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用户的美篇

山水哥

<p class="ql-block">金鸡山顶看太河水库</p> <p class="ql-block">东溢洪道下口</p> <p class="ql-block"> 重走回家的路</p><p class="ql-block"> 本来想利用初春那风和日丽的时节,徒步走一次“回家的路”,由于疫情原因没能按计划成行。五月下旬,村子终于按照上级指示精神“羞羞答答”的“解封”了。可接下来的日子是连续的大风高温天气,极不利于徒步翻山越岭的高强度、远距离出行。也只好等待合适的机会再行动了。</p><p class="ql-block"> 也许有人会问:现在有很多的出行方式可供选择,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徒步呢?</p><p class="ql-block"> 是啊!尤其是象我这样“奔七”的年龄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徒步?这其中又有什么苦衷?又有什么非走不可的原因?其实,这条线路近几年来走了不只一两次,有时是单车骑行走过,有时是摩托车骑行走过,也有时是坐车路过。也记不清走过、路过多少次了。因为我计划徒步行走的这条线路已经建有一条并行、甚至有大部分路段并成了一条路,经过这条路出行也有过N次了。只不过没有一次是完整、一次性“原路”走过。更何况那条“惦记”在心头四十六年极其险峻的“十八盘”山路已经被一条五百五十米长的隧道所替代。即是走过再多次也没有了往日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令我念念不忘的“路”?这是一条从1960年代至1980年代,使近万名中、青年人非走不可,又坎坷、曲折的“路”;这是一条罗村、寨里、双沟、杨寨等公社的男女民兵从金鸡山下“回家的路”;这条“路”,特别是1971年太河水库大坝合拢时的“大会战”时期,几乎是每天都有不少人往复在这条“路上”,甚至是夜间都有人走过,走过的人不下大几万人次。这条路承载了许许多多太河水库建设者们对家的眷恋、对亲人们的爱、对国家建设的无私奉献!</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还可以告诉大家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这个“秘密”八零后们可就鲜为人知了。太河水库及其配套工程建设时期,老百姓不算富裕,国家也不算富裕。在工地干活的除体制内的人员有工资外,其余从各大队调集的民兵们只有政府每天一斤半粮食和四毛钱的生活补助(76年时四毛成了5毛)。民兵们的“工分”由各大队负担。同样是一天的“工分”,由于各大队“工值”不一样,拿到手的实际货币是悬殊很大。你最终拿到的可能是两毛钱,我最终拿到的可能是五毛钱,他最终拿到的可能是八毛钱。从各村调集的民兵都是青、壮年,在水库干的都是累活。补助的那一斤半的粮食根本不够吃,大多数人要从家里拿一些粮食解决吃饭问题。那可真是应了老百姓一句俗话:背着煎饼卷干活……。我曾经和当时峪林公社的一个大饭量接触过,他一顿饭能吃七个窝头。七个窝头那可是三斤半呀!这还不包括那一瓷缸粘粥和菜。没有足够的饮食保障,哪来的力气干活?这只是对参加劳动的个人而言,对于调派人员的大队来说,你派出去多少人你还要负担多少人的劳动“工分”及必备的劳动工具。换成现在的说法就是:村里既要出人、出工具、也要负担相应人员的劳动报酬!政府能给予的只有那一斤半粮食(10%细粮90%粗粮,76年时细粮20%粗粮80%)和那五毛钱的补助。再说居住问题。在71年大会战时期,经济条件差的公社住太河水库周边大队老百姓无偿提供的的房子。象罗村、西河、昆仑等这样的公社要自带材料在河滩里自建工棚。甚至有的住在自挖的土洞里。就是在这样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民兵们还是不讲条件,不畏艰险,以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为国家、集体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甚至有人终生致残,有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代的中国,是空前团结一致、同心协力的时代;是政府官员清正廉洁一心为老百姓着想的时代;是人民群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时代!更是一个激情四射、火红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也许有人会问:你为什么这么钟情这条路?那我告诉你:我也是修建太河水库中的一员。正值青春的我在那里干了两个年头!尽管我所在的时期交通状况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可以坐火车、坐公共汽车、骑自行车回家。但,我还是有幸走过那条令人难忘、寄托着满满情怀的路。</p><p class="ql-block"> 五月三十日在儿子的支持和帮助下到达金鸡山下,满怀信心的我开始了徒步走一走另一种意义上的“路”……!</p><p class="ql-block"> 本来想让送我们(老伴临时起意非要跟着)去的儿子和他的同学一块到金鸡山顶体验一下湖光山色地美景,可他俩没有那份兴趣。这可能就是“代沟”吧?生长的社会环境不一样,经历不一样,思想意识就不可能一样。今天能支持你行动就不错了!没有什么可抱怨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过不到五十分钟的时间我和老伴“劈荆折棘”从金鸡山的东南方向攀上了山顶。昨天的雨把天空“洗”地湛蓝,没有一丝云彩,微微的北风带来了清爽;今天的能见度极好,环顾四周曾经穿越过的玉皇山、凤凰山、武王寨、岳阳山、马鞍山、鹿角寨、搁笔寨、青龙山、窟窿山(齐山)孙家岭、宝泉寨等崇山峻岭,郁郁葱葱尽收眼底!就连直线距离二十公里外岳阳山极顶上的信号塔都看地清清楚楚。金鸡湖(水库)水波不兴和蓝天的颜色溶为了一色;山的倒影重现着山的巍峨峻秀;好一派令人心旷神怡地湖光山色!此时此刻面对这如诗如画的景色,我有些无可言状地小激动……!</p><p class="ql-block"> 金鸡山顶徒增了些人工的痕迹,失去了原始的美,只有那不老的青松还和四十多年前一样散发着青春的气息。但是,站在山顶的人却黑发尽失,须如霜雪。连接金鸡山和青龙山的山丫口已经让我们青春的汗水和热血化成了威风凛凛的控水闸口!从闸口下渗出的细流好像在轻轻诉说着昔日那车轮滚滚、人声鼎沸的场面!</p><p class="ql-block"> 青龙山下有部挖掘机“哐 哐 哐”的截岩声和周围宁静的环境极不和谐,甚至一度让我产生了厌烦。但它令我想起了怀抱风钻(截岩机)打炮眼的情景,中午、傍晚时分的警报声、隆隆的炮声仿佛又在耳边响起!金鸡山下那民兵宿舍区已变成了果园和森林防火的办公区,已找不到多少原来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太河水库东溢洪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曾经创下过定向爆破全省第一的规模(1977年前)。二十吨TNT炸药分别装在十一眼人工开凿出来的岩石井中两边的洞里,然后一次性爆破。在那寒冷的严冬里我们光凿岩井就用了四十余天。很高兴参与了这项全省“第一”的工程。</p><p class="ql-block">蓝天碧水共一色,</p><p class="ql-block">峰峦如涛涌四方。</p><p class="ql-block">窝头咸菜一碗粥,</p><p class="ql-block">车轮滚滚黄土扬。</p><p class="ql-block">淄水俯驯沿渠欢,</p><p class="ql-block">十万儿女铸辉煌。</p><p class="ql-block">金鸡山头六六翁,</p><p class="ql-block">伫立嚴崖心逐浪。</p> <p class="ql-block">东溢洪道下口及河道</p> <p class="ql-block">修整了的淄河河道</p> <p class="ql-block">十时零一分金鸡山北麓。回头望了望那人工开凿的宽阔的东溢洪道,开始了三十公里徒步“回家的路”。此时好友土豆看到我发到微信群的视频,忍不住传来诙谐幽默地声音: 哥,有没有金鸡,逮一只来家煮煮吃。我用同样的口吻回答:没办法,金鸡太大无法携带,在空中啼鸣的布谷鸟又逮不住!哈 ,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下册庄故址已变成了宽敞的河道和公路,全庄人已东移,住上了整齐的新瓦房。卵石簇拥的河道已修整成了大片大片的叫做什么“生态园”的樱桃园、猕猴桃园、菜园。</p><p class="ql-block">昔日乱石滩,今日万亩园。初夏樱桃红,早秋猕猴软。</p><p class="ql-block"> 十时三十分到达“桐古渡槽”下。此渡槽东西走向,修建于1974年11月至1975年11月。修建时间接近一年,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完工。 桐古渡槽是太河水库灌区总干渠最大的建筑物之一。水库的水通过它飞渡淄河,主要给淄川,张店,临淄提供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现在却失去了它原有……!渡槽采用砌石双曲拱支、钢筋混凝土柜型封闭式。槽身全长481米,共12个孔,每个孔净跨30米,最大建筑高度27米。渡槽完美体现了中国拱形结构桥的精华,让你望一眼就会感叹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智慧的完美结合。</p><p class="ql-block"> “一槽飞度,万古流芳。昔日山下水,今朝天上河。”</p><p class="ql-block"> 今天正值桐古大集,渡槽北面棚摊相连,应有尽有,讨价还价声响彻耳畔。繁荣程度和四十多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山里人的装束虽然不象城里人穿得那么新潮,但却没了多少差别,倒是那悠闲自信的神态,会令很多人羡慕不已!</p><p class="ql-block"> 穿过集市西拐进入横跨淄河的公路桥。桥下的河道已经人为修成直线型,没有了河水肆意漫展曲折迴旋造就的惬景!桥北一公里处“济潍高速”公路淄河特大桥正在铺设桥面。这座特大桥将成为淄河上又一道靓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宋家庄老百姓的别墅</p> <p class="ql-block">宋家庄老百姓的别墅</p> <p class="ql-block">贯穿宋家曹家庄的淄中路</p> <p class="ql-block">茶马古道通济桥</p> <p class="ql-block">四公里长的盘顶山隧道东出口及高架桥</p> <p class="ql-block"> 十一时进入西峪溜。这条溜分布着五个村庄,分别是宋家、曹家、李家、黑山庄、郭家庄。我和老伴将经过宋家、曹家和郭家庄。宋家和曹家两个庄由于“淄中路”的贯穿,给村庄经济和环境带来了质地提升。公路两侧别墅式建筑把原来的旧房遮挡在后边;公路旁的绿化带里鲜花绽放给环境妆点的非常养眼;羊肉馆、小超市、小吃店林立,在向路人提供着热情的服务。和四十多年前路过时,那可是天壤之别!这两个村庄在近三四年里一定会有“一部分”人富起来。这两个村庄的西边是“济维高速”四公里长的“盘顶山隧道”,村庄东边是“济维高速淄河特大桥”。工程还在持续施工中。那诱人的羊肉香味建设者们是不会放过的,今天满座的摊位一定会证实我的推断。</p><p class="ql-block"> 在曹家庄的庄西头我惊喜的发现了经常路过都未发现的“通济桥”——看来徒步“驴行”比“走马观花”收获大。今天走沟底的决定是对的!可是今天却没有多余时间去细细欣赏、品味它那古风古韵了。因为两个小时才走了不到十公里,这可是平坦的大公路啊!接下来的一段可就要撇开大路走小路去体验那“之”字形的“十八盘”了。</p><p class="ql-block"> 虬槐参蔽筛日月,通衢坦途济苍生。古道古桥锁往昔,隧道高桥通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沿沟底前行,十二点十分到达盘顶山隧道东出口的高架桥下。徐徐的谷风从桥下吹过,给徒步出行的我们带来阵阵清爽。正在此时,微信群里传来了好友老陈酒的再次问候和鼓励。</p><p class="ql-block"> 有几个知心朋友真好!他们总是在你进行一项有些难度的行动时给你送上问候和鼓励!</p> <p class="ql-block">远眺十八盘</p> <p class="ql-block">十八盘下</p> <p class="ql-block">十八盘</p> <p class="ql-block">十八盘</p> <p class="ql-block">烈日当空</p> <p class="ql-block">  拐过黑峪山下郭家庄北的山角,令我难忘、“惦记”了多少年的“十八盘”呼地一下扑入眼帘!山丫口那棵标志性的柏树挺拔屹立,在向久违的朋友招手;那若隐若现或大或小的、犹如王羲之《兰亭序》里的“之”字:“端庄、凝重、舒展、灵动、轻盈、飘逸”。呆呆地站着,体会着……!人生的路,莫若王羲之笔下的“之”字变化多端,虽然曲折但必须坦然面对!</p><p class="ql-block"> 有两位当地採药的村姑问询过我俩后说:“……自八三年黑峪隧道建成后就再也没人走过十八盘了。放着好好的路你们不走,可真是的……”我回答说:“是啊,……我走的是心情!” 她俩笑笑说:“走了”去山坡採药去了。 </p><p class="ql-block"> 下午二时,我俩已穿过灌木丛攀垣在“十八盘”的跌宕迴旋中。“十八盘”的坡度在65度以上,没有树木,只有些低矮的黄荆。那残存的、断断续续的、人工垒砌的路在向人们诉说着往昔。此时,山里的气温虽然比山外要低一点,但头顶的阳光却毫不吝啬地给予你“温暖”!</p><p class="ql-block"> 其实,“十八盘”并没有什么可畏惧地,这不,只用了三十多分钟就把“十八盘”踩在了脚下。山丫口的风轻抚着面孔,好像在对我说:你成功了!回首望一望不远的玉皇山,那山顶的松柏也好像在向我挥手致意!</p><p class="ql-block"> 山上无亭又如何,羲之照样笔龙蛇。人生轨迹犹似之,峰凸沟凹路坎坷。</p><p class="ql-block"> 据我考正推测:坐落于郭家庄和赵家岭之间的十八盘,应该是一条古商道,其形成时间最晚不会晚于明代。它籍籍无名的卧在那里近千年,却因太河水库的建设名声大噪,让无数人铭记在心!(考文另附)</p> <p class="ql-block">1977年在这户善人家里讨过水喝</p> <p class="ql-block">南峪古村</p> <p class="ql-block">南峪村委</p> <p class="ql-block">槲坡村通往双旭村的山丫口</p> <p class="ql-block">槲坡村委</p> <p class="ql-block"> 转过丫口,赵家岭到了。这下山的路虽然有些陡,但平整多了。余下的路还有近十六公里,但都是我们“驴友”眼中的“超高速公路”,可以随意的调整节奏了。</p><p class="ql-block"> 下午3时33分到达南峪村。在一户临街石头砌成的、大门紧闭的四合院前驻足了良久……!</p><p class="ql-block"> “大门许许开启,老两口和家人把风尘仆仆的我们七人让进院内,安上杌扎,提出暖水瓶把热水倒进我们拿出的搪瓷缸里。瞬间一股暖流涌进心窝!“是从水库赶回家过年的吧?”老人家问:“是啊,给您家添麻烦了”七人中那位年龄大点回答说。“这几天每天都要过好几帮,有罗村、双沟、寨里的,你们是那个公社的?”老人家接话说,“罗村的”年龄大的那位回答说。“你们罗村人真行,在水库上竟干累活脏活”。嘿,老人家知道的还真不少!看来在这位善人家里找水喝的不只我们一伙,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这顿午饭吃得让人暖暖的(饭是自己带的)!” 四十六年前在这户善人家讨水喝的情景浮现在眼前。山里人善良、朴实,无偿地给路人提供方便,值得我们铭记。现在大门紧闭,院内空无一人。我在想:也许那两位老人已经作古,他们的后人善心得报发达了,搬到城里去住了!</p><p class="ql-block"> 默默地祝福他们吧!</p><p class="ql-block"> 现在没有人去到别人家找水喝了,村里有小超市,花上几元钱买上瓶饮料就解决了。用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会麻烦别人了。那个时代不行啊,甭说手里没钱,就是有钱你也买不到——没有卖的。</p><p class="ql-block"> 还要赶路只能在善人家门口拍一张照片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路都是平整的水泥路面,但我还是选择了曾经走过的、坎坷不平的沟底。</p><p class="ql-block"> 槲坡村的西面有一山丫口,翻过山丫口向西南方向不远就是双旭村。每当看见这个山丫口我就想起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一九七七年的二月九日下午,我们七个战友经过这个地方,一个曾经数次徒步从山丫口旁走过的人介绍说:从这里过去就是双旭村。其中一个三十多岁同行的人听见后就接话说:好好的,从下边走吧,上去干啥?我们六人都情不自禁的哄笑起来,弄得他一脸茫然。原来有些耳背的他听成了我们提议要“上去”走。</p> <p class="ql-block">夏禹河村东干涸的拦河坝底</p> <p class="ql-block">行程轨迹截图</p> <p class="ql-block">徒步五万余步</p> <p class="ql-block">  槲坡村已甩在了身后;佛村人王光峰说过的白蜡(音)红蜡南蛮子破风水传说地也渐渐远离;夏禹河村东的万米山洞十五号井到了,好友土豆又打来电话问候。怕我劳累要骑摩托车来接,我信心满满地婉拒了。这时,是下午五点多。西羊岭、沾临高速、邢家村过了。牟家村东的小道上,在夕阳的照耀下来来回回都是散步的人群。傍晚七时二十二分到达罗村广场!</p><p class="ql-block"> 三十公里“回家的路”完整地走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感谢一路打电话问候的:土豆、老陈酒、般阳子、国富民强和默默关注的朋友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忆往昔,金鸡山下车轮飞,汗湿黄土犹未悔。看今朝,湖水荡漾心潮涌,十万战友今何在?麦熟节,重走回家路。六六翁,难忘激情月。</p><p class="ql-block"> 精神不懈,青春永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饭后,意犹未尽的我提笔记录下了今天的行程及心得!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山 水 哥</p><p class="ql-block"> 20220530</p>