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赏摩崖』千山“虚度时光”指南--石刻篇(二)

千山文旅

<h5></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9b9b9b">忽闻法鼓与金铙,<br>风雨半天洒树梢。<br>放下清凉医俗散,<br>听经更比读书高。<br>————陈兴亚</font></h5> <h5>  前文中我们讲述了关于万岁峰摩崖石刻更易背后的故事,然而在千山众多石刻中,还有一处颇有争议的摩崖石刻。<b>这就是位于无量观一步登天南面巨石之上所刻的“化险为夷”。</b></h5> <h5>  由于地处千山核心景区黄金旅游线路之上,想来到过千山的人对这四个字并不陌生。可却少有人知道,在这刀笔之间刻录着一个叫陈兴亚的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也记载着他与千山的笔墨之缘。</h5> <h5>  1926年,时任东北宪兵司令的陈兴亚偕夫人游览千山,走到此处发现由于山势险要很多游人只能在这里折返,无法继续攀登。于是他出钱请工匠在这里的石壁上凿出几个石槽,并加装了护栏,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八步紧”。随后又在一旁的崖壁上题字,即“化险为夷”。</h5> <h5>  乍看之下,“化险为夷”摩崖并无特殊之处,说白了无非就是一个官员自掏腰包为游人修路的善举。然而真正的故事并不在这四个字,而是陈兴亚本人。</h5> <h5>  陈兴亚字介卿,1882年生于辽宁海城县腾鳌堡永安村。20岁就中了秀才,后又考中振武学校赴日本留学。先是学习了三年的警察业务,又在日本的陆军研究所做了一年的士官生。1910年回国,身为紧缺型人才的陈兴亚回国后第二年就升至北京宪兵二营营长,到1917年陈兴亚已经是北京宪兵司令。1921年,张作霖入关,非常欣赏陈兴亚的才干,便将其带回东北,任命他为东北宪兵司令。</h5> <h5>  陈兴亚虽为军阀,但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喜欢游历名山大川。如今在泰山、华山、庐山、雁荡山、北京的盘山与西山等地都保留着很多陈兴亚的题字。然而虽尽揽天下美景,但那份浓浓的乡土之情还是让其对千山情有独钟。甚至在香岩寺附近提前为自己开凿了墓穴,希望死后可以埋骨于千山。在无数次游览千山的过程中,陈兴亚写下了很多千山游记,后装订成书,并在开头附上了千山游览地图。<b>《游千山记》也是历史上第一本千山旅游攻略。</b></h5> <h5>  据考,陈兴亚虽权倾东北,威震辽东,但为人谦和,居官不傲,平易近人。每次回乡探亲,陈兴亚虽身着将军制服,骑马挎枪,卫队先行,威风凛凛地离开司令部,可当战马驰过鞍山,距永安村五里之遥的安家堡时,即翻鞍下马,摘下手枪,脱去将军制服,换上便装,徒步回村,威武的司令官,瞬间变成了布衣平民。</h5> <h5>  陈兴亚的家国情怀不仅表现在对待家乡父老的谦卑。“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陷。很多人都做了汉奸,位高权重又有日本留学经历的陈兴亚更是当时日军极力拉拢的对象。<b>但他意然辞去了宪兵司令一职,到北京闲居。</b></h5> <h5>  辞官之后,陈兴亚的内心仍旧满怀国仇家恨。北京香山上至今还保留着他题写的“明耻”、“辽天怅望”等多处摩崖,<b>就连别人要给他祝寿,他都躲到山里,留下了“国破家亡,何寿之有”的石刻。</b></h5> <h5>  <b>历史不会否认一个人的铁血豪情,也不会掩饰一个人的锈迹污点。</b>虽然陈兴亚为人谦逊,慷慨悲歌颇有燕赵之风,可无法回避的是他因为一次人生的反动,永远把自己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也是开头为什么说陈兴亚的石刻颇有争议的原因。</h5> <h5>  1927年4月6日,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时任北平警察总监的陈兴亚奉张作霖之令,亲自策划并抓捕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同志,最终导致李大钊同志遇害。<b>陈兴亚因此加官进爵,由陆军少将升为陆军中将。</b></h5> <h5>  直至解放后,由民众检举揭发,陈兴亚于上海被捕。1959年,陈兴亚死于狱中,终年77岁。<b>他想埋骨千山的愿望,也终成泡影。</b></h5> <h5>  儿时的我们以为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直到长大后才明白,世上的人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就像陈兴亚,即有面对高官厚禄不为所动的豪情,又有助纣为虐残害栋梁之劣迹。然而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b>有些错误一旦铸成,便再无转还的余地。</b></h5> <h5>  如今我们再看陈兴亚留下的这四个字,更像是一种警醒。它仿佛在说,<b>走到人生险要之处,唯有坚持正道,才能化险为夷。</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