖住待其变软;然后趁热取出香味十足的“糕”铺在色泽金黄、口感柔软的油饼子上,潇洒艺术地一卷就成型了,金黄清亮,一大二软,香甜粘人,稍带弹性有嚼头的油饼子混合着米糕的甜香,油腻被巧妙包裹稀释,咬一口下去油而不腻、香甜酥软,好吃又解馋,那甜香味十足的诱人,让人吃完还想吃,深受本地人和游客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  在百味小吃中,凉州“浆水面”也算避暑的美食。人们在难耐的高温酷暑里厌食油腻,吃单调的面食又感觉寡淡寂寞,“浆水面”、“浆水鱼鱼”……清凉的“浆水”美食让人胃口大增,身心凉爽。浆水是一种发酵后微酸的汤水,内在逻辑跟广西、贵州夏天略微发酵后的“NO粉”如出一辙,做好的浆水面看上去嫩黄柳绿,红油浮面,酸辣可口,别具风味。制作浆水面,面条的种类不拘,擀压拉均可,关键在于浆水调制的好坏,所谓浆水,是用新鲜的芹菜、白菜、甘兰等叶类蔬菜在开水中略烫,然后浸入盛有凉开水的罐中,加少量旧浆水作“引子”,密闭罐口,经乳酸菌的作用,一周左右菜有浓酸味、并带有清淡的特殊香气时便可食用,发酵产生的菌种会使汤和粉有更清爽的口感。浆水制作是人与自然物之间的默契,有的人制作出来酸爽可口,有的人发酵出来就是烂菜叶子汤。做浆水面热油锅用花椒、辣椒丝或者韭菜花炝锅,根据食量多少和酸味浓淡酌情加清水、兑合适量浆水烧沸,加入葱花、香菜、食盐、辣椒等调味品离火待凉即成,油脂的香气和植物的香气充分混合,使清寡的浆水立即生机勃勃,上面飘浮着已经变成一汪酸甜的眼泪的一朵朵油花是浆水的点睛之笔。煮熟的面条过凉开水舀满清凉的浆水,吃一碗顿觉清凉透心。还有不少人独具匠心,把浆水直接作为一种饮料,在夏季代替茶喝,因浆水中含有乳酸菌可以帮助消化,清肠利尿,有益于身体康宁。地处大西北的甘肃,能叫得上名字的清凉汤品不多,在酷暑之际“就着汤吃面”,凉州浆水面也算独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  每到热浪滚滚的夏天来临,凉州街头就响起了“捞糟”“甜胚子”的甜美叫卖声,甜胚子,也叫酒醅子,一款夏季消暑的好甜品,是西北地区一种特有的小吃,具有醇香、清凉、甘甜的特点,夏天吃它能清心提神,去除倦意;冬天食用则能壮身暖胃,增加食欲,吃一次难以忘怀,群众中有句顺口溜:“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两碗能开胃,三碗四碗顶顿饭。”据说甜胚子是凉州人无意之中得到的上天恩赐:在那过穷日子的年代,人们存点粮食舍不得吃,夏天热要么是喝凉水、要么是洗凉水澡消暑,这天有个农户发现存在缸里的麦子有些像是发霉了,但又舍不得扔掉,毕竟那个时候能吃饱饭是很不容易的,谁也不敢浪费一粒粮食,于是他将“发霉”的麦子去掉外皮簸干净,用清水淘洗后放在锅里煮熟晾冷,放入小坛子里面加点白糖,倒了点儿客人来时喝剩的酒密封好,想着试一试这样还能不能吃,没想到过了几天打开尝了尝,一股醇香、清凉、甘甜直冲喉咙,因为伴有淡淡的酒香,就叫它酒醅子了。这样的做法经过层层的改良也流传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各地做“甜醅子”的的原料不外乎三种,一为莜麦,二是青稞,三是小麦,但做法基本相同。凉州“甜醅子”基本是用小麦或青稞做出来的,小麦中所含的蛋白质和青稞中所含的氨基酸,使“甜醅子”的口感和味道似乎比莜麦和荞麦好的多,毕竟天然食物发酵的小麦、青稞粒再健康不过了。制做时先拣去小麦的瘦凿,装入口袋或放在手编簸箕内再三搓揉去其浮皮,如是青稞则要舂净精皮,然后放进锅内煮八成熟捞出晾温至35℃左右,加少许温开水,以份量多少比例加入酒曲子拌匀,装入干净的瓷坛中,发酵器具一定要干净,否则易发霉变质,加盖再套上塑料袋,放在恒温15℃的地方发酵,待两三天闻到清香酒味时便成,“甜醅子”能否发酵成功关键在于掌握温度,而揭盖时间却因季节而不同,这就全凭酿造者的经验了。“甜醅子”发酵时反复生成的甜醅酒可谓稀罕之物,醇美香甜,营养价值高,食用时舀两勺麦芽在一个碗里,用凉开水一冲勺子搅匀,整个汤就变成了乳白色,加入冰糖或白糖,喝起来酸酸甜甜的,鲜嫩可口,散发出一缕酒香,比米酒好吃多了,一口气喝下去酸的清凉,甜的轻渺爽口,麦芽嚼起来筋筋的很好吃。这几年风靡的奶茶与“甜醅子”相撞后,来“河西走廊”的游客们就见到了一瓶里面有甜醅子的奶茶,酸甜可口又健康,成了持续当红的避暑汤水。</p> <p class="ql-block">  凉州卸暑的美食小吃还有“皮冻”,皮冻的主要制作食材是猪皮,猪皮剔除油脂放入开水锅焯水捞出,除净油脂后清洗干净切成小丁,以高汤配以胡椒、精盐、味精、葱、生姜等调味品熬制成胶汁,加点生抽或老抽呈茶色,不加则呈透明状或乳白色,盛入盆钵中晾凉结晶切片或条,浇上醋卤、蒜汁和油泼辣子,洒点葱花或香菜沫,色、香、味、口感俱佳,既解暑也解酒。只要有心和留心,再寻常的食物也会吃出美好来,猪皮中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质,它在烹调过程中可转化成明胶,明胶具有网状空间结构,能结合许多水,增强细胞生理代谢,使细胞得到滋润,保持湿润状态,防止皮肤过早褶皱,延缓皮肤的衰老过程,受到凉州女性的青睐。</p> <p class="ql-block">  秋天是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到了凉州的春秋时节不吃一碗“山药搅团”会觉得遗憾,一碗“搅团”油泼辣蒜,吃出热汗,心美十年。这里的山药指俗称的土豆、洋芋,学名为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18世纪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迅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扎根生长,登上老百姓的餐桌。土豆丰产、廉价、营养丰富、旱涝保收,既是蔬菜也是粮食,这些特点为原来以小麦为主的食物结构形成很大补充和支撑,成为老百姓的救命粮。土豆以及其美洲“亲戚”——番薯和玉米的传入,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增长,为支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明末之前中国人口不超过6000万,清康雍乾时期一举跃升到4亿,“农耕之乐劳作之美饮食之道”短短12个字,道尽了土豆烙印在中国人血脉基因里的民族记忆。圆圆的土豆在中、西部地区人们的饮食谱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土豆的名字花样翻新,不变的是贯穿每个西北人血脉深处的土豆情结,而“搅团”在六、七十年代可以说是西北农家的救命饭,那时大家普遍贫穷,白面少粗粮也不多,“搅团”含水量大,少量的面粉可以做出大体积的食物用以充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搅团”逐渐成甘肃、陕西、青海、宁夏等西北地区大众喜食的特色美食之一。</p> <p class="ql-block">  “搅团”作为一道西北地区著名的汉族农家美食还有一个传说,传说中诸葛亮当年在西祁屯兵的时候,因为久攻中原不下又不想撤退,士兵清闲无事就在那里大力发展农业以供军粮充足,顺便发明了“搅团”深受士兵的喜爱,美其名曰“水围城”;在西北地区也有大年初五吃“搅团”的习俗,寓意把一切不如意的东西都粘住,当天不吃酒肉也不串门,避免让别人沾了穷气。“搅团”的做法虽然单一,但吃法花样翻新,有的地方吃“搅团”配炝上的蒜泥、韭菜、油泼辣子,抹在“搅团”上一筷一筷挑着吃;有的地方吃“搅团”配适合自己口味的土豆丝、胡萝卜丝、黄瓜等凉菜,喜欢肉食的也搭配凉拌猪耳朵、凉拌牛肉等;有的配美味可口的热菜,一口“搅团”一口菜;也有的喜欢炝浆水浇在“搅团”上吃;有的地方“搅团”除了煎汤热吃,还喜欢凉调冷拌:热“搅团”出锅摊晾于案板冷却定型后,用刀切成薄条,像拌凉粉一样,酸辣咸淡。“搅团”吃起来口感滑润、清香,风味独特,一小嘬韭菜、一勺蒜泥、一勺油泼辣子、一箸凉拌、一盘炒菜、一碗搅团,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但它代表的不仅是食物本身,更是对生活的无限感恩。</p> <p class="ql-block">  武威人跟山西很多地方的人一样,把土豆叫做“山药”,凉州的“山药搅团”是从藏族“搅团”转化而来,做法已不大相同,将土豆洗净并去皮,切成小方块,放入大铁锅里加水烧开后中火烧煮至完全化成粉,调入适量食盐和其他调味品,然后徐徐撒入小麦面粉边撒边用擀杖或大铁勺顺时针、逆时针轮换着搅拌,搅搅团很费力,“搅团若要好,三百六十搅。”搅的功夫在做“搅团”时尤为重要,搅动的越快越多搅得越,均匀,能使面粉迅速、均匀地融于粉化了的山药和水之中没有疙瘩才好,也越好吃;此时火候亦很重要,需用文火以不使搅团焦糊,直到由糊状结成稠硬团状后停止撒面和搅动,稍捂片刻面粉熟透,山药搅团也就做好了,柔而有筋,软绵可口,舀进碗里浇一点浆水,调入油泼辣子或油泼蒜泥等佐料,配以家腌酸菜等其他配菜趁热吃下,滑溜爽口,鲜香皆备,是凉州农村的家常便饭,四季皆宜,而冬天更为普遍,城里人偶尔也尝尝鲜。“油泼辣子油泼蒜,热热的吃上个搅团。”形象地描绘了吃“搅团”的情形,搅团一定要热热的吃,味道才美才足,如果稍凉吃有时会被噎。</p> <p class="ql-block">  如果秋雨沥沥、凉风习习,凉州人爱阖家去吃“老王家菜锅子”,传统的凉州“菜锅子”是冬天里的一把火。说到凉州“菜锅子”,不得不说凉州人的饮食习惯,凉州人豪爽狂放,喜欢大碗吃饭,大块吃肉,大杯喝酒,因此,饮食习性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讲究经济实惠,大众化;品种繁多,历史悠久;南北品味融为一体,兼容并蓄。凉州“菜锅子”恰好符合了凉州人的三大饮食特点,将油炸丸子、发菜卷子、牛羊肉和猪肉片子、豆腐块子装在铜锅子上面,下面垫上白菜、粉条、冬瓜、油炸洋芋、海带、木耳、金针菇等绿色蔬菜,浇上兑好的牛、羊、鸡肉汤,燃起锅子中的木炭,片刻,一个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菜锅子”就刺激的你的味蕾欢跳不止,一家人边热热火火的慢慢品尝菜品丰富、汤汁鲜美的锅中美味,边谈笑风生,家长里短,谈天说地,其乐融融,既经济实惠,绿色食品与铜锅子中微量元素又对身体健康有益,愉悦之情油然而生,意犹未尽。</p> <p class="ql-block">  涮羊肉是西北人冬天里的美食标配,在最冷的季节需要吃些热性肉类来滋补,凉州人爱吃涮羊肉,不仅在天冷时吃,而且在汗流满面的大热天坐在羊肉馆里吹着空调吃得热汽腾腾,可谓别局一格。凉州的涮羊肉绝非“白水涮羊肉,蘸着调料吃”这么简单,祁连冰雪融水配上秘制料包,再涮几盘羊肉,蘸特制麻酱吸溜入口,简直就是集天地精华之所在。由于涮羊肉要肉片纸薄均匀、醇香不膻、香味纯正、鲜嫩可口,羊肉都是精心挑选的特别适合做涮羊肉的绵羊肉,肉质细腻鲜美,肥而不腻,羊膻味比较少,而且端上桌的是最为经典的“黄瓜条、羊里脊、羊上脑、羊筋肉、羊磨裆、羊三叉、一头沉、羊腱子这“八大部位”的羊肉,这些部位的肉肥瘦相宜,肉质品质一流,好吃无比。“黄瓜条”就是羊后腿的大腿内侧部位,一片肉可以有两种颜色,肉色淡红,肉质细嫩,肥瘦相宜,口感鲜嫩,口感极好,与磨裆肉相连,形如两条相连的黄瓜,所以有此称呼;“羊里脊”和猪里脊一样,羊脊椎的两侧,这个部位的肉质较瘦,口感脆嫩,吃时不可久涮,要不就老了;“羊上脑”是羊上脑颈后肉,因为接近羊头被称为“上脑”,这一部位的肉质较嫩,里面有三成肥,肥瘦相宜,口感也嫩涮吃极好;</p> <p class="ql-block">  “羊筋肉”就是剔除了肋骨的腰窝肉,有白色肉筋、筋膜、脂肪和肉共同组成,五成肥,羊肉里仅有的两块脆口的肉就在这个部位,最香,口感和味道都很美;“羊磨裆”指靠羊尾的臀尖肉,有二成肥,口感肥嫩,质地松软,最鲜,膻味比其它部位的肉大点;“羊三叉”其实就是后腿上部,整块肉形成一个“Y”字形,所以称为三叉,有五成肥,肥瘦相宜,口感肥嫩真的特别好;“一头沉”指羊大腿外侧的一块肉,很多人会和“大三叉”混淆,这个部位的瘦肉占比比较多,肉质更嫩;“羊腱子”也和我们常说的“牛腱子”一样部位的肉,就是羊后腿下部位,纯瘦肉,由于这个部位肉比较少,一只羊身上不超过三两,口味最为脆嫩好吃。吃凉州“涮羊肉”最重要的是要约三五至亲好友共享,室外寒风凛冽,室内蒸汽氤氲,羊肉鲜嫩,心中满是温馨,知己边涮边饮,欢言畅叙,其乐融融,大家在自己营造的火热气氛里,将柴米油盐、家长里短、春花秋月、天地万物融于釜内,古今多少事,都付一涮中。</p> <p class="ql-block">  来到北地不吃鱼,去至南方不点面,虽说得有点绝对,但南方人的确喜米,北方人确实好面,凉州自古出产小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原生态的生长环境,淳朴的民风,回藏汉各民族的广阔交流,带来了凉州特有的面食风味,至今当地人还是独爱面食,可以说是面食的天堂。不到凉州真的无法理解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面团竟能有那么多种姿态,拉长了是“长面”,截短了是“香头子”,不长不短是“拉条子”,搓圆的叫“搓鱼子”,捏扁的称“揪片子”,黑色是“洋芋面”,褐色为“青稞面”,金黄的“灰碱面”,淡绿的“菠菜面”,刀切的“斜划子”,筷头上的“拨鱼子”,蒸着吃的叫馍馍,铁鏊里烤出的称“炉盔子”,抹油烙的叫“葱油饼”,清油炸出来的是“油馃子”……面食在凉州突破了想象力的界限,烹调者能使南、北之人口味相适,诸多面为缘的美食,总能够使人一见倾心、久食不厌。始于颜值,陷于才华,久于相伴,忠于相守,能把面食做到这般境界者,必是心怀希望满目阳光者,透过烟火缭绕和五花八门的烹饪手艺,足见对生活的热爱无与伦比。</p> <p class="ql-block">  “天爷天爷大大下,馍馍蒸上个车轱辘大,小伙子吃上把房跳塌”,这是凉州城乡至今流传的童谣,而这车轱辘大的馍馍就要数八月十五蒸的大月饼了,凉州大月饼有三大特佂:大,鼓,酥,大指的是个头,鼓指形体,酥则是特性,香是自身带有的,月饼除了层数众多、花纹漂亮、口感酥软之外,最大的特点在于月饼之大甚于其它地方,足足有十来斤重,和小汽车轮子差不多大。每逢中秋佳节,家家户户都会蒸上大月饼以示全家团圆,并且也用大月饼来馈赠亲友,八月十五左右,在凉州大街小巷背着车轱辘大月饼的人,比比皆是,女婿携妻带子去丈母娘家,大多左边提的大月饼,右边提的凉州酒。这种月饼,采用最传统发酵方式,面发酵好,再掺进去干面,再发酵,再掺干面,期间不添加任何东西,循环很多遍,直到发酵的面够份量,最后一次面发酵好,擀成一张张大而圆的薄饼,抹上菜籽油,每一张分别撒上香豆,红曲和姜黄等植物染料,层层摞放,之后用最大的一张面把摞放的面张包裹住,放于大蒸笼上干柴大火蒸2-3小时,出锅点上装饰花纹图案,大月饼就露出真容了,曾有有心者在蒸出的月饼上画了幅荷花发到网上,惊艳一片,有人误以为是瓷器,月亮与瓷器相媲美,可见凉州月饼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大月饼得大笼屉蒸,大的有1.2米直经,层厚,面得暄,火得匀,一旦漏汽前功尽弃;大月饼用面多,发面、接面环环相扣,稍有不慎面会发酸;切开的月饼叫墩,一墩一墩的,味道好不好叫酥,好月饼入口即化;大月饼论层,大多为5、7、9层,但最多不超过12层,表意一年十二个月,层数多、面暄,月饼便会鼓起来,凉州话形容鼓起来叫“暄范”,赞美长得胖且匀称的姑娘说“这姑娘暄范”,若月饼层数过了12层、面太暄,蒸月饼鼓起来顶翻锅盖家中老人忌讳;献月饼、吃月饼得有配盘,配盘大多有巧妇献艺,有十二生肖也有鸟雀鱼兽,玲珑精巧,这些配盘能长时间存放,成为女孩子们比评母亲姑嫂手艺的赏玩之物;中秋节凉州人蒸月饼一般在下午,月饼一出蒸笼,有年长者会端进堂屋用白纸盖住,等月亮出来撕去白纸,将月饼供到院中的方桌上,老者焚香化表把一碗清水泼向房顶,旁边的小孩唱月令歌:月亮月亮圆圆,月饼月饼胖胖,吃一口想一口,吃得月亮害羞羞;东升升西落落,月亮婆婆莫着急,西瓜牙牙您吃着……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与吃都有关,八月十五丰收已至,望月、献月、赏月就有很多讲究和习俗,天上月亮,人间月饼,月未望完是不会吃月饼的,据说偷吃了嘴会中风歪邪。</p> <p class="ql-block">  凉州大月饼制作费时费力,但至今武威人依然对它情有独钟。 蒸月饼的学问也似人生学问,月饼最底层的层要厚,这是基础,然后一层比一层薄,蒸时好透气,层数够了还要蒙层皮,裹住所有的层数,不管层数多厚,都要互相体贴,以求圆满,一层一层往上走,得有匹配的努力。月饼有没有前生今世不知道,任何美食都有美的理由,当嫦娥的传说越来越式微时,月饼也不再是八月十五的专属品,人们啥时想吃就蒸来吃,月饼也逐渐退化了社会性,而成为文化的专属符号。</p> <p class="ql-block"> 相北凉州大月饼,凉州独有的“高桩馒头”也小有名气,高庄馒头(甜水馒头)是用麸酵配以优质精粉揉成发面蒸制而成,是凉州的优秀传统食品之一,曾有一凉州人少小离乡居住京城,一日收到好友所寄“高桩馒头”,竟嚎啕大哭,家人好奇问之,答曰见到亲人了,孙子笑爷爷糊涂了,几个馒头至于吗?爷爷嗔怒:久居外地,馒头也是亲人啊!一个馒头吃的人心境不一,有人寻味,有人思乡,“高桩馒头”被赋予了崇高的意义。有人说高庄是个地名,有人说是叫高桩的人首创的,其实凉州“高桩馒头”是根据其形状叫的,凉州人把高的东西称为“桩”。“高桩馒头”在凉州已流传百年之久,馒头亦如戏曲,流传久了就有了本土特色,往往在回溯历史源头时,人们倒认同、喜爱耳边萦绕的地方旋律了。凉州的“高桩馒头”最早有辛家做的较驰名,后来有了邸家、高家做,人们习惯叫辛家馒头、高家馒头、邸家馒头,现在邸家“高桩馒头”驰名凉州城,一般上午十一点、下午四点半买的人最多,有时会排出一个长队。</p> <p class="ql-block">  做出好的“高桩馒头”,一要面粉质量佳,二要选好的酵母,三要讲究“手气”,凉州不凉米粮川,凉州气候昼夜温差大,祁连山雪水为冬、春小麦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也为“高桩馒头”提供了优质的面粉;凉州人把酵母俗称“酵头子”,有“馒头子暄不暄就看酵头子好不好”之说,馒头做的好的人家“酵头子”是不卖给外人的,一怕技术流失,二怕别人发不好面反赖其“酵头子”不好;“手气”是凉州人评价女人做饭手艺的专用词,同样的食材做出的食物味道差,凉州人就会说“好好的东西被做瞎(ha)了”。蒸“高柱馒头”费时费力,和面得动手、动腰、动臀,手腕动、腰转、屁股甩,所以善做高桩馒头的很少得腰椎病,制作一般要经过和面、发酵、再多次和面成形、上笼蒸制等工序,面要和好得须一道一道接面,多次掺入精细面粉揉匀,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饬的时间要恰到好处,短易瓷实不暄长则会酸,揉光后搓成长条,均匀地揪成面剂,在手下或成团或舒展反复揉转,待面性完全绽放后揉搓成圆柱状摆放整齐,待馒头生剂圆胀时上笼蒸熟;蒸锅时蒸笼不得漏气,蒸出的馒头白、暄、香,外形天圆地方,起笼后一笼一笼像受阅的士兵般齐刷刷排列,刚出笼的香软可口,无碱味,可以一层层撕吃,且入口即化,存放时间长一点看似冷硬,一泡进开水即化成泥,仍旧韧绵可口,比较适合老人和婴儿吃,老人不硌牙,婴儿不怕噎。</p> <p class="ql-block">  南方的朋友来凉州,不妨尝一尝凉州“行面”。对于外地人来说,“行面”比较陌生,听名字也很难猜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面,其实就是“拉条子”,是凉州、也是武威乃至甘肃的一道特色面食,凉州美食“三套车”里的面就是凉州行面。“行面”也叫“饧”面,优质面粉加少许盐拌水和成硬团,反复揉搓揉至光滑有弹性,擀成面饼让其“醒”半个小时,再分切成指头粗细的面棒,面棒可圆可扁,圆的筷子般粗细,扁的手指般宽窄,抹上清油码放在盆中或盘中,拉扯成长宽均匀、薄厚适中的面条投入滚汤中煮半分钟,赶快捞出盛到碗中,满满的一碗“行面”浇上勾了芡的卤汁,厚实明亮,形似陕西“皮带面”,拌上油辣子、蒜汁等,上面再加上少许色泽鲜艳的蔬菜丝,一碗正宗的凉州“行面”就做好了;还有一种吃法是“饬”好的面拉成细而长的面条,下锅煮熟捞出盛在碗里,这才是凉州人所说的“拉条子”,浇上用嫩小白菜、西红柿精心熬制勾了芡的醋卤子,配上或荤或素的各种炒菜,面精有嚼劲,菜香心惬意。营养学家说了,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元素,“行面”卤中有胡萝卜丝、芹菜丝、肉丁、肉片诸等, 面与菜和汤的亲密结合,不仅是饭变得浓量重彩,更让营养均衡,食之有情,啖之有味,每一个烟火男女就有了一份从容。</p> <p class="ql-block">  凉州“行面”的卤汤也十分讲究,热锅加入少许植物油,投进葱、姜、蒜沫炸出香味,以约为3:1的比例添加适量的开水和卤汤 ,汤沸后放入卤肉、黑木耳、蘑菇、黄花菜、豆腐皮、蒜苔等,调上一定量的花椒面、大料面、食盐、鸡精,浇入淀粉溶液使汤变成糊状,舀两勺浇在晶亮的“行面”上,上面覆盖点黄瓜丝、芫荽,红黄绿黑,五彩斑斓,仅从颜色上就十分诱人,把“河西走廊”的豪气奔放都尽数按捺进了一碗面里,在咀嚼中体悟人生,炎凉世态、冷暖自知,或许,人类挣脱束缚释放天性之后,原该就是这样的吧?</p> <p class="ql-block">  凉州“炒拨鱼”,这个名称已经从形式上超越了北方的面食范畴,内在却是爽滑劲道的面条,与张掖的“炒炮仗”好似兄弟,却又多了一点灵巧,其古拙、简朴无以复加,豪爽中满含古边塞烽火狼烟的味道,很有些独属于边塞古城的凉州幽默,在条件艰难、刀光剑影的战争年代,吃了它能够马上杀敌驰骋千里而久能抗饿,所以“炒拨鱼”是用大碗或大盘盛满吃的,碗小了没有力拔山兮的气势。因做一顿饭只需用一付碗筷、一口锅,故凉州人也把“炒拨鱼”称为 “光棍饭”,吃起来也不必在意食不言的俗礼,还必是三五成群呼噜山响边吃边说笑,才能品出它的地道来。做“炒拨鱼”时连面板、擀杖、揉面都省了,舀一碗面粉倒进凉水,搅拌成软溜溜的一团,使一根竹筷顺碗沿一蹭、一旋,就向开水锅拨出一条“鱼”来,只见筷头翻飞,沸“鱼”乱游,煮熟及时捞出过冷水再回锅捞出,与各种青菜炒着吃,也可像青稞面“搓鱼子”一般的配以炒菜、卤汁吃,还可连汤吃,那滋味醇厚鲜美。</p> <p class="ql-block">  凉州臊子面,一种手工薄擀细切、形似韭叶、面是面汤是汤、面与汤鱼水般亲密结合的特色面食,汤鲜面精,椒红韭绿,赏心悦目,很有生气,也很诱人。做传统的凉州臊子面,要用“蓬灰水”和面,那是本地人用田野山间生长的一种叫“蓬蒿”的植物经过焚烧、呈灰绿色不规则的结块而得来的天然食用碱,加水熬煮、澄清称为“蓬灰水”,用它揉成的面团具有特别的柔韧性与金黄的色泽,能够擀出又薄又弹的面条来,还有一股草木的清香和烟火气在内,那种滋味是任何现代食用碱制作的机器面都无法比拟的味道。现在人们都嫌麻烦不愿再去费神劳力,做臊子面就去压面铺买菠菜面或者灰碱面回家凑合了,烧“蓬灰”熬水的技艺基本失传。做臊子面条和面揉面是功夫活,优质面粉舀进盆,温水兑好“蓬灰水”,边往面里加水边搅拌边用拳头踹压面粉,这样反复几次地和十几分钟和成面团,然后反反复复揉上十数遍,一顿面条擀下来往往要直起几次腰稍作休息,一把子好力气给了温柔的面团以韧性,直到手上不再沾有面粉、盆上也不再粘有面块、面团也十分光滑的“三光”才算和好,和好的面团因不断揉搓和拳头的挤压劲道很大,要放在案板上盖上笼布“醒”上几分钟,不“醒”擀起来十分费劲。</p> <p class="ql-block">  “醒”过的面团先把它在案板上按成铜锣大小,之后用擀面杖用力反复擀压,力用小了面块不但不会向外舒展还会向内收缩,面擀到薄如纸张后,一层层折叠成六七公分宽、拳头那么厚、案板那么长的长条切成面条,一只手抓着最上层的面条一头,另一只手抓着底层的面条那一头,把面条拉直在案板上摔打一下撇进沸水锅里,只见手上千条线锅中一窝丝,煮面条的时间不宜太久,锅里水沸后面浮上来即可,捞出热面放在冷水中过一遍,然后回一次锅捞入碗里,浇上烧制好的臊子,撒一把葱花、香菜,一碗香气扑鼻的凉州臊子面就上桌了。擀面条绝对是以面食为主的人们曾经的家常便饭,会擀面条是对以面粉为主食的女人们的最起码的要求,以前农村女孩子找对象,男方家会问一句“会不会擀面条?”旧时有“打到的媳妇揉好的面”的俗语,现在家庭都是媳妇儿当家,谁敢等闲造次,但若要吃到一碗好面,揉面还真是个不打折扣的实在活。新的时代生活富裕、科技进步、生活节奏快,手工和面擀面的不多了,弯腰案板上擀面条的姿势已被时间沉淀成了一幅画作,高高悬挂在岁月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  臊子面要好吃,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臊子汤必须做的鲜香,地道的臊子汤以鸡汤为最佳,牛、猪排骨汤亦可;姜丝韭菜或蒜苗韭菜切细,韭菜是灵魂不能少,没有韭菜可以用蒜苗但一定要放;花椒、八角香叶、一小块桂皮、小茴香等香料用水泡一泡捞出备用,既去灰尘又能让味道不那么蹿;五花肉最香,切成小丁;土豆、白萝卜、红萝卜、香菇、豆腐、木耳、西红柿洗净切丁;锅里倒入比平时炒菜多点的油烧热,放香料小火炒出香味,香料变黄变脆捞出,加入葱姜蒜沫炒香,下肉丁翻炒到水分收干肉开始出油,放入蔬菜丁翻炒一会,加生抽、老抽、十三香、胡椒粉等调味品炒匀,加热水沒过肉煮开,把刚才炸好的香料放进锅里,小火炖二十分钟左右,待蔬菜丁煮熟放盐和鸡精,关火,撒上一部分韭菜末,煮好的面条捞入碗中浇入臊子汤,佐以葱花、香菜,喜欢吃辣的浇上油泼辣子,喜欢吃醋的调入陈醋或者香醋,各种食材调味金风雨露一相逢,真个是胜却人间无数,一碗臊子面如同凉州人民包容多彩的心胸一样椒红韭绿。</p> <p class="ql-block">  凉州臊子面是极有内涵的,与苏式汤面的四川担担面的热情火辣有异;陕西岐山臊子面久负盛名,外形一如三秦大地般宽厚;全国久负盛名的“兰州牛肉面”讲究一清(汤清)二白(白萝卜)三红(辣椒油)四绿(蒜苗沫香菜)五黄(面条黄亮),其实主打的也是“就着汤吃面”,彼此顾及;邻近的张掖臊子面以炸成金黄切丝备用的豆腐干和臊子汤勾芡挂糊显出民风的厚实,面对复杂多变的人心和世事无常的变故,与其埋怨“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还不如洒然一笑及时止损,以一颗顺其自然的坦然心态面对,何尝不是一种天高云淡的日子;凉州臊子面有着独属于自家的味道,一碗面是凉州人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凉州臊子面也是汤面,但以肉香、汤清、椒红、韭绿展现出生活的清纯朴素,汤是汤面是面,丁是丁卯是卯,就如凉州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灵魂的香味,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蕴蓄或绽放出醉人的异彩,虽说生活并不都是非黑即白,但条理清晰、有棱有角难得可贵,未尝不是一种人生态度。</p> <p class="ql-block">  自古美食与酒如恋情难分难舍,凉州有美食也有美酒,“南有茅台,北有皇台”的“皇台酒”曾名噪一时,“凉国春”、“凉都老窖”曾让豪放的武威醉卧温柔之乡,而让凉州人“醉臥沙场君莫笑”的好酒是味美醇厚驰名遐迩的“莫高”葡萄酒,凉州酿造葡萄酒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国内酿造葡萄酒最早的地区之一,自汉武帝时西域葡萄传入武威后,凉州葡萄和葡萄酒以其优良的品质盛名与世,显赫于京师,东汉时孟佗用一斛凉州葡萄酒换取了凉州刺史一职被传为千古笑柄,却反映出凉州葡萄酒的名贵;曹魏时期魏文帝特颁《凉州葡萄诏》把凉州葡萄酒定为国酒,深受京师、苏杭、福建等地达官贵人青睐,直到唐朝,凉州葡萄酒仍是达官显贵才能喝得起的高档消费品;清李中立《增补本草原始》中说葡萄“取其汁可以酿酒, 酉甫饮之,则陶然而醉,故有是名。”现在的武威已命名为“中国葡萄酒城”,凉州葡萄酒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  不要以为武威美食就是面精肉足菜香酒醇,各色瓜果也甜香如蜜,过去就有“马儿巴的西瓜洪祥儿的蒜”之说,只是农业科技不断发展催生出更好的果蔬,有了更好的品牌产品,比如民勤“黄河密”“郁金香”一路远销西安、北京、上海。但有一种果品却是凉州独享,叫“软儿梨”,秋天的果子黄色皮厚而圆胖,憨头憨脑的入不了人们法眼,在冰冷的冷库里挨过零下十几度的寒,挨过来年春天花红柳绿的春色,到了夏天,这个经过诸多磨难的果子变成通体黑色,很厚的皮已经吹弹可破,只要随手一剥,就会跟果肉分离,吃起来一股香气渗透口舌,有浓烈的无以言表的香和甜。“软儿梨”,是梨中独一种,果子是圆形、小而汁多的叫“神不知”,青中泛黄的是“蜡苔”,青黑皮儿的叫“墨梨儿”,霜降以前小心摘下不碰磕,码到地窖里一层麦草一层果子,沉睡两三个月,果子完成了后熟期,脱掉涩味闻起来一股酒香,这时候农村就可以放在不见烟火的阴凉屋里、城里里的人放在冰柜里冻了,一冻果皮变成黑褐色沁出了果蜜,果农称“出汗”了,这时的“软儿梨”可一点不软,冻得石头似的,除了怕热不怕压不怕碰,运输储存都非常方便。</p> <p class="ql-block">  逢年过节,难免“酒逢知己千杯少”,喝得忘乎所以,找不见自家楼门,这“软儿梨”醒酒是一绝;“软儿梨”还是一味止咳良剂,遇有咳呛不止,痰多气涩,弄几个软儿梨来,加几块好冰糖,放进砂罐隔水蒸透,晾凉后连汤一同吃下,立见疗效,若咳嗽的重,还可在梨中加几克麻黄草、川贝母、一小块纯正的天祝牦牛酥油,上锅蒸出黄亮亮的糖水,连喝几天,有清燥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吃“软儿梨”的办法非常有趣,先舀来一盆清水,把梨“噼哩扑通”搁进凉水,只听见“喳喳”一阵乱响,凉州方言叫“拔”,不一会儿,梨儿里面的寒冰全都给“拔”出来了,明晶晶的包在梨外面,成了一个大破璃团,这时轻轻敲去冰壳,梨儿已变成一包蜜汁了,抽去梨柄,露出来个小眼,嘴对着眼儿,一捏,一吸,梨汁全都流进口中,冰凉彻骨,沁透了五脏六腑,尤其天热的时喝一杯清凉凉的“软儿梨”冰汁,眺望不远处祁连山雪峰,疲劳、炎热一扫而尽,顿时神清气爽。</p> <p class="ql-block">  隆冬腊月天正是凉州“软儿梨”应市的时候,沿街的干鲜果摊上“软儿梨”和红艳艳的苹果、黄澄澄的冬果梨、果肉洁白细腻脆爽多汁的黄冠梨、酸甜多汁微量元素丰富的人参果等为伴,显得最没姿色,看上去灰褐鼓皱,太阳一晒软糟糟一包,跟腐坏了似的,不识货的人谁会花钱买这“坏梨”吃呢?凉州人对它可是情有独锤,越是大雪纷飞、哈气成霜的三九寒天和酒醉心迷的春夏,越是喜欢吃“软儿梨”,一口冰甜多汁、清香味美恍惚想起去年秋天那个憨头憨脑的梨;数九腊月人们空闲时间多,尤其过年那几天磕瓜子、吃核桃、啃柿饼,大人娃娃吃得嘴角上火,口干舌燥,昏沉欲睡,何以解忧消火?最数“软儿梨”,吃一口冰凉的果瓤,口舌胃肠润爽,精神也随即清爽,突然就被人们奉若至宝。1941年冬,于右任偕张大千、高一涵等一行十多人由兰州赴敦煌,途经凉州见“软儿梨”生得特别,一尝之下甚是滋润甘美,异乎寻常,兴之所致,草就一首《河西道中》曰:“山川不老英雄逝,环绕祁连几战场。莫道葡萄最甘美,冰天雪地软儿香。”      </p> <p class="ql-block">  深山之远,必有山珍;沙漠之广,必生美味。尝遍了凉州美食,别忘了游一趟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相望的民勤沙乡,那里羊称沙羊,葱必沙葱,凉粉冠以沙米粉,馍出类者有“沙枣馍”……那里的美食与沙漠沾边更显风味。说到武威美食怎么能少得了有“中国肉羊之乡”之称的民勤烤全羊呢,沙漠放养的羯羊,喂养只用茴香杆和玉米杆,2021年民勤饲养有机绿色肉羊约390万只,羊肉产量约4.7万吨,新品种保持了湖羊、澳洲白鲜嫩的肉质口感。精选20斤左右的戈壁滩羊羔羊,经过严格的清真屠宰程序进行修整,腌制调味6小时,上等果木炭精心烤炙3-4小时,香味从烤炉里乱窜而出,引得食客垂涎,出炉色泽鲜艳,香气四溢,皮脆肉嫩,肥而不腻,酥香可口,色、香、味、形俱全,别具一格,是招待贵客不可缺少的一道经典美食。品尝一次绝美的烤全羊盛宴,挑选最美味的烤羊腿,肉质芬香,油汁布满口腔,再配民勤独具特色的烤馍馍、烤红薯、烤苞谷、烤土豆、烤胡萝卜等,一道绝味烤全羊没有人可以拒绝,顺便喝上一口滋补的羊肉汤,足以从春到冬温暖你,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  羊肉及汤也可以和沙漠特有的野生植物沙米搭配一起,烹饪出当地人称为“沙米面条”的传统手工面片或面条,出锅加香菜提味,配以鲜绝戈壁的砾中小菜“沙葱”,鲜香无二,实为不可多得的美味;沙葱味辛而不辣,色泽深绿,质地脆嫩,不仅清香可口,而且营养丰富,是煲制各种营养汤、佐餐下酒的上佳伴侣,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在民勤有着悠久的食用传统;广袤的沙性土壤、独特的气候条件、辛勤的民勤人民,成就了民勤蜜瓜的天赐良缘,夏末秋初,浓郁的瓜香飘落在民勤城乡,一辆辆载满蜜瓜的车驶向全国各地,而“西瓜泡馍”是民勤独有的特色美食之一,烈日炎炎的夏天,当地人吃“西瓜泡馍”当早餐,刚出锅的馒头放在太阳下晾晒风干,浸入瓤沙味甜的西瓜里,吃的时候不用叉子和勺子而用筷子,用筷子可以搅出来更多的瓜水把馒头泡得口感极佳,吃起来既解饿又解渴,每个吃过它的人都会感叹一句,真甜!</p> <p class="ql-block">  “野马也,庄埃也,生物之以行之相吹也……”,天地仁而覆载百姓,万物生皆由善而来,经历过两千多年沧桑巨变的武威,流着“河西走廊”的血液,有着“河西走廊”永恒的灵魂,民俗风情历久弥新,独特的、风味醇香的地方小吃,一年四季一直就在那里,陪伴着离开、未曾离开的家乡人,静候着要来这里的每一个人。在武威畅游,你不仅会被这片土地展露的自然风光所迷恋,而且会让这方百姓精制的美味佳肴所陶醉,多得说不过来的风味小吃,当然是你记忆中的味道,品着柔劲劲颤抖抖的武威面皮子、香喷喷鲜嫩嫩的手抓羊肉、软绵绵凉爽爽的沙米凉粉、甜蜜蜜粘丝丝的油饼棕糕、水沸“鱼”乱游的炒拨鱼、民勤红崖山水库大盆鱼、“两头尖尖肚儿圆”的转百刀……倾听民勤激越高昂的演唱,放飞自己“走遍天下,舍我其谁”的雄心壮志;在田野的花前树下观看凉州贤孝的表演,怀想贤人志士忠孝仁爱的美德懿行;观赏凉州攻鼓子的舞动,感受英雄战士的威武强劲……一席饕餮的文化盛宴,是那么地让人心往神驰,梦萦魂绕。</p> <p class="ql-block">  人总念旧,武威这座城市也念旧,不管城市怎么发展,生活怎么变化,那些老话、老建筑、老吃食,总是被人们惦记了又惦记,怀念了再怀念,也让外来尊客心中有了满满的向往。斯人当以感天地之仁,待万物以善,我们何不去武威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撒一片昂然生机,张扬一种磅薄欲出的生命力,与武威人民在繁华市井中一起共度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衷心感谢原创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